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血液癌症是一個強大的殺手,患者無藥可醫,必死無疑……幸好因為科學家不屈不撓的努力,治療血液癌症的新藥物與日俱增,病人終於有了抗爭的機會。這些藥物是甚麼?它們如何擊敗血液疾病?平日受傷的時候,鮮血從傷口不斷湧出,除了等待救援,血液會如何自救?捐血與輸血後,血液的命運是怎樣?機構如何處理收集到的血液?它又如何變成可以救人的成分?《血液狂想曲2》三段樂章會先以血液癌症的療法切入,引領大家在音符中認識標靶療法、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新療法,再認識血液中的「止血小隊」——血小板及凝血系統——的工作,最後與讀者一同探索捐血和輸血背後救人的過程及意義。同系列的《血液狂想曲 1 ——走進血液的世界》入圍香港教育城舉辦的第十八屆「十本好讀」中學組候選書之一。
個案一︰一個斜風細雨的寒冬下午,年約五十歲女士在街上絆倒,沒有失去意識,但由於意外過程太快,她不肯定自己著地時有否撞傷頭部。事主自覺沒有受傷,也沒有感受到任何痛楚或其他不適症狀。此時她應否繼續躺在地上不要移動?個案二︰某日一名年約三十歲、有腦癇病歷的女患者,因為一早感覺到將要發病,所以提前躺在安全的空地上,之後雙眼反白和全身抽搐。目擊的同事為她召喚救護車及準備緊急藥物備用,約三分鐘後患者停止抽搐,隨後救護員也到達現場。如果你是救護員,你還會將患者送院嗎?個案三︰患者突然口齒不清和胡言亂語,在初步檢查中,心電圖檢測發現他患有從未曾被診斷的心房纖顫,但沒有出現頭痛、面癱或單邊身體乏力等典型中風症狀。他是中風嗎?承接上集,本書繼續與讀者在多個救援個案中探索救護知識及推理急救方法,並細說救護工作在疫情如何下配合及改變。特設一章以心電圖為主題,透過作者在大學授教心電圖判讀的經驗,配以真實個案解說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和它們對身體的影響。
1855年,鼠疫。1918年,西班牙流感。1997年,禽流感。2003年,沙士。2019年,新冠肺炎。不同的傳染病一次又一次爆發,是誰惹的禍?傳染病從何而來?微生物如何影響人類健康?防疫政策邏輯為何?「疾病」兩字的含意是健康出現了缺陷。傳染病就是微生物為感染者帶來的健康缺陷。要理解傳染病,需要思考微生物導致人體健康出現缺陷的整個過程。這個從點到線的過程,可以分三個關鍵步驟作解說的框架:接觸、感染和疾病。傳染病和人類的關係像一個圖案,用「點線面」來描述是頗為貼切。把傳染病圖像化的話,點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感染者;線是傳染病的散播途徑;面是疫症流行情況,又是社會的影響和回應。研究傳染病的方法,很多時都是跨領域的,一點可以引發多線,而每線能轉化為多面。從多線多面看傳染病,是這本書希望帶動的信息。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兩者均是傳染病知識的骨幹,而免疫學的發展離不開微生物學,兩者都是本書內容的核心。增訂版重整內容結構,從基本的免疫學和微生物學說起,以一整章補充有關傳染病的基礎知識,並大幅修訂及更新原有文章的資訊,加插近年新傳染病的探討,與讀者共同探索各種傳染病的起源、歷史,多角度思考疫症與防疫症策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