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考察當代大陸的女性小說,不僅從女性的立場出發,還結合文化和性別的視角,以揭示其文化蘊涵與精神實質,可以扣合當代女性文學與文化、性別研究,深化讀者對當代大陸女性小說的認識與了解,提供對女性文學研究者相關研究資料,並從當代的女性小說中的傳續與變化之跡,接續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對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而言,1920年代充滿了重大的考驗。一方面是五四運動在文學、宗教上的衝擊,另一方面則是非基督教運動在國家主義上的挑戰。 就在此時,教會界一批少壯派的知識份子,開始反省自己的信仰,並謀教會之改革,將他們的心聲用大量文字表達出來。從聖經詮釋、政教關係、教會事工,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無所不包,兼具深度與廣度,可謂基督教文學的高潮時期。 本書是以1920年代基督教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份刊物做為對象,來探索當時基督教文學的內涵與意義。由於這些刊物內容的豐富性,實難以用單一的角度或文學理論來加以概述,故本書將分別從五個層面來切入討論,以呈現當時基督教文學在國家主義、諷刺文學、宗教詩、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特色。
本書描述了1937-1949年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對不同時期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均進行了詳細評論。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發生的文學現象,因此,它的主題、題材、創作風格無一不體現出社會轉型中的矛盾和問題;與此同時,這些矛盾和問題,也反映了本時期中國作家對歷史和社會的思考,對人生命運的審美體驗與想像。
本書分析、比較《品花寶鑑》與《海上花列傳》,以「背景」、「場域」以及「身體」三大議題試為兩部異色作品聚焦,由此反映陳、韓兩作者耽溺倡優文化的創作心路,探討晚清文人居處/寄寓、所見/ 所寫於風月環境內的文化情境與心靈狀態,折射出創作者自傳統中逐漸反省、衝突、蛻變的自覺歷程。更在凸顯衰世文人複雜曲折的情感與思想隱寓之餘,縝密省察晚清小說作為現代性文學傳衍之起點,嚴肅正視狹邪題材實以聲色犬馬的邊緣文化,反映價值觀念的異變與都市經驗的發展,進而銜接出一條屬於中國自覺性的現代化歷程與方向。
一生以詩人自居的吳濁流,然其在臺灣文壇的成名,卻是來自於他以獨特的性格所創作的小說。他的小說,以為歷史存證言為其特色,然而如此特色的小說創作,卻為強權政府所不容。 日據時代,他必須冒著生命危險,躲起來創作他的成名作《亞細亞的孤兒》。光復後,為揭露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同樣地,他必須再次冒著生命的危險,而寫下了自傳色彩濃烈的小說《無花果》,然此書最終仍不免落於遭查禁的命運,於是迫得他必須改以日文創作同性質的《臺灣連翹》,並留下待二十年後出版此書的遺言。 吳濁流在晚年曾自謙其文學是「拼命文章不足誇,人生如夢夢如花。」但佩服於他一生均能堅持於為歷史存真的道德勇氣,於是筆者除讚以「拼命文章才堪誇」外,並期望藉著本書中為吳濁流日據時代的小說所作之介紹,及為其光復後遭查禁的小說所作的辯誣,能獲得政府及關心臺灣新文學發展的文壇先進和後輩之認同與迴響,並能夠真正地還給吳濁流在臺灣文壇一個應得的不朽地位。
本書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一些筆者感興趣的作品進行文本細讀。這些作品既包括《雷雨》、《白鹿原》等經典作品,也包括《懷念狼》、《民工團》這樣未來可能成為經典的作品,還包括未來沒有可能成為經典的作品。作者在細繹這些作品時,特別強調「原始感覺」,即沒有被文學理論「污染」的感覺。二是對現當代文學中的一些經典作家進行了重新研究,對魯迅的「二重性」問題、金庸的「評價標準」問題、魯迅的「聖人」問題、周作人的「自由主義」問題、沈從文的「鄉土」問題、余華的「先鋒」問題等進行了新的辨析。
