開啟台灣古蹟門奧的最佳鑰匙 《古蹟入門》二十周年最新增訂版 ★歷久彌新的全圖解古蹟入門經典:以剖面、透視、鳥瞰……種種手法表現的知識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古蹟彩繪大圖,有系統歸納的觀察要訣,加上簡明易懂的圖解以及生動的現場照片,讓讀者透過一個經典建築案例,就能舉一反三,掌握「閱讀古蹟」的門道,是親近、觀察與了解古蹟的最佳自學指南。 ★增訂版增列三大觀察主題:呼應近年古蹟/歷史建築指定的多樣,本次增訂版特別於觀察篇新增產業設施、日式住宅、橋樑三種類型,藉由李乾朗老師精彩的手繪圖,與提綱挈領的觀察要訣,帶領讀者一窺堂奧。另於認識篇增列日本式建築,於形成篇將時間軸拉至戰後初期,以便給讀者台灣古蹟更全觀的面向,建構較完整的台灣歷史;並以走遊篇幫助愛好者脫離網路轄制,實際親臨古蹟現場,體驗它、欣賞它及愛護它。 ★依據現況全面校訂、更新並補充資訊,新收錄〈台灣古蹟八問〉一文 ★開本放大,豐富扎實的內容,閱讀更舒適! 台灣現有的古蹟超過900處,歷史建築更有上千處,其面貌多采多姿,有三百多年的荷蘭人城堡,也有百年以上的漢人古宅、寺廟、城池,當然也有近代的建築。每一處古蹟都是傳奇故事的舞台,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物,而其建築之美更是藝術的完美表現。《古蹟入門》正是一本觀察古蹟的方法書,針對不同類型的古蹟,有不同的觀察點;藉由這些觀察,可一窺古蹟背後的歷史、文化、藝術及生活。 增訂版內容分為四大篇──觀察篇、認識篇、形成篇、走遊篇,以及附錄: 觀察篇 本書的重點,將台灣古蹟歸納成25類,分別是原住民聚落、城郭、寺廟、祠堂、孔廟、書院、宅第、街屋、園林、牌坊、古墓、砲台、燈塔、領事館及洋行、教堂、博物館、官署、火車站、銀行、學校、醫院、法院、產業設施、日式住宅、橋樑等,幾乎囊括了台灣所有古蹟的各種類型。在25類中各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以俯瞰、剖視或其他特殊角度繪成25幅精彩的跨頁大圖,並分點詳述觀察該類古蹟的要訣;同時為使解說更詳盡,另有約1000張的解說圖與照片。 認識篇 介紹古蹟四大系統──原住民建築、傳統建築、近代建築及日本式建築,包括各自的定義、歷史背景及外觀特色。其建築外觀上的專有名稱、特有裝飾名詞,則用圖文並茂的「小辭典」來歸納,十分簡潔明瞭。 形成篇 如同「台灣古蹟史」,延續圖文並茂的風格,將重要古蹟的興建年代以年表方式循序列出,分為史前-原住民時期、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代初期、清代中期、清代末期、日治初期、日治末期、戰後初期。 走遊篇 依行政區劃,提供可實地探訪書中25類古蹟的資訊,包括類型、級別及所在位置,並有專家逐一評介,是參觀古蹟的最佳指南。 附錄收有〈台灣古蹟八問〉,以問答的形式扼要說明:台灣的古蹟如何產出,古蹟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聯,和古蹟相關的行業有哪些,古蹟的修復與再利用應如何進行,我們可以為古蹟作些什麼……等。並提供延伸閱讀的書單。
