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領導帶人的迷思,比起說話技巧,我們更需要雙向聆聽。不懂傾聽,就無法被傾聽!成功的領導者不會只是單向下命令,而要懂得與員工建立有關聯的對話。理解團隊成員的心聲,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根據統計,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學習過傾聽的方法,多數人幾乎不懂什麼是好好聽對方說話。不知道自己聽到什麼,自然無法給出正確的回應。一般人處理訊息的速度比說話速度快四倍,很容易對於「自以為」聽到的事,產生不客觀的評價,加上隨時跳出的電子郵件、會議、多工處理及社群媒體等,都讓我們的注意力愈來愈分散,無力聆聽別人的話語,想達到有效對話,已成為公司裡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傾聽部屬的聲音,協助部屬傾聽你,促進良好的團隊互動與合作。即使身為領導者,擁有充分的表達空間,卻不見得能發揮影響力,只要員工感受不到被聽見、被理解,投入程度就會下降。結合在劇場、聲音研究、領導力發展等領域的豐富經驗,作者提供各種能擺脫雜音、專注傾聽的實用方法,包括:・學習傾聽自己如同飛航安全指示,先照顧自己才能照顧他人,若沒有足夠的餘裕和專注力,就難以有效地傾聽他人。・保持好奇心,不要預設立場抱持開放的態度,對說話者的內容真正產生興趣,才能理解對方。・建立關聯,給予傾聽的理由確保說話的內容與傾聽者息息相關,讓他們覺得花時間和精力來聽是值得的。・審慎地插話插話不只是搶走主導權,利用合作型插話還能展現傾聽與支持他人,如何做到?・善用沉默的力量給予說話者充分的時間表達,並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讓雙方都有空間思考。透過在組織中建立傾聽文化,有效運用說話者/傾聽者技巧,可以激起員工的參與感,讓團隊的每個人都聽到彼此的聲音,本書有助於掌握溝通的實用訣竅,也是提升領導力的重要關鍵。【各界好評】「早就應該針對傾聽展開有意義的談話。心理健康議題逐漸進入主流,家庭生活與職場生活的融合,若非幫助我們更人性化,就是導致關係變得更疏離。下一個真正的領導力難關有可能是傾聽,所以本書至關重要。我喜愛書中的文字和語調──帶來幫助卻不流於說教,切實可行又有扎實的研究與經驗可作為證明。」──蘇.朗德(Sue Round)博士,BP公司人才、多元與包容部門人資副總「本書是闡述轉變的著作,帶領我們超越自己對傾聽一事經常抱持的定見,進而跨入人類溝通、建立關係、相互理解的重要領域。本書涵蓋豐富的故事、研究、訣竅,與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及事業生活息息相關。作者歷練廣闊,涉及劇院到全球商務,因而得以協助我們發揮傾聽的全面力量,帶領我們踏上引人入勝的旅程,探索各種可能性。」──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長勝心態》(The Long Win)作者「在這個要求我們不斷『換位』的世界裡,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如今確實比以往更加重要。范.胡爾結合理論與實務,自信地把概念落實在生活中,並且提供實用步驟,協助大家實踐概念。無論是一對一的環境,還是在大型組織的背景脈絡下,都能加以應用。教練、老師、領導者、家長、朋友,無論是什麼身分,都能從書中的提醒獲益良多。」──凱若琳.侯那(Caroline Horner)博士,i教練學院(i-coach academy)「本書有如日常談話,魅力十足、打動人心,最重要的一點是,實用至極。大家都很清楚,只要把基本的換位應用到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就能發揮強大力量,但要讓那些換位『堅定不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又是另一回事了。作者提出傾聽和被傾聽的真實例子,不僅與你我息息相關,更能引發共鳴。再加上她提出的各種訣竅,讓本書得以達成讀者的期待──未來幾年你仍會反覆翻閱,也會購買此書作為禮物送人。」──茱蒂絲.巴奇勒(Judith Batchelar OBE),企業責任、永續發展、公共事務總監「不學習傾聽,就無法以領導者的身分被人聽見。本書教導傾聽與被傾聽的基本原則。任何想精進傾聽技能、做到更有效溝通的管理者,本書堪稱無價之作。」──克里斯.