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猶如人生,總會遇上各樣困境,辨識無感、心情浮沉……」——陳銘磻寫作生涯,何止孤單?人的一生不斷翻騰財富、愛恨、是非因果,流轉成波瀾。那就用文字說說話,不然會習慣沉默。「辛苦寫的書若沒幾個人看,誰也浪漫不起來。」——陳銘磻寫作要技藝,也要身手。無須為天賦不足找藉口,只想給自己更多勇氣,去相信文字世界不是無情;所以不必疏離,不必退縮,只想嗅一點回音。✦ 一本記述創作與出版緣由的自述之書✦ 50個創作的真實故事,也是50篇的人生的體悟。✦ 涵蓋歌詞、劇本、散文、小說、報導、紀行、人物書寫、官方邀稿……✦ 逸文軼事盡在其中,揭示創作背後的「番外篇」當過老師、記者,做過編輯、開過出版社,寫過文學報導、笑話書、情書、填詞寫詩;後來又回到文學,結合報導的底蘊,寫傳記、寫地景,甚至書寫日本文學與文學地景。一生著作等身(書筍如身高),一路走來,靈感如何發生?契機如何轉化?一部又一部,一篇又一篇的文稿,如何在時代流轉中誕生?【文學履歷】文學與寫作的存在,是為準確理解人心,便於維繫人際羈絆。文學海洋廣袤無垠,講述如何在時間面前找尋履道坦坦的活路;時間不是阻礙,即使破碎,始終存留心底。人總要博取時光,不念過去,不問未來,但願浮生瞬息不若夢。寫一首小品,讀一篇佳作,不覺神情翩然;吃一口甜點、飲一杯咖啡,頓感欣喜,如一顆溫暖小行星,越過心窩;悲歡歲月,對世情、創作,刪繁就簡之後,凡人尚能在塵俗得所自在適意,這是文學對尋常生活最好的詮釋。別急著匆匆埋葬過往景致,光景不待人,閱覽浩如煙海的人生,文學與寫作,是幽雅的生命哲學,美好得使人沉醉。【跋】120蕊文學花記敘《寫作職人的本事》―緣起文心我的一生,大都被心智指使,局限在寫作中,而寫作是我在冷漠世界唯一的溫度。這本書或是自述為文心意的最末章節;當年,第一本書是怎麼開始?寫些什麼?把第一本和末尾一本對比,經歷年少到年歲漸長老去的職涯,期間發生怎樣變化?大概也隱匿不少力有未逮的創作困惑,一些從前說過或沒能講清楚的寫作動機,都在這一本書說明。回望一九七五年出版第一本書《車過臺北橋》迄今,已然五十載。期間從事教師、編輯、廣播、編劇、出版、寫作,不覺完成一二○本書作;只因類型不同、散文、小說、報導文學、文學紀行、歌詞、劇本、小品,便以一二○蕊文學花自喻。就是,七十有五的文人生涯,總要有一段時光,不念過往,不問未來,僅在無垠的時間,體會寫作給生命帶來特別的興味。第一本書敘述在群山掩映,叢林搖曳的尖石山居歲月、桃園觀音海岸軍旅生涯,全書篇章大抵在海邊碉堡寫成,並披露於主要報刊;如今,從一一九本著作,擇其五十冊類型不同,數篇細工描繪,文字迥異的作品,記敘創作起源、背景軼事、寫作技能,以至無視熬夜疲累,汲取報導文學的含意精隨,逐一載記系列「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文學旅次,不是為穿透旅行之趣,而是為了尋求匱乏的智慧之光;這個密碼,這個行動,催促記憶,讓我完成第一二○本的《寫作職人的本事》,於此,諸多年少傷懷、年長感觸,或許會跟著文字消長。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怎麼樣的機遇?讓我腦門敞開,在一個明淨少喧囂的住居社區,磨礪文字,添增養分,自梳清晰的感染力,寫意完成連自己都為之動容的《寫作職人的本事》;每一本費盡心思創造出來的書,都是一蕊絢麗多姿的花,只能說,是歷練老成的本事(能力),使我勇氣倍增的膽敢溯及這本書所提,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的寫作本事(原委)。