作為台灣文壇創作量最為豐沛的文類,現代散文不但有太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有更多問題還沒有被思考出來。散文若要得到正視與重視,不是盲從新詩或小說的路徑而求得餘蔭,反而從散文自身當中不斷挖掘問題、解決問題,慢慢樹立屬於散文的美學特質與鑑賞方法,這才是對現代散文最深情的凝視與關懷。
乾隆中期寶仁堂書坊主人錢德蒼編選的戲曲選集《綴白裘》收錄當時梨園最流行的折子戲。裒集內容繁夥,兼納花雅二部;閱讀受眾涵蓋戲班演員與賞戲觀眾;影響層面更是籠覆當代、擴延後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戲曲資料。本書旨在考索《綴白裘》中四百二十三齣崑腔折子戲由案頭墨本到氍毹台本的具體改編手法,改編後織造的藝術效果,及其反映的戲曲審美趣尚。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是以中國大陸當代詩人北島為主題,追蹤詩人由青澀到成熟,再到流亡轉折的歷程。著眼於當前的論述總是武斷地將北島詩作與其創作語境割裂,致使中國當代詩壇一而再地錯過北島,本書即試圖令北島的詩歌從成說裡跳脫、回到創作時的語境,呈現出北島獨特的詩學思考和生命關懷,並由此釐訂北島及其詩的開拓之於中國當代詩歌的意義。
李魁賢,是台灣詩壇上成績豐碩的詩人,是台灣本土化過程中用力頗深的評論者,也是台灣文學推廣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推手。他的詩,值得我們閱讀,他的人生,更值得我們學習。閱讀李魁賢,可以瞭解台灣詩人,瞭解台灣文學,甚至是瞭解台灣,他是我們台灣文壇不可缺少的人物。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是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問題,涉及到文學史方法、文學史理論、文學現象範圍、文學史的時間界限等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提出了「本位觀」、「本體觀」、「品格論」等觀點,對流行的「審美中心主義」、「作家作品中心論」等文學史模式做出了批評。下篇主要是反思現當代文學批評問題,對「學院批評」、「作家批評」、「唱反調的批評」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學術意識、學術規範、學術爭論、學術情理化等基本問題及淪陷區文學理論與批評等具體問題。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文學兩大源頭,《楚辭》以屈原作品為主。本書含:〈緒論〉,介紹《楚辭》名稱、屈原等作者生平、注家及注本。〈離騷〉至〈招魂〉等篇,分別將該詩篇內容、注釋、歷代選評,及個人評論意見說明。〈九辯〉以下,則輯錄宋玉等作品。〈離騷〉篇,屈原以香草美人、惡花臭草譬喻,表達一生竭忠盡智,存君興國信念。〈天問〉篇,表達屈原宇宙、神怪、歷史等思想。〈九歌〉則南方祀神歌舞。〈九章〉涵蓋不同時期詩篇,如年輕時〈橘頌〉;初放時〈抽思〉;再放時〈哀郢〉有破國之憂,〈惜往日〉則為絕命辭。〈招魂〉篇則招楚懷王魂魄。凡此,書中一一疏理,選錄前賢評論。詳讀本書,對《楚辭》屈原作品,能得其神貌。
作者長期關注臺灣作家的城市經驗、文字書寫,以及消費文化相關議題,本書所收錄的研究論文,除了城市消費文化的觀察之外,討論的作家,還包括劉吶鷗、郭建英、林文月、隱地、琦君…等,試圖勾勒出作家作品中的時空、記憶與文學/文化版圖。本書主要分為3個子題,包括:1、城市‧作家—從「我城」到「他城」2、上海‧女性—圖/文對照記3、另類‧臺灣觀點—城市想像與消費文化
從「生命、財產與追求幸福」之基本人權、「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概念,再到「言論、宗教與免於恐懼及貧乏」之四大自由,至以照顧弱勢為旨之「社會福利國」施政,美國最大文明貢獻就是化民主成政治制度之可行,進而證實是人類最理想的生活選擇。 書中所挑選的二十四篇經典佳作,代表筆者認定美國歷史之重大轉捩點:自獨立革命、立憲建國、內戰、經濟大恐慌、冷戰、黑人民權、越戰、特赦尼克森、九一一事件至歐巴瑪當選,從中呈現一個民族及偉大國家崛起與壯大經驗。而其間遭遇的內、外挑戰如政黨惡鬥、族群對立、經濟不景氣乃至二十一世紀民主最大之敵人-當權者之權力貪腐,美國人民堅持民主、自由與法治精神,都很值得當今我們發省與借鏡。
