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教育家,也有凡人的真實面! 儒家影響中國兩千五百年,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骨幹。孔子如何發展出這套聖人之學、治國與教育之理念,其時代背景、政治情勢與個人修養,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本書非常特別的是以歷史小說的形式,對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孔丘的一生行誼、語錄、際遇,以及周遭的學生、帝王將相們,做了鮮明、生動、完整的描述,讓讀者得以感受到孔丘鮮明的人性與個性,看他的喜怒哀憎,如何在爾虞我詐的政治圈中試圖尋求理想實現的機會,又如何堅守正道、培育出數千名孔門精英學生,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教師。 春秋時代,生為貴族之後,自幼喪父、家道中落的孔丘,在困境中受母親支持鼓勵,得以能自重自愛、努力向學,年紀輕輕便享有博學之名。三十歲辭去在魯國乘田吏的小官職,創立魯國史無前例的私學,將教育由貴族間傳播到民間,讓貧寒弟子也能有受教的機會,有教無類。在他家中兩顆銀杏之間壘起的小土丘,就是今日杏壇的濫觴。日後孔子離魯國而去,周遊列國,成一家之言,以這部小說的形式,讓讀者更清楚記憶理解他的學說宗旨,也讓儒學不再距離遙遠,呈現出活生生的樣貌。 復旦大學史學教授吳禮權繼《遠水孤雲:說客蘇秦》、《冷月飄風:策士張儀》之後又一力作,以他豐富的想像力,360度地勾勒出孔丘的人性與個性,作者自述「從2005年開始,我就開始準備。為了瞭解孔子生活的時代,寫出反映那個時代風貌的生活細節,我除了大量閱讀先秦歷史文獻,研讀歷史地理外,還經常深入日本京都古老的街巷與建築,追索中國古代建築與民俗的殘存影像,觀摹日本人的跪坐,體驗睡塌塌米的感受。」吳教授除了詳細的歷史考據和查證,數度到山東曲阜親訪孔子故里,並至臺灣參觀祭孔儀式。他表示「在我的筆下,孔子不是神,也不是聖,而只是一個為理想而不懈奮鬥的書生,一個誨人不倦的教書匠,是一個與平凡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的鄰家老伯,一個和藹可親的長者。」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豪俠,最重大的刺殺行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在中國,讀書人都知道這首《易水歌》。而且一讀到它,眼前就會浮現出兩千多年前荊軻風雪之中於易水之畔揮別燕太子丹,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的悲壯一幕。 荊軻刺秦王,結果眾所周知,非但沒有成功,自己命喪秦王劍下,而且還加速了燕國滅亡的歷史進程。雖然如此,但是荊軻刺秦之舉本身卻富有一種象徵意義,這便是弱者對強者欺壓奮起抗爭,因此,荊軻刺殺秦王雖然失敗,但卻博得了歷代文人的同情。如晉代大文豪陶淵明專門寫下《詠荊軻》、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也有《於易水送人一絕》。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對荊軻寄予同情並熱情謳歌其行為呢? 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兩個字:「俠」與「義」。 自從太史公在《史記》中為遊俠立傳以來,中國文學中俠客的形象在各體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尤其在小說中。武俠小說自古及今,都是中國民眾的最愛,最能反映中國民眾熱愛俠客、推崇俠義的心理。 荊軻是俠客,荊軻刺殺秦王是拚卻一命酬知己,是義舉。為義而行俠,豈能不深受中國人的推崇?所以,荊軻刺殺秦王雖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那種不畏強暴的英勇之舉,那種為知己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俠義風骨,一直激勵著中國古代無數的俠義之士為正義而前赴後繼。 荊軻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是遠去的歷史影像。再加上對於荊軻的歷史記載,也僅止於《史記‧遊俠列傳》中有關荊軻的一段文字,以及《戰國策》中的相關記載。因此,荊軻的形象究竟是什麼樣子,自然是見仁見智,在各人的心目中有所不同。古代小說《燕丹子》作為描寫荊軻形象的唯一小說作品,只是提供了荊軻形象的一種模式。但因為篇幅的限制,《燕丹子》中所呈現的荊軻形象與《史記》、《戰國策》所記載的荊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因此,如何以長篇小說的規模呈現一個血肉豐富的刺客荊軻形象,就成為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易水悲風:刺客荊軻》的使命了。