生非才子,更非才情超邁之士,但夠努力,五十年的寫作生涯,兼及辛勞與欣喜,其中不乏以典雅物語串連環境變遷、心思騷動和生命曲折的情節,不說不明,不寫不痛快。五十年,甚或七十年,根本無法摧毀與逃離不平靜的歲月,只能隨月色恣意的在陽臺搖動不明的葉影,一次又一次聽聞暗黑裡的夜鶯啼叫。聽著,沒有夜空,星星也不會發亮。人生是一場露水因緣,每日清晨醒來,就是新的一天;從跨年走過暗夜,又是新的一年。幾年來,媒體人謝蕙蒙熟悉我執著寫作的毅力和出版的決心,就算稍有進步跡象,我還是會認真細讀腳下的土地、足跡。她在臉書分享過一篇細緻分明的讚賞文,這篇寓意深遠的短文,就像在對後中年的人說「青春」,真是受用不盡的誇讚詞:距二○一五年歡慶他跨過第一百本著作不到十年,今年即來到第一一七本《記得你的好》和第一一八本《文學旅人》,平均一年兩本新書,寫作量相當驚人,他說:「寫作,苦不堪言;不寫,又如死去靈魂的軀殼,更苦。」《記得你的好》呼應前年出版的《給人生的道歉書》和《我的少爺時代》,彷彿千帆過盡,看見柳暗花明,七十以後的書寫更坦然豁達,流露更多熟年自信,文字也更加抒情柔美,橘色封面上有三個人,像三隻小螞蟻,在穹蒼下十分渺小,也格外孤單,但轉個身看見彼此,似乎遠遠在召喚。人生路上,某個時候遇見某個人,一起走一段,就這樣被記得了……這封面讓人很有感。「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後來全都放進人生的匣子裡,不愁不苦了!」阿磻老師如此解。………這次收下《記得你的好》和《文學旅人》,我的書櫃收藏陳銘磻的作品也來到第三十三本,從最早純粹寫旅遊見聞的《雪琉璃》到切入歷史人物的《戰國武將之旅》,直到結合日本文學和地景之後才真正奠定一家之言(媒體前輩邱海嶽語),這背後所花的時間精力更數倍於以往,他在書中自云:「要我嫌棄花錢到日本旅行,只為寫作地景是一種難諫的奢侈,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已無法停止使勁緊抓流動生命的風,踏實書寫。」七十三歲(二○二四)的他,一生懸命,終於成為公認的「文學旅人」,這四個字是二○二三年他在桃圖舉辦日本文學館物語展,主辦單位送給他的尊稱,如今他更用在新書封面上,期許人人都能透過文學地景重新了解日本文學,發展更好的雙向交流,加深旅遊的體驗。宮崎駿在《神隱少女》說:「只有一個人在旅行時,才聽得到自己的聲音,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想像中寬闊。」而他,透過旅行、閱覽及寫作,終於聽見心的聲音。我不自大也不自卑,接受自己只是凡庸個體的事實,勤耕寫作,謀定生計,平靜的投身世俗,青春,就此畫上休止符;過去的荒唐歲月,就只有狼狽、無奈嗎?也不是,青春或許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寶物,寫作也不是何等神聖的行為,但至少不會讓此生遺憾;走過青春,嘗試戀情,確認自己文筆行不行,才能與迷惘人生交流。每個人的一生,會失去青春,失去性命,一路走來的痕跡,會長久映入腦海,沉浸心底。世間盡是凡人,孤獨時靜默,大概就是這樣,一個人獨立生活久了,總會不自覺為孤獨賦予詩意,然,這份詩意只能歸屬喝咖啡的清晨、浪漫的下雨天,其他時刻,孤獨就是孤獨,心事無可棲息時,偶爾與人說話或寫文章,不然會習慣沉默。一生必定終了,人該如何面對生命終局?我很努力寫作,雖然經常板著一張呆滯臉孔,勇氣絕未斷裂,直到如今仍一往直前,停歇不下。時間不是最大阻礙,創意、執筆、讀上幾冊書,這是本色,是本事,是我的記憶小宇宙,更是一個男人守護書寫的唯一傾訴。我就是因為容易遺忘,深怕想不起過去發生的大小事,即便把還記得的留下,不想記起來的沉埋,所以才能活命到今天,而今,寫作竟讓那些沉埋的過去甦醒。身體是性命的容器,靈魂才是永恆的主角,成長是不斷失去的殘酷過程,幸好人世間尚有文學、音樂、戲劇,承載尋找自我的工具,而人的生命事蹟,委實無法完整塞進一本小小書冊裡;每個人都是自己各種經歷符號的總和,在廢墟般的生命,撿拾碎石破瓦片,補天、補壁或提補一些勇氣,便於逃脫世情風暴,拿捏出奇蹟,即便接受與眾不同的我,後來,那個與眾不同的人,才會在人群中發光。(文載二○二五年月日中時人間副刊)
