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娜.瑪塔拉將身體的律動化為文字的節奏,把山鷹的呼喚、古謠的旋律、愛情的悸動與日常的微光,織進詩行。 人的一生,總在未知的路上前行。轉彎處的風聲、歲月裡的回音,常常成為靈魂深處難以抹滅的印記。詩娜.瑪塔拉將身體的律動化為文字的節奏,把山鷹的呼喚、古謠的旋律、愛情的悸動與日常的微光,織進詩行。那些詩句裡,有祖靈的回響,有部落的記憶,也有她心靈深處最真切的自我。「我不寫,不會有人幫我寫。」於是,詩在她筆下如同星河鋪展,古語在風裡閃爍,山林、河川、記憶與愛相互輝映。文字裡潛藏的光,既照亮孤獨,也守望文化,在時代的流轉中靜靜燃燒。這是一部來自山稜線的書寫,也是排灣女子的自畫像;在字戀與光影之間,留下心靈的印記,召喚歸途的方向。各界推薦人巴代(卑南族小說家)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傅怡禎(詩人、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顏艾琳(詩人、作家)
★ 六大輯完整展現詩人視野 詩集分為六輯,主題涵蓋自然、親情、人性、時代與愛,談及對和平的渴望,也對戰爭與社會問題深刻反思,展現詩人廣闊與獨特的世界觀。 ★ 語言平實,情感深邃 和權的詩以簡潔文字傳達複雜情感,不僅是抒發個人心聲,也為時代發言,是黑暗中最微弱卻堅定的光。 ★ 跨越語言的雙語詩集 全書以中英文對照呈現,突破語言藩籬,實現詩歌的國際交流,讓英文讀者共享詩歌的力量。 菲華詩人和權,自十四歲起便以中文創作,近七十年來筆耕不輟,在菲律賓異鄉書寫屬於華人的詩歌聲音。《回應世界的聲音》是和權詩歌創作的精華選集,分為六大輯,涵蓋自然、人性、時代、愛與和平等主題。他的詩語言平實,卻蘊含深意;既能溫柔描繪日常情感,也能尖銳揭示世界的裂痕。這些詩是黑暗中的燭光,亦是直面真相的解剖刀。本詩集以詩為橋樑,連結中西文明,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聆聽詩人以愛與憐憫回應時代的聲音,並在詩歌的光影中,看見希望與救贖。
★ 六大輯完整展現詩人視野 詩集分為六輯,主題涵蓋自然、親情、人性、時代與愛,談及對和平的渴望,也對戰爭與社會問題深刻反思,展現詩人廣闊與獨特的世界觀。 ★ 語言平實,情感深邃 和權的詩以簡潔文字傳達複雜情感,不僅是抒發個人心聲,也為時代發言,是黑暗中最微弱卻堅定的光。 ★ 跨越語言的雙語詩集 全書以中英文對照呈現,突破語言藩籬,實現詩歌的國際交流,讓英文讀者共享詩歌的力量。 菲華詩人和權,自十四歲起便以中文創作,近七十年來筆耕不輟,在菲律賓異鄉書寫屬於華人的詩歌聲音。《回應世界的聲音》是和權詩歌創作的精華選集,分為六大輯,涵蓋自然、人性、時代、愛與和平等主題。他的詩語言平實,卻蘊含深意;既能溫柔描繪日常情感,也能尖銳揭示世界的裂痕。這些詩是黑暗中的燭光,亦是直面真相的解剖刀。本詩集以詩為橋樑,連結中西文明,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聆聽詩人以愛與憐憫回應時代的聲音,並在詩歌的光影中,看見希望與救贖。
★牛靜以新詩為筆,將阿美族的生活經驗、部落情感與田野觀察,化作一行行凝結汗水的詩句。 摘取一株沾泥的塊莖咬一口混著土味頓時,夜裡徹骨的涼感受母親哺餵的溫暖雲散後重現故鄉月野菜,是土地的饋贈,也是族群記憶與智慧的載體。牛靜以新詩為筆,將阿美族的生活經驗、部落情感與田野觀察,化作一行行凝結汗水的詩句。詩文讀來如同晶瑩的水晶,既真切又夢幻,映照出大地與生命的光芒。詩中有部落的影子、祖靈的低語、文化的回聲;既是對自然的傾聽,也是對心靈的療癒。每一首詩,都延伸出田野觀察、文化思索與生命省悟,兼具文化的厚度與療癒的力量。這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停下腳步,聆聽土地,與自己對話。各界推薦人品讀 Kacaw 筆下道道阿美族野菜詩句,彷彿口中嚐出身分的解構、文化的氣息與部落的滋味;而當詩人化身民族學者時,他眉間滲出的汗水,逐滴凝成晶瑩動人的詩行。——臺灣文學獎得主 魯亮.諾命(Lulyang Nomin)余桂榕 臺東縣延平鄉圖書館館長傅怡禎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副教授黃奕瑋 諮商心理師楊甯鈞 阿美族 臺東縣優秀青年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詩人游淑惠以明快溫暖的語調,將愛情的甜美與傷痕、親情的柔韌與芬芳,化為細膩詩文,紀念生命中所有遇見,永誌行過的美好。 遇見,點亮詩意;行過,照見自己。這是一部書寫愛與成長的情詩集,從深情的凝望到獨行的醒悟,串連初識愛情的甜蜜、短暫寄居的情愛與擦肩而過的緣分。詩人以溫婉明快的語調,細細傾訴女性在情感旅程中的心語與體悟。她將戀情的甜美與傷痕、親情的柔韌與芬芳,流轉於詩行中,隨字句緩緩綻放。關照世間有情、無情眾生,在詩中尋找人生答案。她以詩向每一場「遇見」致意,通透描繪「行過」後的情懷與感思。透過詩,靜靜體會人生深情,無懼風雨,讓詩意成為照見自己的微光。「這個車班已經行過明媚山崖壯闊海角青春最美麗的風光我期待的寧靜花園如果不是你所冀望退出要趁早你跟我都不要勉強可以自己作主決定下車的地方一個人上路也能找到自己的天堂」——〈離開與抵達(09)〉
◆詩人曾期星、劉曉頤、薛赫赫、靈歌專文推薦,引領入夢的道路,破解夢境的低語,一窺夢之貘的真面目。 ◆當人們在現實困境中心力交瘁,詩人自夢中呼喚夢之貘,令光彩重返黎明……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白居易《貘屏贊》現實種種無奈讓人們心力交瘁,愛卻藏匿在夢醒虛實縫隙,人們「在不斷的奔跑之中╱學會了躲避生活」。於是傳說中穿行於夢的神獸,被詩人召喚而來,在詩構築的夢境廢墟吞食惡夢、困頓與孤獨。光彩的日子會重新到來,「夢」終於能一點一滴地滲回晨間記憶,此刻,詩人化身為貘,輕聲述說……◆來找我吧!在深夜裡不要反悔一起脫逃成為罪犯,黎明的雨停之前手交疊著手,探訪高冷的神像,讓我們不留餘地好好地哭各界推薦人方群(詩人)李進文(詩人)姚時晴(詩人)焦桐(詩人)曾期星(詩人、乾坤詩刊總編輯)楊宗翰(北教大語創系副教授)廖偉棠(詩人)劉曉頤(詩人、中華日報副刊主編)薛赫赫(靈視派詩人)簡政珍(詩人、詩學家)靈歌(詩人)
