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透過面相反映出來。 臉部能充分表現一個人的容貌和儀表,也是身體健康情況和內心世界的表徵。 因此人們對於臉部非常重視,不僅是面相學家,甚至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也注意到面相的實用價值。 有些人笑紋很深,有些人嘴角永遠下垂——無論你有什麼樣的特色,你的臉不但記載了你的過去,同時還勾勒出了你美好的未來。 我們常用「五官端正」來形容人的相貌,通常是指眼、眉、耳、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 但是在面相學裡「官」,有負責、執掌的意思,「五官」亦即負責監察、觀察的是眼睛,從眉毛可以看出健康狀況,耳朵負責接收資訊,透過鼻子能看出一個人的處世態度,決定表達能力的則是嘴巴。 透過對五官的分析,能對一個人做一些相學的基本分析,並判斷一個人的運勢吉凶。
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昨晚我做了一個美夢」「為什麼我總是不做夢呢?」那麼,夢,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現在睡眠中?如果是,為什麼會有人說自己昨晚睡得很香,一個夢都沒有做呢? 事實上,夢是一直伴隨在每個人的睡眠當中的,不管第二天起床後,記不記得自己的夢中曾經出現什麼。這是一個事實,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也許陰天雲多,你感受不到它的光芒和熱度,但是它依然掛在天上。夢也一樣,不論一早起來,你能不能回憶起前一天晚上曾經夢到過什麼,都不能改變做了夢的事實。有研究人員根據人體結構推測,夢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生理現象,就像心跳、呼吸一樣,雖然不是那麼至關重要,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因為研究發現,溫血動物在睡眠的時候體溫會比非睡眠的時候低攝氏一度半,這首先向我們解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睡了一覺過後往往會感到很輕鬆?因為體溫降低,身體要維持的溫度相對低一些,所以消耗的能量相對小些。這一研究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夢是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睡覺的時候,體溫降低,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放鬆。但是大腦卻不可以降低溫度,所以大腦要運作,睡眠時候大腦的唯一的運作方式便是做夢,這樣才能保證大腦所需的溫度。 大腦是一個神奇的器官,它在活動的時候會分泌各種化學物質,以保持我們身體的所有活動。做夢也不例外,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做夢也是由這種分泌物引起的。簡單來說,白天的時候,我們的神經元因為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產生不同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堆積在大腦裡,到了晚上,大腦必須處理這些分泌物,選擇非必須的進行卸載。卸載的方式,就是釋放,把這些刺激產生的記憶型分泌物釋放出來,大腦就會輕鬆很多,同時產生了我們所說的夢,這就可以解釋我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情況了。 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大腦慢慢形成了一種有利於我們生存的運轉方式,就是在睡眠當中依然持續著對主人的生存環境以及工作內容等方面的記憶,這樣才能在第二天更快的繼續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或者是在有突發情況不能睡覺的時候,大腦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適應不休息的環境繼續保持工作狀態。
這是一個充滿智力競爭的時代,也是大腦潛能競爭的時代。 在潛能的海洋中,誰先學會游泳,誰就贏得了先機,誰就能達到勝利的彼岸。 天才的培育與成長,不單單要注重方法,更要注重觀念; 成功不完全依靠勤奮,更要依靠思考的力量。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掌握,而聰穎的大腦就是人生之旅的發動機。 潛能是可以被激發的,關鍵在於如何正確選擇激發潛能的途徑。 當思考能力在不知不覺中能夠為科學化的潛意識所主導, 被理性的觀念所左右時, 你的命運將從此改變,生命的軌跡將朝著成功的方向遞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