「寫作猶如人生,總會遇上各樣困境,辨識無感、心情浮沉……」——陳銘磻寫作生涯,何止孤單?人的一生不斷翻騰財富、愛恨、是非因果,流轉成波瀾。那就用文字說說話,不然會習慣沉默。「辛苦寫的書若沒幾個人看,誰也浪漫不起來。」——陳銘磻寫作要技藝,也要身手。無須為天賦不足找藉口,只想給自己更多勇氣,去相信文字世界不是無情;所以不必疏離,不必退縮,只想嗅一點回音。✦ 一本記述創作與出版緣由的自述之書✦ 50個創作的真實故事,也是50篇的人生的體悟。✦ 涵蓋歌詞、劇本、散文、小說、報導、紀行、人物書寫、官方邀稿……✦ 逸文軼事盡在其中,揭示創作背後的「番外篇」當過老師、記者,做過編輯、開過出版社,寫過文學報導、笑話書、情書、填詞寫詩;後來又回到文學,結合報導的底蘊,寫傳記、寫地景,甚至書寫日本文學與文學地景。一生著作等身(書筍如身高),一路走來,靈感如何發生?契機如何轉化?一部又一部,一篇又一篇的文稿,如何在時代流轉中誕生?【文學履歷】文學與寫作的存在,是為準確理解人心,便於維繫人際羈絆。文學海洋廣袤無垠,講述如何在時間面前找尋履道坦坦的活路;時間不是阻礙,即使破碎,始終存留心底。人總要博取時光,不念過去,不問未來,但願浮生瞬息不若夢。寫一首小品,讀一篇佳作,不覺神情翩然;吃一口甜點、飲一杯咖啡,頓感欣喜,如一顆溫暖小行星,越過心窩;悲歡歲月,對世情、創作,刪繁就簡之後,凡人尚能在塵俗得所自在適意,這是文學對尋常生活最好的詮釋。別急著匆匆埋葬過往景致,光景不待人,閱覽浩如煙海的人生,文學與寫作,是幽雅的生命哲學,美好得使人沉醉。【跋】120蕊文學花記敘《寫作職人的本事》―緣起文心我的一生,大都被心智指使,局限在寫作中,而寫作是我在冷漠世界唯一的溫度。這本書或是自述為文心意的最末章節;當年,第一本書是怎麼開始?寫些什麼?把第一本和末尾一本對比,經歷年少到年歲漸長老去的職涯,期間發生怎樣變化?大概也隱匿不少力有未逮的創作困惑,一些從前說過或沒能講清楚的寫作動機,都在這一本書說明。回望一九七五年出版第一本書《車過臺北橋》迄今,已然五十載。期間從事教師、編輯、廣播、編劇、出版、寫作,不覺完成一二○本書作;只因類型不同、散文、小說、報導文學、文學紀行、歌詞、劇本、小品,便以一二○蕊文學花自喻。就是,七十有五的文人生涯,總要有一段時光,不念過往,不問未來,僅在無垠的時間,體會寫作給生命帶來特別的興味。第一本書敘述在群山掩映,叢林搖曳的尖石山居歲月、桃園觀音海岸軍旅生涯,全書篇章大抵在海邊碉堡寫成,並披露於主要報刊;如今,從一一九本著作,擇其五十冊類型不同,數篇細工描繪,文字迥異的作品,記敘創作起源、背景軼事、寫作技能,以至無視熬夜疲累,汲取報導文學的含意精隨,逐一載記系列「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文學旅次,不是為穿透旅行之趣,而是為了尋求匱乏的智慧之光;這個密碼,這個行動,催促記憶,讓我完成第一二○本的《寫作職人的本事》,於此,諸多年少傷懷、年長感觸,或許會跟著文字消長。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怎麼樣的機遇?