台灣鍬形蟲全員大集合! 最嚴謹、最實用、最完整的台灣鍬形蟲野外觀察圖鑑 18周年全新增訂版 ★詳實完整個論描述,作者近四十年野外觀察心得大公開。 ★圖解式重點鑑定法,驚豔標本主圖搭配醒目箭頭標示,快速掌握辨識要點。 ★精彩生態攝影,展現鍬形蟲酷炫的外觀與有趣的生態行為。 ★作者獨創幼蟲鑑定法,飼養觀察最佳指南。 ★附「台灣58種鍬形蟲等比例圖錄」,方便野外觀察實際比對。 ★新版新增4種,標本全新製作,高解析+疊焦攝影,開本放大,全新設計。 台灣地處昆蟲資源豐富的亞熱帶,卻含括海拔高達近4,000公尺的溫、寒帶,以及屬於熱帶海洋氣候形態的蘭嶼等離島,目前總共孕育了58種大大小小的鍬形蟲,比起幅員遼闊的鄰國日本還多10多種,其中體型最大的鬼豔鍬形蟲身長可超過9公分,最小的鍾氏熱帶斑紋鍬形蟲體長則僅有3.5mm左右。 由於鍬形蟲的飛行能力不強,除了部分棲息在近海樹林或低山區的種類,可藉著颱風與洋流漂送枯木的機會,使其種源得以與鄰近國家同種不同族群間相互交流遺傳基因,棲息於中、高海拔的種類,其族群間長距離擴散交流的機會明顯較少,因此台灣的鍬形蟲超過半數是全世界僅見的台灣特有種昆蟲。 本書完整記錄台灣58種鍬形蟲的外觀特色與生態習性,以去背放大的高解析標本照做為物種視覺,並標註與近似種差異的鑑別重點,全書除提供依屬別與尺寸大小排序的「目次查詢法」外,書後另附有「幼蟲物種鑑定圖錄」、「台灣58種鍬形蟲等比例圖錄」,是所有鍬形蟲愛好者不可或缺的知識祕笈,也是進行野外觀察或飼養時的最佳工具書。
一本為入門者量身打造的全方位蝴蝶野外觀察手冊 15周年修訂新版 .八大類形態辨識最常見百種蝴蝶 .卵、幼蟲、蛹到成蟲完整生活史 .全書近千張精彩生態暨標本攝影 .附【幼生期野外快速辨識圖錄】 台灣擁有三百多種各類蝴蝶,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平地至低海拔地區,普遍分布或常見的種類。本書選介當中體型較大、外觀較醒目的最常見100種,予以深入而詳盡的解說。 為了方便讀者查詢,本圖鑑依最易觀察的外觀特徵,設計了「形態大類辨識法」,將全書所收錄的蝶種分為八大類。而每種蝴蝶皆以跨頁的篇幅來介紹,內容分為成蟲與生活史兩大部分。 在成蟲辨識上,以雌、雄個體翅膀兩面標本照,搭配重點拉線註記,加上現場生態攝影,提供正確且快速的鑑定指南;而生活史則呈現每種蝴蝶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完整圖像,並有幼生期各階段相關說明,期使讀者對其蛻變成長過程,有全面的認識。書後並附有「蝴蝶幼生期野外快速辨識圖錄」,依照外觀形態上較明顯可見的特徵,提供卵、終齡幼蟲及蛹的分類查詢辨識,隨時進行觀察比對。 ★新版全面校訂、更新補充資訊。尺寸放大,重新編排。書封全新設計,圖片品質提升。閱讀查找更加悅目流暢。
★歷久彌新的本土自製昆蟲入門書25週年增訂新版 ★循序漸進認識昆蟲、全圖解剖析昆蟲必讀之作 ★涵括40餘幀昆蟲標本實照、數百幅生態攝影、十多幅手繪自然彩圖 ★以台灣可見種類為實例,最接地氣的自然觀察指南 【羅列昆蟲豐富樣貌,認識昆蟲奧妙生態】 翻開字典的「虫」部,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動物名稱:蜈蚣、蜘蛛、蛞蝓、蝸牛、蠍子、蜥蜴、螞蟥、蠑螈、水螅、蛔蟲、蚯蚓……,而這些出現在生活環境、五花八門的生物,哪些屬於昆蟲呢?答案是:以上皆非! 