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怎麼走路,就是給自己機會更進一步。★★★日本亞馬遜4.4星好評推薦★★★★★★完整收錄10大走路情境+登山步行法&樂活慢跑術★★★走路,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最完美運動。古今中外諸多名人,如狄更斯、尼采、歌德、康德、亞里斯多德、達爾文、貝多芬、賈伯斯、馬克.祖克柏、傑克.多西及河正宇等也都熱愛走路。史丹佛大學學者瑪麗莉.奧帕佐(Marily Oppezzo)及丹尼爾.舒瓦茲(Daniel Schwartz)更曾透過實驗證明:走路能激發創造力。走路是如此簡單、平凡的動作,但到底該怎麼走,才能走得漂亮、走得健康,愈走愈有成就? ◤人人都會走路,但你是愈走愈累,還是愈走愈自由、愈走愈強大?◢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體育學府九州共立大學體育學系教授,也是一位劍道高手。他融合劍道動作與日常步行動作,幫助無數日本民眾改正錯誤的走路姿勢,並設計出一套讓人生從此逆轉勝的「最高走路法」。透過生動圖解,依據身體狀況及日常生活情境的不同,介紹各式各樣的走路方式,也將這些觀點進一步落實於爬山及跑步技巧。就從今天起,學會正確的走路方式,成為一個「會走路的人」吧!
AMAZON讀者:「看完這本書,我5周瘦了10公斤!」 不委屈!不努力!不復胖! 找回對食物的愛,每一口都是激瘦的滋味! ★《最高休息法》作者親傳腦科學瘦身術,實證近90%有效★ ★5周瘦身計畫提案╳6個簡易實踐步驟╳25年醫學實證經驗★ 真正的瘦身,不是魔鬼訓練,也不是168斷食, 而是面對最真實的自我,藉由飲食重整自己的工作、日常與人生。 /本書獻給每一個這樣的你/ .嘗試斷食、減醣、高蛋白飲食都失敗,減肥的事明天再說 .為了瘦而嚴格忌口,早已忘了美食的滋味是什麼…… .加班加到累趴趴,下班後的運動菜單統統改為躺平耍廢 .習慣吃飯配手機,想不起來上一餐到底吃了什麼 /瘦不下來,可能是大腦惹的禍/ 大腦是個好東西,但害你在瘦身路上屢屢碰壁的兇手,卻也是大腦長年僵化的思考模式:工作一忙就不自覺暴食;壓力一大就把甜點當成逃避的出口;放縱過後又自虐式斷食……這些強迫自己對抗欲望的思維,最終都變成難以剷除的小贅肉。 本書以心理學、腦科學實證研究為基礎,為你獻上最簡單卻也最長久的瘦身提案。不需要健身、斷食,只需要你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即能從內而外提升魅力、專注力及職場競爭力;讓你找回自信,活得更耀眼! 「在閱讀與實踐本書內容的過程中,各位的大腦與內心一定會產生若干變化。願各位能好好享受從『飲食習慣』到『內心深處』皆一步步獲得改善的美好過程。」──本書作者 久賀谷亮
十大名醫聯手超前攔截癌症 林肇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邱文祥.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祕書長/陳昭旭.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陳晉興.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瑞裕.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康仲然.林口長庚醫院頭頸部腫瘤科主任/黃俊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楊培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賴瓊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饒樹文.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本書很可能拯救你及身邊親友一命! 正確的癌症篩檢方式,是早期發現癌症的最佳利器。 「癌症,對於現代人來說,可以說是『慢性病』,如果早期發現,控制得宜,即使罹患癌症也能度過相對健康的餘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篩檢,我們在意的不是有多少人罹患肺癌,而是會死多少人。肺癌只要一篩檢,存活率就有機會從八%提升到八八%。」──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 「國人比較常遇到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是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有八二%;三期也有六九%,早點發現真的很重要。」──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 【他們的真實故事】 ˙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前副總統陳建仁因為定期健檢發現早期肺癌,術後痊癒,不需化學與標靶治療,現在仍站在國家健康衛生的最前線。 ˙楊先生在四十多歲時因肝硬化就診,發現肝臟有兩公分大的腫瘤,在開刀切除後,即使住在金門,他仍堅持定期追蹤,中間復發三次,但因早期發現,得以治癒,最後過世時並非因為肝癌,而是其他的疾病,而那時他已將近八十歲。 ˙三十三歲的周小姐,因為腹部不適就診,經過內視鏡檢查診斷為胃腺癌,同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決定手術切除,之後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已十年沒有復發。