讓我腦門敞開,在一個明淨少喧囂的住居社區,磨礪文字,添增養分,自梳清晰的感染力,寫意完成連自己都為之動容的《寫作職人的本事》;每一本費盡心思創造出來的書,都是一蕊絢麗多姿的花,只能說,是歷練老成的本事(能力),使我勇氣倍增的膽敢溯及這本書所提,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的寫作本事(原委)。生非才子,更非才情超邁之士,但夠努力,五十年的寫作生涯,兼及辛勞與欣喜,其中不乏以典雅物語串連環境變遷、心思騷動和生命曲折的情節,不說不明,不寫不痛快。五十年,甚或七十年,根本無法摧毀與逃離不平靜的歲月,只能隨月色恣意的在陽臺搖動不明的葉影,一次又一次聽聞暗黑裡的夜鶯啼叫。聽著,沒有夜空,星星也不會發亮。人生是一場露水因緣,每日清晨醒來,就是新的一天;從跨年走過暗夜,又是新的一年。幾年來,媒體人謝蕙蒙熟悉我執著寫作的毅力和出版的決心,就算稍有進步跡象,我還是會認真細讀腳下的土地、足跡。她在臉書分享過一篇細緻分明的讚賞文,這篇寓意深遠的短文,就像在對後中年的人說「青春」,真是受用不盡的誇讚詞:距二○一五年歡慶他跨過第一百本著作不到十年,今年即來到第一一七本《記得你的好》和第一一八本《文學旅人》,平均一年兩本新書,寫作量相當驚人,他說:「寫作,苦不堪言;不寫,又如死去靈魂的軀殼,更苦。」《記得你的好》呼應前年出版的《給人生的道歉書》和《我的少爺時代》,彷彿千帆過盡,看見柳暗花明,七十以後的書寫更坦然豁達,流露更多熟年自信,文字也更加抒情柔美,橘色封面上有三個人,像三隻小螞蟻,在穹蒼下十分渺小,也格外孤單,但轉個身看見彼此,似乎遠遠在召喚。人生路上,某個時候遇見某個人,一起走一段,就這樣被記得了……這封面讓人很有感。「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後來全都放進人生的匣子裡,不愁不苦了!」阿磻老師如此解。………這次收下《記得你的好》和《文學旅人》,我的書櫃收藏陳銘磻的作品也來到第三十三本,從最早純粹寫旅遊見聞的《雪琉璃》到切入歷史人物的《戰國武將之旅》,直到結合日本文學和地景之後才真正奠定一家之言(媒體前輩邱海嶽語),這背後所花的時間精力更數倍於以往,他在書中自云:「要我嫌棄花錢到日本旅行,只為寫作地景是一種難諫的奢侈,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已無法停止使勁緊抓流動生命的風,踏實書寫。」七十三歲(二○二四)的他,一生懸命,終於成為公認的「文學旅人」,這四個字是二○二三年他在桃圖舉辦日本文學館物語展,主辦單位送給他的尊稱,如今他更用在新書封面上,期許人人都能透過文學地景重新了解日本文學,發展更好的雙向交流,加深旅遊的體驗。宮崎駿在《神隱少女》說:「只有一個人在旅行時,才聽得到自己的聲音,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想像中寬闊。」而他,透過旅行、閱覽及寫作,終於聽見心的聲音。我不自大也不自卑,接受自己只是凡庸個體的事實,勤耕寫作,謀定生計,平靜的投身世俗,青春,就此畫上休止符;過去的荒唐歲月,就只有狼狽、無奈嗎?也不是,青春或許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寶物,寫作也不是何等神聖的行為,但至少不會讓此生遺憾;走過青春,嘗試戀情,確認自己文筆行不行,才能與迷惘人生交流。每個人的一生,會失去青春,失去性命,一路走來的痕跡,會長久映入腦海,沉浸心底。世間盡是凡人,孤獨時靜默,大概就是這樣,一個人獨立生活久了,總會不自覺為孤獨賦予詩意,然,這份詩意只能歸屬喝咖啡的清晨、浪漫的下雨天,其他時刻,孤獨就是孤獨,心事無可棲息時,偶爾與人說話或寫文章,不然會習慣沉默。一生必定終了,人該如何面對生命終局?我很努力寫作,雖然經常板著一張呆滯臉孔,勇氣絕未斷裂,直到如今仍一往直前,停歇不下。