本書係廈門大學中文系2008年11月22日舉辦的「錢鍾書學術研討會——紀念廈門大學『錢學』研究三十年」論文集。本書收入的學術論文較為集中代表了近年中國大陸錢鍾書研究的新方向,特別是有些論文所披露的史料,在以往錢鍾書研究中從未發現。本書展示的研究方向,對今後錢鍾書研究有很大的啟發性。
本書是知名漢學家王夢鷗先生講課的片段,課程開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時值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間,重點為《文心雕龍》,並略及禪詩與《滄浪詩話》。全書屬語錄體,依原講授情況,分成十八講;由高大威紀錄、編輯並繫註。
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文化中,社會看待青少年成長的觀點不同,小說對成長的詮釋當然也就不同。目前國內所稱的少年小說和成長小說,都以青少年的成長與啟蒙為主題,但二者的成長本質卻大不相同;成長和反成長並非二元對立,二者之間應該存在更多深刻的意涵。因此,本書以青少年成長小說擴大視野,旨在研究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傾向,探究其美學表現,發掘小說中反成長所呈現的問題意識與價值,並尋求其未來可以再開展的可能。期望有助於所有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讀者,能更深入了解臺灣青少年小說中的成長歷程。
Here is a collection of sixteen critical papers which inquire into literary problems found in works of eight British authors (Milton, Blake, Wordsworth, Coleridge, Shelley, Keats, Arnold, and Graham Greene) as well as four American authors (Emerson, Frost, O’Neill, and Hemingway). Each critical inquiry herein is imagined as a wind made up of the critic’s breath while an author’s work is imagined as an endurable rock on which the wind blows. Readers may get wind of the author or the critic and may know how the wind blows and where it lies, but they are expected not to expect any wind to change the rock noticeably. What we want is merely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we hope their own winds will duly come to help keep the world in winds.
本書探討潘重規、林語堂、方豪、薩孟武四人,在三十八年後,與胡適相同,選擇臺灣做為中國文化復興基地,在他們的《紅樓夢》論述中,有著怎樣的中國文化焦慮?與中國現代性的焦慮?他們用什麼樣「世界性」標準,想像《紅樓夢》的「中國性」,書寫出那些中國文化中心價值?而這些中國文化價值中心論述,與晚清時期,梁啟超、王國維注重世界性,五四時期胡適在西方知識體系中,建構「現代性」中國學術論述,三十八年以後的中國大陸研究者,以馬克思主義為圭臬,建構出的封建社會紅學,又有那些相同與相異?代表了怎樣的臺灣知識分子文化身分、民族主體意識形態?
