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化內地與港深的合作,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此前的「十三五」規劃中,亦有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簡稱「9+2」),可見粵港澳三地的合作定必頻繁,但三地各自擔當什麼角色? 粵、港、澳三地優勢各異—廣東經濟貿易發展迅速,香港的金融地位保持領先,澳門則積極發展其旅遊業。在各自發展中,三地應該如何合作才能發揮各自優勢,互惠互利? 本書邀請了粵港澳三地資深的專家學者,從金融、創科、航運、法律等多個領域疏理港澳回歸前後政策的改變,分析三地的優劣,探討三地的合作模式。「前店後廠」已經過時,而三地優勢各異,三地應該如何自處,才能發揮優勢推動國家發展,又能避免惡性競爭,促進自身經濟?政策執行上,「粵港澳大灣區」、「9+2」等應該如何實現?除了創科以外,還有什麼領域三地可以合作? 粵港澳合作正邁步向前,本書拋磚引玉,望能激發更多思潮。
「九七」及「九九」年是香港和澳門的轉捩點,回歸中國不久,全球經濟體系已經出現大變局,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同時,港澳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歷了中國經濟崛起,以及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令其固有優勢逐步消失。 《回歸之路─港澳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分為香港及澳門兩冊。作者以顯淺生動的文字,與讀者一同回顧過去20年,世界經濟大環境如何影響兩地的經濟發展。《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主要探討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功能變化、存在優勢和潛在劣勢;《回歸之路─澳門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則研究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與中小微企的發展策略,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面對當下全球經濟體系的大變局,香港應重新審視與反思其經濟發展的獨特之處,並透過加強與內地的區域合作,發展出全新的經濟功能和優勢。香港該如何把握好「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以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相信讀者閱畢本書後,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九七」及「九九」年是香港和澳門的轉捩點,回歸中國不久,全球經濟體系已經出現大變局,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同時,港澳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歷了中國經濟崛起,以及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令其固有優勢逐步消失。 《回歸之路─港澳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分為香港及澳門兩冊。作者以顯淺生動的文字,與讀者一同回顧過去20年,世界經濟大環境如何影響兩地的經濟發展。《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主要探討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功能變化、存在優勢和潛在劣勢;《回歸之路─澳門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則研究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與中小微企的發展策略,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百多年以來,博彩業一直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為其奠定世界博彩之都的地位。但近年來,中央政府實行內地反腐敗和自由行收緊政策,令博彩業持續下滑。再者,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影響已逐漸出現,使政府與各界重新關注澳門作為小微經濟體,能否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社會各界又該如何在這個議題上尋求共識?相信讀者定能在本書找到答案。
香港回歸祖國20年,特區政府談經濟轉型也談了20年,但這個曾經耀目生輝的國際金融中心,近年卻看似疲態畢露。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多項專業服務界別,包括會計、法律、醫療、金融、建築測量等,發展多年,制度成熟,但近年亦進入「瓶頸期」,不少年輕人也抱怨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 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成立了「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個跨學科的創新研究平台,對工商業界、專業服務界、社會及政府進行有影響力的應用研究,以促進彼此的可持續發展及協作。研究團隊希望追蹤各項專業服務,並以會計業界為首個研究案例,自2015年8月起通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分享論壇等,搜集了業界不同的聲音,再根據研究數據,有系統地分析了香港會計業的現況及前景。團隊特別邀請了新入職的年輕人、中層從業員,以至行業翹楚撰文,陳述各自的觀點,一同探討會計業所面對的困難,並提供可行的出路。 會計業每年吸納畢業生逾千,是不少年輕人邁向專業之路的階梯,要把握會計業的發展機遇,本書不可不讀。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在萬眾期待之下亦正式啟動,既不設定深港通的總額度限制,更取消了滬港通的總額度限額,進一步促進香港與上海、深圳股票及資本市場的雙向交易與發展,亦是中國向國際投資者開放資本市場的里程碑。滬港通、深港通之後,香港應如何抓住當中的投資機會,同時避開未知的風險呢?而未來其他金融領域是否還有別的「互聯互通」?香港應怎樣提前準備,把握住機遇呢?本書是兩地市場第一本系統地分析滬港通、深港通,以及未來金融領域更多互聯互通的書籍。本書邀請了多位資深、實戰經驗豐富的著名金融業界人士和經濟學家,從經濟形式、宏觀政策等不同角度分析中央政府開通這些「互聯互通」的考慮因素,並探討滬港通和深港通為香港及內地市場所帶來的新投資機遇,發掘金融領域未來的前景。