時間不是最大阻礙,創意、執筆、讀上幾冊書,這是本色,是本事,是我的記憶小宇宙,更是一個男人守護書寫的唯一傾訴。我就是因為容易遺忘,深怕想不起過去發生的大小事,即便把還記得的留下,不想記起來的沉埋,所以才能活命到今天,而今,寫作竟讓那些沉埋的過去甦醒。身體是性命的容器,靈魂才是永恆的主角,成長是不斷失去的殘酷過程,幸好人世間尚有文學、音樂、戲劇,承載尋找自我的工具,而人的生命事蹟,委實無法完整塞進一本小小書冊裡;每個人都是自己各種經歷符號的總和,在廢墟般的生命,撿拾碎石破瓦片,補天、補壁或提補一些勇氣,便於逃脫世情風暴,拿捏出奇蹟,即便接受與眾不同的我,後來,那個與眾不同的人,才會在人群中發光。(文載二○二五年月日中時人間副刊)
陳銘磻的 此生必訪50個日本文學地景. 廣受迴響! 再度重磅出擊! 「文學地景所指,不一定是要氣勢磅礡的大峽谷、大瀑布, 可能是一座石橋、石碑、文豪舊居、地區、城市……」 用親臨現場的感受,找出足以感動人心的元素! 即是這種:「去吧,到現場感受情境。」 陳銘磻:「日本擁有的文學地景多而廣,深且奧,難以盡遊。」 追尋日本文豪的文學地景,成為作者人生後二十多年,無法停止的課業,那是文學、土地與人情連結帶來的,最生動的人文畫景,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入骨相思。「我在旅路中,盡心盡力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一景、二景,甚或全景的新發現、新感動。」 本書集結了陳老師40多年來的走訪心得, 以及2025年最新與豐富資料與照片, 更以報導文學的職人精神執筆寫作, 兼具「文學的筆、新聞的眼」的文學性報導, 嚴選與影視音相關的作者、文學作品與地景, 帶領我們讀遊日本。 〈說明〉文學旅人と地景紀行 過去以來,依據高信疆先生所言:「用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以及現實生活真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式。」運用這種自覺、實證、承擔的態度,我讓自主性、自發性強大的報導文學,走進個人「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創作。 文學地景的寫作步驟看似簡易,其實不然;換言之,我必須先詳讀名家名著,再從閱讀中找到作品的主要地景舞臺及其背景意涵,然後,透過旅行方式一一尋訪,從中應承作品的相對意義。尋訪過程的難易,好似面對生活鎖事,吉或凶,好運壞運,都用平常心接受它。 這是耗時費工的任務,我卻樂此不疲的自二○○一年寫作《伊豆夏日某天》、二○○二年出版《尖石櫻花落》之後,即以日本文豪及其作品為主題,相繼出版《川端康成文學之旅》、《夏目漱石文學之旅》、《源氏物語文學之旅》、《平家物語文學之旅》,《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Ⅱ》等三十餘冊與文學地景相關的書籍。因為愛上日本旅行,喜歡閱讀,後來索性結合書與景,以文學旅人的養成旅歷,完成《文學旅人》、《文學旅路》兩冊,共一百個文學名景,及其延伸地景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供作喜歡到日本做文史旅行的讀者,行程參考的資料用書。 文學地景所指,不一定是要氣勢磅礡的大峽谷、大瀑布,可能是一座石橋、石碑、文豪舊居、地區、城市;因之,選擇內涵多樣且豐盛的日本文學,以及與文學名景同樣洋溢作者風格與風貌,使人肅然欽羨的地景,都成為我尋訪的目標;不獨感觸日本對文史的執著熱愛,甚而維護文學地景的用心,例如:標定為遺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的羅城門跡、保存得宜,夏目漱石在熊本的故居、標記為觀光景點,紫式部在大津石山寺起筆寫作《源氏物語》的寫字間。 