本書從昆蟲的兩個必備條件:「六隻腳」、「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切入,進入昆蟲多元且無窮盡的神祕宇宙。 透過簡明扼要的文字敘述,實地拍攝的昆蟲照片,佐以詳實考證的自然環境與昆蟲生命史手繪彩圖,概述昆蟲的演化脈絡、身體結構、成長過程、生存習性,以及「昆蟲王國」台灣的生態環境與特有種等。 書中標舉橫跨42類的昆蟲,包括豆娘、蜻蜓、螽斯、螻蛄、蟋蟀、蝗蟲、螳螂、蟑螂、椿象、蟬、步行蟲、虎甲蟲、龍蝨、埋葬蟲、鍬形蟲、金龜子、吉丁蟲、叩頭蟲、瓢蟲、芫菁、擬步行蟲、天牛、金花蟲、象鼻蟲、蠅、蚊、虻、鳳蝶、粉蝶、斑蝶、蛇目蝶、小灰蝶、蛺蝶、挵蝶、尺蝶、天蠶蛾、天蛾、裳蛾、燈蛾、夜蛾、蟻、蜂等。 每類皆展示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的昆蟲標本實照;解說各器官部位;表列所屬綱目分類;標明現存種數與生活史;解讀棲息環境、食性、交配與產卵行為、避敵自衛方式等。 【全方位自學實用指南,全圖解昆蟲觀察經典】 全書圖文並茂,透過有系統的歸納,直觀式簡明易懂的圖解,深入淺出的敘說,從方法、認識、相遇、觀察到行動,認識昆蟲一次到位。是昆蟲觀察記錄愛好者的實用百科圖鑑。 書末並附錄採集、飼養、製作標本與觀察記錄指南,簡明扼要,實用性十足。 全書概分為五個部分── 【方法篇】昆蟲大類辨識法。 【認識篇】昆蟲是什麼?細看昆蟲的身體。小昆蟲大家族。昆蟲是這樣長大的。解讀昆蟲的心與情。 【相遇篇】在什麼時候找昆蟲?到什麼環境找昆蟲? 【觀察篇】蜻蛉目、直翅目、螳螂目、蜚蠊目、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的世界。 【行動篇】如何採集昆蟲?如何飼養昆蟲?如何製作昆蟲標本?如何做觀察記錄? 【附錄】昆蟲生態調查表。推薦參考書目。推薦觀察昆蟲最佳地點。
台灣第一也是目前唯一 完整繪圖版日行性猛禽圖鑑再進化! 《猛禽觀察圖鑑》15周年全新增訂版 .收錄37種日行性猛禽 .超過160幅細膩圖繪 .新增4種,新繪26幅圖 ,內容全面修訂更新 台灣猛禽圖鑑再進化! 這是台灣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完整繪圖版日行性猛禽圖鑑。全新增訂版介紹台灣37種猛禽的觀察方法與辨識重點,是所有賞鳥與觀鷹愛好者,不論入門或進階,都不可或缺的知識祕笈,也是進行野外觀察時的最佳工具書。 ★特色1 獨到尋鷹祕訣:資深觀鷹達人深入淺出分享其第一手野外觀察心得。 ★特色2 精美細膩繪圖:全書超過160幅立飛姿、雌雄成幼圖,高度實用又具藝術欣賞價值。 ★特色3 科學辨識方法:精準的形值分類表,搭配棲地類型、飛行輪廓剪影、五大辨識法交叉運用,方便查詢與比對。 ★特色4 全面修訂、新增物種:增訂版內容全面校訂,照片大幅更新,並新增栗鳶、靴隼鵰、白腹鵰、褐耳鷹4種猛禽。 「猛禽」最通俗的解釋,就是泛指日間活動的「鷹隼」這一類凶猛的鳥,即目前在分類上屬於美洲鷲目、鷹形目、隼形目這三目的鳥類。除了南極洲外,猛禽廣布於全世界,自古以來其英勇的形象就是人類所崇敬的圖騰之一。猛禽以各種小動物為食,位居食物網的頂層,對生態系的平衡有極高的重要性,也是一地生態系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物種,所以是非常值得觀察、研究與保育的動物。 台灣面積雖小,但在許多特殊的自然因素交互影響之下,具有相當傲世的生物多樣性。