《看風景—旅行文學讀本》(古典篇、晚清篇)以旅行的人文關懷為編輯主軸,企圖以更深廣的視角,詮釋當下最時髦的文類。是編旅行文學讀本以「古典」與「晚清」兩類文本為主,帶領讀者進入時光長廊裡,觀看古代旅人如何行遊人間大地,展現暈黃而燦亮的古之光華,以鑑照後人。同時,也將視角移入較少為人關注的晚清,以呈現紀之交觀看世界的方式;如何在既舊又新的華麗世紀末裡,開展出新生的力道—積極與世界對話。透過是編文本的閱讀,或可領會旅行文學的古典與晚清意義,其實也有它的現代性。 是編收錄兩卷,卷一【壯遊】:時光長廊裡的旅人;卷二【目遊】:觀看世界的方式。前者為古典篇,後者為晚清篇。 卷一【壯遊】所收錄的文本,自《水經注》到《裨海紀遊》止,大致以古典文學與文化史脈絡為主,但不限於傳統歷代文選或古文詩詞中的記遊之作,也同時容納《洛陽伽藍記》、《大唐西域記》、《東京夢華錄》、《真臘風土記》、《瀛涯勝覽》等旅行文學文本。 卷二【目遊】所收錄的文本,自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到梁啟超《新大陸遊記》止,大致以晚清知識份子的記遊之作為主。他們或出使、或留學、或流亡,皆在旅程記敘當中呈現了觀看世界的方式。晚清知識份子的記遊之作不僅以一般的散文形式呈現,也有日記與詩歌體,足見其時文學表現的豐富多采。
「詩」,是心靈之詠歌,一切文字之泉源,歷代詩人們,以不朽之樂章,營造出至真、至美之有情天地,千古以來,歷久彌新。「詞」,一名詩餘,又名長短句,為具規律性與音樂性之韻文,詞人倚聲填詞,藉以當筵助興或抒發情感,生動委婉。「散文」,為貫道之器,自先秦時代始,古代文學理論即已萌芽;兩漢時期,則出現文學論文專篇,及至魏、晉、南北朝後,中國文學之理論體系,始大備矣。本書十篇論文,為作者數年來研究之心得,先後分別發表於《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現代青年》、《中國文化月刊》、《人事月刊》、《中國國學》及《林炯陽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等處,今分為「詩」、「詞」、「散文」三部分綜論之:分別為析論名家著作,統合歸納;或針對專題研討,闡述分析。期能為中國文學之研究工作,注入些許源頭活水。
本書是作者取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一本賦學專書。上編以「考試的賦」為主軸;下編以「賦的教學」為主軸。考察的文獻主要為唐代與清代律賦、唐代以後賦論、清代台灣賦;關切的面向則是:賦應用於科舉考試的樣貌、影響,及賦在教學中如何回應現代需求、溫故知今。
20世紀上半葉,摩登上海用她的光與色塑造了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戴望舒、杜衡、徐遲、路易士、徐訏、張愛玲等一群都市之子。他們是「敏感的都市人」,汲取了異域的熏香,開拓著文學的新潮,或用變幻的色彩和快速的節奏描繪出都市的「風景線」和「狐步舞」;或通過都市浪漫的愛情和漂泊的人生探討人性與愛的哲學,或在都市日常世俗的生活空間不經意地釋放出蒼涼的人生感受。
本書從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特別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現代品格,對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本書的基本觀點:語言不僅僅只是工具符號,同時還是思想本體,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即「器」的層面和「道」的層面。現代漢語的確立也是現代文化包括現代文學的確立。現代文學的發生在深層的原因上根源於語言的變革,現代漢語從根本上規定了現代文學。五四白話文運動不同于晚清白話文運動和三、四十年代的大眾語文運動。胡適的白話文學理論對於中國新文學運動乃至整個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適本人並沒有從理論上認識到他所提倡的白話與文學革命以及整個文化思想革命之間的深層關係。