《中國百年新詩》探索1917-2017年大陸地區的新詩歷史與新詩文化。1917-1949年文本簡稱「民初新詩」,1949-2017年文本簡稱「共和國新詩」,兩者具有緊密的文化╱歷史延續性,合併統稱「中國新詩」。本書以價值維度的歷史(精神性詩史)為核心評量,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為參考評量。六項內涵:一、百年新詩的歷史脈絡。二、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三、裁選詩人闡釋詩章樹立典範。四、釐清語言形態點檢文化特質。五、省思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六、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本書重視新詩文本的返古開新之力,有根有本才能開創新機;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詩人勇於介入現實敢於自我批判。評介一百零四位詩人,出生年1881-1981,象徵性構成百年新詩的文化圖像,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希望,繫住我們。希望 在沒有希望,沒有懷疑 的力量裡, 在永遠被蔑視的,沉冤的床上, 在隱藏了欲念的,枯癟的乳房裡,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因為在史前,我們得不到永恆, 我們的痛苦永遠地飛揚, 而我們的快樂 在她的母腹裡,是繼續著…… ——〈中國在哪裡〉節選,穆旦詩1941年2月 《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上卷探索1917-1949年民初新詩與1949-2017年共和國新詩,歷史敘事(史)與詩學闡釋(詩)並重,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民初新詩檢討語體、詩體革命,評介抗戰年代的詩回顧詩人歷史反思。共和國新詩探索地下文學、先鋒詩歌、歸來的詩人,總結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人之樹。 《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導言、一章至七章,主題關注:民初新詩、共和國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圖像。各章內涵簡介如下—— 導言〈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一,介紹「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二、本書的史觀史識與考察重點。三、簡介1917-2017年的歷史背景。四,敘述「詩史互證」的意義,提示上卷各章綱要。五,解釋何謂「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提示下卷各章綱要。六,描述《中國百年新詩》的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第一部分以1927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8•詩集》為分析對象,探索1917-1927年新詩的文化特徵。第二部分考察1927-1949年間,歷史變局下的新詩文化,從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三個面向,進行文本闡釋,對新詩創生的無根之變多方檢討。 第二章〈抗戰年代的詩與改朝後詩人歷史反思〉。簡介對日抗戰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探索抗戰年代的七位詩人如何以詩回應時代巨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詩人經歷什麼考驗以致紛紛停筆或改變風格?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後重拾詩筆的詩人,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詩章? 第三章〈共和國新詩的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第一部分將共和國新詩區分為:第一代詩人、第二代詩人、第三代詩人、第四代詩人、歸來的詩人;各區塊例舉四位詩人的文本,呈現連貫各世代的新詩文化特徵:「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第二部分闡述「林昭」其人其詩的生命歷程及其象徵義,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 第四章〈從地下文學到先鋒詩歌〉。第一部分簡介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評介文革時期四位重要詩人(郭世英、黃翔、郭路生、周倫佑)。第二部分敘述肇始於改革開放的先鋒詩歌,介紹《今天》文學雜誌。從五篇歷史文獻回顧先鋒詩歌1978-1998年的歷史脈動,總結詩人伸張「自由意志」的心路歷程。 第五章〈歸來者:倖存的詩人〉。介紹十二位「歸來的詩人」,闡釋代表性詩章。他們在1957年之前寫過詩,因為時代劇變被迫停筆,改革開放後再度提筆。其中廢名屬於不歸者,詩筆夭折,其他十一位詩人(從蘇金傘到昌耀)屬於歸來者;無論不歸者或歸來者,他們的政治性受難都讓人痛心疾首。 第六章〈1980-1990年代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評介九位詩人(出生年1952-1967,活躍於1980年代與1990年代),探索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解析文本中潛藏的心理意識與抵抗精神。第一部分敘述醞釀先鋒詩歌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第二部分闡釋詩歌內涵:揭穿虛無。第三部分闡釋詩歌精神:抵抗虛無。 第七章〈人之樹,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第一部分敘述1990-2010年跨世紀前後先鋒詩歌的心靈動向。第二部分選擇十位詩人(出生年1962-1980),剖析新詩文本的詩人意識與思想樣態。第三部分闡釋新世紀五大書寫向度(靈性、文化、性情、生活、語言),與整體文化圖像(人之樹),總結漢語詩學的傳承與開創。
