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60年的王衍成,自從山東藝術學院畢業之後,到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進修,在中國完成了學院派美術創作的養成教育。其後到法國聖太田造型藝術大學(Saint-Etienne Plastic Arts University)深造,拓展當代前衛藝術的創作視野。使得其抽象藝術和西方所見的抽象畫相互比較起來,在於中國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深厚根基,在畫作中所看到鮮明的色彩對比,是他展現陰陽合和的道家哲學思維;至於透過形色潑灑出來的磅礴氣勢,或是魂融為一體的大氣流動,則是依循著中國的傳統宇宙觀,去探索宇宙緣起的神祕原動力量。
王佩南女士自幼受長輩薰陶,對藝術與文化有著深厚的興趣,尤其對中國的玉花飾件情有獨鍾。 除收藏研究外,更由傳統玉文化汲取養分,以玉花片為基礎,逐步開展出充滿現代風格之飾品設計道路。至今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由傳統的編結作品跨足珠寶金工,將充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的玉飾件轉變為充滿溫柔情感與趣味的作品,對有志從事文創事業者揭示了最佳的努力方向。 本館為探索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連結,並介紹王佩南女士充滿文化趣味的玉飾設計,特編輯此書,內容除王女士近年來創作之精品約九十件,期望帶領讀者一探藝術家的設計巧思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迭出新意的珠玉花園。
劉國松教授被兩岸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和「中國現代繪畫的先軀」。半個世紀以來對現代水墨畫的的努力創作和貢獻,風格獨具、影響深遠,對戰後臺灣美術發 展具有重大意義,進而先後影響了韓國、日本、香港、東南亞、而後擴及中國大陸,促使東方畫系的水墨畫創作起了根本的變化,形成復興的新局面。本書收錄國際 著名畫家劉國松教授多年來在其專業領域之創作集。
四川美院是「傷痕美術」與「鄉土美術」的發源地,這是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一段歷史。二十世紀七○年代末至八○年代中期,文學、美術現象由表現英雄的理想主義開始轉向對大時代現實命運的描繪與關注,這種審美觀的轉變,在一批四川美院重要的油畫創作者作品中尤為顯著,他們以人道主義關懷的角度,表現題材多以鄉土寫實、少數民族,或者以批判現實、反省文革的「傷痕美術」等為主,代表人物如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周春芽、朱毅勇等人。
土塵與火焰是宇宙間最原始的生命力。本展以「亮相」為主題;藝術家試著運用台灣本土的草木灰燼與土礫粉塵,調配而成的「含鐵釉漿」經一千三百多度燒煉所產生的特殊美感,從中表現心靈與物質最原初明亮的相貌。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羅森豪教授,以其三十多年的燒陶經驗,試圖解釋天目釉彩的奧秘,藉由創作過程,體悟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連結關係與回歸本質原點的感動。 大型天目作品不僅挑戰技術極限,炫麗迷人的紋樣釉彩更形塑著當代藝術視覺符號,將其應用在布料印花與大型磁磚的呈現,有別於於古代「建盏」或日本「茶道」的傳統印象,本展覽把天目創作帶到新的境界。
廖洪標-1936年出生于廣東石灣陶藝世家。小學畢業後,為協助家計,15歲的廖洪標即跟隨父親,在父親陶藝店學習陶塑的生產製作,尋找、加工、研製創作作品所需的原材料,開始接觸泥釉火之間的技藝特點,並在父親的引導下,學習臨摹父親及前輩的作品,這為他以後的創作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經過時代的磨煉,這位執著的陶藝家積累了深厚的寫實功力,終於摸索出自己的藝術方向。
藝術家蕭德揚先生潛心於石雕創作長達二十餘年,擅長運用隨身可及的素材,賦予豐富的想像力而創造全新的造型。蕭氏石雕創作多取材自新店溪河床,其中石心石是他運用最多的石材,此石以鵝卵石風化而成,質地以二至三種以上之沉積岩混合而成,由於各沉積岩密度不同,風化程度亦不同,因此造成多樣性的變化,整理出來的石心石原創藝術,保持石頭風化的原始風貌,具有其地區性、獨特性與稀有性。歷經了多年的石雕創作,蕭氏體悟到「創作者要用心順著石頭心,一刀一琢去把它完成。石雕心的創作過程,可以把心浮氣躁的人磨成圓融。」所以他的雕刻既雕石心,亦雕自心,他將心與石視為一體,作了藝術化的呈現,因此將此石雕名為「心雕石」。本書自蕭德揚居士600餘件石雕創作中,遴選65組件,期將此獨特的石雕藝術風格與充滿地區風貌的石質之美介紹給大眾。
本館與河南省文物局、姊妹館河南省博物院與開封博物館共同辦理「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展出河南博物院及開封市博物館所典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共52件,本書為本展展覽圖錄,冀望透過年畫作品的藝術性展陳與文化性詮釋,讓觀展民眾在欣賞畫作外顯之藝術美感的同時,也能解讀其內隱的常民文化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