Advertising is something which we are exposed to from a young age and which can affect us in many different ways. Centered around the question “Does advertising improve society?” this volume explores the impact and issues of advertising and question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a focus on Hong Kong society.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offers a broad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advertising, from an introduction to semiotic studies, exploring the use of gender stereotypes to the employment of brand placement as a new form of product promotion. Written by professors of advertising with experience from both within the industry and fro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is is a senior level textbook designed to augment any studies in advertising, marketing, public relations or media studies.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堪稱為全球的「超級銀行」。在國內,它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翻天覆地的變革;在國外,全球多個國家都倚賴它提供貸款,其影響力舉足輕重。 本書作者是彭博新聞社的資深新聞從業員,他們以西方傳媒的視角,一步一步揭開國家開發銀行的神秘面紗,挖掘國家開發銀行如何在紅二代陳元的領導下,由一個擁有大量不良貸款的銀行,漸漸強盛起來,並且從世界舞台崛起。本書詳細分析了國家開發銀行怎樣通過地方融資平台、發行債券來協助多個地方政府如天津、重慶、婁底等進行大量建設,從而刺激中國的經濟增長。此外,又聚焦於國家開發銀行與全球各國的關係,尤其是與非洲與南美國家的巨額貸款協議,探究其怎樣逐步提升在國際的影響力,以及它所面對的各種金融危機。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書,更是關於中國崛起為一個全球性的超級經濟體系的書。
Before 2000, roughly 96% of China’s energy demands were met domestically. Since 2001, however, this position of near self-reliance has changed.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demands, China’s need for foreign energy has grown. Today, China is the world’s biggest energy consumer and emitter of greenhouse gases. Building upon the first volume, which examined China’s energy plans, this book will examine the strategies China has taken to meet its burgeoning energy demands, continue its fast-paced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address the mounting concerns about environmental welfare and the true cost of China’s development. With new chapters address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he so-called “China energy threat”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volume will continue to discuss and interpret both domestic policies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role.
This was the motto of Chang Kuo-sin, and the ideal which h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of communication to follow. He proved his own dedication to this when, in 1949, he found himself in Nanking, the former nationalist capital, under the rule of the newly victorious communists. For eight months he lived and attempted to work in the midst of these historical changes. He managed to smuggle his detailed notes out to share with the world at a time when almost no reports of the new regime were being published. To mark the centenary of his birth,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as republished this important work by one of its most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十三五」,是作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佈局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其中的港澳部分更繼續單獨成章。對比「十二五」,字數略為減少,更重要的是遣詞造句發生了明顯變化。 對中國而言,「十三五」是實現全面構成小康社會的奠基石,對香港來說,「十三五」則是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及加強兩地交流合作的平台。未來五年,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應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香港又應該怎樣利用自身優勢謀取新出路? 本書由兩位資深傳媒工作者擔任主編,撰稿都是「十三五」規劃之專家學者。全書分「總論」、「領域及專業合作」、「粵港澳合作」和「專論」四方面,從大環境及各項專業領域分析「十三五」政策對香港的影響。