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關學業上「女優於男」的言論,或是「男生失利」的說法甚囂塵上。然而,香港的男生和女生,到底是如何成長的?學校在日常生活和傳遞知識的過程中,如何塑造男女生的性別氣質?一直以來,香港社會對性別及性別氣質的理解十分刻板,對「兩性之爭」的看法亦過分簡單,往往忽略性別本身的複雜性。本書作者通過參與學校生活及深度訪談等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女性的校園經驗、男性的氣質建構、教師的性別意識,還有從宏觀的社會發展和歷史等不同角度,多方面探討學校教育與男、女兩性氣質建構的關係。
本書作者透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析,結合幽默理論,指出幽默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中國人鄙視幽默的原因,並與兩岸三地的學生進行幽默態度的調查研究,了解他們對幽默態度的認知。作者強調幽默與創造力的關係,指出青年人若能努力開發自己的幽默潛能,便能加強自己處理複雜問題的應變能力,使個人擁有更積極和健康的自我認知能力。本書還附有多個幽默相關的研究,並收錄有幽默相關量表及測試,有助家長、教育界人士,以至對此課題有興趣的讀者更了解掌握幽默感的重要性。
學校本應是賞識和培養創造才能的場所,然而事實卻並不如此,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可能過分注重學生學業上的表現,尤其是過分注重了考試成績,反而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必須從小抓起,青少年時代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效,因而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必須走出高校,與中小及幼兒教學的同行攜手合作,開展有關人才培養的一體化研究。本書作者對「創造力」提出詳細的釋例,內容包括了如何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和方法,並提出教育對創造力的重要性。本書還附有創造力相關的調查及測驗,有助各大專院校、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心理學及哲學等學科的專家了解如何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不上學、不工作,終日待在家裡與虛擬網絡為友;青年隱蔽現象近年受到大眾和傳媒廣泛關注。什麼是隱蔽青年?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意見。事實是,每個青年人隱蔽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大多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喪失了掌握自己生活及人生目標的權力(即「去權」),於是選擇逃避社會,並透過互聯網上的互動,嘗試找回已失去的權力,為被去權的自己「充權」。本書透過引用個案例子,從心理學等多個層面去探究青年隱蔽的原因及背景,並探討「去權」及「充權」的概念,期望藉?對他們的理解,幫助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