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在一般的定義中,是具內外空間、有承載機能的物件,裝載著有形的具體物,及所謂的實用容器。人類燒陶瓷製作生活實用容器已有長久的歷史,現代陶藝家進一步以藝術表現為目的,讓容器成為個人創作的載體,也引導人們重新省思器物的表現與意義。 容器不僅是容納實體的器皿,也能成為盛裝無形存在的載體,但不論定義如何擴張,大至可歸納出一個通則─「容器」未必有器物的形,但一定有「容」的功能或概念。 本展覽企圖呈現「容器」主題在台灣陶瓷發展史上的演變,包括實用容器的美感表現,以及陶藝家對容器的重新省思與開創性表現,另外再加入戲劇、音樂、建築、設計等領域的創作者,與陶藝創作者一起激盪、互撞出火花,以呈現百般有容、萬物皆器大器思想。
21世紀,陶瓷文化已成為東亞文化中關鍵性的活動,具體地呈現在當今臺灣、大陸、韓國及日本活躍的現代陶藝發展。今日,透過學校教育,這些國家展現了當代陶藝的新氣象,由於陶藝老師們或是受到西方思潮及現當代藝術洗禮,或是具備留學海外的背景,他們持續栽培對陶藝有熱誠的新世代青年學子,自身也不間斷地創作與提升,在此當下,舉辦聯合四地大學美術院校陶藝相關科系的交流展,展示東亞鄰近國家獨特傳統與現代潮流調和出不同的陶瓷風格,也建構出激盪與拓展亞洲新世代陶藝新視野與美學思維的藝術平臺,具有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