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臺灣常用中草藥70種,皆是臺灣市售可見的藥材,而每種中草藥皆以其常用「藥材名」作為標題,再依來源、分布、處方名、性味、歸經、功能、經驗方逐一介紹,並附上藥材圖及來源植物圖。部分中草藥因為傳入臺灣時間不長,大陸相關書籍也較缺乏其藥用紀錄,則以現代國際研究成果附文,希望對讀者有益。書末附上臺灣中草藥驗方選錄,更增加其實用及參考性,本書同時也是臺中市藥用植物研究會(Since 1982)創會40週年紀念學術專書,內容結合了許多會員對中草藥的實踐經驗,相當具有可看性。
《合灣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規範》著作,介紹針刀醫學概念、理論及臨床應用,有關適應症及禁忌症,無菌操作規程、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預後等。 全書共九章,介紹百種疾病,依解剖、診斷、針刀治療和療效評估,對於針刀的操作進行規範,期以嚴謹如臨薄冰態度著書啓發來者,造福病患健康,遠離病痛。
初次學過中西醫結合者可能會認為筆者的「一藥一主證」非常的特別、新奇;其實筆者的「一藥一主證」理論並無何新奇之處,但筆者認為確是學習中西醫藥者所需具備的基本概念。筆者才疏學淺僅能將目前常用所有的藥物從機轉及副作用推岀其可能的藥性,但此非筆者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還需中醫、西醫及藥學前輩及各位同好們共同研討。本人在這裏丟出一個穊念,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討論的話題,或許從這樣的研討能提升彼此的專業程度!
本書收錄王儀絜藥師獨創藥膳56道,每道皆已發表於自由時報,深獲讀者們的好評。今王儀絜藥師將其內容重新整合分類,同時內附執業中藥不可不知藥膳配方23首,還有常見實用藥膳方例,內容相當詳盡且富創意。書末更選錄四季養生常用之中藥材圖錄,可說是一本居家飲食養生必備的小百科;對於中藥初學者,也是一本入門的重要參考書籍。
本書完整收錄抗凝血藥物(heparin、warfarin)、抗血小板藥物(aspirin、clopidogrel、dipyridamole、ticlopidine)及digoxin等7種臨床常見高風險西藥與中草藥或保健品之併用交互作用資訊。編輯團隊利用實證手法,進行結構性文獻搜尋,統整可以找到的一級、二級及三級中西文獻資料庫及相關網站資料以摘錄其相關實證,再經彙整、評估及專家審查後,建立了實證資料庫,再統整資料後編撰完成內容,是臨床中西醫師、藥師、相關系所學生及擁有相關背景知識的醫療人員學習或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本書收錄了215味臨床常用方劑,並遵循「以法統方」的原則,將所輯之方藥分為發表袪風、祛濕、瀉火、表裡、和解、瀉下、祛痰、袪寒、理氣、理血、補養、安神、潤燥、固澀、消導、清暑、經產、癰瘍等章。內容概念精準,條理清晰,便於學習和應用。各方劑以性能分類,每一方劑均按【出典】、【分類】、【組成】、【方劑解析】、【效能】、【辨證要點】、【適應症】、【臨床應用】、【注意事項】、【應用禁忌】、【煎藥禁忌】、【生活禁忌】、【西藥併用注意事項】、【文獻選要】、【參考文獻】等項目進行編寫,是藥學系學生、執業藥師及中醫藥執業人員學習或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為魏晉名醫所集錄之本草,本書曾流傳於南北朝以迄唐代。南齊陶弘景曾就《神農本草經》(四卷)及《名醫別錄》二書,著成校定神農本草經三卷。本書內容雖被後世諸多本草所引用,但原帙早佚,許多本草學家更不明真相,每多誤傳,諸如誤指《名醫別錄》為陶氏所著;甚至綱目誤以陶注即是《名醫別錄》之文。現由本草專家中國醫藥大學劉淑鈴教授將本書重輯,盼能對於中國本草之文化保存有所助益,並能提供本草研究者,更多的參考史料。此外,《名醫別錄》中記載的藥物主治功效,某些已經超過《神農本草經》,如桂可發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神農本草經》所無,故此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的本草學有較重要的實用價值。
