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流行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中,我們可以探究的是,古代養生家的理論越來越受重視,依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小時的順勢養生,已是人類延長壽命與祛病健康的主流了。 對於人類而言,尋求健康生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和目標。然而,疾病總是像惡魔一樣緊緊追隨,對疾病狀態的擔憂以及與疾病的鬥爭,寫滿了人類歷史的每一章節。健康的發展歷程證明:只有人類自己才是健康的主宰者,把健康寄託於上帝是愚昧的,把健康寄託於醫生是軟弱的,「求醫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掌握了健康知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健康活動,才是明智的、有益的。 想要擁有健康的生活,想要不生病的方法,唯有遠離不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遠離疾病的侵襲。本書正是基於這一點,從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健康習慣入手,向讀者科學地講述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又容易被忽視的健康習慣,本著從理論和實際出發的原則,給讀者最通俗、最具體的忠告。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陰陽哲學。「太極分成陰陽二者,再產生萬物」,原來混沌的大宇宙在分裂之後,生出陰陽兩種能量,再藉由此兩種能量而產生萬物。實際上,自然界的一切,都可用陰陽來加以劃分,如天與地、陸與海、明與暗、冷與熱、表面與裡面、男與女…… 男與女因具有對立的生理而組成家庭,才開始有生命的誕生。如果白天的活動為陽,則夜晚的睡眠便為陰,當沒有夜間的睡眠時,白天就無法充分的活動了。 從今天開始,改變昔日那些損害健康的習慣吧!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要被惰性所掌控,把影響健康生活的一些壞習慣逐漸改變,只要良好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習慣後,你將會發現改變它,其實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簡單。 健康永遠是要靠自己做主的,只要謹記一些生活上的禁忌,養成良好習慣,你就可以活得更加神采奕奕、更加的亮麗! 本書特色 從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健康習慣入手,講述了與生活密切相關又容易被忽視的健康習慣,從理論和實際出發的原則,給予最通俗、最具體的忠告。
你是否曾有以下的經歷:感到渴了才喝水,用濃茶醒酒,邊飲酒邊吸菸,開水沖雞蛋,牛奶加糖同煮,水果不削皮就吃,涮羊肉要涮得很嫩,為求健康只吃素食,先喝酒後吃菜,濕著頭髮就睡覺,起床後喜歡睡個「回籠覺」,室內常用芳香劑除異味,渾身大汗沖涼去,為了美麗常穿高跟鞋,趴在桌子上睡午覺,病好了立即停藥… 也許這些行為你早就習慣了,或者根本不覺得這些是個問題,可是健康專家提醒你,生活習慣與健康是有著密切聯繫的。因此,我們應該從身邊的生活細節入手,拋棄那些看似正常實則極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至少能讓我們離可怕的疾病更遠一些,讓健康相伴左右。 做健康的主人,這是每個人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健康金鑰匙,只要我們真的願意去開啟。但是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意識,細心地去做,並做好它。作為身體主人的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在無意中放手,一遍又一遍地在找藉口來原諒自己的壞習慣,而我們手裡的健康金鑰匙,就這樣被塵封在某個幽靜的角落,無法綻放金色的光芒,並終有一天致使我們與健康擦肩而過,煩惱與疾病開始不斷地糾纏。 與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相比,一些健康禁忌最容易被忽略。健康像一本存摺,你投入多少,你就會得到多少,有時候還可能會有令人驚喜的「利息」,這是快樂和幸福的;而當你不注意一些禁忌,錯存帳號,最後結果只能是糟糕透頂。 本書特色 喝水真的有益健康嗎? 水果吃越多越好? 空腹不可以喝茶?…… 提醒你,生活習慣與健康是有著密切聯繫的。因此,我們應該從身邊的生活細節入手,拋棄那些看似正常實則極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至少能讓我們離可怕的疾病更遠一些,讓健康相伴左右。
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人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稱得上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含義應包括如下四個因素―― 第一、身體各部位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 第二、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第三、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全神貫注,思想集中,能優質地完成工作、學習,有較高的效率; 第四、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健康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從自身所經歷的疾病和失衡狀態中了解自己的永無止境的過程。 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現代醫學專家認為,人們必須端正自己的看病觀念,不能不把看病當回事,有病硬挺著,或一昧地相信什麼「祖傳祕方」;也不能太過分依賴醫療手段,咳嗽兩聲就往醫院跑。 雖然我們不能像醫生一樣準確地判斷病情以及相關的影響。但是,我們卻可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可以掌握一些簡單的中西醫學方面的病理常識,可以讀懂一些身體所發出的健康警訊,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健康,可以幫助自己做一些心理調適,甚至還可以對一些常見的疾病進行自我診斷或護理等。 這一切與有病要求醫病並不矛盾,治療疾病時,要相信醫生,也要相信自己,學會去體會和重視自身的身體感受,學會與疾病切磋的方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學會懂得跟身體對話―—健康永遠跟著你的感覺走。
