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木祥自十三歲開始學習雕刻,他從創作傳統木雕出發,歷時三十年成了一位技藝純熟的雕刻家。本書描述康木祥2002年受邀在臺灣龜山島獨居創作的時期,這段經歷成為他創作的獨特養分,並於2012年開始使用鋼索創作,這項突破不僅是媒材的轉變,也讓他持續探索自己創作的心境。 從小在大自然田間生長的經驗,讓康木祥懂得在生命面前謙卑惜福,他以藝術家獨特的眼光看透物質的表面,無論是漂流木或廢棄的電梯鋼索,他都能夠以精湛的技法進行再生、轉化,進而帶出它們全新的生命。康木祥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做為創作的核心價值,他的作品包含了三大元素:環保(核心價值)、轉化(技法與行為)、創新(藝術作品),他以東方哲學中「謙卑」所產生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不斷透過藝術創作讓廢棄的材料「重生」。 本書以「專文」、「作品圖錄」、「生活隨影」三個部分介紹康木祥的創作、理念與生活紀錄,從各個面向詳述康木祥與其系列作品。除了藝術界人士撰寫的專文評介,書中也收錄康木祥自述其對於自然、生活與其他議題的理念,他的雕刻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藉著與民眾互動而產生有趣的故事,以及在各地展覽的紀錄。 本書特色 本書以「專文」、「作品圖錄」、「生活隨影」三個部分介紹雕塑大師康木祥及其作品,並收錄大量精美的彩色圖版以饗讀者。
本書集結了陳澄波於1924至1947年間所繪製的油畫,包含部分僅存黑白圖版的作品,合計約近300餘幅畫作。這些珍貴的繪畫富含濃郁活潑的色彩,充分展現臺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另採用X光檢測技術於黑白圖版的作品上,透過這些X光檢測圖也可清楚辨識畫中所勾勒的人物形態和風景地貌。 本書特色 藝術家陳澄波的油畫集
《陳澄波全集第十一卷.文稿、筆記》主要收錄三部分:(一)筆記:包括陳澄波所抄錄的《作文集帳》以及就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時的「哲學筆記」,其中前者是他自大正四年一月元旦起抄錄的許多作家的日文文章;(二)文章:收錄陳澄波著文;(三)書信:計有一般書信、明信片以及訂購函。 從陳澄波留下的筆記本、書信等史料,可以看到一個在時代與文化變革間積極吸取新知、致力於透過藝術啟迪大眾的畫家身影。陳澄波一生對於藝術所投注的熱情,並未因不幸的政治遭遇戛然而止,其親身實踐而展現的藝術感染力,依然雋永長存。 本書特色 收錄藝術家陳澄波的筆記、文章和書信等第一手資料。
《陳澄波全集第十卷.相關研究及史料》內容以收錄「展覽資料」為主軸,具有兩項特殊意義:一、以「陳澄波作品的公眾展示紀錄」為角度編撰的專書;二、以「展覽史」的角度來理解陳澄波,透過跨越臺灣不同時代的全面史料積累,去探討、整理出一個藝術家的展覽歷程。 本卷試圖從收集陳澄波生前參與過的展覽,以及過世之後各類型重要展覽的紀錄,來呈現在藝術家生涯中除了創作以外最重要的活動。以本卷為基礎,期望能讓讀者從中思考、發掘藝術家在各個展覽間,是否有創作上與態度上的差異?並以不同於作品分析的角度來了解一個藝術家,思考藝術世界的核心業務「展覽」與藝術家的創作、甚至是觀眾的理解與詮釋、社會的趨勢等多個面向之間,彼此有什麼樣的互動與影響。 本卷對於陳澄波展覽的整理只是一個開端,期望透過本卷的出版能夠協助其他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對於陳澄波的藝術生涯有更多樣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探索。 本書特色 彙整藝術家陳澄波作品的公眾展示紀錄之專書。
年譜是以編年的形式記述個人的生平事蹟,透過閱讀年譜,觀者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中與其相遇,領略此人一生的學經歷、行誼、人際關係、生平活動、行事風格等。若要認識陳澄波,綜覽其畢生的年譜自然是最清楚且直接的方式,因此編者在規劃《陳澄波全集》套書之初即預留最後一卷《年譜》,做為全套書的總結。 本書特色 本卷為陳氏年譜,試圖立體化呈現藝術家陳澄波的生命史。
本卷資料來源主要為陳澄波家屬收集之報導、雜誌、期刊與書籍,選錄陳澄波逝世後至2014年間相關的論評文章,以及2015-2017年間與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展相關之文章,並以目錄呈現。論評文章共分成十個年代,每個年代除了選錄文章外,亦檢附目前收集到的當年代所有文章目錄。 本書特色 本書為評論集,即歷來對陳氏作品研究的文章彙集。
《陳澄波全集:第十二卷.論評(Ⅰ)》收錄陳澄波生前相關之剪報與雜誌文章,內容包含展覽報導、作品評論、活動記錄等,編輯上均以文字為主。 書末附有文章清單,詳載文章出處與收錄情形,讀者若欲進一步了解收錄之文章全文,可參酌目錄,按圖索驥。 陳澄波的遇難,導致他的事蹟長期被埋沒或被誤解,透過本卷的出版,全面性的搜羅其生平相關報導資料,可以瞭解陳澄波在當時藝壇上的活動與評價,有助於重建其生命史。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陳澄波生前有關他的文獻資料,包含展覽報導、作品評論、活動記錄等。