某一年,為了捕捉谷崎潤一郎和村上春樹在兵庫縣西宮市成長與生活的舊居、足跡,我反覆觸及蘆屋、東灘、夙川、香櫨園、西宮、神戶,文豪曾經出沒的背景資料,並住進女兒和她的兩位同事,位於西宮蘆原町,一間雅致的獨棟三層樓寓所;西宮是關西地區著名的高級住宅區,我受到極和善的對待,在充滿暖意的「孝親房」生活了十六天,並在夙川公園的石椅,現場起稿寫作了一篇受到蘆屋與夙川文學氣氛深重感染的散文之作。我十分在意有沒有深刻感受兩位大文豪,對於在西宮一帶生活的景致、心情和心得,進而以文字明晰表達的誠摯之意。 現場寫作是報導文學極其重要的態度,我在夙川公園用手機備忘錄載記當下的記憶和回憶,並在西宮、大阪天神町的咖啡屋,寫出想說的話,想傳述的心情,再利用搭乘電車出遊拍照之際,組串段落、文字的順序,便於組合最美好的臨場寫作的篇章。 我需要用親臨現場的感受,找出足以感動人心的元素,寫作不就是要以尊崇的心意相待文字?我在數疊日式榻榻米的孝親暖房,應承文學地景的原創與寫作,即是這種:去吧,到現場感受情境。 放眼日本文學作品,文豪對文史勝景的描繪,恰有豪氣干雲的氣魄,何止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村上春樹的《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再如:川端康成把伊豆美景寫入《伊豆的舞孃》,在在充滿直述地景寫作的實錄,使之成為旅人追尋的旅遊勝地。 多年前,為尋索《伊豆的舞孃》文學舞臺,多次前往伊豆,遍賞半島寧謐、雅致的風光,甚而耗去五、六個小時,徒步行走在陰森幽暗的天城山,只為親炙文豪筆下散發的伊豆景色,以及男女主角純愛的魅力。 如同閱讀川端康成的經典作品《古都》,竟成讓讀者能深入認識與理解京都人文之美的指引。文學、戲劇與地景,恆為日本歷史文化的奧義,你看,作者不就如是把京都的文化與美景,透過孿生姊妹相會的情節,完滿寫進書中,進而引起莫大迴響。 這是對文豪及其作品無盡尊崇的眷戀行動,就像某年夏日去到熊本內坪井,進入夏目漱石舊居的瞬間,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暖意,倏忽想起他以熊本為背景寫作的《草枕》和《二百十日》,便興起尋索念頭,走訪兩部小說的舞臺,玉名市小天溫泉、阿蘇神社、阿蘇火山。 追尋日本文豪的文學地景,成為我人生後二十多年,無法停止的課業,那是文學、土地與人情連結給我帶來的,最生動的人文畫景,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入骨相思。 眼見近年到日本旅行的遊客,不乏與著名地景相應結合,到京都參訪金閣寺,相對記起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到岩手縣旅行,自然想到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漫遊宇治,好比走進《源氏物語》的情節,走訪西宮市,或許會想起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到松山市,必定識得夏目漱石的《少爺》。 再說,推理小說作家松本清張,他的大多數作品,懸疑案或凶殺案的發生地,盡括不少日本名景勝地,稱呼他是旅行作家也不為過,如:伊豆半島的《天城山命案》、明石海峽的《被玷汙的書》、廣島尾道的《內海の輪》等,後來這些地方都成為書迷追逐探究之所,更成為著名的文學地景,旅遊勝地。 