她的姊姊因此也同步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呈現陽性反應,經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有高度細胞病變,在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及內視鏡黏膜剝離術後,迄今胃癌不曾復發。 「三十年前,假如你的親友罹患癌症,似乎等於宣告死亡。但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假如你的親友罹患了癌症,首先要問他,得了什麼癌症?假如是肺腺癌,接著要問他是第幾期;如果是第一期,你應該告訴他,算是幸運,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而且五年存活率是八八%;假如是第四期,那就很不樂觀,因為五年存活率只有八%。這兩個相差十倍的五年存活率數據,告訴我們癌症篩檢的重要性,希望這本書可以幫你、也幫你的家人及早對抗癌症。」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 與癌症共存的時代正式到來,透過權威醫師的第一手觀察,正確精準的篩檢知識,盤點最新療法,面對一生有四成的罹癌機率,重新找回健康的自主權。
亞馬遜評論★★★★★好評讚譽 ★醫學史X病毒學X經濟學X流行病學★ ★獨家收錄臺灣版作者序,專業分析新冠肺炎與1918年流感大流行異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張上淳 教授專業推薦 1918年流感大流行,導致全球約5000萬~1億人死亡。 一百年後,流感仍然是連環殺手! 回顧百年前流感始末,開啟未來防疫之窗 亞馬遜評論★★★★★好評讚譽 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導致全球約5000萬~1億人死亡。 一百年後,流感仍然是連環殺手! 2020年,英國暴增3萬6千確診破紀錄, 新冠病毒變異失控,聖誕假期湧現逃難! 美國衛生研究院緊急醫療研究辦公室主任布朗博士: 探討百年前流感始末,開啟未來防疫之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張上淳 教授專業推薦 1958年亞洲流感,全球約200萬人死亡。 1968年香港流感,全球約百萬人喪命。 1976與2009於美國和墨西哥爆發的流感疫情,奪走全球數十萬人性命。 SARS、MERS、伊波拉、新冠病毒……1918後的世界,人類不斷和疫情奮戰,不斷受到致命流行病的考驗。 病毒無情,而我們的世界也從此改變。 ★醫學史X病毒學X經濟學X流行病學 ★獨家收錄臺灣版作者序:從美國衛生研究院醫師觀點,專業分析新冠肺炎與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異同 就風險而言,沒有任何事物可與流感相提並論。 ──湯姆.弗利登(Tom Frieden),前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 美國衛生研究院緊急醫療研究辦公室主任、資深急診醫師傑瑞米.布朗,在這本書中詳細說明流感的冷酷過往,帶領我們一覽百年來人類對抗流感病毒那充滿困擾、恐慌,和曲折的歷史。 布朗博士從1918年那場殺死數千萬人的流感大流行開始,帶出一系列充滿爭議的問題: ‧流感桿菌,為何會演變成具有恐怖致命性的伊波拉病毒? ‧注射疫苗有必要嗎?抗流感藥物究竟是救命丹,還是騙局一場? ‧預測流感,可能嗎?人類是否已做好對抗下一次大流行的準備? ‧灌腸、毒氣、雞湯治病?人類距離最終治癒流感還有多遠? ‧誰從疫情中獲利?疫情又會激發哪些科技創新與工作機會? 流感如今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常見且輕微的疾病,但美國每年仍有超過30000人因此送命;根據臺灣衛福部網站資料,每年估計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每10萬人約有20人),相當於國人十大死因之第九位。 布朗博士深入探討1918年感染者體內流感病毒之發現與復活過程,還有那些曾經用來對付這種疾病的奇特療法──放血、灌腸、香檳、毒氣。 他也與流行病學家、政策制定者、病毒研究專家、醫療物資管理者對話,審視與流感大流行相關的若干重要問題,探討人類戰勝流感的可能藍圖。 本書也打破目前圍繞在疾病的對話,解釋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的爭議,流感預測的可能性與局限,以及政府在應對流行病爆發時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大流行病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儘管自1918年災難發生以來,醫學研究和技術百年來已有長足的發展,但布朗博士警告說,關於流感病毒,許多重要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甚至是最優秀的專家也束手無策。這種病毒已經出現在人們面前很久了,他提醒我們,要想徹底戰勝,可能還需要很多年。 然而本書也帶領讀者了解醫師和急診室照顧流感患者的想法,並提供一些可以預防流感的準備,以及若發生另一波致命性流感大流行時,可以採取的措施。 1918年和2020年的世界,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儘管冠狀病毒已成為一種新的威脅,但流感病毒仍然是每年的季節性大敵,造成全球數百萬人因此喪生。從現在起開始了解1918年那場流感大流行的故事及其教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這個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