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述說著攝影者的心情與當下的一刻。從攝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僅僅是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家庭、社會或一個文化、時代的縮影。遠自1839年的第一張照片,到21世紀各式媒材混合的照片,近兩百年來,攝影不但豐富了人類的藝術創作,也成為藝術中的要角。攝影藝術的地位,已無庸置疑。其實,攝影藝術的發展還頗戲劇化的。儘管攝影術革新了人類的影像文明;在開頭的一百年,攝影與藝術並沒有適切地吻合、銜接,攝影乃以應用層面為主;甚至到了人手一機的時候,它的創作也只停留在紀實攝影的簡單變化間。直到達達、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啟蒙,攝影才真正進入藝術的殿堂。而兩次世界大戰也影響了五十年以上的紀實攝影創作。直到戰後二十年(1970年代),攝影進入了觀念藝術、地景藝術、錄影藝術等……,也不再避諱色彩,開始了系列式、拼貼式、圖文式、裝置型的跨影像創作,導演出編導與矯飾攝影,再造就攝影藝術新的起跑點;之所以在1980年代成為純藝術領域的主角。當然,1980年代的各類文化運動更少不了攝影創作:在反(舊有)文化、反(既定)概念的同時,攝影藝術的成果快速地抵達巔峰,也再混合了更多的媒材與技法。而在1990年代(或過去的十餘年間)攝影藝術堂而皇之為主流藝術,也是1970年代發的芽,於1980年代成長茁壯得來。不過二十餘年的光景吧!在所有的藝術型態當中,攝影算是應用層面最廣的了。小至個人,大至工商廣告、新聞、太空與醫學各方面。而這些層面不但沒有反斥藝術上的價值,倒是拓展了它的藝術創作。今天,時尚、廣告、人像或新聞紀實之間的攝影,在在融入了攝影藝術,各以創意取勝。而攝影藝術獨有的真實、仿真實與影射真實,也變成真實世界裡的不可或缺。在這本書裡,每一張照片,不但有自己的故事,它們也承先啟後地代表著攝影與藝術、與人類間的歷史。這些照片,也是我們的故事。 本書為精簡扼要的攝影藝術史手冊,按照時順,共有12個篇章,闡述著攝影與攝影藝術的發展,包含代表作、各種流派、專有名詞、術語等;同時也探討了攝影與其應用面,以及與其他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一次.影像 「有這麼一句話:『一次也就是一次都沒有。』當我是孩子時經常很明白這個意思。但是至少在攝影方面,不是這樣的。一次,就是唯一的一次。」文?溫德斯在自己的攝影集裡說,每幀相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凝結在相片裡的歡顏愁殤,都是不能重新來過的一次時空經驗;每回的閱讀,也都是一次情節的展開。 在《創意攝影——美感的攝影技巧》這本輕量級的攝影美學概念書中,電影科系出身的作者即以自己的電影經驗出發,對攝影者如何構成影像「一次」的獨特經驗,提出不同於傳統技巧剖析的攝影「心法」。《創意攝影》的內容主要來自於作者於去年開設的同名課程,它順沿了作者前本攝影著作《攝影課——攝影美學的養成》的美學闡述,為美感與攝影之間的幽微關係進行更精細的鋪陳。承繼前書對構圖、色調、景深、對稱、形狀與質地、光、時間等基礎概念的討論,《創意攝影》在前半部著力於畫面的積極與消極體積的比例、取景角度、色彩構成與畫面張力等攝影的細微面,以分章解說與評量問題貫串此部分的美學探討;在後半部中,它延伸了以往對攝影的故事性的概念,將作者對電影美學的認識與文哲沉思引進討論中,為風景攝影、攝影的文學性與廣告攝影提出闡述。 「我……總認為電影與攝影其實只是一體的兩面,前者陳述一連串的決定性瞬間,後者鎖定單一的決定性瞬間而予以抒發,兩者的感性與理性殊無二致。」《創意攝影》在攝影概念分析的基礎上,漸次添上攝影與其他藝術領域——包括繪畫、電影與文學——之間的關係探討,在淺白的文字旁,每章另以十至十五張彩色圖片說明各種概念,由淺入深地為有意進入攝影美學的學生與一般大眾裝備固實的美學語彙,以各自構築自己心中「最經典的絮語」。
主講設計史和設計理論的王受之,從建築、城市規劃到工業產品、平面、時裝等與設計有關的範疇,透過旅遊觀看,向我們介紹斯堪地那維亞的文化、歷史、社會現況,芬蘭、丹麥、瑞典的建築、民族、生活、設計。筆調活潑有趣而又嚴謹,見識淵博,極富可讀性。北歐的設計,讓許多人崇拜,本書從北歐印象、赫爾辛基的白夜、芬蘭家具設計大師庫卡波羅、建築師阿圖時代到瑞典設計精髓、富豪汽車、雕塑大師米勒斯、21世紀試驗城魏林比、北歐性解放到北歐現代建築等二十多章文圖精彩呈現,是一本北歐設計藝術之旅專書,也是引人入勝的北歐人文旅遊導覽書。