《中國百年新詩》探索1917-2017年大陸地區的新詩歷史與新詩文化。1917-1949年文本簡稱「民初新詩」,1949-2017年文本簡稱「共和國新詩」,兩者具有緊密的文化╱歷史延續性,合併統稱「中國新詩」。本書以價值維度的歷史(精神性詩史)為核心評量,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為參考評量。六項內涵:一、百年新詩的歷史脈絡。二、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三、裁選詩人闡釋詩章樹立典範。四、釐清語言形態點檢文化特質。五、省思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六、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本書重視新詩文本的返古開新之力,有根有本才能開創新機;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詩人勇於介入現實敢於自我批判。評介一百零四位詩人,出生年1881-1981,象徵性構成百年新詩的文化圖像,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希望,繫住我們。希望 在沒有希望,沒有懷疑 的力量裡, 在永遠被蔑視的,沉冤的床上, 在隱藏了欲念的,枯癟的乳房裡,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因為在史前,我們得不到永恆, 我們的痛苦永遠地飛揚, 而我們的快樂 在她的母腹裡,是繼續著…… ──〈中國在哪裡〉節選,穆旦詩1941年2月 《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下卷評介八位軸心詩人的詩學成就,探索詩人學,闡釋三十一位詩人的代表性詩章,探索詩語言學,重視「詩人意識」在個人詩歌歷程的關鍵作用,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對中國百年新詩進行宏觀式文化點檢,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八章至十六章、總結。主題關注:詩人典範與詩篇典範的詩學成就,闡釋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各章內涵簡介如下―― 第八章〈穆旦詩傳:拒絕遺忘歷史〉。穆旦是橫跨民國與共和國的大詩人,也是將國民黨專制獨裁與共產黨暴力革命的本質都看清的時代先知。穆旦對社會人心與歷史進程的智慧洞見,為漢語新詩樹立精神性標竿;穆旦堅守心靈真實、追索歷史真相的勇氣與決心,是詩歌精神的真正體現。節制有張力的象徵化抒情與文本結構的平衡感是其風格特徵,詩篇呈現詭譎的時代變局與複雜的人性真實。 第九章〈與昌耀詩的三次詩學對談〉。昌耀響應「開發大西北」號召赴青海墾荒,是詩歌經歷橫跨第一代到第四代,寫詩不輟質量兼具的大詩人。昌耀前期詩富藏人心與天心勾連之美,後期詩品嘗社會生活之輾轉折磨,為堅持信仰而受難。昌耀詩與土地家園、文化傳統、美之原始、聖潔精神交融互涉,呈現「開放場」特徵之生態詩學景觀。 第十章〈胡寬,自由鏡像中的受虐者〉。胡寬英年早逝生前未受重視,但風格前衛批評意識濃厚。胡寬詩充滿「荒誕派戲劇」特徵,迫使讀者認識這是一個殘酷荒謬的世界;當荒謬性使人意識到意義的缺乏,在世存有的價值方才可能實現。胡寬的荒誕戲劇詩對世界之殘忍與愚昧投出蔑視之眼,以詩刺破社會偽裝與歷史假相。 第十一章〈于堅詩,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于堅參與創辦《他們》文學雜誌,注重細節的紀實性詩篇風格獨特。探索自然與文化的本質差異和文化符碼對人與自然的雙重遮蔽,是于堅詩的關注重點。長詩〈O檔案〉以被擠壓框限的系列語符對映人的一生,啟明「人的格式化」生存現象。組詩〈巨蹼〉是人間秩序重建的艱難嘗試,試圖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重新找到連結,揭示倫理與道德的核心價值。 第十二章〈堅守人性真實,王小妮詩章〉。王小妮崛起於朦朧詩時期,詩歌的核心價值:堅守人性真實,主題關注:人與時代對詰。三階段詩歌歷程:隱逸者時期、清醒者時期、啟蒙者時期,扣緊歷史脈動;三大主題類型:倫理詩、風土詩、諷喻詩,呼應時代命題。王小妮的詩藉死亡返照生命以黑暗凸顯光明,永恆懷抱愛與希望。 第十三章〈余怒詩與余怒詩學〉。余怒前期詩具有超現實主義形式與存在主義內涵,以造境手法達到解構現實的文學標的。後期詩呈現兩種書寫模式:取果核式以核心意象為主體,剝殼去皮吃肉丟出果核,主客分明;抓鰻魚式徒手對付鰻魚,鰻魚扭動人的身手跟著變換,主與客顛來倒去。余怒詩以語言歧義的自由對抗極權體制的不自由,詩歌美學帶有後現代解構特徵。 第十四章〈楊鍵的招魂史詩《哭廟》〉。楊鍵文化意識濃厚,史詩《哭廟》出版於臺灣,「哭廟」意謂著「廟」所象徵的精神文明瓦解,故為之慟哭。《哭廟》長達一萬兩千行,是對當代中國悲劇,文化的、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苦難,波瀾壯闊的雕刻。楊鍵走進荒煙蔓草的大地深處,凝視被政治意識形態遮蔽飄盪無依的廣大冤魂,為人民的深沉病苦繪出形貌。 第十五章〈英雄系譜:彝族詩人吉狄兆林〉。吉狄兆林,紮根鄉土承續傳統的彝族詩人。他的漢語新詩,迥異漢文化的聖人系譜,呈現彝文化英雄系譜的異他美學。詩篇融合狂放與幽默,演繹原始的彝、厚土的彝、人性的彝、英雄的彝,展現畢摩文化「日月星辰有良心,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之旨。文本中瀰漫的哀傷與憤怒,並非個人私密情事,而是整體族群歷史經驗之迴聲。 第十六章〈語言維度的典範詩章〉。詩的語言空間構成(由外而內)區分五大層級:語言體裁、語言鏡像、語言動能、語言調性、語言意識。每個層級區分兩種語言模式:雅╱俗、虛╱實、曲╱直、柔╱剛、聚歛╱擴散。