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雖位處南台灣,但在台灣與國際的產業發展舞台上從未缺席,甚至佔有一席之地。屏東管理學一書介紹的企業包括:深厚文化底蘊藏在甕裡的中洲建設公司;朝向亞洲最大服飾品牌發展的秀軒事業;沉水泵浦銷售到歐美亞的河見電機;台灣掛鎖龍頭的安得烈公司;強調天然清潔用品的芙玉寶;榮獲各項大獎的大田精密機械公司;台灣畜牧先進的國興畜產;辦公椅產品佼佼者的金皇企業;苦幹實作的印象建設。這些企業從建立至今,企業領導人與企業體本身不斷的提升企業理念、研發產品、強調品質與拓展行銷,同時也善盡企業責任-「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讓企業除在商業發展外,亦能善盡在地企業的能力,發展出屬於屏東特有的管理學文化。
本書精選了劉雅靈教授過去二十餘年的研究成果,旨在探討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以「市場轉型」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如何帶動地方政治與社會的制度變遷。全書收錄十三篇專業論文與一篇田野研究心得,以「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與「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為經,「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與「比較研究」為緯,共區分為四大主題,每篇文章都是立基於深厚的理論對話與大量的田野調查經驗,試圖從地方經驗出發,勾勒出當代中國政經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圖像。
思辨。能源轉型議題。 全方位檢測!社會、環境、能源 隨著《巴黎協定》的生效,風險分析年度報告延續能源轉型議題討論,更強調能源轉型刻不容緩,並跟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探討永續城市相關議題。儘管再生能源的呼聲在臺灣並不小於全球各地,但實際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卻遠遠落後其他先進國家。 藉此 本書完整收錄四大面向 未來發展、地方參與、治理面向、風險和經濟策略
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已為自己贏得世界盃。 不是在足球場上,而是在球員的更衣室。 幾個國家隊穿著臺灣生產的球衣不足為奇。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球衣是用寶特瓶回收製成的。 ──2014年6月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fr)報導,陳家弘譯。   靠著接收二戰之後日本人留下的紡織設備,以及紡織業者隨國民政府遷臺帶來的原料、設備,在美援與政府政策鼓勵下,紡織業成為臺灣最先起步的工業。如今面對國內外政經局勢動盪、環保及勞工意識抬頭等形勢,臺灣的紡織成衣業依舊在風雨中站穩腳步,調整企業體質,建立品牌與國際接軌,拓展海外市場,成為臺灣在全球市場中少見的產業之星。 封面故事── 攝於1975年新光紡織士林廠(原址為今新光醫院),從中可以清楚看到當時使用的紡紗設備,以及主要的勞動力:女工。本圖前排右一蹲者,為相片提供者陳琮淵先生的母親簡素蘭女士。簡女士年輕時隻身到臺北打拚,1975年時因婚約而離開新光紡織,本相片為簡女士離職前的紀念合影。
本書的出發點乃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問題:「在臺灣,家族企業還重要嗎?」雖然現今企業經營的主流思潮,仍然強調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經理人資本主義」,但是在華人世界包括臺灣、香港、東南亞,家族企業依然是主要企業組織型態,它們創造經濟成長的奇蹟,並在世界上持續發揮經濟影響力。家族企業作為華人資本主義的核心角色及貢獻,已逐漸引發廣泛的關注。本書系統性回顧家族企業過去的研究,討論台灣家族企業的經營績效、接班傳承、成長策略、品牌行銷等議題;同時本書也透過代表性的企業史個案來呈現家族企業樣貌,並分析制度轉型及市場結構如何影響家族企業的組織型態與擴張策略,是研究臺灣企業發展必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