《陳澄波全集》「第十四卷.228文獻」收錄二二八事件相關文獻,除了藉由資料呈現陳澄波與二二八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外,並擴大蒐集陳澄波罹難後的文獻與相關報導、研究。內容包含訪問紀錄、政府檔案、受難相關、回復名譽、相關報導與研究、並收錄陳澄波、嘉義市政府及政府因應嘉義二二八事件處理簡表。 這些資料提供許多線索,呈現出陳澄波先生和二二八之間的關連性,以及在大時代環境中,臺灣人所面臨的困境和苦難。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二二八事件相關文獻。
陳澄波 因二二八事件罹難,使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 其遺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家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於住家閣樓 成為臺灣文化中一份長久被壓縮、遺忘的珍貴資產 透過《陳澄波全集》1-18卷的付梓 將陳氏三代的保存成果完整展示於廣大讀者 呈現陳澄波對藝術始終不變的投入、堅持 以及對臺灣歷史文化的推進與貢獻 陳澄波一生所留下的圖像資料與收藏甚多,這批豐富的資料被陳家以三代的力氣努力保存下來,使讀者得以於今日藉由文章、剪報、短文、書畫的真實存在,認識一位傑出畫家的真實生活,並理解一個時代的生活狀況,從而恢復看似接近卻又遙遠的歷史面貌。 本書為陳澄波的個人史料彙整,內容共分五大類:文章、剪報、書信、書畫及照片。從畫家年少時的照片,至1947年前的文字、圖像資料,內容豐富精采,且多有標註日期,此次以圖像方式揭露,無疑讓讀者有機會通過這些圖像,一窺他的學習及交友情形,了解一位藝術家的多元生活,從更多面向去探究藝術家一生努力的目標,以及認識他為臺灣美術所貢獻的心力,並進一步從中省思:政治變動的時代,身處其中的藝術家如何堅持自己所認定的藝術事業。 本書特色 本書全面收錄陳澄波為臺灣藝術史保留的重要資產,包含文章、剪報、書信、書畫及照片等珍貴史料。
陳澄波, 因二二八事件罹難,使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 其遺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家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於住家閣樓, 成為臺灣文化中一份長久被壓縮、遺忘的珍貴資產。 透過《陳澄波全集》1-18卷的付梓, 將陳氏三代的保存成果完整展示於廣大讀者, 呈現陳澄波對藝術始終不變的投入、堅持, 以及對臺灣歷史文化的推進與貢獻。 《陳澄波全集》陳澄波全集第六卷.個人史料(Ⅰ),以五百餘幀精美的彩色圖版,介紹陳澄波所遺留的個人文件、訣別遺書、遺物、筆記本等四大類物品。 個人文件包括獎狀、學籍檔案、聘書、月俸證明、履歷表等歷年詳細資料;遺物包括印章、畫具、受難時穿著的衣服等,並特別收錄陳澄波遺孀張捷之服飾、配飾、收藏等遺物,紀錄這位默默守候陳澄波、成就此批套書問世的堅忍女子。 此外,本卷同時完整呈現陳澄波不同時期的兩本筆記本內容:一本是陳澄波就讀國語學校師範科三年級時的筆記本,內容抄錄了散文、應用文等各種類型的日文文章;另一本是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三年級時,修習哲學概論以及教育心理學的上課筆記。 前者字跡工整,文章後還有陳澄波的註記;後者密密麻麻的上課內容,可見陳澄波學習之認真。從這兩本珍貴的個人筆記,我們可以窺視陳澄波不同階段所受教育的思想內涵。 本卷是了解陳澄波人生經歷的最佳一手資料,是臺灣美術史研究者必備的實用文獻工具書,也是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收藏套書。希望藉由這些伴隨陳澄波走過不同歲月的日常物件,將藝術家的人格特質做更立體的呈現,記錄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陳澄波,因二二八事件罹難,使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 其遺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家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於住家閣樓, 由於保存環境不佳,使作品與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歷經陳氏三代的守成保存,以及國內當代優秀的修復技術, 透過《陳澄波全集》第15~17卷「修復報告」的出版, 將陳澄波大量畫作與文物資料,首次完整披露在讀者面前。 ★ 首次曝光,最完整的陳澄波作品修復及研究報告! 臺灣美術研究者、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經典收藏! 