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有陽光,乃現陰影唯因黑暗,知曾有見那海那山那些人說不上愛有時厭惡有時憎恨更常是無動於衷我們用陰影揮手悄悄攪動水底的潛流讓下次漲潮有點異樣再見海再見山再見人不是臨別生愛是為愛而別 --〈揮手〉隨手翻書,讀到未濟卦的繫辭說,「小狐汔濟,濡其尾」,以小狐狸過河弄濕尾巴的狼狽模樣為喻,實在生動。水大腿短,勉強而渡當然危險,等一下吧。仍能等待,表示時機在前。河水不是永遠洶湧的,小狐也會日漸長大,耐心等一等吧。 --〈後記:未濟、不濟、唔濟〉為甚麼寫詩?樊善標用了兩部半詩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暫時得出如下的答案:「寫詩還是不寫,為甚麼而寫,應該怎樣寫,此時此地,這些提問難免都帶?對立場究詰或反思的意味。然而回憶向詩走近的過程,我怎樣端詳捉摸它,體驗感受它,總無法匯整為「一個」顛撲不破的論述。坦白說,寫詩於我純粹是為了好奇,希望藉著實踐多看懂一些別人的異樣風景。至於自己的風景能有多異樣,那是餘事的餘事了。」 --〈詩的公與私〉自從大學教席退下來後,樊善標並沒有閒下來,繼去年出版過論文集《真亦幻》後,緊接再出版詩作結集,本書亦是作者第二點五部詩集,前作分別為《力學》(1999) 和《暗飛》(2006),距離上次出版詩集已接近二十年。過去二十年未曾結集出版的,一次過收錄在本書之中。《未濟》分成五輯,包括四輯新詩和一輯舊體詩,是作者前兩部作品體例的延續,也同一時間展現了寫詩的種種可能。
◯ 在消失之前,以詩銘刻所有 ◯ 羅貴祥、曹疏影、陳智德攜手推介 「我們沒有忘記 在那些眼淚之間 我們用紙重新打造 我們的神像 讓廣場的氣味 汗水、血跡、耳語 為我們打開 回家的路 重聚」 ──〈神像〉 「請不要說,愛就是虛無 在我們的身前,在我們的身後 在虛無中說愛從來沒有實現 說我們從來沒有遇見 在日子到來之前 請不要放棄請不要忘記」 ──〈在這城市的心臟地帶〉 《琉璃脆》是香港詩人小西的第二本詩集,收錄2004-2019年間,共70首詩作。 小西的詩簡約內斂,無論是旅居異地的體會、生活閃現的靈光,乃至同代人的歷史傷痕,澄明或迷茫,一一成為他筆下的題材。「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語出《金瓶梅》,恰恰總結了詩人過去數十年的生命感受。宇宙變幻,世事莫測,面對流轉不定的時代,詩是修行、是覺悟,也是深情的陪伴。願以此書,獻給所有在這個時代受傷的靈魂。
◯ 在消失之前,以詩銘刻所有 ◯ 羅貴祥、曹疏影、陳智德攜手推介 「我們沒有忘記 在那些眼淚之間 我們用紙重新打造 我們的神像 讓廣場的氣味 汗水、血跡、耳語 為我們打開 回家的路 重聚」 ──〈神像〉 「請不要說,愛就是虛無 在我們的身前,在我們的身後 在虛無中說愛從來沒有實現 說我們從來沒有遇見 在日子到來之前 請不要放棄請不要忘記」 ──〈在這城市的心臟地帶〉 《琉璃脆》是香港詩人小西的第二本詩集,收錄2004-2019年間,共70首詩作。 小西的詩簡約內斂,無論是旅居異地的體會、生活閃現的靈光,乃至同代人的歷史傷痕,澄明或迷茫,一一成為他筆下的題材。「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語出《金瓶梅》,恰恰總結了詩人過去數十年的生命感受。宇宙變幻,世事莫測,面對流轉不定的時代,詩是修行、是覺悟,也是深情的陪伴。願以此書,獻給所有在這個時代受傷的靈魂。
//往後是有日子 往後──喝更多水。吃得健康。並且 早起早睡 讓自己更淡一些 --〈從來〉// //你還是令我想起── 可以希望,可以 了無希望,當我凝視彼端的星辰 我的靈魂比我更輕 --〈開端十則〉// 台灣青年詩人謝旭昇的首部詩集。詩集收錄80多首詩人從寫詩到今的作品,包括得獎的、發表在重要文學平台的、私下發表的,詩人的詩句用字總是準確而每每驚人,進出語言,又超越語言的限制。游走字句的表層意象與深層喻意,探索生命的源起、詰問生活的原貌、個人情感的絕望與生機。不陷於俗套,不追求停止於顯淺的共嗚,而是進入讀詩者靈魂與記憶的深深之處,逐一投下記號。 好評推薦 蔡琳森、曾淦賢聯袂推介 旭昇的詩自有其追討的姿勢。它耐煩地穿梭於字詞物性,於音頻,於命題與偽命題之中,尾隨於「第一次前往遠方」後,走在「回家的路上」。──蔡琳森(台灣詩人) 《長河》是一道看不到出口的河流,面對生活、情感、死亡與記憶,每首詩作都是侵蝕作用,斷流與突如其來的沖刷反覆交替,穿越語言,最終流逕到他人的身體、意識,甚至冷酷無感的宇宙。 謝旭昇運用冷靜的意象,卻暗藏激烈的渴求與孤寂;內潛的悲傷與自傷的力度互為依存,語言成為隨意識流動而無以往返的驅力,把讀者流放到廣袤無垠的荒原,遠望河流的源頭,閱讀哀傷。──曾淦賢(香港詩人,著有詩集《苦集滅道》)
//往後是有日子 往後──喝更多水。吃得健康。並且 早起早睡 讓自己更淡一些 --〈從來〉// //你還是令我想起── 可以希望,可以 了無希望,當我凝視彼端的星辰 我的靈魂比我更輕 --〈開端十則〉// 台灣青年詩人謝旭昇的首部詩集。詩集收錄80多首詩人從寫詩到今的作品,包括得獎的、發表在重要文學平台的、私下發表的,詩人的詩句用字總是準確而每每驚人,進出語言,又超越語言的限制。游走字句的表層意象與深層喻意,探索生命的源起、詰問生活的原貌、個人情感的絕望與生機。不陷於俗套,不追求停止於顯淺的共嗚,而是進入讀詩者靈魂與記憶的深深之處,逐一投下記號。 好評推薦 蔡琳森、曾淦賢聯袂推介 旭昇的詩自有其追討的姿勢。它耐煩地穿梭於字詞物性,於音頻,於命題與偽命題之中,尾隨於「第一次前往遠方」後,走在「回家的路上」。──蔡琳森(台灣詩人) 《長河》是一道看不到出口的河流,面對生活、情感、死亡與記憶,每首詩作都是侵蝕作用,斷流與突如其來的沖刷反覆交替,穿越語言,最終流逕到他人的身體、意識,甚至冷酷無感的宇宙。 謝旭昇運用冷靜的意象,卻暗藏激烈的渴求與孤寂;內潛的悲傷與自傷的力度互為依存,語言成為隨意識流動而無以往返的驅力,把讀者流放到廣袤無垠的荒原,遠望河流的源頭,閱讀哀傷。──曾淦賢(香港詩人,著有詩集《苦集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