本章每個模式選擇三位詩人,共計三十一位詩人(出生年1946-1980),根據選樣文本評介典範詩章的內涵與形式,從語言維度進行詩學反思。 總結〈詩歌文化的傳統與現代〉。一,陳述本書作者獨特的雙重邊緣視點。二,對百年新詩進行四大要項文化點檢。三,闡釋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四,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五,歸納百年新詩的文學遺產。六,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一本獻給音樂家、獻給記憶的音樂詩集──向陽、宇文正、利文祺、栩栩、張寶云、陳怡安、楊翠、廖亮羽、劉曉頤、鄭琬融聯合推薦! ★「113年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得獎作品 鏡子裡的那人,像水光,像雨霧。當蕭邦靜止,音樂家都沉默了潮濕的睡眠裡我反覆甦醒發現我並不是在做夢,只是流淚「她像是從古典浪漫的世界走出來,渾不知街頭來往的聲響代表什麼意思,她沉浸在她的音符裡。......當你翻開這本詩集的任一首詩,你可以對照書末的音樂清單,點開樂曲並搭配詩行去體驗她內在的浮動時空。」──張寶云(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詩語澄澈乾淨,感官知覺空間的營造豐盈,純熟調度聲音、顏色、溫度的意象反差,使詩作中蘊藉著獨特的音樂性與畫面感,許多詩作甚至有蒙太奇般的微電影感。」──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113年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得獎作品一本獻給音樂家、獻給記憶的詩集──向陽、宇文正、利文祺、栩栩、張寶云、陳怡安、楊翠、廖亮羽、劉曉頤、鄭琬融聯合推薦!★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向 陽(詩人)宇文正(作家)利文祺(詩人)栩 栩(詩人)張寶云(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陳怡安(詩人)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廖亮羽(風球詩社社長)劉曉頤(詩人,中華日報副刊主編)鄭琬融(作家)
★心理師周牛首度以詩的形式,將精神科病友濃鬱膠著的世界呈現在你我眼前。 ★卑南族詩人林志興 Agilasay Pakawyan 專文推薦! 精神科是浪朵之夢的白色世界邦查的心智瓦解在東海岸的黑色沙灘太陽落在低谷黑夜吃掉邦查的光華#原住民 #精神科 #憂鬱症 #心理諮商 #個人心語 #二行詩心理師周牛生命中六個「相遇」的主題,有人、有故事、有詩。詩作不僅濃縮了每一刻的感動和體悟,周牛更以格式簡明易懂的二行詩,進一步引領精神科病人一同寫詩,不僅帶來療癒,也成為新的、源源不絕的創作泉源。每首詩後附「詩的隨筆」,勾勒病友的生命遭遇、紀錄他們的心靈話語,將精神科濃鬱膠著的世界呈現在你我眼前。
★資深菲華詩人和權最新集作,看似日常的文字洞悉世事 ★銳利的筆鋒字字直指社會現實,情感熱烈而真摯 和權的詩曾被選作大、中、小學教材,以及被《南洋讀本》和《國文新秀(閱讀題組)》收入作教材。我相信,細讀他的詩集之後,讀者會有自己選中的「教材」。──李怡樂和權老師的詩歌,語言精煉而準確,情感真摯而深沉。願和權老師的《詩的信仰》,繼續閃耀在文學的天空中,照亮更多人的心靈,激發更多人的思考。──向陽綜合欣賞和權先生的詩集《詩的信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多變的形式,對社會深刻的剖析和冷峻的思考,對宇宙奥妙的深度理解,體現出詩人智性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李悅岭
★詩人以500首短詩書寫綿長的情意,描繪「吻」所蘊含的情、意、慾、愛。 吻,是愛意的表達,是情慾的流動,更是人最親密的行為之一。吻,不僅是唇齒相觸,更是兩個靈魂互相傾訴愛的千言萬語。受到留法鋼琴家楊雅晴於2009年發起的邀吻行動影響,詩人著手寫起與「吻」相關的詩作。他的詩中有羞澀情侶的第一次親吻、含有挑逗意味的情慾之吻、深情款款的相愛之吻……每一首詩,每一種吻,都是一段段引人遐想的故事。如「吻」一般,是轉瞬即逝的美好,也是纏綿悱惻的繾綣柔情。醫生詩人曾元耀以500首詩描繪「吻」的不同形式,以短詩書寫綿長的情意,帶領讀者一同領略「情」的千變萬化。
往後你想起此刻 無非是因為文字記得 楚影擅長將常見的古典元素以現代文字重新詮釋,抒情卻不濫情,他猶如是從古代汨羅甦醒的詩人,吟唱著現代詩歌。 本詩集為十週年紀念版,詩人自《你的淚是我的雨季》與《想你在墨色未濃》中精選50首經典作品,並全新創作〈在時間的邊界〉、〈落櫻〉、〈是緣故有你的夜裡〉等10首詩作。 歷經十年的淬鍊,詩人重新挖掘過去的自己,對於喜歡與不喜歡的感受,更加直覺純粹,對於寫作也是──活著就會有感動,創作就沒有止境。 本書特色 ★精選《你的淚是我的雨季》與《想你在墨色未濃》中50首經典代表作,以及10首全新未曝光新作,獻給讀者的60首真心呼喚──楚影出道十週年紀念版。
如溫任平所論,駱俊廷的詩風以「久」和「暫」的辯證作為開展,體驗人間靜寂靜態,觀察世間的動姿動態,如同筆墨在紙上運行的「勢」與「變」。榮獲第15屆花踪文學新秀新詩組評審獎,擅長藉景抒情的他,透過「不動聲色」的平舖直敘,表現詩中人物對時間、景色的感受變化。累積十年創作能量,出版第一本詩集,全書分成十輯,留心造化之間隱密的震動、心物的冥契、歷史的幽靈及情緒的共鳴。 大寒以後,重返荒原── 詩人認為寫作的責任是「把事物從沉默的深處引向表達」,大寒以後,萬物正在失序、錯亂的「臨界」,在這個時刻,「重返」一詞得以激發我們新的想像。在AI時代寫作,我們必須思索現代詩如何可能?如何擺脫寫作的虛無重拾吾人「主觀的能動性」進行創造?本詩集以其獨特的面貌,向讀者開顯! 本書特色 ★曾獲馬來西亞花踪文學新秀新詩組評審獎,累積十年創作能量的初試啼聲之作,尋回詩的「本質」。 ★詩風以「久」和「暫」的辯證作為開展,馬華詩人溫任平專序推薦。 各界推薦 溫任平(馬華文學重量級詩人/天狼星詩社創辦人)
