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青年小說家于懷岸精選其創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五部中篇,主題皆圍繞著「湘西」而加以開展。作家以鋒利如刃的尖銳表達,揭示一粒子彈承載了一個師將士的命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一種為人的尊嚴與意義。濃郁的湘西風情,散發出豐富的人生況味與歷史悲涼。清峻孤獨的小說基調,耐人回味。
文章豐富人類的心靈生活,陶性冶情,更可藉此抒發心中想法,尤其歷史上許多文學家的作品更讓人傳誦再三,使人類在文化歷史的洪流中,展現不平凡的光彩。而這些如此優美的篇章,是這些文人在怎樣的情緒狀態下迸發產生,這些瑰麗璀燦的不朽作品對後世人類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感官中也有不同的感觸與新思維,所以可以透過對文人的癖好和其文學創作的相關性,從中探究文人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熟知的面貌。透過對文人的癖好和其文學創作的相關性,從中探究文人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熟知的面貌;而文人癖好的類型又有哪些?在這些癖好中與文人
本書收錄了5篇中篇小說,均為華人在國外的生活,從18歲的高中留學生到大學或研究生畢業的80後,再到貪官在國外的隱居生活。 每篇故事的可讀性相當強,且含義深刻,發表於報刊雜誌時曾獲得讀者廣大迴響。 蔣芳,曾任中國某城市供電局局長,在貪污了國家巨額錢款後,化名麥頓,整了容,漂白了膚色,跑到加拿大溫哥華隱居,但沒能來得及將家人也移居到國外。經過近一年躲躲藏藏、擔心受怕的隱居生活,思鄉慾望越來越強烈,而自身也越來越苦悶孤獨。經過一番縝密的計劃,蔣芳終於大膽的偷偷回到家鄉,當老母親,妻子和兒子見到面容已經完全陌生的他時……。
中國近現代的學者文人如章太炎、黃侃、胡適、沈從文、夏志清、韋政通、李澤厚、魯迅、張恨水、錢鍾書、王世襄、吳祖光等,他們或者治學嚴謹,精深淵博;或者文章斐然,卓然成家。他們的人生蓋棺論定,也備受爭議。這本小書從這些名家的字裡行間,感受他們的人生與思想,才華與情趣。書中窺人,氣象萬千。在文人幽懷與學者才識的交織中,浮現那些壓在紙背的個人辛酸和時代風雲。
有一種書寫是以樹的魂提煉而成顫動的樹葉在風中傳遞手語樹枝赴火變炭樹幹入水成紙以炭塗紙記載了泥土裡隱藏的秘密──錄自〈樹的墓誌銘〉沙河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壇的一員大將,向以生活入詩。他對生命無比熱誠,飲食男女,觀察細緻,鞭辟入微。詩作中無論〈色情小說〉、〈驚慄小說〉 也好,〈字紙人生〉、〈寵物墳場〉、〈小男人俱樂部〉 也好,都能意在言外,寓哲理於人生微不足道的小節。
天生多情的主角方華,一生與三位女子糾纏不休──溫情柔弱的堂姨婉容,聰明倔強的美玉和大方體貼的思琪,譜出了一首首情意綿綿、曲折哀怨的戀曲;道出了一聲聲婚姻生活的無奈。故事走過了半個世紀,橫跨中國、香港、臺灣、加拿大和美國。作者以其自身經歷為藍本,寫出了一部真實動人的情史,以及一生奮鬥的艱苦歷程。
窺月齋這個名字是從張潮的《幽夢影》中得來的,這位清代徽州才子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我年輕時把讀書寫字看得很重,就取了這個齋名,宣示一位江南少年的讀書夢想。時代發展的速度總是令人猝不及防,高歌猛進的城市打擾著年輕人的文學清夢,我自然也不例外,從此帶著夢想去外面的世界遊歷。雖然腳步打開了一個個陌生的世界,但是書本反而開得少了。但窺月齋依舊是一件精神的行囊,溫暖著每一段旅程。轉眼近不惑之年,對於文學,我還是個懵懂的孩子,心存敬畏。但文字帶給心靈的溫暖是難以替代的,我終究還是選擇用文字的方式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收錄在本書中的文字就像是「每一把剃刀自有其哲學」,這裡的文字帶著江南的精神胎記,但願能帶給您一點清茶般的趣味。