香港在未來五年,能否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未來的香港,在粵港關係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簡稱「9+2」)中應居何種位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政府自2013年以來推動「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其中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項發展計劃,目的在於建立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區域的貿易運輸新聯繫。香港於「一帶一路」戰略政策中究竟能扮演甚麼角色,對香港帶來什麼發展機遇? 本書17篇文章由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撰文組成,從地緣、歷史、文化、經濟、法律等不同領域分析「一帶一路」政策對香港的影響。全書分成三部份,分別是「機遇篇」、「宏觀篇」和「策略篇」分析「一帶一路」的背景、實際措施及合作重點,是一本貼近時代、切合現況的學術著作。 本書以香港作視點,全面審視該政策對香港的意義,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有興趣的讀者、經濟學者、政策研究者有莫大彼益;此書也適合修讀社會科學、公共行政、經濟及中國研究學系的學生作為參考讀物。
踏進數碼新時代,在新科技發展及媒體融合的背景下,資訊傳播模式不斷發生改變。今天,每個人都可以是資料發布者,以致一點危機火苗,也可轉瞬變成燎原之火,給公關行業帶來衝擊。不論公營及私營機構對公關的危機處理技巧亦越來越看重。 本書透過訪問曾從事公共機關、財經公關、社會企業、電視廣播及商業機構等公關界人士,深入淺出講解公關工作的不同範疇,並透過近年香港企業的危機處理案例,配合補救措施和策略分析,闡釋公關從業員的應對技巧,亦會分析內部傳訊及社區工作溝通對企業的正面影響。企業危機每天都在發生,在此資訊爆炸的年代,公關專業人員必須與時並進,運用新對策方能為企業有效化解危機。此書為有志從事公關行業的學生及在職人士提供具參考價值的見解。
自香港與澳門在90年代後期回歸中國大陸後,至今已有十多年,三地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甚至交通的接觸和交流遞增。珠三角合作為香港和澳門帶來不少發展機遇,對於香港,最顯著的是金融業的發展;對於澳門,最大得益是有助促進其博彩業,兩者的成功都不能忽視中國大陸這個因素。但三地的接觸和合作日深,當中除了帶來機遇,林林總總的問題亦隨融合過程而來。最值得關注的是中港矛盾加深,香港被邊沿化。 本書起源於「珠江三角洲和港澳之融合」為主題的研究,集21位不同專上院校的專家學者研究結果之大成,全面分析和探究珠三角和港澳因融合而帶來的機遇與困難,把討論細分至政治、經濟、公共行政、教育、宗教、交通、城市規劃、社會政策與社會服務等,綜觀三地因融合而帶來的改變,是一貼近時代、切合現況的參考讀物。 本書的讀者對象包括政府各部門的決策者、社會科學學者及研究港澳問題的專家,對政策制定能給予一定的啟示;社科學生亦可以本書為參考讀物。關心香港發展的各界社會人士,無論是專業人士或普通市民,也能透過本書,更詳細了解整個大珠三角的融合情況。
INTRODUCTION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in virtual world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In order to protect people’s rights in the virtual world and keep pace with innovative trading demands,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ommercial implications of virtual world economies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isting laws,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business, technolog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related fields. This book, in 11 sections, investigates the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in the virtual world. In 29 detailed essays, this book analyses every facet of virtual world transactions,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virtual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virtual goods and services, transfer of virtual property, issue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emedies for buyers and sellers in the virtual world, consumer protection, dispute resolution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Each of these sections both contributes to and advances the field of commercial law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is book is an excellent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students, practitioners, academics, policy makers, and researchers as well as anyone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exciting developments of commercial law in cyberspace.
金融業是當代經濟社會中至關重要的行業,而銀行業是金融業的核心部分。從全球來看,金融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銀行國際化發展突飛猛進,雖然銀行業在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一般人,甚至新一代銀行家對中國銀行業歷史的認識都十分皮毛。本書共八章,旨在尋找中國銀行業的本源和脈絡,抽絲剝繭,以史為軸,討論中國銀行業的方方面面。範圍從認識銀行的始祖票號、貨幣發展、討論中國的外資、華資和中央銀行,到更大的課題包括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如何從百年前中國的巨大變遷中走到今天?香港如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銀行格局發生了那些變化?台灣銀行業走的路和大陸又有什麼區別?本書選取的資料力求客觀平實,期望在有限的篇幅內,以簡單易明的文字及珍貴的歷史圖片,深入淺出地與讀者一同分享中國銀行業發展史中具代表意義的人和事,鑑古知今,為大中華銀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