目前有紀錄的猛禽直逼37種,相較之下,以歐洲之大也不過只有40種。雖然台灣屬完全留棲的猛禽僅有7種,但因位居鳥類遷移的重要路徑上,春、秋二季在各地調查點,常可觀察到數量以及種類可觀的遷徙性猛禽,每年十月鷹族南下的墾丁和三月北返的八卦山等地,也總是掀起觀鷹的熱潮。不過,猛禽常於高空呼嘯而過,要僅憑霎那的飛行剪影辨別,是野外觀察的高難度挑戰。 《猛禽觀察圖鑑(全新增訂版)》可說是最完整實用的台灣猛禽辨識觀察全圖鑑,全書以 ◎「入門」+「圖鑑」,全方位為讀者開啟認識猛禽之門:作者林文宏從事猛禽調查研究數十年,以「入門」+「圖鑑」的架構,深入淺出分享其獨到的尋鷹祕訣── →入門部分提供認識猛禽、如何尋找、如何辨識、如何記錄……的完整觀察概念。 →圖鑑部分則依棲地區分成「森林」「曠野」兩大類型,介紹各種猛禽的特色、適合觀察的時地線索,以及雌雄、成幼、停棲、飛行的辨識重點,並加入飛行輪廓剪影與精準的「形值分類表」,供讀者快速查詢、交叉運用。 ◎精美細膩繪圖+生態照片,野外觀察對照無死角:繪者鄭司維新增26幅手繪圖,全書超過160幅詳實生動彩繪圖,包括立飛姿、雌雄成幼等,呈現每種猛禽的典型特徵,不僅高度實用,且具藝術欣賞性。 ◎全面校訂、補充最新資訊,並於入門新增「換羽與鑑齡」、「由鳴聲辨識猛禽」、「利用相機協助辨識猛禽」等很新且非常實用的知識與辨識方法。 ◎增訂版新增4種猛禽──栗鳶、靴隼鵰、白腹鵰、褐耳鷹 期許透過本書,能讓讀者對猛禽有更深入地認識與瞭解,並加入「觀鷹人」的行列,一起來探索這眼神銳利,又善御風翱翔的獨特動物! 名人推薦 台灣猛禽研究會 推薦
★有系統、有方法、有要訣,從基礎到進階,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最易上手的入門圖鑑 ◎輕鬆認識台灣35科超過300種較常見到與造形特殊的蕨類 ◎條理清晰、內容詳盡的文字說明 ◎含括完整植株與重要局部特徵的生態照片 ◎重點歸納的生態特徵圖例 ◎多樣化的查詢方法 ◎透過蕨類看到台灣獨特的植物生態地景 最親切易查的賞蕨圖鑑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卻是觀察、了解蕨類的最佳天然教室,不但種類豐富,種密度居世界之冠,而且演化上的歧異性也相當高,幾乎涵蓋絕大部分的類群。《蕨類觀察圖鑑1&2》從基礎到進階,共介紹台灣650多種蕨類的資料與圖片,其中本書《蕨類觀察圖鑑1:基礎常見篇》收錄330多種較常見以及造形特殊的蕨類,而且為顯現台灣蕨類在演化歧異度上的多樣性,在種類的挑選上,涵蓋了台灣現生35科蕨類,並依下列幾個條件優先考慮:各科、屬儘量皆有代表種;同一屬中的植物能呈現該屬形態變化上的變異性;包含各種不同生態習性的種類,如水生、著生、岩生、攀緣、纏繞等生長方式。 書中的35科蕨類,是根據演化先後的脈絡依序出現,並特別設計了「蕨類植物科檢索表」,然後於每科的起首頁,重點提示該科的基本資料。每科之下,再以較容易觀察到的形態與生態特徵,進一步區分屬、群。配合簡明易懂的生態與外觀特徵圖例,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方便快速,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最容易上手的入門圖鑑,也是進行蕨類觀察、鑑定時最有利的工具書。 .每種蕨類的文字說明條理清晰且內容詳盡,包括外觀特徵、生長習性與分布概況等。 .每種蕨類的圖片都儘量涵蓋植株生態照與局部特徵照,並有簡要的圖說,幫助讀者看圖辨識。 .每種蕨類皆有生態小檔案(包括生態帶、地形和生長環境等),以及觀察蕨類時的兩大重點──葉片分裂方式與分裂程度,以及孢子囊群或孢膜的外形與生長位置──特徵圖示,方便讀者快速查核。 .針對不同程度與需求的讀者,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除可按目次,或依中名、學名查詢外,特別設計了「科與屬、群檢索表」,提供讀者從蕨類外觀特徵按部就班的查索。
★有系統、有方法、有要訣,從基礎到進階,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最易上手的入門圖鑑 ◎輕鬆認識台灣超過300種蕨類,包括許多珍貴稀有甚至瀕危的物種 ◎條理清晰、內容詳盡的文字說明 ◎含括完整植株與重要局部特徵的生態照片 ◎重點歸納的生態特徵圖例 ◎多樣化的查詢方法 ◎透過蕨類看到台灣獨特的植物生態地景 最親切易查的賞蕨圖鑑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卻是觀察、了解蕨類的最佳天然教室,不但種類豐富,種密度居世界之冠,而且演化上的歧異性也相當高,幾乎涵蓋絕大部分的類群。《蕨類觀察圖鑑1&2》從基礎到進階,共介紹台灣650多種蕨類的資料與圖片,其中本書《蕨類觀察圖鑑2:進階珍稀篇》收錄《蕨類觀察圖鑑1》介紹過的種類之外的其他320多種,包括許多珍貴稀有甚至瀕危的物種。本書延續《蕨類觀察圖鑑1》的系統架構,根據演化先後的脈絡依序出現,並於每科的起首頁,重點提示該科的基本資料。每科之下,再以較容易觀察到的形態與生態特徵,進一步區分屬、群。配合簡明易懂的生態與外觀特徵圖例,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方便快速,是認識台灣蕨類世界最容易上手的入門圖鑑,也是進行蕨類觀察、鑑定時最有利的工具書。 為了讓讀者更深入了解台灣的蕨類植物,在《蕨類觀察圖鑑1》的基礎上,本書針對每種蕨類都作了一些「附註」,或是近似種類之間的比較,或是指出該種蕨類在分布的生態帶所具有的指標性意義,或是它為適應環境而發展出的特殊生存機制……,每則說明都是作者郭城孟老師多年來研究蕨類的第一手心得。 ※以蕨類為起點,閱讀台灣獨特的植物生態地景 台灣位於北緯約22°至25°間,屬於熱帶氣候區的北緣和溫帶氣候區的南緣,是北回歸線上少見的森林,多變的地形造就多樣化的微環境,加上具有巍峨的高山,北半球(水平分布)的生態帶就巧妙濃縮、垂直分布在台灣山地。台灣的蕨類物種也反映出前述的特色,在《蕨類觀察圖鑑2》可見以泛北極圈為分布中心的種類出現在台灣的高山寒原,也可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種類在恆春半島現身;而且台灣位於亞洲大陸、日本琉球群島及菲律賓群島的樞紐位置,利於種源交換,島上高聳的北向山坡,以及南向和東南向山坡,就像棒球手套一樣,能零星捕捉來自北方或南方的蕨類物種,因此在翻閱《蕨類觀察圖鑑2》時不僅能查索單種蕨類的資料,也能從作者的延伸說明中得到更廣泛的台灣植物生態知識,了解更多台灣珍貴的生態資源。 .每種蕨類的文字說明條理清晰且內容詳盡,除外觀特徵、生長習性、分布概況外,並增加附註。 .每種蕨類的圖片都儘量涵蓋植株生態照與局部特徵照,並有簡要的圖說,幫助讀者看圖辨識。 .每種蕨類皆有生態小檔案(包括生態帶、地形和生長環境等),以及觀察蕨類時的兩大重點──葉片分裂方式與分裂程度,以及孢子囊群或孢膜的外形與生長位置──特徵圖示,方便讀者快速查核。 .針對不同程度與需求的讀者,提供多樣化的查詢方法──除可按目次,或依中名、學名查詢外,特別設計了「科與屬、群檢索表」,提供讀者從蕨類外觀特徵按部就班的查索。
★深入淺出、明晰漸進的精美圖解式指南,吸引一般讀者與自然科學愛好者。 ◎台灣第一部本土自製蕨類百科,歷久彌新全方位蕨類入門。 ◎近40幅細緻蕨類博物畫,數十幅精密解說小圖,加上約五百張生態與特徵照,多角度呈現蕨類之美。 ◎豐富的延伸資訊與生活化的取材,是認識台灣植物生態地景不可或缺的科普讀物。 ◎蕨類專家、優秀生態畫家、金獎編輯團隊的完美結合──曾獲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中央日報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等肯定。 最生動有趣的蕨類百科 可知道先民所使用的燃料「煤炭」,其實是來自埋入地層的蕨類森林?園藝用的「蛇木」、花束的最佳陪襯「羊齒」、風行一時的野菜「山蘇」和「過貓」……也全是蕨類!台灣素有「蕨類王國」的美稱,可是我們對這個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植物族群,認識有多少呢?《蕨類觀察入門》從「什麼是蕨類?」的探問開始,以演化與生態的角度切入,用豐富精采的圖像與精要生動的解說,全方位、有系統的將蕨類的來龍去脈逐一介紹。 全書以令人驚豔的視覺面貌展現:從石炭紀沼澤的蕨類森林復原圖,到現今暖溫帶闊葉林的蕨類生態圖;從台灣三十五科代表蕨類之細緻博物畫,到各式各樣的莖、葉與孢子囊局部特徵小圖,加上約五百張蕨類特寫及生態照──這本圖解入門書,絕對是進入蕨類世界的最佳指南。 全書概分為四大篇──認識篇、相遇篇、方法篇、觀察篇,以及附錄。 認識篇 綜論蕨類的基本概念,全面透視蕨類。 相遇篇 探討蕨類生長習性與環境的關聯性,並依海拔高度介紹台灣蕨類的分布情形,讓讀者得以輕鬆覓蕨蹤。 方法篇 依演化脈絡製作的分科檢索表,除了提供辨識觀察的捷徑外,更是鋪陳蕨類演化與分類關係的完整圖譜。 觀察篇 為本書的重點,依演化先後順序將台灣三十五科蕨類介紹出場,運用圖解呈現代表種類的觀察重點,清晰明確,一目了然;「生態視窗」「演化舞台」「識別錦囊」「蕨類與人」等四種延伸知識,則以淺顯易懂的專業解說,層次分明的比較對照,將蕨類生態中最精采也最趣味的精髓一一公開。 附錄 提供採集、記錄與製作標本的參考原則與要訣。
◎台灣第一部本土自製野菇觀察百科,全方位入門指南。 ◎36幅細緻博物畫,500多張珍貴生態照,數十幅精密圖解與顯微照,多角度呈現野菇之美。 ◎深入淺出的生活化敘述,豐富的延伸資訊,是最佳鄉土自然教材。 ◎野菇研究專家、優秀生態畫家、資深編輯團隊傾力合作結晶。曾獲金鼎獎最佳編輯獎肯定。 看見野菇的神祕之美,揭開野菇的身世之謎 野菇出現在庭院角落、街頭公園、叢林野地或深山峻嶺;它們有的美麗深邃、有的小巧可人;有的可養生入菜,有的讓人迷幻中毒;它們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而是歸屬於獨立的真菌界。 