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資訊量太大啦!從離島到台南鹽分地帶,誌村鑑第三輯,來到嘉義市最熱鬧的市場聚落。市場佔據整個里2/3的地方生活是什麼模樣?嘉義市東區民族里,有著號稱「嘉義第一街」的蘭井街,裡頭有口足以與台南競逐老城封號的紅毛井,以及六層樓的城隍廟;循鼎沸人聲走入巷弄,迎來東市場、共和路市場,以及服飾、銀樓、鍋碗瓢盆、種苗等銷售品項齊全的店面。迷走於民族里,做生意與過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彷彿走入城市裡的巨型百貨公司。尺度精巧的嘉義市,是許多文化旅遊者近年來喜愛到訪的城市。市區內大部分景點皆徒步可達,喜吃火雞肉飯者,更有多趟旅程也吃不完的店家可選,而位於文化路夜市步行僅五分鐘的民族里,除了有「嘉義人的廚房」之稱的東市場,還有營業時間幾乎能湊齊24小時的數家火雞肉飯店。曾由三個里合併而成的民族里,是個扎扎實實做生意、討生活的地方。舊稱「草仔市」的東市場,是過往人們從阿里山下山的第一站,也是現在逢年過節採買的最後一站;而里內的紅毛井、蘭井街和數間具有嘉義特色的檜木木屋與生鮮物產,更是在時空上縱向跨度三、四百年歷史、橫向串連山河與舊城。從馬祖外島的橋仔村,到台南沿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誌村鑑》第三輯首度走入商與住界線更加模糊的都會區。在市場佔地近乎2/3、國小佔地1/3的嘉義市民族里,由一口歷史悠久的井與市街探起,行經木屋、走入市場,認識夾縫於生活與生意之間的地方。做生意,重新定錨地方歸屬感與關係人口這裡的生活從天未光就開始,醬菜店疊桶、肉攤拔骨、魚販宰魚鱉和蛙,爐灶發起火光,蒸籠冒出陣陣白煙。送孩子到對街的民族國小上學後,人潮也隨晨光湧入;牛雜湯、羊肉湯、湯圓粉條冰過午即售罄,傍晚共和路黃昏市場再接棒服務晚餐備料買菜的人。「GOODS做生意」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記述討生活的人來到此地駐紮、深根,以身體勞動交陪地方日常;買辦日用尋生鮮的人,則日復一日穿梭往來,成為此地不在籍卻親暱的流動人口。足有六層樓的城隍廟,聚集起整個嘉義人的地方信仰從古至今,人們來到民族里可不只是為了去市場採買、做生意。位在東市場旁的城隍廟,是整個嘉義舊城區的信仰中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往參拜。由高聳牌坊入內、通過極深的廣場抵達六層樓堂皇的廟體,城隍廟的另外三面,卻藏身於熱鬧的ㄇ字型街市與住宅之中不易發現。「God 神明是好鄰居」單元爬梳城隍廟歷史,以及特殊的九大柱、夜巡與輪普習俗,以信仰的角度認識民族里於不同時代嘉義市的重要性。市場休息後的B-side,找尋隱藏版的民族里民族里最為人所認識的,是開市後熱鬧喧騰的一面;然而一個地方的運作,當然不止於做生意,更多的日復一日就潛藏在散市後的B面。「Timing 時刻」透過《華麗計程車行》影視原著作者陳俊文之眼,帶讀者如乘客般由不同街角駛近民族里;「B-Side」單元則抓取同樣於民族里中佔地廣大的民族國小,以行動課帶領孩子由建築、歷史等不同角度認識市場,並由跨國飲食對照的角度,拉出認識市場中粉腸、醬菜攤的另個軸線,找出與韓國飲食間的隱藏連結……東西怎麼用?生活怎麼過?從物品和人身上取智慧的線索延續前兩本《誌村鑑》的「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單元,本輯採集置放於攤位邊的平凡物件,捕捉其中隱含著各家攤主的智慧;「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則訪問到真實身分為民族里里長的「劉里長火雞肉飯」現任老闆劉宗源,由他如何承繼亦擔任多年里長的父親的使命說起,以及他自小於市場內成長的故事。新明津魚丸店三代潘麒宇和地方品牌環時好室的陳怡秀,則書寫自身於創業、返鄉之後與地方建立起的新關係。▲▲▲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Micro makes macro.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 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 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 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 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 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 位於174市道起點的兩庄,為南國傳送出什麼滋味? 台南縣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其中位居沿海最北端的北門區,是個完全沒有火車行經的地方;居住當地的人們若要搭乘高鐵,也多得選擇到車程約40分鐘的嘉義高鐵站──要達此地,甚至比前往日本東京旅行更加輾轉。 