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撰寫此書,我踏上了「尋訪瘋狂」的旅程。但到後來,我唯一尋獲的「瘋狂」卻是社會對待精神病患的方式,而非存在精神病患之中。精神病學家跨越時空,走訪各地,探尋數百年來人們對於精神疾病的各種理解與對待,精神醫學如何走到今日,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全面剖析「瘋狂」──這個深植人心的基本恐懼──的歷史之書「他們說我瘋了,我也說他們瘋了,可惡的是,他們人多勢眾。」──英國劇作家 納森尼爾.李(Nathaniel Lee)天譴、中邪、體液失衡、身體濕寒、大腦化學物質變化、遺傳……念咒施法、放血、草藥、隔離、電療、職能治療、諮商、身心靈……關於精神疾病的成因、判定與治療,數百年來持續混雜著民俗與科學取徑,醫學界和社會對於「瘋狂」的態度,也始終存在著各種衝突與爭議。從現代印度的精神病院、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腦科學研究,到十九和二十世紀初在愛爾蘭、英國、比利時、義大利、德國和美國大型精神病院的實驗性療法,包括前額葉切除術、納粹的「行動T4」計劃,以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和神經科學等等,精神病學家布蘭登•凱利教授博覽文獻、巡遊各地,並結合自身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審視「瘋狂」的歷史,以及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如何應對它。誰是「瘋子」?誰不是?誰說了算?布蘭登以淺顯的文字與扣人心弦的故事,描繪不同時代與社會背景的人們如何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觀感、診斷準則、治療方式與政策,又是如何幫助或傷害了患者,揭開並直視精神疾病的各種痛苦、困境與挑戰,並破解各種謬誤,試圖找出一個更好幫助精神病患與其家屬的方向,提供更有效、更易得且公平的精神照護藍圖。
統掌人體、生成靈血的生命之心, 蘊藏智能與記憶的七竅玲瓏心, 與神連結的虔誠之心, 祈求豐收的獻祭之心, 以心為創作意象的藝術之心, 驟失所愛的破碎之心, 推動血液運行的生理之心…… 多元史料全面探索人類心臟, 一場橫跨文化與科學,長達兩萬年的追心之旅。 古埃及人以心臟重量決定靈魂善惡? 維京人認為戰士心越小越冷,就越英勇? 我們為什麼會用「♥」這個符號代表心? 人真的會因劇烈的情緒波動而「心碎」嗎? 心律的穩定度會左右人的心理狀態? 心臟與大腦其實是雙向連結、相互影響? 人類一直將心臟視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普遍認為心臟是靈魂、情緒、思想與智能之所在,堅信心是與神連結的途徑,是愛、虔誠、勇氣、忠貞、友誼與浪漫的象徵,是文化圖象中的重要一環。直到近代,科學與醫學不再將心臟視為「君主之官」、「五臟之王」,而是屈從於大腦的血液幫浦,對於人類靈魂與情緒無重要性可言。 然而,新興的「神經心臟學」領域提出多項「心腦雙向連結」的證據,心臟不僅僅是機械性幫浦,也是情緒與活力的一部分,與健康的身心靈息息相關。 本書橫跨人類歷史兩萬年,審視古今中外文獻、各類文學與藝術創作、神話傳說和儀式習俗,回顧人類如何看待這個奇妙的器官,探討心臟在宗教、哲學、藝術和情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生理知識、醫學發展與未來科技走向。 透過豐富文獻、軼聞趣事與珍貴圖片,你能更清楚理解心臟為何在人類意識中持續扮演核心角色,更是身心靈平衡的關鍵。 各界讚譽 文森‧費格雷多幫助我們瞭解人類史上作為文化象徵、生物奇蹟以及核心主題的心臟。本書乃是結合學術與敘事的一大傑作,堪稱精采絕倫。──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總裁兼執行長丹尼爾‧韋斯(Daniel Weiss) 閱讀本書的過程太美好了。從心臟最初被視為靈魂的載體,直到單純成了幫浦,乃至兩種功能或許兼而有之,本書帶領各位踏上了心臟迷人的歷史之旅。想要刺激你的腦、溫暖你的心,就萬萬別錯過本書。──全球血液療法(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總裁暨執行長泰德‧羅夫(Ted W. Love) 身為心臟學家,心臟早已被我摸得一清二楚,但藉著拜讀我同事的這本著作,我甚至更瞭解這個神奇的器官了。相信你們也一樣!──美國密西西比州立衛生委員會(Mississippi State Board of Health)主席薩德‧維茲(Thad F. Waites) 費格雷多孜孜不倦、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這本明確的指南,獻給那些難以抗拒心臟奧秘的人,同時也教導我們心臟在歷史、文學、音樂及科學上所扮演的角色。費格雷多雖是遠近馳名的心臟學家,卻也是天賦異稟的說書人。本書實在難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作家,《世界之巔》(On Top of the World)、《達科塔之春》(The Dakota Winters)作者湯姆‧巴貝須(Tom Barbash)