又稱為「大型真菌」的野菇,部分普遍見於日常生活,例如餐桌上的草菇、香菇、金針菇,以及珍貴的松茸、靈芝與冬蟲夏草等;然而,野菇種類遠比我們以為的更為繁複,面貌更為多元多變,甚至還有著教人嘖嘖稱奇的生態習性。例如── 倚木而生的毛頭鬼傘,它們一旦成熟,菇體開始轉黑、自溶,噴墨一般的逐漸銷融,短短四十八小時後,墨水滴盡,只剩一根光禿禿的菌柄。因此又暱稱一夜菇、墨水菇。 鬼筆科的頂端常見鐘形子層托,滿覆黏液,並發出惡臭,以吸引各種昆蟲幫忙傳播孢子。其中如竹蓀,菌蓋下會著一襲長長的網狀菌裙,隨風飄逸。有菇中皇后、僧笠菌之稱。 西方童話故事裡的野菇,則多屬鵝膏科,鮮紅大傘上點綴著白色圓點點,菌柄基部膨大如球莖狀,模樣既萌又討喜。但其實具強烈毒性,有迷幻作用,別稱蛤蟆菇。 …… 《野菇觀察入門》全面且深入探索野菇的豐富樣貌,帶領讀者領略自然生態的無窮奧祕。 詳實圖解野菇面貌、生動敘述野菇特性 本書是認識菇類的圖解全書,由野菇研究專家張東柱、周文能合著,自然生態畫家黃崑謀繪圖,遠流台灣館編輯製作,是傾各方之力完成的科普讀物。 循序漸進剖析野菇的各個面向,文字簡明生動,圖像照片清晰珍貴,是初進野菇迷人世界者的入門指南,亦是野菇觀察記錄愛好者的實用百科圖鑑。 全書概分為四個部分── 【認識篇】綜觀菇類的基本概念,包括菇的特徵、分類系統、構造外觀、演化脈絡、營生模式等。 【相遇篇】探討菇類的生長特性,以及與環境的關聯性,並提供賞菇時機及台灣菇類分布的相關資訊。 【觀察篇】本書的重點。以深入淺出的菇類生態圖解,呈現常見五大類三十六科菇類的典型樣貌,提供外觀辨識的要點,並詳述該科野菇獨特的生態習性、相關應用,以及其他有趣的知識。 【附錄】提供野外實地觀察、微細特徵觀察的行動指南,以及如何避免誤食毒菇等實用建議。
魚類世界,開門! 不管是在餐桌上,到魚市場或水族館,甚至下海潛水嬉游,我們總有許多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的魚類。然而屬於海島子民的你,對於魚類世界的認識有多少呢?可知道飛魚怎麼飛?燈籠魚如何發光?海馬藉什麼傳情達意嗎?想瞭解魚類的愛情物語、不可思議的變裝機制與千奇百怪的覓食絕招嗎? 本書從「認識篇」開始帶你全面透視魚類,循序介紹魚類的構造特徵、感覺世界、呼吸、運動、攝食和生殖等;「環境篇」則掌握魚類的棲地與分布,一一探訪魚兒藏身的家;「觀察篇」一次傳授五十六科魚類的辨識要訣,並探討演化的祕密與有趣的生態習性;「附錄」則提供到魚市場、水族館,或下海潛水等實際又適用的魚類觀察行動指南,以及如何製作與保存魚類標本。 本書由治學嚴謹的魚類分類學者邵廣昭博士與致力於推廣解說教育的陳麗淑博士合著,並邀得自然生態畫家黃崑謀與賴百賢兩位先生共同合作。書中全方位的魚類知識、細緻擬真的動人手繪圖和數百幅珍貴的海洋生態攝影,不僅是四位作者長期累積的心血結晶,更是台灣魚類最精采的見證! 本書特色 ◎全方位涵蓋生態、演化、分類與生活面向的魚類百科,是開創海洋子民新視野的最佳魚類知識入門書。 ◎以台灣可見物種為知識討論的素材,親切而不隔閡。 ◎約60幅跨頁手繪彩圖,近100張生動圖解,500多張珍貴海洋生態攝影。 ◎作者權威,內容嚴謹,詳細考證的擬真圖繪,嚴苛要求的視覺美感,讓知識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