本書特色 上百種常見食材、中藥材,近千種宜剋組合,全面,營養,科學。 飲食生活中,最營養的搭配,最忌諱的組合,都在本書中! 本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為辨清體質、吃對食物,詳細介紹了中醫中的九種體質和每一種體質的身體特徵、精神特徵、易患病症、調理重點、宜忌食物,非常方便讀者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養生; 第二部分為日常食物相宜與相剋,列舉了多種食材,每種食材的養生功效、適宜人群、不宜人群、烹飪提示、宜搭配的食物及功效、忌搭配的食物及原因都做了詳盡的介紹; 第三部分為常用養生中藥材的搭配宜忌,詳細介紹了每種中藥材的性昧歸經、適應病症、特別提醒、宜忌搭配,內容科學、實用; 第四部分介紹了多種慢性病的飲食宜忌,並介紹了每種慢性病的發病症狀、發病原因、飲食宜忌、居家調理等內容。 本書內容豐富、科學實用、淺顯易懂。 所選食材、藥材皆為日常所見,所講的宜剋搭配對人們日常的飲食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本書所涉及的醫學、營養等專業知識,均有專業的營養師、醫生審訂指導,廣大讀者可安心使用本書。
95種養生食材,79種養生中藥材,淵源流長,彌足珍貴,功效非凡。 33種常見病症本草食養方,藥食同源,治病養生,健康營養。 《本草綱目》集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之大成,我們擷取精華,去偽存真! 本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草綱目》中的養生食材,共介紹了95種《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養生食材,且詳細介紹了每種食材的養生保健功效、最佳營養搭配、食用禁忌及保健養生食譜等內容; 第二部分是《本草綱目》中的養生中藥材,共介紹了79種《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養生中藥材,且詳細介紹了每種中藥材的保健功效、最佳搭配、食用禁忌、選購、貯存及食譜推薦等內容; 第三部分是常見病症的本草食養方,共介紹了33種常見疾病的食養方,如感冒、咳嗽、腹瀉、高血壓、失眠等。 本書所選的《本草綱目》中介紹過的食材、中藥材,皆日常所見、易購易買,並對它們的養生功效、食用禁忌加以詳細介紹,文字通俗易懂,非常適合普通讀者居家使用。 本書針對33種常見病症,並結合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特點,介紹了138種本草食養方,保證讓您在治病養生的同時享受營養與美味。 本書從科學、安全的角度出發,擷取《本草綱目》中的精髓,引導讀者從中醫本草學的角度來養生保健,弘揚淵源流長的中國本草學。
生病了,要去看醫生—這是眾所皆知的常識。 不過,有人過度地依賴醫院與醫師,反而治不了自己的疾病,只能當個天天上醫院的閒漢。不相信你可以持續到某家醫院去觀察半個月,你將會發現一些熟面孔,這些人看表面說病像是有病,說沒病也算沒病,只是見他活得實在不夠光彩,感覺上蔫蔫的,像是在書寫一部書名叫《灰色的人生》的作品。 其實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就是你!所以―—求醫也要求己。 心理因素、情緒狀態不但會致病,也會加重已有病情。我們常聽說某人在醫院檢查確診為癌症晚期後,幾天、幾星期之內便蒼老許多,彷彿換了一個人,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月就命歸黃土了。其實到檢查出癌症時,癌症已經在體內和平共處了幾年或十幾年。為什麼十幾年來能正常生活、工作,而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就立即倒下了呢? 這正是心理因素對健康影響的集中體現。人們平時從各種傳媒中知道癌症是絕症,是死亡魔鬼,一聽說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就立即聯想到自己在劫難逃,於是精神崩潰,陷入絕望之中。一時間,對死的恐懼,對生的留戀,對親朋的牽掛,對未了的事業的遺憾一齊襲來,對悲懷難遣。在這種高強度的心理壓力下,身體的各種機能急遽減弱,對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癌變便如一名猛將入無人之境,勢不可當,急遽發展,導致悲劇迅速發生。 美國一家規模頗大的綜合性醫院,對來問診看病的患者進行隨機調查,得出的結論頗為驚人。大約有65%的癌症發病原因與社會逆境有關,諸如事業失敗、婚姻受挫、蒙受屈辱、職務下降、財務被盜、經濟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等。 美國另一家醫院則調查發現,在500名胃腸道病患者當中,由心理因素、情緒狀態引起的癌症竟高達74%。一位英國醫生曾調查250名癌症患者,發現156人在患癌之前遭受過重大的精神打擊。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壓抑情緒容易致癌」。 老一代的人常說,人吃五穀雜糧,生病乃是無法避免的!不過,如果你能以這種「平常心」來面對疾病,那麼你的心理素質就有很高的「醫Q」了,這種人往往很快就能戰勝疾病,恢復元氣!
自古以來,追求健康長壽就是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但是,想要健康長壽,僅僅有美好的理想還不夠,還必須要掌握科學的養生方法。健康長壽與許多因素都有關係,而飲食就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為一種健康長壽的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視,他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說:「頤氣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就是說養生長壽奧妙在於調整飲食,充分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臟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來說,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養老奉親書》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之資氣血。」 救命飲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所以,飲食養生是中醫養生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救命飲食,並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為了使人們對我國傳統的飲食養生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做到會吃、善吃、吃得好、吃得健康,通過飲食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我們編撰了這本書。之所以稱之為「救命飲食健康一生」,就是考慮到人們養生保健的實際情況,在編撰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實用為基礎、方便有效為原則,通過對傳統飲食之道的闡釋,結合現代的保健常識,力求能夠做到通俗、易懂、易行等。 在內容上,我們也力求達到實用的目的,不僅介紹了傳統中醫營養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藥食同源的道理、人們的營養需求與膳食結構、藥物和食物的性能以及主要功效和藥膳舉例,還介紹了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的飲食原則和簡便食療藥膳等。 為了便於人們盡量多地掌握一些養生保健方面的知識,本書還介紹了一些常見的食物及在食養、食療、食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蔬菜對於人體的食養作用、食物顏色與健康的關係、不同體的飲食養生方法等等。 希望本書能夠對人們的健康有所幫助,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