收錄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二二年間,斷斷續續寫的四行詩和四行組詩。 「今天不絕句」,既表示體裁,亦表達句子不絕。書分六輯,共117首: |輯一 聲音,20首,此輯作品以聲音和愛情為主題。 |輯二 今天不絕句,22首,此輯作品包含各類主題。 |輯三 騷人不絕句,24首,此輯作品包含對現代詩的諸多思考。 |輯四 玩字不絕句,22首,此輯以錯別字、同音字來玩味詩。 |輯五 歐遊札記,17首,此輯為四行組詩,書寫歐洲著名景點。 |輯六 四行組詩,12首,此輯為四行抒情組詩,主題不一。 〈聲音〉一詩榮獲2018年飲冰室茶集新詩大賞【愛的發聲練習】徵詩活動【年度時代詩人獎】 本書特色 ★文字如同落英輕巧飛掠,錄下生活中微小卻值得握住的片段。 ★詩人筆法融合傳統與現代,以短小簡練的小詩,帶讀者領略生活中各處幽微的美。 各界推薦 ▎詩人 張堃
在瘟疫與戰亂肆虐的時代,到底什麼能治癒我們?當人們都戴上了口罩,是不是也忘記了揚起嘴角?唯有認識到「愛」的存在有多麼珍貴,才能重新學會打從心底揚起笑容。當這世界頹廢得宛如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蔓延肆虐,你我只能滋養並綻放心中的《愛之華》與之抗衡。 《愛之華》一書以「愛的具象化」為藝術主題,將詩作先繪成概念圖,再與業界繪師、3D建模師、立體造型師合作建造微觀的袖珍世界,並邀請美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攝影師,結合作者的繪畫,拍攝出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全書含封面共收錄超過30幅異想天開的攝影作品,每一幅皆匠心獨具,別具巧思。 《愛之華》不僅傳承了《山海詩》、《信仰書店》中排山倒海而來的奇思妙想,情詩文字簡潔、直擊人心,用溫柔若水的視角看待愛人與逝去的愛情。書中分為三個章節,分別為── ◆探索心中想望之愛情模樣的【愛之華】 ◆卑微到塵埃之下始了解愛的【雨人】 ◆在陽光下坦然自適、雙向奔赴的【十一顆太陽】 ◆【愛之華】一輯中分為夏、秋、冬、春四個章節: 「夏之華」是初識情愛的少年,滿溢著在熾烈陽光下閃耀的熱戀眼神。 〈祕密〉:「我喜歡你的眼睛/擡頭凝望星星的眼睛/不是因為上頭遙映星星/而是它裝著/整座夜空的祕密」 〈小心機〉:「我發現你一個祕密/但不說出口/我要攢著它/直到詞窮/就聊你的祕密/再旁敲側擊/尋找下一個祕密」 「秋之華」是彈性疲乏的愛,宛如一張曝曬過度的寫真,愛的面容漫漶模糊。 〈麻〉:「側躺著滑手機/滑落了祕密/抽回枕在你頸下的手臂/下樓幫你買冷飲/自販機的藍光/泛亮我的下顎與顴骨凹陷/忽然擡不起手/按不下鍵/沒有不愛你呀/真的只是/有一點麻」 「冬之華」是受到凍害而蔫萎的回憶,再去追想都如鯁在喉。 〈失認〉:「你憶起遠去的他就痛/混淆了痛楚與愛」 〈遺憾〉:「至今,仍讓我遺憾的/是你從未獲得幸福」 「春之華」是歷經寒冷,春化後始成熟飽滿的愛情觀,也終於敢直言「愛」。 〈簪〉:「風吹亂的髮/以尖梳流/盤旋如雲/簪上去/我的生命就從此/叮叮噹噹/一步一響了」 ◆【雨人】一輯收錄了詩人在北海道留學時期的創作,或許是受到白雪皚皚的環境影響,心境也隨之凍結而寧靜。 〈候鳥〉:「遷徙/從不是為了冒險或野望/僅僅尚未找到/我心安處」 〈泡泡〉:「愛情是泡泡/你的破了/我站在雪地裏/結成水晶球」 〈詛咒〉:「我要詛咒你/拋棄我,將是你人生最大的失敗/讓我當最大的失敗/如此/你生命便不再有/更大的失敗」 ◆【十一顆太陽】則是銀蝶飛舞四季,歷經風雨閃電,冰雹雪霰,終於覓得信仰般的愛情,了解愛的真諦是平等而自由,毫不忸怩的愛。 〈盲〉:「因為從來不哭/淚在心中,變質為鹽酸/當終於邂逅永恆之人/淚濡溼雙眼/從此願意俯首在地/陽光的照耀下/以盲者之名渡世」 本書特色 ★旅日詩人在後疫情時代的治癒之詩。 當這世界頹廢得宛如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蔓延肆虐,你我只能滋養並綻放心中的《愛之華》與之抗衡。 ★三國聯手的超現實主義的微縮攝影。 以「愛的具象化」為藝術主題,與業界繪師、3D建模師、立體造型師合作建造微觀的袖珍世界,邀請美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攝影師拍攝出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全書收錄超過30幅全彩攝影,與簡潔的詩句相互輝映,直擊人心。
《臺灣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是黃粱經營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時間跨度從1873年延續到2022年。 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導論、一章至七章,內涵簡介如下: 導論〈百年新詩的歷史裁決與典範確立〉。本文陳述「新詩」的定義與歷史區間,說明本書的史觀史識、歷史脈絡與文化座標,鋪陳百年新詩發展過程的歷史背景,解釋歷史敘事框架與詩學闡釋模式,簡介各章內容,總結本書的文學意圖與精神傾向。 第一章〈臺灣早期新詩(1873-1949)〉。本章分作五部分:一、臺灣南島民族與古謠部落頌,簡介排灣族古謠部落頌。二、「臺灣意識」肇始與「臺灣新詩」創生,澄明「臺灣意識」之醞釀與「臺灣新詩」的發源。三、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新詩,介紹「白話字詩」,敘述「日治時期」的新詩文化與歷史沿革,評介20位詩人,包括賴和、張耀堂、王白淵、追風、張我軍、楊華、楊雲萍、郭水潭、楊熾昌、林精鏐等。四、戰後初期(1945-1949)的臺灣新詩,引介3位「銀鈴會」同人:詹冰、林亨泰、錦連。五、臺灣早期新詩的理念與精神,總結臺灣早期新詩的反抗精神。 第二章〈從抑鬱到奮起:「跨越語言的一代」〉。本章首先敘述戰後「臺灣新詩」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接著評介8位「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吳瀛濤、詹冰、陳千武、林亨泰、羅浪、錦連、陳秀喜、杜潘芳格;針對具體文本進行詩學闡釋,陳述他們跨語言詩寫的艱辛過程,並對語言風格與文化特質進行整體性歸納。 第三章〈《笠》的誕生與「笠詩社新世代」〉。本章分作三部分:一、《笠》的誕生與定位。二、「笠詩社新世代」詩人群評介,介紹10位,從葉笛(1931-)到利玉芳(1952-)。