本書集結了張依蘋的小說、散文、新詩和劇本創作。多篇作品圍繞有關身份的話題,關於在馬來西亞環境裡作華裔馬來西亞人、或者海外華人,以及作為婆羅洲島,那片特殊大地的孩子,在最親近雨林的地方誕生與成長的故事。而因此,這本書的聲音是海洋和叢林的聲音。而或許,張依蘋生根那片土地的詩化文章告訴我們關於整片大地,關於情感,關於哭泣,關於為生命而戰的記憶,以及,對家園無盡的追尋。
一切過去史都是個人史,這本書涉及到幾十位近現代著名人物的斷鴻零爪和心靈軌跡。如:共產黨創始人張申府的人生悲劇、早期被暗殺的「農民運動大王」沈定一撲朔迷離的政治面貌、王明、博古和林彪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生活、梁漱溟緣何歷盡六十年的心血來撰寫《人心與人生》、落水文人周作人的晚年困境、馬君武、楊度的詩詞文采、曹聚仁兄弟的傳奇故事、錢鍾書與沈從文等文化大師的矛盾人生與性格悲劇、詩人關露與《延安頌》作者莫耶這兩位女性的坎坷人生與愛情悲歌、「新儒家」徐復觀的思想轉軌、「臺灣新詩之父」張我軍的奇特婚戀等等。作者讀書札記,書中裡沉索隱,不僅揭示出鮮為人知的人物秘辛,還給人帶來審讀歷史的另一種視角。
本書文章六十篇,分為三輯,每輯二十篇。一輯為品人,通過品讀巴金、老舍、汪曾祺、林斤瀾、朱正和謝泳等名家之作,談了一點心得體會;二輯為說書,對於光遠、秀羨林、邵燕祥等人的舊著,以及作張賢亮、袁鷹、高信等人的新書作了點評;三輯為話刊,則是將《詩刊》、《裝飾》、《人民戲劇》和《上海文學》等期刊的創停起始作了簡單介紹,通過它們的一些作品,也見證了臧克家、沈從文和林斤瀾等人的辦刊歷程和創作道路。
Here is a collection of seven critical essays on Shakespeare as a visionary playwright. In this book, Shakespeare’s various visions—ironic, deconstructionist, semiotic, psychoanalytic, racial, humanist, and Nietzschean-Foucauldean—are discussed, each in the spotlight of one single play or a few plays that can best manifest the theme. The reader will find that the author with his critical acumen has given us a number of original ideas regarding Shakespeare’s views of life, history, nature, power, and humanity as well as specific verbal details used in the plays to express the views. These Shakespearean studies have indeed stood as some new, interesting “spear-shaking soldiers” in the arena of Shakespearean forum or “war-dom,” fighting like so many “ham-lets” to decide whether they are to be or not to be. But it is hoped that after the trial of tempestas, they will all be blessed by Prospero, proving that all’s well that shakes well.
