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人的靈魂中都蘊藏著一尊佛陀,每尊佛陀中都見得到所有的女人*閱讀的能量,不在玩索文字堆砌的迷宮城堡,而在踏著故事曲動的軌跡,尋回自己生命的藍圖被預知將孕育改變人類歷史的聖子,她是恐懼,還是茫然?為亡妹撫養遺腹子,最後連親身的兒子也離她而去,她該何去何從?與拋妻棄子的丈夫多年後重逢,她是選擇原諒,還是復仇?她只是施捨一個乞丐,全世界卻因而受益,她的意念,出於什麼樣的機緣?愛上不能愛的男人,她是決定佔有,還是決定付出?恨上不該恨的男人,她是執迷,還是悔悟?因意外而家破人亡,一無所有,她應該放棄一切,還是重新擁有一切?從尊貴的王后,到粗鄙的傭婦,從殘忍的女夜叉,到賢淑的家庭主婦,從天真無邪的姑娘,到歷盡滄桑的未亡人,從情竇初開的少女,到美豔妖嬈的名妓,當她們與同一個男人相遇的那一刻,不論是偶然,還是命運,她們的生命從此都註定要走上同一條不歸路。而這個男人也因為這些女人,獲得了無比璀璨豐富的生命。這是15個女人與佛陀的故事。你可以閱讀女人,發現女性存有的意義與能量,你也可以閱讀男人,重新為自己的角色定位。於是,弔詭的是,到底是佛陀的15個女人,還是15個女人的佛陀……
走過1943─1950的台灣,才知道未來台灣的歷史軌跡將會延伸到什麼地方沒有激昂的悲情,沒有強烈的控訴,沒有意識型態的糾葛,也沒有族群的對立仇恨,有的是只是對青春歲月的淡淡懷想,與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深深關愛。本書作者黃稱奇,是他人口中的「台籍菁英」,在日本殖民時期,考入當時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也就是後來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但是黃稱奇從不以菁英份子自居,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年代。黃稱奇以第三人稱,用「撐旗」為主人公,將自己年輕時記下的日記,改寫成一部類似自敘傳的小說。這樣與眾不同的傳記文學形式,提供了一個客觀的閱讀角度,讓讀者充份感受到作者在解剖自己,審視自己,讓自己成為反映時代的鏡子,而不是凸出個人在時代中的處境。那段時代,給予當時所有人相同的烙印,而置身於那段時代的人,也因為擁有這塊烙印,得以讓自己的人性更加美麗。一部以亂世為背景的傳記,見證的不一定是殺戮、鬥爭與流血,而是勇氣、毅力與希望。烽火南國的少年,已垂垂老矣,他只願未來南國的少年,不必再見證烽火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