中國最偉大教育家,也有凡人的真實面! 儒家影響中國兩千五百年,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骨幹。孔子如何發展出這套聖人之學、治國與教育之理念,其時代背景、政治情勢與個人修養,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本書非常特別的是以歷史小說的形式,對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孔丘的一生行誼、語錄、際遇,以及周遭的學生、帝王將相們,做了鮮明、生動、完整的描述,讓讀者得以感受到孔丘鮮明的人性與個性,看他的喜怒哀憎,如何在爾虞我詐的政治圈中試圖尋求理想實現的機會,又如何堅守正道、培育出數千名孔門精英學生,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教師。 春秋時代,生為貴族之後,自幼喪父、家道中落的孔丘,在困境中受母親支持鼓勵,得以能自重自愛、努力向學,年紀輕輕便享有博學之名。三十歲辭去在魯國乘田吏的小官職,創立魯國史無前例的私學,將教育由貴族間傳播到民間,讓貧寒弟子也能有受教的機會,有教無類。在他家中兩顆銀杏之間壘起的小土丘,就是今日杏壇的濫觴。日後孔子離魯國而去,周遊列國,成一家之言,以這部小說的形式,讓讀者更清楚記憶理解他的學說宗旨,也讓儒學不再距離遙遠,呈現出活生生的樣貌。 復旦大學史學教授吳禮權繼《遠水孤雲:說客蘇秦》、《冷月飄風:策士張儀》之後又一力作,以他豐富的想像力,360度地勾勒出孔丘的人性與個性,作者自述「從2005年開始,我就開始準備。為了瞭解孔子生活的時代,寫出反映那個時代風貌的生活細節,我除了大量閱讀先秦歷史文獻,研讀歷史地理外,還經常深入日本京都古老的街巷與建築,追索中國古代建築與民俗的殘存影像,觀摹日本人的跪坐,體驗睡塌塌米的感受。」吳教授除了詳細的歷史考據和查證,數度到山東曲阜親訪孔子故里,並至臺灣參觀祭孔儀式。他表示「在我的筆下,孔子不是神,也不是聖,而只是一個為理想而不懈奮鬥的書生,一個誨人不倦的教書匠,是一個與平凡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的鄰家老伯,一個和藹可親的長者。」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豪俠,最重大的刺殺行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在中國,讀書人都知道這首《易水歌》。而且一讀到它,眼前就會浮現出兩千多年前荊軻風雪之中於易水之畔揮別燕太子丹,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的悲壯一幕。 荊軻刺秦王,結果眾所周知,非但沒有成功,自己命喪秦王劍下,而且還加速了燕國滅亡的歷史進程。雖然如此,但是荊軻刺秦之舉本身卻富有一種象徵意義,這便是弱者對強者欺壓奮起抗爭,因此,荊軻刺殺秦王雖然失敗,但卻博得了歷代文人的同情。如晉代大文豪陶淵明專門寫下《詠荊軻》、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也有《於易水送人一絕》。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對荊軻寄予同情並熱情謳歌其行為呢? 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兩個字:「俠」與「義」。 自從太史公在《史記》中為遊俠立傳以來,中國文學中俠客的形象在各體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尤其在小說中。武俠小說自古及今,都是中國民眾的最愛,最能反映中國民眾熱愛俠客、推崇俠義的心理。 荊軻是俠客,荊軻刺殺秦王是拚卻一命酬知己,是義舉。為義而行俠,豈能不深受中國人的推崇?所以,荊軻刺殺秦王雖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那種不畏強暴的英勇之舉,那種為知己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俠義風骨,一直激勵著中國古代無數的俠義之士為正義而前赴後繼。 荊軻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是遠去的歷史影像。再加上對於荊軻的歷史記載,也僅止於《史記‧遊俠列傳》中有關荊軻的一段文字,以及《戰國策》中的相關記載。因此,荊軻的形象究竟是什麼樣子,自然是見仁見智,在各人的心目中有所不同。古代小說《燕丹子》作為描寫荊軻形象的唯一小說作品,只是提供了荊軻形象的一種模式。但因為篇幅的限制,《燕丹子》中所呈現的荊軻形象與《史記》、《戰國策》所記載的荊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因此,如何以長篇小說的規模呈現一個血肉豐富的刺客荊軻形象,就成為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易水悲風:刺客荊軻》的使命了。
戰國時代,是列國紛爭、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政治家任情揮灑、軍事家用武有地的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時代,是無數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時代。蘇秦,則更可謂是這一時代的「人精」。論身世,他原本只是洛陽「窮巷窟門,桑戶卷樞」之中一個衣食無著的書生而已。早年師事鬼穀子,習學「陰陽」、「縱橫」之術,學成後往秦都遊說秦惠王。結果,「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大困而歸。