舒茲-梅蘭德(Chris Schulze-Melander),Eat Real & Proper公司執行長「本書引人入勝又簡單易懂,通篇盡是建言、例子、實用的『換位』方法,還融合溝通技巧與傾聽才能!珍妮不負我的期望,堪稱溝通大師。」──凱羅.威許(Carol Welch),歐點影院集團(Odeon Cinemas Group)英國與愛爾蘭地區總經理暨歐洲地區商務總監「珍妮在書中提出的論點令我詫異不已,不由得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如自認般優秀的傾聽者。」──艾倫.羅伯森(Alan Robertson),商業心理學家暨VoicePrint™創辦人「掌握領導力就是打造追隨者,本書提出一套強大的做法,可以用來了解換位傾聽的重要性與技巧─深入理解、不分層級──藉此建立關係並打造有關聯的對話,這樣一來,領導者就能做到有效參與,並且被『傾聽』。這是精彩的作品。」──保羅.葛里菲斯(Paul Griffith),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實務教授「凡是想在組織裡有所作為的人,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領導者要求部屬改進工作方式,往往忽視了這個主題。」──哈米許.史考特(Hamish Scott),行動管理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ction)創辦人、商學院教授暨兼職策略總監「作者跟各種組織的領導者合作後,提出深刻的見解,破解真正的領導者會『發號施令』的迷思,展現了傾聽如何在各方面支持成功的領導者,還提供實用步驟,幫助讀者親身實踐。」──凱斯.萊斯利(Keith Leslie),撒瑪利亞會主席、《領導的問題》(A Question of Leadership,暫譯)作者、麥肯錫與德勤公司(McKinsey and Deloitte)前任合夥人
※《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暢銷書不止科技公司有事,所有傳產都有事!車隊的網路優化,安排路線,提高運輸量客戶接觸自動化,聊天機器人打造高效率客服預測客戶購買行為,取得更高度的個人化無人商店、自動駕駛、時尚科技、健康行為建議……大型企業如何領先加持?中小業者怎樣迎頭趕上?真正有遠見的「非」科技公司,早就開始全面擁抱人工智慧,大幅提升競爭力。然而,根據統計,這類願意全力投入AI的大型組織仍不到1%。本書兩位作者具備在學界與業界的豐富經驗,他們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些先行者的作法,幫助更多組織開啟轉變的契機。不管是製造業、銀行到保險公司,都需要利用AI技術來推動新產品和新服務,你將看到多樣化的企業案例,包括空中巴士、中國平安保險、星展銀行等實際採納AI的運作模式,因而獲得更優秀的決策品質、顧客關係,以及更有利的定價策略。成功的關鍵不在機器,而是人的領導能力、行為和改變。任何想要邁向AI加持之路的公司,領導者必須重新思考人與機器在工作環境的互動方式,並重視三大關鍵特質:資料、人才、長期投入,同時找出適用組織的策略類別,依據目標全力投入:創造新事物: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或者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摩根士丹利的NBA系統,讓財務顧問能快速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投資建議。營運轉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改善現有流程。例如零售商克羅格利用AI分析客戶需求,更有效地管理庫存和物流。影響客戶行為:引導人們維持更理想、更健康的習慣。例如前進保險透過AI感測駕駛行為,依此決定客戶的保費金額。書中揭露傳統產業如何採用人工智慧,為新商業模式布局,豐富的企業案例,第一手訪談資料,為所有領導者及其團隊帶來組織轉型的重大啟發。
