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編者翁志強長年教授「經濟學」與「貨幣銀行學」課程中,所設計的作業內容計38個案例,以及蒐集政府部門資料與各媒體報導內容所編寫的參考答案,以供經濟學課程的初學者透過教科書學習之餘,同時搭配本書所提供的相關案例研討,提升學習成效。
汽車不是日本人發明的,但現在如果要問,人類品質與市場銷售最好的汽車是哪一國製造的?答案是日本車。而日本第一部汽車就是模仿美國的福特汽車;如果說,山寨精神是指從模仿出發,加強調查、研究、學習別人的強項,再加上自己的創意,變成一種「二次發明」,那山寨精神可以說非中國所獨有,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只是中國發明了「山寨」的這個名詞,一如日文漢字中「改善」(「改善」一詞由日本人首創),就是說明將一樣東西在原有的善之基礎上,再更改設計成為更加完善的「二次發明」。中國山寨產品在二次發明之外,更進一步發揮因應市場的靈活度,且再加上一個觀念,那就是最快速呼應消費者的需求,用速度擊敗對手搶佔市場,這在周星馳電影《功夫》裏有一幕場景說的很清楚,火雲邪神徒手接住一顆子彈後,若有所思地說了與李小龍理念相同的功夫哲學:「無堅不破,唯快不破」,在速度面前,所有內功和招式都是次要的了……
作者整理其從事催收工作的多年經驗及心得,介紹各種催收方法,說明債權催收時面臨的疑難雜症應如何解決;書中除羅列相關法律條文,並以實際案例進行講解之外,在書末亦收錄許多催收工作執行時遭遇的一些趣聞,是一本極為詳實、「達人」必看的催收專書!
談到危機,有範圍大到令全民驚悚的,如SARS風暴、九二一大地震、土石橫流、九一一襲美恐怖活動,與南亞大海嘯等。也有侷限於校園一隅的,如學生自殺自殘、師生衝突事件等。另有一些雖具高危害性但不容易令人警覺的,如生態環境漸受破壞、治安逐漸惡化、產業失調凋零等。上述各種不同層面及不同程度的危機,有來自大自然的天災事件,也有來自人為造成的意外禍害。危機事件常會危害到個體的身家性命、錢財榮譽,以及組織群體的發展與存亡。因此,如何預防危機的發生?如何面對危機事件?如何處理危機事件?是各個權責單位責無旁貸的首一要務。身為組織幹部就該學習如何認知危機、預防危機、面對危機、處理危機。作者任職公務部門將近三十年,不乏參與危機處理事宜。且自民國七十二年起持續在政治大學、警察大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警察專科學校等兼授相關課程,特就個人親身經歷與研究所得、參酌他人研究文獻,撰寫本書,希望藉由理論與實務的相互印證,提出理性的批判與建設性的論點,提供讀者寶貴的參考資料。從危機事件的實際案例中觀察,不難發現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互為表裡,兩相交互、因果相循。多數危機事件係因組織病態所引發,而組織病態又常造成危機處理作為上的阻力,以及危機事件常令已呈病態的組織更形惡化,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能適切診斷組織病態,以求精進危機處理作為,作者將寫作的取向與內容,界定在「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兩個面向。先從「鉅觀系統向度」觀察,組織運作的良窳,深受大環境系統的影響,必須充分掌握社會脈動的訊息,機先因應調適運作的步伐,才能避免遭受社會的淘汰。次就「組織運作向度」以觀,政策計劃作為、權變管理策略、公共關係的運作、成員的激勵認同等,無不關係著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再就「微觀成員向度」觀察,如組織成員個人的情緒障礙、行為舉止是否偏差、生命財產安全有無保障等,也都可能成為組織病態的肇因。因此,本書在第一章即以系統理論來探討組織的運作及病態的成因,第二章探討危機處理作為的基本思維及要領,第三章至第六章探討組織整體運作的相關策略作為,第七章至第九章則探討組織成員個體病態的現況及因應作為,第十章就危機處理實務上所見的部分迷思,或美其名為「巧門」加以論述。