陳澄波是臺灣接受西方繪畫黎明期的代表,也是臺灣接收現代藝術教育的先驅。在學院派的教育下,他跳脫群體化的藝術教育系統,以強烈而執著的個人特質,展現獨特的風格與情操,被稱為「學院中的素人畫家」。 《陳澄波全集》合計十八卷,第15至17卷為陳氏作品歷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呈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文保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與臺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這三個單位的修復成果。 第15卷和第16卷前半部,為張元鳳老師帶領的文保中心紙質類作品、油畫和文物的修復報告;第16卷下半部為林煥盛老師主持的臺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的紙絹類作品修復報告;第17卷則收錄李益成老師領導的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的油畫和紙質類作品修復報告。以三卷篇幅,將陳澄波作品的修復保存過程齊全收錄。 此次陳澄波作品與文物的大量修復實為國內創舉,目前臺灣還未見任何畫家的文物及作品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在這三卷每個修復類別最後,並收入所有作品修復前後的對照圖,讓讀者比對修復前後之差異。此外,15-17卷的內容也特以中、英文對照呈現,以期展現臺灣優秀的修復技術。 希望藉由這批修復報告的付梓,將當時在藝術、教育、藝壇風潮與陳澄波心中的創作訊息,更完整的從各角度詮釋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是藝術修復及藝術史研究者必讀的實用工具書,也是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收藏好書!
陳澄波,因二二八事件罹難,使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 其遺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家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於住家閣樓, 由於保存環境不佳,使作品與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歷經陳氏三代的守成保存,以及國內當代優秀的修復技術, 透過《陳澄波全集》第15~17卷「修復報告」的出版, 將陳澄波大量畫作與文物資料,首次完整披露在讀者面前。 ★ 首次曝光,最完整的陳澄波作品修復及研究報告! 臺灣美術研究者、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經典收藏! 陳澄波是臺灣接受西方繪畫黎明期的代表,也是臺灣接收現代藝術教育的先驅。在學院派的教育下,他跳脫群體化的藝術教育系統,以強烈而執著的個人特質,展現獨特的風格與情操,被稱為「學院中的素人畫家」。 《陳澄波全集》合計十八卷,第15至17卷為陳氏作品歷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呈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文保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與臺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這三個單位的修復成果。 第15卷和第16卷前半部,為張元鳳老師帶領的文保中心紙質類作品、油畫和文物的修復報告;第16卷下半部為林煥盛老師主持的臺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的紙絹類作品修復報告;第17卷則收錄李益成老師領導的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的油畫和紙質類作品修復報告。以三卷篇幅,將陳澄波作品的修復保存過程齊全收錄。 此次陳澄波作品與文物的大量修復實為國內創舉,目前臺灣還未見任何畫家的文物及作品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在這三卷每個修復類別最後,並收入所有作品修復前後的對照圖,讓讀者比對修復前後之差異。此外,15-17卷的內容也特以中、英文對照呈現,以期展現臺灣優秀的修復技術。 希望藉由這批修復報告的付梓,將當時在藝術、教育、藝壇風潮與陳澄波心中的創作訊息,更完整的從各角度詮釋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是藝術修復及藝術史研究者必讀的實用工具書,也是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收藏好書!