★《富比士》(Forbes)十大最佳商業書籍(2022年)★這是一場預測技術的通用革命,不止能更好、更快、更便宜,機器人、無人機、AI手機都只是一小步,醞釀中的破壞式創新系統解決方案,將顛覆傳統決策流程與商業模式,連擁有權力的機制都會轉移。通用技術是為所有行業增加產能的技術,像是電力、網路的普及,最終能改變企業模式與整體經濟。人工智慧無疑已成為新一代的通用技術,它的潛力與影響甚至比過往更驚人。當前人工智慧的點解決與應用解決方案已取得成功,例如推薦引擎技術應用於電商。未來勢必出現大量高價值AI系統解決方案,當預測技術獲得充分利用,將改變決策的方式,而決策會賦予權力,以人工智慧預測技術打造的新決策系統,更涉及經濟權力的重新分配。人工智慧的核心就是預測技術!發現隱藏的不確定性,以AI預測促成新決策。做出決策的關鍵因素是預測和判斷,而這正是人類不擅長的事情。當人們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依靠規則來行動,因為認知成本較低。但基於規則的系統,可能導致僵化和低效率,隨著AI技術進展,預測的成本也就降低,我們將有機會更頻繁地運用。本書作者是三位傑出的經濟學家,深入研究人工智慧的興起、影響及運用,告訴我們AI將如何改變世界:※人工智慧的真正價值是什麼?※了解AI系統解決方案的潛力,以及實現這些機會將面臨的挑戰。※檢視創立新系統的過程,並探討精準的預測可能為企業帶來的優勢。※人工智慧對權力結構的影響,以及它如何改變誰能擁有權力的機制。深具啟發的見解,豐富案例和建議,將幫助企業與個人在面對未來的新挑戰時,能夠抓住機會,成為AI世界裡的真正贏家。【專文推薦】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Amazon4.9顆星好評,各界領導者齊聲推薦★走動式管理已經過時,同理心領導才是新思維,掃除管理盲點,五大領導行為藍圖挺進未來。有能力察覺別人的情緒,認知別人可能的想法與感受,拉近彼此關係,採取關懷行動,這就是同理心領導。不論是出於缺乏刺激、難以區分工作與家庭的界線、害怕被無視等,情緒會大大影響人們的創造力與工作動力。尤其如今許多工作者擁有不同以往的彈性,有更多的機會和配套方式,能夠選擇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與同事合作來推進工作,卻引發領導者與所有工作者新一波的難題。以領導者來說,擔心團隊文化消失、成員漸行漸遠,以及如何管理與促進協作,變得更加艱難。對個人而言,也許你熱愛這份工作,而獨立作業的方式卻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情緒就是資料,讓它成為最佳的聯繫工具!當遠距/混合型工作模式及分散式團隊已成為新常態,更加突顯五種職場常見的情緒陷阱:無聊、憂鬱、內疚、偏執、寂寞。認出這些情緒,找出它們的對比情緒:意義、喜悅、信念、明晰、歸屬感,從而建立五種領導行為藍圖: 確認狀況:領導者如何與員工談話,幫助他找到「意義」,來控管無聊? 樂觀溝通:如何把「喜悅」帶到日常工作中,喚醒員工的活力,擺脫憂鬱? 增進信任:主管的「信念」會奠定員工的自信心,如何提升心理安全感,減緩內疚? 劃定界線:領導者如何以「明晰」界線,確保工作公平分配,改善員工的偏執? 管理績效:員工覺得自己的產出被看見,就會有「歸屬感」,藉此對抗寂寞。本書提出實用的工具與策略,幫助主管們採取具同理心的領導方式,與員工建立緊密的關係,將大幅提升團隊運作的效率,讓組織脫穎而出。
既在複製,又在創新!顛覆傳統刻板印象。「如果對中國的創新事蹟缺乏了解,便難以理解中國成為超級強權的潛力,當然也就想不透,為什麼西方的創新實力和經濟主導地位,不再像過去那樣理所當然。」阿里巴巴為電商造橋、字節跳動實現雙元創新、微信打造價值星系、大疆無人機超前部署、海爾家電解決痛點、小米比亞迪逆向創新、華為平行並進搶上市、SHEIN驚人快時尚、逸仙集團改變遊戲規則……國際商業領袖看待中國的進步,總是交雜著好奇心和不信任。中國企業確實有所謂「山寨式」的商業手法,但中國擅長發揚他人的發明,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也是千真萬確。有關「發明」與「創新」,大家常常混淆,創新不只是發明新產品,也可以基於既有想法,加以改進、串聯並大規模應用。中國企業便充分發揮這項關鍵原則,在市場上大獲勝利。作者哈欽斯是一位常駐中國的西方CEO,她將提供深入內幕的獨特觀點,透過個案研究、數據和訪談,揭開中國企業的運作模式與核心概念,書中提出九大催化因子,是中國企業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包括: 實現雙元創新:字節跳動做了什麼,使得TikTok席捲網路文化 當個造橋人:阿里巴巴如何在消費者和銀行之間搭起橋梁,拓展淘寶業務 未來主義的思維:喜茶的數位轉型、社交體驗等,讓喝茶成為社會地位象徵 建立新的價值星系:微信不以技術取勝,為何能讓使用者的生活離不開它 數據作為策略:快時尚品牌SHEIN如何透過數據分析,打造飛躍的上市速度中國企業正快速迭代,運用這些催化因子來顛覆競爭情勢,當今所有被超前的全球企業都該放下偏見,認識這股轉型和價值創造的力量,以及該如何應用、又有哪些潛在風險?才能出奇制勝,重拾創新活力,站穩自己的商業地位。