本書在方法論上,作者援用「江浙學派」實學取向的實踐精神為主要之研究精神,以台灣的服務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主題為「關鍵成功因素」,在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對既有的32篇研究文獻進行了「後設分析」,發現多數的研究多是引用西方的理論架構,其結果與作者本身的實踐經驗有所不同,尤其在「領導者」這個影響因素上,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於是本書提出了質疑:所引用的理論架構可能已經決定了研究結果?因此,本書決定採用更貼近實踐取向的方法論來進行。 第三章是本書的「方法論」,文中介紹了南宋以來「江浙學派」的興革,並採用典籍文本再呈現與西方學術對話的方式。其中引用了東西方、古今之文獻,包括:亞里斯多德的實踐智慧(phronesis)、當代實踐取向的詮釋學、行動科學與行動研究、英國洛克古典經驗主義傳統的行動學習;來論述「江浙學派」實學取向的實踐精神,以及其「本體論與知識論」之立場;並提出以「融會中西、貫穿古今、通經致用」為概念的「實踐的實證主義」方法論。 在「實踐取向」的方法論之下,第四章先採用以「實踐專家」(十年經驗或經理∕店長級以上)為主的一連串「主位取向」深度訪談、焦點團體之質性探索研究。最後提出:「領導者」、「市場商機」、「人才團隊」、「行銷策略」、「產品價值」及「顧客滿意」這六個服務業關鍵成功因素,以及「內、外在因素」、「六力因素」兩種理論模型,以及六因素的「簡化模型」。 在「先質性探索、後量化驗證」的研究典範下,第五章是以353份實踐專家的有效問卷,進行「結構方程模式」(SEM)之驗證型因素分析及路徑模型檢驗,證實了先前的質性探索之「初始模型」完全可以成立;同時再根據理論的「資料模型」進行「模型優化」,在因素越少越關鍵的考量下,排除了「市場商機」,最後提出:「領導者」、「人才團隊」、「行銷策略」、「產品價值」及「顧客滿意」這五個服務業關鍵成功因素,以及經過驗證的「台灣服務業KSF五力模型」。最後,作者將繼續秉持實踐取向的精神,持續不斷的進行「實踐」與「研究」。
不斷推陳出新之金融商品,變化金融市場參與者之投資組合、撼動金融機構之業務版圖、激盪多元化風險控管思考邏輯、考驗立法者規範技術。衍生性商品法務難度不在於靜態法規範架構及既定法律邏輯,係在多重動態非法律因子包含衍生性商品性質、交易型態、市場需求、風險控管規範進程等。接觸衍生性商品法務之初,讓作者感覺總是捉摸五里霧中,直至嘗試放棄法務窠臼,先由客戶及初學者地位認識商品,取得業務人之溝通語言,再回過頭反覆交叉比對分析,終於得到稍微精確之視野。作者目前於證券商執掌衍生性商品法務風險控管,希望藉由本書讓衍生性商品市場相關參與者,能對於證券商衍生性商品基本法務架構及操作便於理解,進而增進法律風險控管之認識。本書涵蓋三大架構包含法源、ISDA合約法律實務、及個別衍生性商品法律操作,逐步闡述證券商衍生性商品法律實務。方法上擬以衍生性商品法源說明為基底,劃出他律性風險控管範圍;再以ISDA合約架構為視角,配合部分個別商品細節,進而勾勒出目前證券商衍生性商品之法律實務主要輪廓;最後導出自律性風險控管之重要性及未來應注意之面向。參考文獻背景方面,包含有關衍生性商品及其風險控管書籍、相關案例及判決、ISDA網站及其公佈之相關文件、另含個人從事衍生商品與主管機關、交易對手、相關實務經驗。藉由目前衍生性商品法務控管說明、分析並提具淺見及建議供先進參酌,以便於業界有此需求或興趣者基本之認識或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