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誕生,縮短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脫穎而出?創意寫作跟過去的傳統寫作模式不同,不再只是作者的個人活動,而是一種群體參與和協調的交流方式。作者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空前的自由,他們通過各種網路途徑與讀者建立聯繫,以達到快速發布、迅速傳播、及時反饋的交流效果;而讀者面對海量資訊,逐漸傾向選擇具有優質內容的產品,對於創意也有更高的要求。同時,融合各種感官體驗的文字書寫因其獨特性和創意亦愈來愈受關注和青睞。華文創意寫作學科在課題選擇、理論建構、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實踐空間。本書收錄「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國際研討會」中二十篇優秀論文,作者群包括王美棋、何嘉俊、吳美筠、吳麗嬋、李洛旻、邵棟、唐梓彬、孫慧欣、馬世豪、梁德華、梁慕靈、陳康濤、陳煒舜、陳曙光、黃納禧、劉文英、黎必信、戰玉冰、蕭欣浩與鄺文峯,以其學者、詩人、作家、藝術家或資深媒體從業者的身分,共同探討華文創意寫作學科在大學和中學的課程設計及實踐反饋,以不同媒介的創意文本為例,分析文學及新媒體時代文化產業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當中國古典文化作為再創作資源時,其對當代華文創作的影響與啟示。期望透過經驗分享,能為華文創意寫作學科的推廣和發展做出貢獻,並顯示出媒體時代下華文創作的生命力。
教與學是師生在教室情境直下的「教學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 文本做為教學教材的轉化歷程,使人成為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師生之間的對待關係,使人覺察一起「經驗自我」的歷史遺產。 德蕾莎修女的示現,在於傳達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一次個人生命史上的印記:來到我的光裡。 教學現場中,我們在經驗這個位置的彼此點化。這一本書,是和一群孩子共同走出這個現場的教室生活實務。 一群人的不同信仰共同完成一個信念:小學教室有教學模組、有監控策略、有實作的美學基礎、有教室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做為生活之旅的前行,讓孩子經驗、體驗、覺察自己的一小步都是自肯、自證、自求的慈悲之旅,簡單中可以常樂生活。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作文教學紀錄書,老師把任何文本轉化為教學教材,帶入教學現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