【社群發展將帶品牌到顧客關係的新世界】品牌社群的核心是讓消費者產生歸屬感社群不是為了強力推銷,卻讓人賣出更多商品社群經理是今後行銷部門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的行銷策略該如何邁向下一步?傳統行銷方式的有效性逐漸下滑,如今支持社群的新技術不斷發展,加上人們強烈的孤立感,這些趨勢使得社群成為接下來最重要的行銷策略。根據研究,有80%的新創企業將投資社群作為主要行銷策略,透過了解客戶和建立情感聯繫,來維繫顧客忠誠度,甚至共同創造新產品。建立社群,並非在社群媒體上頻繁發布文章;有人在你的貼文上按個「讚」,只代表「我看到了」,而不是「我想購買」。然而多數企業在經營社群媒體時,只與潛在客戶維持薄弱的連結。是時候改變舊有的方式,如何讓「社群媒體追蹤者」轉變為願意接收訊息的「受眾」,最終成為有凝聚力、認同感的「社群」,抓住重要的行銷機會?書中將提供各種案例:‧音樂串流平臺Spotify專注發展社群,訂閱用戶人數是Apple Music的兩倍以上‧IKEA培養最有效的共創社群,客戶甚至有機會一起合作開發新產品‧運動服飾零售商Lululemon幾乎不打折,狂熱粉絲卻願意掏錢購買高價商品品牌社群是為了服務客戶,而不是滿足企業需求,未來行銷的關鍵是──建立強大的情感聯繫。「人只要歸屬於品牌社群,便可提升個人自尊、自我認同和感到自豪。」未來的行銷重點在於消費者本身,如果企業在社群中強行推銷,消費者感覺到你只是想操縱他們,自然就會與你疏遠。和社群一起分享共同的語言、分享活力與熱忱,都有助於消費者產生歸屬感。當他們融入社群,企業根本不必說服誰或提供優惠券,消費者自然會關心這個品牌、購買產品及主動向外宣傳。行銷專家馬克.薛佛在書中進一步解釋:►為什麼現在是社群的時代?►社群和社群媒體有何不同?►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建立情感聯繫?►如何衡量品牌社群的投資報酬率?►NFT和元宇宙如何改變社群策略?本書以行銷策略的視角來探索社群,作者對社群有細緻的描述,更指出品牌社群不只是行銷策略,也是重要的商業策略,透過各種嶄新的案例分析、研究與訪談,帶領企業找到建立社群、發揮品牌優勢的新契機。
團隊的成果績效,取決於日常的微小互動: 重要的不是有哪些或哪位成員,而是彼此如何合作。 溝通卡卡、會議無效、失去工作熱忱……怎麼辦? 好的團隊習慣,讓人更願意投入工作, 透過小行動,你就能為團隊帶來正向改變! 我們都會在意人際關係,也有完成工作的動力, 為何有些團隊關係緊張、運作失效?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只要團隊有大家都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壞習慣, 例如有臺印表機壞了沒修、各人沒有向心力、彼此分不清輕重緩急…… 這都可能導致整體士氣低落、效率不佳、成效堪虞。 大多數人有80%的工作時間,必須和一群四到八人不等的同事相處,這就是與我們最親近的團隊。一個團隊展現出來的模樣:他們做了什麼事、怎麼做事,透露出這群人共享的價值觀、目標與態度。 就像養成個人好習慣很重要,優質的團隊習慣,讓人更願意投入工作。本書作者是管理領域的專家,他為團隊如何捨棄舊習慣,提出精闢見解: ►從眼前的事著手:選擇一個月可以完成的小習慣來改變,能讓團隊感受到動力。 ►歸屬感是優先選項:建立彼此的好關係,待人看事的眼光不同,績效跟著增長。 ►建立正向回饋迴路:找出痛點開始改變,是最好的成功機會。 改變的效益很清楚, 工作時的小成就、歸屬感、輕鬆感, 能創造愉快的合作模式,避免無端的情緒勞務。 無論你在公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擁有改變團隊的能力。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打造八種團隊合作的好習慣: ►歸屬感:利用弱連結的強大力量,增加對同事的耐心、對組織的認同感。 ►決策:多數決策並非我們想的具高風險,怎樣賦予各階成員決策的權力? ►目標設定:怎樣判斷目標優先性,並靈活分配時間、金錢等成本? ►規劃:如何制定更好的時程表? ►溝通:如何設定團隊溝通的頻率、細節、聚焦等程度? ►協作:構思執行者、審查者、協調者的三角關係,打造能完成任務的原子團隊。 ►會議:這是團隊的助力,也可能變成阻力…… ►核心團隊習慣:重視個人的核心技能,並且橫向協助落後的成員。 本書帶讀者了解自己與工作、與團隊成員的關係,透過說明每種團隊習慣的特性,以及可實踐的練習,指引個人順應組織特性,激發改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