學者朱汝曈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近百次的文學爭議進行了選擇,梳理其中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有過?定性影響的十二次爭議。作者運用的史料詳實,分析透徹,見解新穎,反思深刻。儘量做到客觀、公正和理性的剖析,?讀者還原文學流派爭議的歷史面貌,具有精當的理論借鑑意義。 此書與《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漫談》(秀威版)是系列著作,讀者若能參照閱讀,當更具有相互發明之效。
作家陳長慶在試論寒玉的《心靈的櫥窗》中指出:作者靈感的來源依然是生活週遭的體會,「我看我思我寫」更是她創作的不二法門。從書中的十三篇作品與書寫的字數和發表日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幾乎每月都有一篇新作誕生,而且字數少則三千餘字多則萬餘言,並以一百八十餘則生活小故事,串連成一本十萬餘言的散文集。內容除了有「生活集錦」、「俗事一覽」、「人物側寫」,更有「留言與流言」……等等。作者的勤奮和用心,以及對文學的熱衷和執著,的確讓人讚嘆。
這是一本有趣的、可輕鬆閱讀的「散文史論」。 作者以「閒話」筆調娓娓道來,對中國散文由文言向白話轉換作出了全新的闡釋;並從胡適、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鍾書、梁實秋等人的文字中,梳理出今天「中國文章」的基因和奧秘。 「上編」從「談話風」入手,圍繞胡適、魯迅、周作人三大重鎮,闡明白話散文綿延有序的源流;「下編」涉及散文「消費性」一面,細緻剖析林語堂主編的三種半月刊(《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探尋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散文創作的「中興與沒落」,對白話散文的創作規律與未來走向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正如文壇耆宿鯤西先生在序中所言:「本身不是文學史,但它的視點將來必有助於文學史的編寫。」。
收錄在《笨珍海岸》的四輯作品,是李宗舜2006年至2010年的創作,這是詩人在寂寥時的低吟,觀物移情的感懷,同時也是潛入內心深處無窮的探索,獨立和時間競走,擁抱大地同歡,以及更多世事的悲憫。(李宗舜)近些年來陸陸續續發表在文藝副刊與雜誌上的作品,透顯著與生活的密切連結,讓詩貼近現實存在的時空,體現著與時代共感的價值認知。這些詩,有的表現出所感所悟的日常生活點滴,或懷人與悼念之作,有的以針砭時事批判為主題,也有的記錄行旅間的山水景物等等,呈現了他多面視域的詩向,以及由此通過詩,展現出了其存在的蹤跡。而這些作品全都收集在這本《笨珍海岸》的詩集裡。故從這本詩集,可以窺探到宗舜這五年來詩創作的軌跡與特色。一如周清嘯在論及宗舜的詩時,曾指出宗舜要做的是與生活有密切感的詩人,而不是跟現實脫節,在詩的象牙塔中營造夢境,或在小我世界裡坐對虛無尋求不朽。這樣的評論,恰好也揭示了宗舜做為一個大馬詩人的自覺意識──回歸本土,關懷現實的創作意向。故做為詩人,宗舜無疑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引述自波特萊爾筆下所描繪的拾荒者,在日常生活中撿拾著詩的片羽鱗光,分門別類、收集,並輯結成一冊詩的編年史,由此以去抵抗資本主義商品狂潮衝擊下的存在處境。而在闡述現代日常生活經驗的過程中,他以詩的再現形式,處理了生命對現實的關懷,以及詩人存在於當下的宣示。是以,由《笨珍海岸》此一詩集窺之,日常生活的書寫,幾乎成了這本詩集的主要核心。就如齊美爾(Georg Simmel)所認為的,一個哲學家必須能夠關注日常生活的事件和各種事端。這代之以詩人,亦可做如是觀。因為做為敏銳的詩人,無疑可從日常片斷的生活世界與瑣碎事物的經驗進行觀照,並從中煉造出一分詩的社會美學來。宗舜在這方面,有著相當深刻的諦視。--辛金順
書中二十二個如電視劇般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故事,它歌頌人性的真善美,也揭露鞭撻人性的假醜惡。 〈人間聊齋〉、〈迴旋的戀曲〉等……書中大部份故事都在寫一個「情」字,人間的親情、愛情、友情攀根交枝,千溝萬壑,錯綜複雜,但有情人終成卷屬。 〈老夫少妻〉中公公娶準媳婦做妻子,不是像古代的唐明皇那樣仗權勢,也不是老人家多金,其實老人還是個跛腳,姑娘為啥要嫁個老阿公,在書中找答案吧。 〈保險箱失竊之謎〉、〈女人!女人!〉兩篇是鞭撻不忠的丈夫。還有兩隻狗的傳奇,軍民抗洪,博士反被文盲騙的故事。 〈美國夢〉寫老教授美國夢未圓,反而喪了一條命,揭示移民路上的艱辛。