三、「笠」詩群的貢獻與考驗。本章一方面肯定「笠詩社」對臺灣新詩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對《笠詩刊》的編選內容、「笠詩社」菁英老化後繼乏人、「笠詩群」表層現實主義的書寫傾向提出分析與建言。 第四章〈「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分四部分:一、臺灣多元族群與「大陸來臺詩人」。二、「大陸來臺詩人」文本評介,介紹12位,從覃子豪(1912-)到鄭愁予(1933-)。三、「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四、臺灣新詩文化的主體性。第四部分尤其重要,涉及兩個命題:建構臺灣主體性的兩難抉擇、「臺灣意識」與「臺灣主權」。本章也對「大陸來臺詩人」與「跨越語言的一代」進行修辭模式比較。 第五章〈「戒嚴世代」詩人群雄並起〉。介紹「戒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對16位「戒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文本評介,每位作者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詩文本(1-3首)進行詩學闡釋與風格評析。出生年最早葉維廉(1937-),出生年最晚孫維民(1959-)。最後對「戒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整體評估,比較「戒嚴世代」與「笠詩社新世代」詩文本的審美差異,分析臺灣新詩「中堅世代」與前後世代的詩學關聯。 第六章〈「解嚴世代」詩人眾聲喧嘩〉。介紹「解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對16位「解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文本評介,出生年最早陳克華(1961-),出生年最晚黃岡(1986-)。最後對「解嚴世代」詩人群進行整體評估,比較「解嚴世代」與「戒嚴世代」詩文本的審美差異,也對「詩」的時代風氣與文化位階進行反思。 第七章〈新詩文化周邊命題的考察反思〉。本章探索五個新詩文化周邊命題:詩集團、詩論爭、詩事件、詩現象、詩評論。詩集團:介紹重點詩社、詩刊的發展脈絡與文化風潮。詩論爭:簡述「現代主義論戰」、「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的論爭過程、文化內涵與影響。詩事件:歸納各個年代影響與助益「臺灣新詩」發展的重要事件。詩現象:分析非華語新詩創作的興起、網路詩書寫、新詩教育長期遲滯、臺灣詩壇的造神熱。詩評論:對詩評書寫與文學獎評審機制的諸種缺失嚴肅檢討。最後對臺灣新詩文化進行考察與反思,提示新詩文化重構之道。 分不清喜悅或悲傷 寫下的,沒有寫下的 在詩與歷史的相互孕育中肅穆誕生 滄桑的嬰啼太引人非議 無畏壓迫,悲憫凝視 強敵環伺,定靜淬鍊 以暴雨、血雨、黑雨,將臨的烽火之雨 為你命名 足下的沃腴田野,心底的動盪家園 拈香祝禱,垂首感恩的父老兒女 艱難苦楚的百年行腳 披瀝肝膽,扎根斯土,昇揚為詩 本書特色 ★黃粱經營詩學研究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 ★討論臺灣新詩從1873年至2022年的歷史進程,彰顯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針對臺灣新詩文化進行考察、反思與重構。
《臺灣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是黃粱經營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時間跨度從1873年延續到2022年。 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八章至十五章、長篇總論,內涵簡介如下: 第八章〈直面死亡恫嚇的艋舺少年黃荷生〉。黃荷生的詩原生性與原創性兼具。原生性來自生命自我啟蒙的內在需求,原創性指詩的風格沒有別人的影子。他擅長運用一連串動詞片語將意念延展成連綿波流,語言在流動過程中分化變奏,瀰漫微妙多層次的音響,觀念與想像以未定向未定形即興開落,語言策略別具創意。探索主題隱含對「白色恐怖」高壓統治的批判,直面死亡恫嚇的勇氣令人敬佩。 第九章〈楊牧詩的風格特徵與審美精神〉。楊牧多重聲音交響的詩意書寫,產生迷離氛圍與渾沌情境;關注詩與現實的錯綜往來,現實經驗往往被視為相對元素而非絕對元素;詩的經驗焦注於凝神虛白,注重境界與情韻之孳息繁衍。楊牧詩形象典雅聲響幽微,文字打磨得多彩魔魅,就語言藝術而言堪稱當代華文詩典範;痛苦傷殘被抒情聲音與象徵框架莊重包裹,現實感斂藏而形上思維顯揚。 第十章〈零雨的詩,文化傳承與創世排練〉。零雨是一個詩歌視野廣闊詩歌精神高昂的詩人,詩歌語言自成一種文化譜系,枝繁葉茂蔚為大觀。零雨詩學的發展脈絡前後連貫,吸納各種元素轉化為己用,命題多元手法深刻,擅長運用組詩形態進行多角度多層相的詩意探索。零雨專注詩歌創作四十年如一日,現實生活低調樸素,以詩為一生志業。 第十一章〈布農族詩人卜袞的詩章〉。卜袞的布農族語詩章是臺灣文化的一項奇觀,也是世界詩歌文明的珍貴資產。卜袞的新詩書寫不但是以族語呼息,而且是回到部落尚未文明化的山林環場進行書寫,與祖靈更加親近。他的詩部落文化色澤濃郁,銘刻著祖先寬闊的靈性思維與古老的生命智慧,表達布農族注重和諧的自然生態觀,跌宕想像的人性情感,豐富多彩的部落生活樣貌。 第十二章〈孫維民,黑暗與絕望的探索者〉。孫維民的詩攜帶著濃厚的基督教思想,無懼地披露末世景觀:疾病、鬼靈附身、人世混濁、罪惡橫行,活端端一個撒旦統治的時代。綜觀孫維民的詩歌歷程,主題探索聚焦於神與魔的鬥爭敘事,對人類的道德維度大膽涉獵精闢演繹,詩的結構思維獨樹一幟。孫維民的詩語調冷靜內蘊多重諷諭,成就他「以詩祈禱」的複雜面貌。 第十三章〈鴻鴻詩的藝術特質〉。鴻鴻早期書寫以生活感懷詩與心靈抒情詩為主,後期書寫因生活歷練加深,經由多元藝術創作和參與社會運動之行為實踐,磨銳藝術知覺加大批評力度,情思轉深邃,多元題材詩與社會議題詩也開展出嶄新面貌。鴻鴻詩的風格特徵是現實空間與想像空間之相互滲透,語言策略自由隨興,常有出人意表的情思跳躍,詩歌情境有機生成。 第十四章〈臺灣新詩的異他敘事〉。