陳澄波,因二二八事件罹難,使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 其遺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家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於住家閣樓, 由於保存環境不佳,使作品與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歷經陳氏三代的守成保存,以及國內當代優秀的修復技術, 透過《陳澄波全集》第15~17卷「修復報告」的出版, 將陳澄波大量畫作與文物資料,首次完整披露在讀者面前。 ★ 首次曝光,最完整的陳澄波作品修復及研究報告! 臺灣美術研究者、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經典收藏! 陳澄波是臺灣接受西方繪畫黎明期的代表,也是臺灣接收現代藝術教育的先驅。在學院派的教育下,他跳脫群體化的藝術教育系統,以強烈而執著的個人特質,展現獨特的風格與情操,被稱為「學院中的素人畫家」。 《陳澄波全集》合計十八卷,第15至17卷為陳氏作品歷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呈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文保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與臺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這三個單位的修復成果。 第15卷和第16卷前半部,為張元鳳老師帶領的文保中心紙質類作品、油畫和文物的修復報告;第16卷下半部為林煥盛老師主持的臺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的紙絹類作品修復報告;第17卷則收錄李益成老師領導的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的油畫和紙質類作品修復報告。以三卷篇幅,將陳澄波作品的修復保存過程齊全收錄。 此次陳澄波作品與文物的大量修復實為國內創舉,目前臺灣還未見任何畫家的文物及作品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在這三卷每個修復類別最後,並收入所有作品修復前後的對照圖,讓讀者比對修復前後之差異。此外,15-17卷的內容也特以中、英文對照呈現,以期展現臺灣優秀的修復技術。 希望藉由這批修復報告的付梓,將當時在藝術、教育、藝壇風潮與陳澄波心中的創作訊息,更完整的從各角度詮釋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是藝術修復及藝術史研究者必讀的實用工具書,也是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收藏好書!
陳澄波(1895-1945)全集共16卷,綜觀畫家生涯與美學演變的研究參考依據 第四卷收錄約一千一百餘件速寫作品,反應出藝術家的當下創作思維、意識的反射! 本卷收錄陳澄波約1110餘件的速寫作品,內容以裸女居多。有別於第五卷是畫在素描簿裡,本卷的作品均是畫在單頁紙上,有的甚至正反面都畫。這種以人體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源自西元前450年的古希臘古典主義時期,為西方美術的基礎。陳澄波在日本求學的階段,人體的觀察與表現本是日本當時學院中美術課程訓練的重點,在他前往上海任教新華藝專等校期間的美術氛圍,也因為1920年代劉海粟掀起的裸體畫浪潮,陳澄波亦受這樣的氛圍感染。 透過本卷的速寫作品當線索,呈現藝術家透過畫筆再現個人在短暫間最強烈的感受。1925年10月5日,陳澄波創作的第一件立姿裸女速寫,可以發現藝術家用比的謹慎和帶有理性的觀察意識。而隨著千張速寫畫作的累積,記錄了陳澄波對西方解剖學、人體肌理有更深入的表現,並在最終從古典形式中出走,線條開始帶有現代性,樹立個人獨特的風格。 速寫不僅僅是在畫室中的練習之作,在那個相機尚不普及的年代,用畫筆隨手畫下的速寫,更是有著與相機相同的功能,是呈現畫家所見所聞和所到之處的風土民情的最真實紀錄;而有標記日期及地點的畫作,更可窺見陳澄波細緻的行蹤,對於陳澄波生命史的重建,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本卷收錄陳澄波收藏之照片明信片、老照片、藏書、剪報、文件等,同時收錄中、英文版,希望能將這位偉大的台灣藝術家發揚世界! This book presents Chen, Cheng-Po’s collection of postcards, old photos, books, newspaper clippings, and documents, etc. With this book, we hope to introduce this great Taiwanese artist to the world. 