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半個世紀,但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欠缺。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存於很多層面。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甚至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者,以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所獲心得與反省,針對臺灣經濟關鍵問題提出了38個迷思,為便利閱讀方便,特將本書分成六篇:(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三)經濟政策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五)經濟學者篇,如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以利大眾了解與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本書特色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百貨公司男裝和女裝的樓層安排有何特色?為什麼行動電話綁門號比單買便宜?您可知道餐廳願意提供免費續杯飲料的原因?為何首輪電影院一張票只能看一場,二輪電影院卻可以看兩場?想了解老百姓的經濟生活水準,一定要透過繁複的統計數字嗎?套句非常教授張五常的名言:「要多到真實世界跑」。無論是巷子口或是賣場,透過食衣住行育樂等商業活動的庶民觀察,有時候反而比統計指標來得實在。身為老百姓的我們,想要培養自己的「庶民經濟觀察力」,就從現在開始吧!本書特色繼本土最暢銷經普書《巷子口經濟學》2009年上海市年度推薦書《搞笑經濟學》又一經濟實惠力作!「老百姓經濟學」又稱「庶民經濟學」。如果政府試著傾聽由下而上的市井經濟現象,很多經濟政策應該不會出現和現實脫節的問題。本書作者將經濟「economics」化名為其好友「怡克納米斯」,漫談濟學的生活觀察與樂趣。當我們把經濟學內化到生活中後,會發現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透過經濟的眼光來分析,會得到更客觀的看法。序言經濟學是什麼?或者是經濟學像什麼?經濟學到底在研究什麼?這幾個問題正是我在大學教經濟學第一堂課時,一定要問堂下大學生的幾個基本問題。很顯然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門,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至少,有答案是互動的開始,也是好的開始。除了我的提問之外,大學的第一堂課,堂下的大學生一定會問我幾個問題,會不會「當人」?這是其中之一。我的回答方式是這樣:「我不會把你『當掉』,是你『選擇』把自己『當掉』!」於是乎,我再度把問題丟回給發問的大學生。當然,還有諸多像會不會點名,考試和計分方式等關係到自身成績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理性」1,當然也很「自利」,這些一定會被發問的問題,搞得大學第一堂課像是菜市場,論起成績來還得討價還價一番,好不熱鬧。當然,大學生會認為我這個老師回答的問題真的很「機車」(代表奇怪與莫名其妙的意思,時下年輕人的口頭禪),而且和其他老師不太一樣。他們一定會想,爾後的一年不知如何度過,會不會著了我的套啊?沒錯,討價還價正是一種經濟生活的代表,正因為人是理性的,每每要追求效用極大的,要是不討價還價一下,實在是對不起自己。大學的第一堂課,從討價還價開始步入經濟學的正課,似乎也是一種不錯的引導方式嘛!正因為我立志要當鮮師(鮮師即可,麻辣則不必),顯然要好好處理一下大學生的「問題」。首先,關於點名制度是這樣的,我每節必點,但允許缺課。缺課的理由必須說明選擇缺課的「機會成本」,這樣我才知道,當有所選擇時,一定有某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實在太大,事件的價值高過於上我一堂課。這就讓我很有興趣知道大學生為何要缺課,以及為何缺一門課的代價不高的原因,甚至,還可以讓我瞭解一下自己為什麼還不夠「鮮師」的原因,竟然讓學生還想蹺課,也好讓我調整授課的方式,努力保持鮮師的角色!至於考試的方式我是這樣表達的,不考是非題,正因為經濟學極少「論是非」(不是我是非不分喔),所以不考是非題;我也不考選擇題,是因為經濟學沒有標準答案,而且答案還不只一個,所以我也不考選擇題。上述,是我努力傳達經濟學是一門有趣的學問的訊息給修課的大學生,當然,我的自我信念也支持我經濟學的確是一門「有趣的學問」,直到我看到Robert H. Frank所寫的《經濟自然學》(The Economic Naturalist)2,我發現有趣的事變多了,而且還五花八門,包山包海。關於這本書,是我針對《經濟自然學》的心得與補述,作者在書中提了一百三十七個生活經濟個案,而且用最簡短的文字來分析每個案例後面的經濟問題。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相當有趣,很像以前讀過的科普書《十萬個為什麼》,從為什麼出發,這種導引方式的確是進入經濟學的不二法門,瞭解到經濟為何可以解釋這些看似平常,其實一點也不陌生的生活問題。當然,這本書也和我常教大學生要做到的三門功夫互相契合:一、敏感度。二、質疑力。三、寫下推論過程。《經濟自然學》這本書即是一些大學生透過對生活經濟的敏感度與質疑力,所寫下的短篇經濟評論,再經Robert H. Frank修訂而成。不容懷疑的,以大學生對於經濟學所知有限的情況之下,提出的生活經濟分析一定是五花八門,甚至是超乎經濟學家的想像之外。這是個相當有趣的地方,即使很多問題我也沒遇過,所以也從來沒有好好深思過,到底是為什麼?但問題也在於此,經濟學無法鋪天蓋地似的解釋所有事物,就像經濟學家無法解釋萬有引力一樣,蘋果,為何會成直線落地?總不能說因為所有的路徑組合中,直線落地是最具有效率的方式吧?至少,我認為經濟學無法解釋所有的現象,正因為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總不能要經濟學家越殂代庖去解釋物理與化學現象吧?