「歸至家,妻不下(糸任),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遂困而發憤,折節讀書,終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嫻於「縱橫」,精於「陰陽」。然後,再度出山,歷經無數艱難,百折不撓,終於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山東六國之王,遂成「合縱」大計,官拜六國之相,爵封武安君。又自任「縱約長」,折衝樽俎,穿梭斡旋于山東六國之間,終使本來爾虞我詐、戰伐不斷的山東六國諸侯和睦相處,使強力崛起的強秦停止了東擴的步伐,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由此,天下太平,寰宇澄清。那麼,蘇秦何以能崛起於陋巷,成長於磨難,干青雲而直上,終至以區區一書生,玩轉一個時代,叱吒而風雲變色,鼓舌而城池易主呢?讀了這部歷史小說《遠水孤雲:說客蘇秦》,相信讀者就能認識蘇秦是何許人也。
在戰國時代諸多遊士之中,能靠搖唇鼓舌而取卿相尊榮,干青雲而直上,終至以區區一書生,玩轉一個時代,叱吒而風雲變色,鼓舌而城池易主者,大概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則非蘇秦、張儀二人莫屬也。張儀與蘇秦,同事于鬼穀子,都習縱橫之術,且都是靠遊說諸侯而起家。二人的共同點很多,但是也有區別。蘇秦取卿相尊榮,由一介書生而掛六國相印、爵封武安君,靠的主要是雄辯,即嘴上功夫。其事功,主要是使紛亂的天下得以暫時安定下來,讓天下百姓有片刻休養生息的寧靜。而張儀則不同,他出身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有樂小利而不求上進的毛病,但最終卻在蘇秦的激發下,一舉成功遊說了秦惠王,成為「連橫」而霸天下的秦國權相。不僅以其嘴上功夫折衝樽俎,周旋于諸侯之間,而且還以過人的謀略而翻雲覆雨,左右秦、楚、魏等大國政局。因此,相較于蘇秦,張儀不僅僅是一個說客,更是一個策士。正因為如此,蘇秦也不得不感歎說:「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史記.張儀列傳》)那麼,張儀有何等過人的智慧,而讓身兼六國之相、爵封武安君的一代書生梟雄蘇秦為之折腰嘆服呢?讀了這部歷史小說《冷月飄風:策士張儀》,相信讀者就能認識張儀是何許人也。
戰國時代,是列國紛爭、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政治家任情揮灑、軍事家用武有地的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時代,是無數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時代。蘇秦,則更可謂是這一時代的「人精」。論身世,他原本只是洛陽「窮巷窟門,桑戶卷樞」之中一個衣食無著的書生而已。早年師事鬼穀子,習學「陰陽」、「縱橫」之術,學成後往秦都遊說秦惠王。結果,「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大困而歸。「歸至家,妻不下(糸任),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遂困而發憤,折節讀書,終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嫻於「縱橫」,精於「陰陽」。然後,再度出山,歷經無數艱難,百折不撓,終於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山東六國之王,遂成「合縱」大計,官拜六國之相,爵封武安君。又自任「縱約長」,折衝樽俎,穿梭斡旋于山東六國之間,終使本來爾虞我詐、戰伐不斷的山東六國諸侯和睦相處,使強力崛起的強秦停止了東擴的步伐,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由此,天下太平,寰宇澄清。那麼,蘇秦何以能崛起於陋巷,成長於磨難,干青雲而直上,終至以區區一書生,玩轉一個時代,叱吒而風雲變色,鼓舌而城池易主呢?讀了這部歷史小說《遠水孤雲:說客蘇秦》,相信讀者就能認識蘇秦是何許人也。
在戰國時代諸多遊士之中,能靠搖唇鼓舌而取卿相尊榮,干青雲而直上,終至以區區一書生,玩轉一個時代,叱吒而風雲變色,鼓舌而城池易主者,大概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則非蘇秦、張儀二人莫屬也。張儀與蘇秦,同事于鬼穀子,都習縱橫之術,且都是靠遊說諸侯而起家。二人的共同點很多,但是也有區別。蘇秦取卿相尊榮,由一介書生而掛六國相印、爵封武安君,靠的主要是雄辯,即嘴上功夫。其事功,主要是使紛亂的天下得以暫時安定下來,讓天下百姓有片刻休養生息的寧靜。而張儀則不同,他出身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有樂小利而不求上進的毛病,但最終卻在蘇秦的激發下,一舉成功遊說了秦惠王,成為「連橫」而霸天下的秦國權相。不僅以其嘴上功夫折衝樽俎,周旋于諸侯之間,而且還以過人的謀略而翻雲覆雨,左右秦、楚、魏等大國政局。因此,相較于蘇秦,張儀不僅僅是一個說客,更是一個策士。正因為如此,蘇秦也不得不感歎說:「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史記.張儀列傳》)那麼,張儀有何等過人的智慧,而讓身兼六國之相、爵封武安君的一代書生梟雄蘇秦為之折腰嘆服呢?讀了這部歷史小說《冷月飄風:策士張儀》,相信讀者就能認識張儀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