收藏是一種對於物品蒐集的癖好,可反映出收藏者的興趣與其所關注的事項。此批史料與陳澄波的經歷息息相關,收羅橫跨日本、中國、臺灣的相關史料,相信對於研究者而言,不但可以從中發掘其對陳澄波藝術創作的意義與影響,更是瞭解當時社會與藝術發展的珍貴史料。 一、照片明信片: 此卷所收錄的照片明信片是以攝影為主,是幾乎未曾公開過,計約有620張(含信封)。依相片拍攝地區分成五類: (1)日本: 內容除包含日本各地的風景和人物外,尚有1914年東京大正博覽會會場照、1922年平和記念東京博覽會會場照,和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紀錄照,是相當珍貴的影像史料。 (2)臺灣: 內容為除臺灣各地的風景與人物寫真外,尚有1917年11月臺中廳教育衛生展覽會記念明信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明信片第一集,另外還有不少原住民風俗照及阿里山地區的照片。 (3)中國: 收集萬里長城、北京、奉天(瀋陽)、上海、湖南等地的風景明信片。 (4)西洋: 主要是澳洲、奧地利、瑞士、巴黎等地的明信片。 (5)其他: 包括朝鮮風景、船艦、人體器官及目前無法辨認地點之風景明信片。 二、老照片 本卷收錄的是與陳澄波本人無直接相關的相片,分成: (1)他人作品: 收錄了幾位藝術家的作品照片。 (2)師友與學生: 收錄了陳澄波敬愛的兩位恩師石川欽一郎和岡田三郎助的相片外,尚有不少在上海時期交遊的友人與學生的相片。 (3)原住民: 原住民相關資料在陳澄波不同類別的收藏中都有,藉由這些資料,可知其對於原住民的文化藝術是相當關注與重視的。 (4)風景: 依地區分為日本、中國、臺灣和其他;其中以西湖風景照最多。 (5)關東大地震紀錄照 (6)印刷照片: 主要收錄的是一疊原夾在其藏書《日本各時代模様集(第一輯)》裡的日本民眾生活照。 三、剪報 本卷收錄陳澄波收藏的剪報計41張,與其個人相關的剪報則收錄至第七卷中。因數量不多,編輯時不分類,依年代順序呈現。除了有帝展、新文展、臺展的相關剪報外,還有幾張畫作、越州秘色窯的剪報,比較特別的是還有8張「蛔蟲」的相關研究報導。 四、藏書 目前遺留下來的陳澄波藏書,計有:畫冊和展覽目錄、美術雜誌、美術相關、學校相關和其他。依出版時間排列,呈現封面、版權頁及與陳澄波相關之頁面。 五、文件 主要收錄1934年臺陽美術展覽會和臺陽美術協會創立的重要文件,及1946年臺灣全省第一屆美術展覽會要覽。陳澄波參與了臺陽美展的創立,也擔任第一屆省展的審查委員,這兩種文件都與他的重要經歷相關。 此套叢書為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收藏!
陳澄波(1895-1945)全集共16卷,本卷收錄陳澄波所收集的大量視覺資料 包含具有代表性的明信片及美術雜誌、書籍與畫冊 收藏展現出其飽滿的熱情與創作態度,亦是記錄美術史的重要史料 畫家陳澄波不僅是一位在臺灣近代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功績的重要藝術家,他收集龐大美術相關視覺資料的收集者身分,也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本書收錄的陳澄波收藏包含了美術明信片,內容涵蓋畫有當時參展藝術家作品的明信片、某藝術家作品製作而成的明信片與畫有各地景點的風景明信片等,此外還有特定時期和內容的美術雜誌與書籍。這些資料雖不是由陳澄波所創作,但這選擇及收藏的成果,可以從中解讀出新的資料價值和美術的時代特點,而又因為陳澄波貫穿整個 20、30 年代東亞美術的變化過程,他所收集的這些資料也可視為觀察近代東亞美術的視覺資料,不管是了解陳澄波,或是研究近代東亞美術,此卷書籍皆能有相當大的助益。
陳澄波(1895-1945)全集共16卷,綜觀畫家生涯與美學演變的研究參考依據第三卷「淡彩速寫」收錄408件畫作,完整呈顯陳澄波的創作脈絡與思維變遷本卷為《陳澄波全集》第三卷「淡彩速寫」,收錄陳澄波淡彩作品408件,依據畫作內容,區分為:裸女、畫室、人物、群像、頭像,及其他等六大類型。其中,裸女類依姿態再分成:立姿裸女、坐姿裸女,與臥姿裸女等三小類。如作品中呈現作畫場景者,則歸類為畫室類。單一人物編入人物類;兩人以上者則為群像類。畫作聚焦於頭部描繪者歸於頭像類。動物、靜物、花等,則為其他類。在數量上,以裸女居首,占了淡彩作品的八成左右。其次,全卷係依創作時間先後作為編輯軸線,再配合前述六大類型之順次,依序排列;惟年代不詳者置於最後。相同年代者,以畫作上明確標記年月日者為優先,僅年月者次之,又僅有年代者為第三順位。整體而言,全卷依此時間次序,可區分為四大時段:1931年、1932年1-3月、1932年4月-1933年及其他;如此的編排,將有利於作品的閱覽及搜尋,也較能完整呈顯陳澄波的創作脈絡與思維變遷。為了容易日後的指認與論述,這批數量龐大的淡彩作品,除各幅均有流水編碼外,再依前述六大類型的分類名稱,後面加上畫作標示的年月日,同日者再給又為具體展現淡彩作品的真實感,在編輯上,大部分以畫作原寸大小呈現,讓閱讀者有彷彿端看原作之感;而少部分無法取得較好圖檔的作品,則放入參考圖版,以為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