也因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選擇行為的科學,總不能要經濟學家去研究蜜蜂如何分工的道理吧?(其實,蜜蜂的分工方式是合乎經濟學的比較效益原則。)此外,如過去受教的背景,經濟學沒有是非性的絕對推論,也無法提出一個堅不可摧的唯一理論,因此,觀察一個經濟現象,可以提出諸多的解釋,也許,這諸多的解釋都可以成立也說不定。這是很多人的困惑,經濟學為何沒有「唯一」且「標準」的答案呢?底下這段話是舊著《搞笑經濟學》3中一段經典敘述:經濟學的特色就是「有容乃大」,此話怎講?輕鬆一點來說,就是經濟學家認為對一件事實的描述要是持相反的意見,在一堆經濟學家的眼光中,就都是對的。正因為經濟學不太愛講對與錯的問題,所以也不愛提是與非,以至於很多人覺得經濟學所提出的看法總是模模糊糊的,橫看豎看總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真像是霧裡看花一般。這正是﹁有容乃大﹂的特色。但對某些人來說,意見太多和沒有意見,其實相差不大。很多學問會求唯一的解,但對經濟學來說,唯一的解正是經濟學家要刻意避免的。也就是說,經濟學家會說「可能」的答案,但不會說「一定」的答案。因此,可能的答案就有數個,於是乎數個答案和沒有答案之分,看起來是無分軒輊的。這就是為何很多人認為經濟學家講的話簡直是和廢話一樣,而所有調侃經濟學家的笑話,也大都繞著這個環節在鋪陳。網路上有個笑話是這麼流傳的:當上經濟學家的第一定律:「對任何一位經濟學家而言,一定存在著一位實力旗鼓相當,觀點又相反的經濟學家。」第二定律:他們都是錯的。對第一個定律而言,上面已經說明了,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敢說他的答案是「唯一」的答案,開玩笑地講就是另外一個答案就是相反的答案。怎麼會這樣?在人類的科學裡,唯有經濟學這一門學科,會出現兩位學者互唱反調,而他們卻分享著同一個諾貝爾獎,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非Myrdal 與Hayek莫屬。海耶克(Hayek, 19881992)是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海耶克以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稱。他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海耶克在一九七四年和他理論的對手Myrdal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以表揚他們在貨幣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所以,事實證明持不同意見的經濟學家,在理論上都是對的,這是其他學科難以想像的。Hayek和Myrdal當年得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好事者就編了個笑話:一直流傳到現在:"Economics is the only field in which two people can get a Nobel Prize for saying the opposite thing" is true, but is not strong enough."Economics is the only field in which two people can share a Nobel Prize for saying opposing things." Specifically, Myrdal and Hayek shared one.這兩句話看起來差不多,但事實上還是有所差別的。第一句話是說:經濟學是諾貝爾獎的學問領域裡,唯一兩個人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竟是持相反的說法。但好事者認為這個答案「不錯」,但還是描述得仍不夠貼切。第二句話則改說:經濟學是諾貝爾獎的學問領域裡,唯一兩個人能「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竟是持相反的說法。這兩句話差在哪裡呢?「獲得」代表的可能是一前一後,但「分享」則代表著同時。所以,能夠以相反的看法同時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當然只有經濟學能夠享此殊榮!至於第二定律,要證明就很簡單,證明如下:既然甲說的A和乙說的B都是對的,而A和B是矛盾的。所以丙可以說C是對的,並且同時否認甲說的A和乙說的B,全都是錯的。以此類推,後面那一個人都可以全盤否定前面其他人所提的看法與言論。下面這則笑話,應該是所有流傳的經濟學笑話中最為經典的:十個經濟學家一起開會,卻有十一種意見。其中的一個人可以同時持相反的兩個意見!夠經典吧!聽說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凱恩斯4。要是你認為這個笑話不足以貼切地形容大家對於經濟學家的刻板印象的話,下面這則笑話應該可以彌補少許:有一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美俄首腦會談的咖啡時間閒聊。葉爾欽對柯林頓說:
生活處處皆機率!你一定要弄清楚的數字概念,不再讓媒體牽著鼻子走;掌握機率,不是讓機率掌握你。機率是統計學一門重要的支派,稍加留意,你會發現機率的用語在你身邊氾濫成災,報紙上說經濟衰退率五成,該買或賣股票?氣象報告說明天有70%的機率下雨,是帶傘或不帶傘?大樂透一夕致富羨煞多少人,如果你僅剩50元,該買彩券還是留著下一餐?本書取材自新聞媒體的報導,題材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貼近讀者的感受,並且不漏痕跡的導引相關機率觀念,理解接受甚至糾正一些錯誤觀念成為看完本書的最大收穫,讓您知道機率也可以這麼好玩!本書特色本書取材自新聞媒體的報導,題材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貼近讀者的感受,並且不漏痕跡的導引相關機率觀念,理解接受甚至糾正一些錯誤觀念成為看完本書的最大收穫,讓您知道機率也可以這麼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