本草學為探討中國古代藥學的一門科學,本書為中國醫藥大學謝文全教授畢生學術心血之大成,為學習中藥學不可或缺的入門教科書。 作者為便利初學者之需要,並期應用於臨床,乃將本草學分為二:上篇為總論,論述本草學總論之理論,並就研讀本草須知及本草考察示例附錄以資參考;下篇為各論,論本草學各論之應用,並依各個中國藥材之本草、來源、藥用部位、產地、品種、形態、採收、加工、炮製、性狀、性味、歸經、功能主治、臨床應用、成分、藥理、處方舉例、用量、禁忌等予以論例。 本草乃中國歷代藥學知識之累積,其內容每因時代背景而異,雖代表各朝代之片斷,然由於正統本草之傳述,每依新藥與新注增加其內容,使古本草有系統有組織的傳續承遞下來,而不致雜亂無章,故欲了解其傳承,必須從本草系統圖表予以有條不紊的研讀,才能洞悉其緣由,而不致本末倒置,並可溫故而知新,此仍本草學總論研究之範疇。 各論部分,乃就每一個中國藥材作系統性的研究,以期了解各個中國藥材於長久使用期間有無變化,即歷史的演變、地理的異同、同名異物、同物異名、一名數物、一物數名,以及藥效之逐漸增加,使用方法之改進,產地之變遷、形態生態之記述,炮炙、禁忌、辨偽。
書內文皆為作者臨證病案,並採以病為綱的方式介紹,包括肺癰、腸癰、額疽、痰癭、肉瘤、牙癰、手腕流注、乳癰等230種疾病,共分5卷(此次重編改以章區分),其選錄病案達650餘則,每案先談患者之病情,後載方藥。書中案例,或簡記,或詳載,但頗多為連續治療的敘述,有利於讀者領會作者之治病思維變遷,為臨床中醫師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本書收錄清代名醫邵蘭蓀醫案,共計207則,全書將案例分門別類整理,大致分為風暑溫熱病、虛勞病、內科雜病、婦產科病等,計有4大章31小節。內文所載案例為曹炳章先生耗費十餘年時間,向紹興城鄉曾被邵氏治癒的病家徵求而得,並由史介生君對各案例加以按語,為一難得的醫學紀錄。
進入本草備要─國考中藥藥物學高分秘笈 《本草備要》擷取中國歷代本草之精華,而本書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將《本草備要》全書內容歸類,條例及表格化,並加入流傳於中醫院校的諸多心象記憶法,盼引領初學者或即將面對考試的學子迅速進入狀況。
本書收錄清代名醫張元素所撰《珍珠囊》與《藏府標本藥式》二書。《珍珠囊》一書因歷時已久,原書已不復存在,今收錄後人節錄之不同版本二種,供讀者參考比較。《藏府標本藥式》一書載有以五臟六腑為主之相關藥名,極具臨床價值,值得典藏。
本書為民初名醫孫子雲先生所輯之《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註論版本,原書僅將內容分為上、下二卷,卷上記述《本經》上品藥,卷下為中品藥及下品藥,此次適逢本公司將其重刊,為方便讀者們閱讀,特將內容重整為上、中、下三卷,分別敘述上、中、下三品藥物,以呼應《本經》對於藥物分類之精神;又作者斟酌時情,僅載較具實用性的藥物三百一十八種於書中,其中八十九種為《本經》附品藥與他種非《本經》所載藥物,故本書實際收錄《本經》藥物僅二百二十九種。內文載藥方式,先於各藥項下記有《本經》文或其他古籍文,其後又有孫氏對該藥的註文及附論,多為記述該藥之藥性,並蘊藏諸多作者之臨床及學術心得,且條列分明,為有心學習中醫藥物者所不可或缺之最佳讀本,亦適用於臨床醫者之研習。
本書為第一本研究台灣婦科病藥草之專書選錄台灣民間治療婦科病之藥用植物,共計178種,分別隸屬於80科,茲依照Engler分類系統編排,並以中文名、學名、科名、別名、分佈、藥用部位、性味、效用等項順序分別敘述。選錄台灣民間治療婦科病之藥草驗方,共計200首,分屬41種疾病,並依病名分類,以便讀者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