新詩的主題類型分作典型命題與非典型命題,典型命題為新詩主流敘事,非典型命題為新詩異他敘事。本章發掘的詩文本屬於異他敘事,目的是擴充與校正臺灣新詩的書寫向度。介紹八種異他敘事,每種類型選擇一到三位詩人的詩文本進行評介:一、海洋書寫。二、地誌書寫。三、自然書寫。四、族群議題書寫。五:同志議題書寫。六、性別議題書寫。七、身體經驗書寫。八、靈性經驗書寫。總結「異他敘事」與「異他美學」的潛在關聯。 第十五章〈詩與史的詩意迴響〉。本章選擇三件歷史事件敘事詩文本,兩件歷史時期敘事詩文本,試圖呈現詩與歷史的沉鬱對話及其詩意迴響。歷史事件敘事詩:「霧社抗日事件」書寫;向陽〈霧社〉。「二二八事件」書寫;黃粱《小敘述:二二八个銃籽》。「八二三炮戰」書寫;葉笛〈火與海〉。歷史時期敘事詩:「白色恐怖時期」書寫;瘂弦〈深淵〉系列。「解嚴後臺灣社會」書寫;廖人《13》。本章內涵前後貫串,昭示臺灣歷史的詭譎多變,臺灣新詩的現實關懷與歷史反思,呈現「詩史互證」的文化意義與啟蒙價值。 長篇總論〈臺灣新詩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特徵〉。分四大部:一、臺灣新詩的歷史脈絡。二、臺灣新詩的文化圖像。三、臺灣詩學建構的意義與困境。四、臺灣百年新詩的詩歌精神。第一部分從三個維度追索歷史:時間維度的歷史(四個時期)、空間維度的歷史(七個地域)、語言維度的歷史(六種語言八項類型)。第二部分從三個面向進行文化圖像分析與人文價值重構:臺灣新詩的語言空間(評析六大文化區塊十二位詩人)、臺灣新詩的詩歌空間(闡述八種詩學模式)、詩與詩人的價值規範(重新定義詩與詩人)。第三部分闡釋「臺灣詩學」建構的意義與困境,提示目標與方法。第四部分,歸納臺灣百年新詩的詩歌精神:抵抗奮進、多元共生。 分不清喜悅或悲傷 寫下的,沒有寫下的 在詩與歷史的相互孕育中肅穆誕生 滄桑的嬰啼太引人非議 無畏壓迫,悲憫凝視 強敵環伺,定靜淬鍊 以暴雨、血雨、黑雨,將臨的烽火之雨 為你命名 足下的沃腴田野,心底的動盪家園 拈香祝禱,垂首感恩的父老兒女 艱難苦楚的百年行腳 披瀝肝膽,扎根斯土,昇揚為詩 本書特色 ★黃粱經營詩學研究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 ★嘗試為臺灣新詩立定精神標竿,樹立「典範詩人」,確認審美評價,昭示「典範詩章」,描繪文化圖像彰顯詩歌精神。
♥喵球睽違十年最新作品,近60首詩作的溫柔告白♥ 與孩子一起以初生之眼,探索天地鴻濛;以等高的視線觀看世界,共同感受溪水流過腳趾── 詩人說,四歲,「是我覺得人類生命歷程中一個很神秘的階段,他正開始習慣以語言構成世界、與世界對話、將世界整頓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世界的符號化由此展開。他對語言的理解有限,但使用方式既自我且自由,他還不用去懷疑語言。這提醒了我:我並不是為了多疑而懷疑,我是為了更接近詩而懷疑自己跟語言的相處模式。只依靠減法寫詩對我而言已經不夠了,我還要模糊與清晰錯落有致;只用心感覺也不夠了,我想要用上能用的感官去寫一首詩。」 得獎紀錄 ★第9屆「楊牧詩獎」獲獎作品★ 各界推薦人 「透過尋常素材提煉詩意/耕耘在猶如荒野的人間性之上」──詩人/評論家 黃粱 「喵球詩能帶讀者變成嬰兒嫩肉,感受一名男人扛起社會積壓的沉重,在廚房切開帶血的內臟。他的語言預測每個偶發的相遇,這些相遇促成了萬物的運動……」── 詩人/詩評家 阿翁 ★第9屆「楊牧詩獎」獲獎評語: 「題目《四歲》,以小孩為軸心,又全用日常瑣事,看起來平凡之極;但一讀,每一句每一首每一個字,卻『意外』極了,震撼得『驚心動魄』,還不時掉淚,久未有如此讀詩的經驗。 習慣而空洞的『愛』?詩集完全更新了。詩人對孩子,包覆著珍重著,願意『潛入』他的世界──他與他,血肉絞纏,於是,造出瑰麗畫面:四十歲與一、二丶三丶四歲。讀者由是也變成嬰孩,用嫩肉去摸肥肉油煙味父親,看廚房切開帶血的內臟;也要犂田,看蒼蠅停著碾碎的軀體,在鐵皮 屋聽盛大雨聲。領悟:『撐傘是沒有用的/雨季正是為此而來/幸福是沒有用的』。 詩人許多思考,見解,活在這個『愛的世界』,說不出來。他無知地,無分別地,在嬰孩的手足萌動,穿越日常,那些連結跳接之間,瀝出嶄新的意義。就這樣,四十歲與一二三四歲合體,孕育出紮實的丶台灣全新品種的詩。」──楊牧紀念講座基金‧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第9屆「楊牧詩獎」評審 翁文嫻
醫生詩人曾元耀又一抒情力作。變動的年代,他以詩記錄,盼望能在潺潺的時之長河裡,訴盡對島嶼的低語告白。 「你努力嗅聞獵場與棲息地的距離/預測回家的路徑/你從夜行的丘壑出擊/爪痕抓破公路/可是你的身軀,最後/還是被公路所切割」——為島嶼罕有的貓科動物哀禱 我們都想尋覓時間的意義,但我們僅能無欲且無求地直面當下,日子才會緩慢地往前推移。曾元耀踩著輕巧的步伐,駐足於山海的勝景,穿梭於城市的光景,記錄並書寫著台灣持續發生的事。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榮獲吳濁流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等大獎的作品,曾元耀以敏銳、沉穩的筆觸書寫那些現在進行式,記錄每一段無法替代的時光。 ★詩人曾元耀又一抒情力作,多為紀錄環保、生態等議題的地誌詩。
以文字見證日月光影無情地流轉,見證我們曾經脆弱地活著。 本詩集以時間為軸共分五輯,書寫2000年至2022年間的生命經驗,有對親人深切的思念、有對時事嚴厲的針砭、有對人性精準的拷問。我們不僅能從中看見作者的成長變化,亦能看見時間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 我是一具躺臥在時間曠野的腐屍 在這裡我聽到歲月蕭蕭的風聲 日月光影無情地流過 我在這裡逐漸地腐爛 身上盡是情色與暴力的瘡斑 靈魂陷在這惡臭不堪的肉身裡 不得飛翔 且讓惡鬼和夜叉吃掉我的腐肉 且讓鬼火焚燒我的骨骸 不曾留下些什麼 一點不剩地乾乾淨淨 像是在陽光中蒸發 魂魄至此得到了救贖