本集收入白靈師生造訪綠島所得之圖詩七十餘首,以不同視角,立體地呈現了被黑潮撞響的綠島與臺灣糾葛的歷史皺褶與滄桑。綠島因為是島外之島,黑潮因為是水中之水,因此從來沒有人可以從綠島逃脫,這種綑綁其實是與黑潮有關的,黑潮成了囚禁幾千人青春的幫兇,當然非黑潮本意,綠島會成為無以逃遁的惡魔島,當然也非綠島本意,這使得幾千個思想長了蟲的人不能不用他們無法逃脫的困頓歲月,無法被框限的驚人意志,一步步鋪出了我們的自由。──白靈
本書對中國當代社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生態,做了精彩而淋漓盡致的刻畫。作者的創造性表現在對文體和敘述的高度把握之上。對當時真實人物,做了回返現場般細膩、生動的還原。把那個時代的人群寫得如此活靈活現。讓歷史人物及事件再一次重現於閱讀情境中,我們讀得到人物的性格及侷限,也從中想像突破時限的可能。一群同班同學,男男女女,青春年少,滿懷理想,滿懷激情。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卻不能走到一起。他們之間,或同氣相求,卻終日爭辯不休;或相互鄙視,最終刻骨成仇;或同敝相濟,卻自身難保,各自東西。他們屢起爭辯,最終捲入一場山崩海嘯,各自沉浮。他們畸形的信念、愛情、人生,令人難以置信,扼腕長嘆。
縱觀滕固短暫而勤奮的一生,他在文學理論與創作、藝術史學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具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在他從事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的二十餘年間,為世人留下了近二十種專著和編、譯著作以及有待發掘的散佚文章、史料。本書的編輯出版,雖屬拾遺補缺,然希冀為讀者展示作者多方面的創作、研究成績,為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有關滕固著述和史料,使世人記住這位學貫中西、英年早逝,且對中國現代文化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的一代學人。滕固(1901-1941)字若渠,中國上海人。中國現代文學家,藝術史學奠基人。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常務委員、國立藝專校長諸職。著有《外遇》、《死人之嘆息》、《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等。
本書是知名部落客阿瀅的最新力作,文中分享作者行經大江南北、飽讀眾書的心得,以及文化界的書人書事;秋緣齋,不僅是阿瀅的藏書閣與書齋,更是一個寫書、藏書、出書、辦報、經營部落格的地方,一個文學創作的淨土。
本書是香港書話名家許定銘之力作,許定銘先生係香港著名的書話家、藏書家,《醉書札記》是他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書,他也是第一位在兩岸三地均出有書話集的香港作家。在香港以書話成名的作家,可約略分為三代。第一代係五、六○年代的葉靈鳳與曹聚仁;第二代係七○年代的黃俊東;第三代即八○年代迄今仍寫作不衰的本書作者許定銘。書中精論港台現代文學名家軼事及作品掌故,尤以香港文壇為重點,舉凡端木蕻良、鷗外鷗、盧文敏、司馬長風、章衣萍、鄭慧、劉以鬯、林適存等人,皆在評介範疇之中;並蒐羅許多作者獨家收藏的珍貴史料與圖片,不僅是書話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更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我匆匆看了第一篇談《新語》,極有收穫。韓(日含)不僅發掘被人忽略的現代文學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評論,撚出當中在今日看來頗能啟發人的意蘊。我會抽時間再看下去,相信一定很有意義。 ──瑞典皇家人文、藝術與考古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張隆溪韓(日含)的這項研究資料豐富,令我大開眼界,也十分佩服韓(日含)治學的功夫。他對於這些期刊的研究,應該是有相當的開創意義。