大部分遊客自駕到此處,多為遊覽水晶教堂與井仔腳瓦盤鹽田美景,但在緊貼著將軍溪北側的北門區下緣,還藏有透亮著光的兩個庄頭,鮮少人發現。 延續第一輯《誌村鑑1:橋仔村》飛往外島,第二輯則帶領讀者前往一個同樣難以到達的南部沿海聚落,並以雙封面一次呈現關係緊密的兩地源淵。透過靈活生動的單元規劃,以及「迴聲」社造團隊作者群蹲點地方四年的田野調查,跨視角呈現鹽分地帶上多元產業發展、關水文化與生態、信仰,並特增「PLACE is?另一種地方」單元,提出特殊切角,探討行政區和自然村的劃分如何運作於真正生活於地方的人之上。 南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紅蔥頭、蚵仔,由此閃亮著光 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聚落同座落於台南著名的鹽分地帶上,卻由於靠海與否發展出不同的居民維生策略。「LIGHT」單元以產業為庄頭帶來的「亮」出發,呈現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關水文化、蘆竹溝潟湖內的蚵棚和其他養殖漁業,以及兩庄共同面對的光電板議題。 廟不只管信仰,還是庄內大小事的仲裁與管理單位 以為到廟裡只能拜拜求平安嗎?三寮灣與蘆竹溝的庄頭廟功能可不止這些!除了保佑地方居民,並以送王船、請水等儀式延續信仰傳統並與其他地方角頭交陪外,這裡的大廟還掌管廟埕擺攤,並以投幣式「放送頭」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更重要的是,兩庄大廟還會每兩年輪流一次籌組鰻苗捕撈權的標案大事…… 戴上當地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濾鏡,使用身體認識地方 「BODY 用身體認識」單元再進化!在地方長大的小孩如何看待村庄生活?在地居民購物路線和推薦特色商品是?或許你也好奇蚵農在潟湖裡「巡蚵田」的身體感,以及蚵田既沒路標也沒門牌,他們究竟如何辨認自己家蚵棚所在?一起從在地人身上挖掘知道會更好玩的豆知識! 找到每個人、每件物身上,藏著的非官方地方史 綜觀大的歷史與產業脈絡,但地方仍擁有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經營理髮店的媽媽、為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造王船的木工師傅、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開特色早餐店、唯一家便當店的,還有神的代言人……他們以真實生命經歷,展演著各自的非官方地方史。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誌村鑑,以「村庄里」為單位的微地方誌。 全書系第一本,由馬祖北竿的橋仔村出發。 一個以海為田的垂直村落, 有不能說的海上祕密、和神比人多的廟村封號…… 你有聽過橋仔村嗎?一個徒步15分鐘就能走完的臨港村落,卻能用上百頁故事篇幅來說。許多人到橋仔,只是為了搭船前往大坵島看梅花鹿而臨停過渡,但此地銘刻的迷人歷史與感知,伴隨海風與老酒香,竟比意料中的還要黏人。 本書由「INTRO 抵達之前」出發,終於「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概論地方的空間到時間,從土地到其上的人,並以物解鎖尋常眼光。攝影圖輯的安排,定格村里的時刻,也定焦過往戰地政務,在海灘上留下的痕跡。 鹹味、身體感、神明:三大單元,深入探尋村里的獨特個性 「SMELL有一種鹹味」談橋仔與海為田的獨特生活面貌,還有其因為鄰近中國,而有的那個「不能說的海上祕密」……「BODY用身體認識」則從橋仔「垂直村落」的地形特色切入,是什麼原因讓在地耆老即便換過人工關節,仍不厭其煩於村內移動?「GOD神明是好鄰居」所言不假,一眼可望盡的小小橋仔村竟然就有八間廟,還曾有過「神比人多」的時期。 這裡的人約會不對錶,而是說,「等那個潮水」 習慣打開手機APP看氣象、點擊Google 或Microsoft行事曆約會議,這裡的人卻不這樣過!約時間見面不對點,而得等待潮水高度來到那條隱形的線。旅人待在馬祖總會關心:「今天飛機會開嗎?」當地人會跟你說:「你看那個雲啊……」 每個人都是島嶼上某一處村里,其一個此曾仍在的人 想像「你」也有所歸屬,你會怎麼述說自己與一村之間的聯繫?橋仔村裡此曾仍在的人,是在他們個人性格上堆疊大的歷史,住著的人曾於戰地政務時期為女性爭取出海權利、修行的人造船、帶著神明離開的人奉玄天上帝旨意搬遷、回來的人唱戲。還有暫時離開的人還正在體會、尋覓……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1縣市的336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6,609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35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