陸之駿生前最後自選詩集,收錄85首他在2015~2021年間的詩作。 最早,詩人來台灣之前,曾於寫實主義當道的馬來西亞追隨現代主義寫詩;來台後,又在盛行現代主義的台灣詩壇中,主編現實主義的政治詩刊《春風》。此後擱筆數十年,直到最近十年再度提筆寫詩,陸之駿說,已是「不知道主義」:「我既無法忍受不知所云的晦澀,不甘悲秋傷春無病呻吟;毫無詩意、詩性,口號般的寫實,我也會反胃作嘔。」 「《江山剩此樓》的出版,正式宣告我下一個階段創作的開始。」──陸之駿,〈後記:下一個開始〉未完稿 詩人自道,本書選詩的原則是「精彩」──「更具體的說,是詩寫完之後兩三年,自己重讀,仍然覺得好看。……基本上,仍力求『八十分以上』、『避免套路』(重覆的主題、意象、寫作策略)、『詩意/詩性的考量』這三大原則。」 在這85首詩中,他敘事、寫景、寄友、論史、抒情,無論筆下是桃園中壢青埔的老街溪,還是二二八那段沉重的歷史,他的文字沒有太刻意的琢磨,一如閃電打在花崗岩上,焦黑的燒痕未依黃金比例分佈,反見雄偉。 他的詩,在逆風中走索。每首詩都是故事,都是生命的印記。
我不再伸手觸摸 夜空,匿名的夢裡 狼飲摩卡的星座們 一圈圈,仍自省,似醉還醒 它們能連線成傳說嗎? 我羨慕山毛櫸向上的手勢 它在夜深持續祈禱。我願一齊 成為那剪碎的月光黃 此生餘半,永佇於朝聖之路 在霧般的夢境為世人凝視,指認苦病種種,重返黑夜的人生修煉場,最終能夠撥雲見月。 詩與夢如同手足,皆是屬於荒誕與神奇的綜合體。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曾說過:「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認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這是一本探索「夢境」的詩集。 詩人解讀夢境的課題,捕捉日夜之間的思索,使轉瞬而逝的意識流動,記憶同時重整再現。以書寫當療癒的儀式,理解肉身侷限種種;同時宣告靈魂的醒覺,以詩歌帶來生命的真正啟程。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陳威宏2017-2020年創作,詩人在夢境與詩歌之間尋找生命的解答,期望帶來真正的啟程 ★詩人廖亮羽、德尉、趙文豪、劉曉頤專文推薦,帶領讀者從迷霧的夢境中尋找詩的出口
【詩,伴隨在我們左右】 你曾否想過 詩 其實離你很近 ? 每天的日常,加入一點對話,就會能更認識自我— 編輯精選詩句X線上抽籤 —「心情保詩」, 為枯燥的日常 多一點保濕 74位作家X 261首詩句 讓詩走入你的日常。 【詩,從自身而來】 簡約的留白設計,在看似相同又不同的一天中, 每日一詩,滋養你的每一刻,陪你展開日常, 並與「新生代插畫設計師」— 曹曹Tsao合作, 4幅精緻插畫,以清新簡約的風格,詮釋異想的詩意空間— 【詩,從質感開始】 選用線裝裝訂可180度攤平書寫, 巴川紙紙張輕薄,書寫感相當細緻,不易產生毛邊及暈開, 無時效手帳,益於彈性利用。 每個細節都獨具溫度與手感,屬於你的細緻。 本書特色 ★74位詩人X261首詩句伴你生活, 「心情保詩QRcode」抽出你的今日詩情 ★新生代插畫家合作X 4幅精緻插畫 ★內頁採用巴川紙,無時效手帳,自在書寫
存在是一座惶然的鐘擺,在虛無與愛欲之間擺盪; 曾經哲學輕易粉碎的,詩嘗試重新拼湊回來。 「你存在哪裡? 每夜你 Twitter 你的寂寞 Instagram 你的空虛 你和你虛擬的欲望發散 LED的光芒 你必須隨時在線,因為連結是 唯一的真實 失去連結,我們只是這城市入夜後 捷運車廂裡一枚 失重的1或者0」 ──〈數位複製時代的生活〉 生活裡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課題,讓人時而迷惘,時而困惑,時而不知所措。你是否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捫心自問:「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嘛?」 面對日復一日沉重的壓力,那些空虛、寂寞、脆弱侵蝕著我們,內心或許會浮現出莎士比亞的世紀大哉問:「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但這千古難題適用現代人的處境嗎?詩人吳可名於是巧妙地將其轉化為:「To delete, or not to: that is the question.」 可是人生中該刪除些什麼?又該留下些什麼呢?那些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都讓詩來回答吧! 本詩集分為四輯,第一輯「本體論」探討個人的存在,第二輯「形上學」叩問愛情,第三輯「倫理學」範式群己,「悖論」剖析現代生活。詩人吳可名表示:「我一直希望我的詩是對於存在的挖掘,而非只是日常的反芻。對於創作,長久以來或許不夠專注努力,但希望這些許來自於生活背面的思索,值得某些讀者凝視。」 ◎本書獲國藝會補助出版。 本書特色 ★詩人吳可名將來自生活背面的思索轉化為詩,試圖回答那些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入圍第五屆周夢蝶詩獎決審,並獲國藝會補助出版。
他寫詩。 在詩裡,他擁抱親情、詠嘆天地、紀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 他說詩。 如同園丁一般,守護著他所珍愛的詩園。一方面,帶領讀者導覽詩的體裁,探索詩的文化底蘊與美學。一方面,他悉心灌溉,肥沃的知識土壤中長出詩的新芽:雙聯詩。 《君子書》,這部黃粱詩文集,除可品嘗淡雅的文字況味,亦能追隨詩人的腳步,悠遊於詩的奧美境界。 本書特色 ★精選黃粱詩篇近百首,鴻鴻稱譽之:「黃粱,漢語詩的精粹與絕美在他手中完成,像塔可夫斯基那樣保存了直覺的心象。」 ★除詩作外,亦收錄黃粱詩論,梳理詩的原理與本質;自剖文化脈絡與創作歷程,闡釋文明精神。 ★深度賞析瑞典當代詩人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之作品。
他寫詩。 在詩裡,他擁抱親情、詠嘆天地、紀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 他說詩。 如同園丁一般,守護著他所珍愛的詩園。一方面,帶領讀者導覽詩的體裁,探索詩的文化底蘊與美學。一方面,他悉心灌溉,肥沃的知識土壤中長出詩的新芽:雙聯詩。 《君子書》,這部黃粱詩文集,除可品嘗淡雅的文字況味,亦能追隨詩人的腳步,悠遊於詩的奧美境界。 本書特色 ★精選黃粱詩篇近百首,鴻鴻稱譽之:「黃粱,漢語詩的精粹與絕美在他手中完成,像塔可夫斯基那樣保存了直覺的心象。」 ★除詩作外,亦收錄黃粱詩論,梳理詩的原理與本質;自剖文化脈絡與創作歷程,闡釋文明精神。 ★深度賞析瑞典當代詩人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