如果,你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 如果,你已經在憂鬱症中苦苦掙扎多時 如果,你接受了治療,但病情總是反反覆覆,讓你感到十分絕望 如果,你珍視的親友正飽受憂鬱症折磨…… ★美國專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極力推薦★ 一本給憂鬱症患者與陪伴者的照護手冊, 數十年臨床經驗精華集結,提供面對憂鬱症最實際可行的做法, 指引你尋找最佳的診斷與治療,重拾健康、回歸正常生活! 憂鬱症在全球各地都是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平均每100個人就有3個人罹患憂鬱症, 有五分之一的女性和十分之一的男性在其一生中都有過憂鬱的經歷。 因為憂鬱症過於普遍,所以有時候會被稱為「心靈的感冒」, 然而這種想法容易讓人誤以為得了憂鬱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如果你或者你的親朋好友中有人得了憂鬱症, 你就會知道憂鬱症會讓人變得格外脆弱,會顯著地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憂鬱症不可怕,對憂鬱症的無知才可怕。 幫助始於了解,治療始於覺察, 無論憂鬱症多麼複雜,只要及時就醫並循著正確的治療路徑,它都是可以治癒的。 當你或你的家人被診斷患有憂鬱症, 在尋求康復的道路上,你可能會有一些疑問。 也許你想知道什麼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想瞭解自己的治療是否有進展, 想知道在這條艱難的重生路上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讓自己或家人順利走出憂鬱低谷。 本書就是為憂鬱症患者及陪伴者提供的一套簡單易操作, 以研究證據為基礎的憂鬱症照護策略, 正確認識憂鬱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幫助警覺、應對和解決憂鬱症問題。 你將知道: ►有哪些治療方法、如何選擇 ►如何尋找合適的醫生 ►在康復過程中有哪些資源可運用 ►如何調整日常作息,幫助恢復 ►如何應對自殺想法 ►如何監控自己的治療進展 ►隨著狀況的好轉,如何調整治療策略 ►如何避免復發 ►陪伴憂鬱症患者的過程中,能做與不能做的事 本書匯集了作者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精華, 有了這本指南,你將可以一步步地進行有效地診斷、治療和復原, 與無數從憂鬱症中康復的人一樣,變得更為強壯、健康和快樂。
邁入醫療科技資訊爆炸的時代,正是「醫療自主」時代的來臨, 面對人類生老病死未竟的功課,醫病雙方正小心翼翼試探各種相處模式…… 新醫病關係時代,醫療選擇權在握的普羅大眾, 可真比以前福氣? 翻出白色巨塔高牆之外, 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最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文字紀錄, 45個醫療切身議題的精確解讀與真誠分享, 關照醫療現況,陪伴讀者更有自信的面對醫療決定的關鍵時刻。 ◆這個時代,是醫療自主的時代。 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於美國《紐約時報》投書發表〈我的醫療選擇〉,分享她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的心路歷程。在臺灣診間裡,醫病關係也早已從「醫生說了算」,漸漸轉變為病人參與醫療決定。本書深入淺出分析診間權力轉變議題,在新醫病互動時代,如何更聰明找出符合自我權益的「know how」。 ◆用藥思考,大有關係。 六十多年前,精神藥物治療進入新紀元,並未改變四百年來醫病雙方為「藥即毒」概念拉鋸。背著醫生,病人在想什麼?醫師和患者的對話,出了什麼問題?臺灣醫療現場藥物治療的現況又是如何? ◆臺灣醫界現形,這是醫療現況崩壞的時代? 政府不斷宣稱,臺灣健保世界第一,連國外都來取經,但醫療崩壞相關議題,一再攻上新聞版面,護士荒、急診擁塞、重症人才出走……,真相是什麼?搶救臺灣醫療千頭萬緒,民眾絕非無感,而是不知如何積極、有效參與。 ◆精神科醫師關照眾生的哲學家情懷書寫。 浸淫精神醫學二十年,吳佳璇醫師常運用所學,觀察周遭人事物,思索因應相處之道。且聽醫師娓娓道來,她那工作與生活難分難解的「醫界人生」,分享其最真摯而慈悲的見解。 ◆醫療自主時代來臨,最實用的關鍵須知手冊。 每章除附有醫學專有名詞解釋外,另由醫師為書中提到的重要主題文章做註,【吳醫師老實說】提供重要議題的關鍵思考,並分享最實用的延伸閱讀書單資訊,提供讀者與自身權益相關的重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