「文革」歷史已逐漸離我們遠去,但烙印在我們民族肌體上的創傷和諸多親歷者心靈深處的隱痛並沒有真正癒合和消失,而由這場荒誕而複雜的歷史所引發的政治、歷史、人性的思索也遠遠沒有充分深入,這是中國知識份子難以迴避而遠未完成的精神負債。對「文革」的不斷審視和反覆敘事,不斷地把歷史的演進過程轉變為思想營養,並把這份營養以思想的形態留給後人,這是當代知識份子仍需努力的精神債務。打撈記憶,不只是再次揭開「文革」血淋淋的創口,也不僅是以懺悔來減輕心靈的舊債,重要的是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路,不僅是文學之路,也是民族之路。
科幻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定位,往往被歸類於以休閒娛樂為取向的通俗小說類別之中。然而在臺灣卻有一批科幻作家和推廣者,對其抱有極高的期許。因此,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之下,三十多年來,臺灣科幻亦耕耘出一片園地,成為不容忽視的文類之一。對此,本書試圖從歷史、作品主題及傳播機制等三大方向,重現當代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風貌。
周芬伶從八○年代傳統中文系走來,近年來的書寫開始轉變,文本中揮發出的陰性、多元、去中心化的氛圍與古典抒情的傳統主流背道而馳,這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轉,讓我們見到一位具時代意義的女作家。 本書以「周芬伶及其文本」與「當代台灣女性散文書寫」研究為基點,首要著力之處是對周芬伶的書寫精神與文本做一較完整性的耙梳,並以此延伸,對其透明自傳體/家族書寫/性別書寫/戀物書寫的主題做詳盡的整理與分析,深入探求其「物的象徵」、「夢的寓言」所代表的精神層面;其「意識流」與「筆記式」書寫所形成的美學;其「解構」延異出來的「越界」文學觀,所創造出的前衛書寫與文學理念。
本書將《紅樓夢》置於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嶄新的視角,對其文本作了細緻的解讀,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紅學世界裏,尚能自出機杼,時有己見。而書中文字的曉暢生動,保證了閱讀趣味。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作者有志於《紅樓夢》研究的一種理想,即:以紅學的魅力,來展現和傳遞《紅樓夢》的迷人之處。
唐之韓愈、柳宗元啟古文運動之先路,然直至北宋,古文方取得文壇的正統地位,使古文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之盛況,此項成就,固有賴歐陽脩以其勳業文譽出而領導,實亦倚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之接踵繼起,桴鼓相應,終竟文學革命之全功。 宋代古文六大家中,蘇氏父子即居其半,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歷代學者對三蘇古文(即散文)著力並不多,故本文就三蘇散文,分為六章,加以研討。首章緒論,概述散文的界說、散文的分類、北宋的文風與唐宋八大家。 第二、三章,以歷史背景、政治概況、文學脈絡為輔,依蘇洵、蘇軾、蘇轍撰著及志傳、筆記、詩話等資料,勾勒出三蘇生平遭遇、師承交遊、學養淵源、性格嗜好等,作為分析三蘇散文異同之張本。 第四章,則就記體散文來看三蘇散文的特色;分由命意、章法、修辭、內容四個角度切入。第五草,說明三蘇散文的成就;包括三蘇的文論,對蘇門四學士、六君子及後世的影響。 最後指出三蘇的相同、相異處,藉以彰顯三蘇散文的關連性與分歧點。此外,也順帶將探討蘇洵的現存著述、遊學四方之因、「老泉」稱號歸屬問題,與蘇軾的讀書態度方法、魅力軼事、愛兒素描等篇一併置於〈附錄〉中。
柯旗化:我不是詩人/可是如果不寫詩/我將會發狂 施明正:「當你生活在一個絕對無法由你主宰的空間時,你會從逐漸學乖的體驗裏,形成某種樣品。」 王拓;「為了逃避這種肉體和心靈的痛苦,每天在做完監獄所分配的苦役之後,我開始努力地創作了起來。」 台灣監獄文學群落的形成,是台灣文學發展史裡一頁充滿苦悶、無法不正眼及逼視的次文類。本書藉由台灣百年以來監獄文學文本的詮釋與再現,探討受刑與書寫、人性與意志對決的精彩議題,透過文學、歷史及政治多方交鋒對話,呈現當代台灣文學研究領域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