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些藝術活動裡,大多是隨著社會的形態,生活環境的背景等等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產業革命的社會形態巨變之下,從十九世紀以後開始有了蓬勃而劇烈的變化。其中人類所歷經的第一次與第二次的世界大戰,這是人類史上空前未有的國際性戰爭,它最重要的是意味著這種國際性戰爭所帶來的高度科技。除了表面可見的武器設置之外,同時非常迅速的把工業社會帶到今日的情報社會形態。僅以百年不到的時間,人類登陸了月球,這絕對不是件小事。我們比較從漫長的業社會演繹到工業的進化,這不僅是意味著人類智慧的大集成,而且是顯示著人類邁進了一個新次元的資訊空間。 同時,藝術也隨著社會的生活形態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在眾藝的活動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謂的電腦藝術。電腦藝術是隨著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腦產物而誕生的,本來它是用來計算彈道的跡離和傳達情報的工具。但是由於藝術家們的巧思妙想,竟然應用朧腦來繪畫。終於在1960年左右首次在美國有了實驗性的露面。萌芽時期如同幼稚園的童畫一般,從點.線.面的黑白畫開始起步一直到70年代才接近成熟。而且因為彩色螢幕的開發,才伸展到完全彩色的立體畫,以及富有空間感的表現。之後,從80年代開始才全面普遍化。現在它的領域已經不只是局限於視覺上的藝術性表現而已,它更茁長於商業,產業,資訊社會裡的各個設計的領域之中,它的既存事實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
<台灣色>一書的作者李肅錕以其色彩學者的專業背景,透過特定色彩色(紅色、綠色、藍色、桃紅色、白與黑、金與銀)所交織成的經線與緯線,在兼具文化、社會、政治乃至審美教育等多元匯集、時空交會的立體觀察。 我們總喜歡用「風貌」一詞來代表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所予人的印象,而此印象在人類大腦中產生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色彩」。台灣這個西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多次受到外來文化衝擊與內部遷動,產生了多元的文化容顏,其所展現的色彩自是多采多姿。 藝術家出版社新近特別策劃了一本以色彩展現台灣文化面相的書,是由擅長色彩學、水墨與書法研究與創作的李蕭錕所著的《台灣色》。曾任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的李蕭錕以其專業背景,透過特定色彩所交織成的經線與緯線,在兼具文化、社會、政治乃至審美教育等多元視窗中,忠實地呈現台灣人在台灣島上的多元匯集、時空交會的立體觀察。 為了充分展現《台灣色》一書的內涵,編者特別邀請攝影家郭東泰、劉伯樂、林枝旺等人,以及作者李蕭錕本身,提供有關台灣色彩的攝影圖片,以更多元地體現《台灣色》的相貌。 本書分為七個篇章,分別介紹紅色、綠色、褐色、藍色、桃紅色、白與黑、金與銀共九種色彩所展現的台灣文化容顏。每一種色彩各有其本身的意義與附加的文化意義,因此作者為這九種色彩一一下了貼切簡潔的標題:「紅色——無所不在、魅力四射的生命信仰」、「綠色——逢凶化吉、健康靈動的山水原鄉」、「褐色——與自然為友、尊古人為師的本質」、「藍色——生命源起、廉義淨純的空間表徵」、「桃紅色——用愛、用情、用生命的炫爛,釀造台灣自己的春天」、「白與黑——天地乾坤、陰陽始終的兩極世界」、「金與銀——永恆與平淡、尊貴與超逸的聖境遐想」。 這是一本偏重圖文閱讀的圖書,選用從台灣各地不同時序拍出的自然、人文生活景象圖片,來說明色彩的相貌,偏重視覺的呈現。從作者精簡洗練的文字中,您不僅可以認識色彩的基本理論,更能感受台灣色彩的詩意美學與浪漫情愫。附加的英譯目錄與前言,則使本書更具國際性,可做為外國人初步認識台灣的導覽書。豐富精彩的圖片帶出的視覺震撼,不僅為文字下了最佳註腳,更讓人如親歷其境,看見台灣島上的「這裡那裡,此時彼時,你的我的,大事小事」的台灣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