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臺灣語凡寫詩是偶然。記得那是一個微涼的日子有意無意走進圖書總館,在書架上隨意拏取幾本書準備度過一個無聊的午後。其中一本是作者曹開寫的「給小數點臺灣」,翻閱一首「獨裁的數學公式」深深打動作者蟄伏心裡的數學蟲。詩以繁分式導入煩囂人間,再以一條倒函數(1/P-1)分述專制與人民關係。邏輯清晰、意象生動有趣。剎那間腦部像起了化學反應--數學、邏輯可以寫成詩?顛覆了本人對詩的概念,也顛覆了詩是文學院産物的窠臼想法。可能是化學反應將理工與文學連結,開始閱讀詩集及詩寫作相關書籍,發現詩的天地比數理寛廣,可隨情境和心境天馬行空,於是著筆寫詩至今。本詩集是作者第一本詩集,之所以名為「臺灣情,華語吟」乃因每首詩都與臺灣人、事、物、景關聯,然因作者從小受華文教育薰陶,故而多數以華語呈現。簡言之,本詩集與坊間詩集一樣都是華語教育下產物。唯一不同是每首詩都有作者情感。桑榆之年方入詩壇,既喜且驚,喜的是廣袤詩域讓思緒自由馳騁,大至寰宇小至量子無一不可成詩。驚的是文字轉化的意象與耕耘產出的作物一樣具有糧食的意義。希望本詩集呈現的多元生活面貌能帶給讀者更多視野與不同體悟。〈序言二〉臺灣語凡詩是矛盾、痛苦與喜樂的產物。因為矛盾,使人與人陷入糾結狀態,糾結繃緊神經會帶來痛苦,但當糾結解開,釋放出來的輕鬆又是無比的喜樂。人的際遇起伏常轉為心境的儲物,一段時間需要轉化、消化,否則久了發酵質變,貯放心裡是一種負擔。矛盾、痛苦、喜樂等情緒的調節、轉化甚至昇華有賴詩、畫、音樂及一些藝術的陶冶。矛盾心裡產生如自然界的起霧,原有清晰事物進入模糊狀態,且變化又非固定,有時可見又看不清、有時彷彿拉近了又被推遠。所以人的際遇常在澄明寧靜與混沌模糊間來回,猶如黎明與黃昏的交替。詩也在這樣的黑與白、曖昧與澄明間因應而生。它是人類情緒起伏的調節器,更是創傷、失意的療癒劑。作者出身小康;人丁單薄的家庭,在三、四十年代,沒有兄弟姐妹是相當特殊的際遇,由於特異,在成長過程中有著想親近人又怕被傷害的矛盾。就像希望文字與情境連結,但又怕太牢無法自拔而畏懼緊密一樣。圓滿(完整)或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營成的過程,常會有無意或有心的遺落,就像霧在景物間移動會有模糊或不連續。究竟圓滿是真實或不圓滿才是真實?還有完整呈現是美或瞬間呈現才是美?這些圓滿與缺陷之間的轉折、矛盾、失落以及失而復得的喜悅都成了探索人生的肯綮,也是詩人起墨的濫觴。矛盾與失落走進人生拼圖虛假和真實進了圓滿與缺憾罅隙無法寫好完整的自己只能在回憶的根部留下較美的局部等候延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