我相信韓(日含)若繼續努力,必能在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世界華人傑出人文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 王德威韓(日含)的期刊研究,與時下大多數流於材料展示與歸納不同,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並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見大,體現出對文學史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歷史知識與文學感受超過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積薄發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聯芬
《易經》云「七日來復」,人生就是由若干個七日疊加而成的。作家林趕秋特地摘選其中七天,與讀者對坐談「國學」。 第一日,說先秦諸子,以道家為主; 第二日,說《易經》和《詩經》; 第三日,說唐詩和宋詞; 第四日,說漢語,及其與外語的異同; 第五日,說宗教或現實裡的偶像; 第六日,說陰陽、巫術、《紅樓夢》、古代遊戲和人性; 第七日,說古籍的閱讀與闡釋。
此書主要收錄馬森自一九九八到二○○一、二○○六年先後在《文訊》、《自由時報》與《世界日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的專欄文字。作者認為文學家對社會亦有一份入世的責任。眼見台灣近年來社會上矛盾與怪謬的現象層出不窮,馬森不免有感而發,用明快的筆法直陳他的種種「困惑」。馬森說,在危機時刻知識份子當以其敏銳之感受向社會提出警訊和諍言,宛如清醒的守夜者。然則,從紊亂無序走到更成熟的秩序與理性,應是人類文明發展所共同期許的方向。
本書為短篇小說集,主題以身份認同及反映社會現狀和政策偏差為主,內容以情感為出發,親情、愛情、友情,沒有太過曲折的情節,自然真實像是發生在你我周圍的小故事。
本書上編通過對女性形象的類型化分析,反思中國現代男性事中的男性中心意識,下編考察「五四」時期女作家獨特的青春女性情懷及其審美表現,文筆犀利,見解獨到。
你了解大陸嗎?你了解大陸青年的所思所想嗎? 這本書不是大陸生活的全貌,但它真實而生動。 透過一個大陸青年的眼睛,你可以觀照這個斑駁的世界:有人間真情、欣喜感動,也有社會亂象、萬千惆悵。 或許這一個世界與你了解的世界有交集、有區隔,但是有一點,它如此真實地存在著,讓人心動……
歲月流過,江山無恙。翻檢人間存留的簡冊,享受瑯嬛縹緗的厚賜時,心裡不免冒出一句:撿書幾案窄,昂首天地寬。 孫犁說,姑蘇籍的葉德輝找過葉昌熾,要聯宗,以《藏書紀事詩》和《語石》名世的葉昌熾拒絕了他,還說,葉德輝面相不好,要遭橫死。不幸言中了,不知葉昌熾所操何術。天南海北,我查過資料,也問過一些友人,想弄清楚孫先生所言的根據,結果不免失望。紅衛兵對陳登原訓話,憤懣中陳登原伸出右手,指著握管處厚厚的老繭,說他一輩子就是教書、讀書、寫書。 工作雖忙,卻不廢讀書,又有自己的讀書趣味,與別人不一樣,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故「河西第一讀書種子」之說並非虛言。南京大學教授、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徐雁先生在卌八初度之華誕子夜撫鍵,撰就弁言,書香盈盈,深意難能,嘉言如斯,書林添輝。何當弱水之濱,得先生玉樹臨風,更於慶幸中浮一大白也。
《麝塵蓮寸集》是清末汪淵集句,其妻程淑校注的一部集句奇書,集的是詞。由蕭繼宗教授評訂,臺北:聯經出版社西元一九七八年出版。而許振軒、林志術點校的《麝塵蓮寸集》安徽文藝出版社西元一九八九年出版,一重「校勘」,一重「評訂」。為了使兩書「合之雙美」,所以本書作者,將兩者優點合一,並核對《全宋詞》予以補正,且編有索引,使這本《麝塵蓮寸集》,達到文學藝術上的「獨立性」、「完整性」、「完美性」以「實用性」。對於嗜好古典文學的學者、詞家,以及詩詞的愛好者,本書的出版將是一大福音。
馬森這十四篇寓言小說可說是一本匠心獨運的作品,雖然並不直接寫實,但卻憑一種直覺,一種帶有「感時憂國」情感的藝術幻想,表現出更深更廣的真實。 成功的政治寓言,並不一定只把目標指向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由此人、此事而引發的一種廣義的反省。換言之,寓言這文學形式本身就是較抽象、較能發人深思的,應該具備多種意涵和層次。《北京的故事》中出色的幾篇都有此功能,可以令人深省、咀嚼回味。──李歐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