發展旅遊觀光並非作家的任務或職責,然,寫下勝景使之成為旅遊名景,是文學、作家、土地和城市相知相惜的意義。我以文學旅人自居,寫作日本文學地景,用心著意的地方,是把報導文學精益求精的意義,安置在寫作日本文學紀行的嘗試;誠如二○二四年新曆正月初一,在京都平安神宮抽到中吉籤詩的勉語:世人很多,不是每個人都能跟神一樣偉大,所以你要讓自己變強大,並且培育他人變偉大。 從事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寫作多年,大費周章的以壯遊之姿,去到位處市街角落或深山密林搜尋文學名景,不辭辛勞的疾行,自不在話下,日本擁有的文學地景多而廣,深且奧,難以盡遊,我在旅路中,盡心盡力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一景、二景,甚或全景的新發現、新感動。
陳銘磻的 此生必訪50個日本文學地景. 廣受迴響! 再度重磅出擊! 「文學地景所指,不一定是要氣勢磅礡的大峽谷、大瀑布, 可能是一座石橋、石碑、文豪舊居、地區、城市……」 用親臨現場的感受,找出足以感動人心的元素! 即是這種:「去吧,到現場感受情境。」 陳銘磻:「日本擁有的文學地景多而廣,深且奧,難以盡遊。」 追尋日本文豪的文學地景,成為作者人生後二十多年,無法停止的課業,那是文學、土地與人情連結帶來的,最生動的人文畫景,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入骨相思。「我在旅路中,盡心盡力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一景、二景,甚或全景的新發現、新感動。」 本書集結了陳老師40多年來的走訪心得, 以及2025年最新與豐富資料與照片, 更以報導文學的職人精神執筆寫作, 兼具「文學的筆、新聞的眼」的文學性報導, 嚴選與影視音相關的作者、文學作品與地景, 帶領我們讀遊日本。 〈說明〉文學旅人と地景紀行 過去以來,依據高信疆先生所言:「用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以及現實生活真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式。」運用這種自覺、實證、承擔的態度,我讓自主性、自發性強大的報導文學,走進個人「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創作。 文學地景的寫作步驟看似簡易,其實不然;換言之,我必須先詳讀名家名著,再從閱讀中找到作品的主要地景舞臺及其背景意涵,然後,透過旅行方式一一尋訪,從中應承作品的相對意義。尋訪過程的難易,好似面對生活鎖事,吉或凶,好運壞運,都用平常心接受它。 這是耗時費工的任務,我卻樂此不疲的自二○○一年寫作《伊豆夏日某天》、二○○二年出版《尖石櫻花落》之後,即以日本文豪及其作品為主題,相繼出版《川端康成文學之旅》、《夏目漱石文學之旅》、《源氏物語文學之旅》、《平家物語文學之旅》,《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Ⅱ》等三十餘冊與文學地景相關的書籍。因為愛上日本旅行,喜歡閱讀,後來索性結合書與景,以文學旅人的養成旅歷,完成《文學旅人》、《文學旅路》兩冊,共一百個文學名景,及其延伸地景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供作喜歡到日本做文史旅行的讀者,行程參考的資料用書。 文學地景所指,不一定是要氣勢磅礡的大峽谷、大瀑布,可能是一座石橋、石碑、文豪舊居、地區、城市;因之,選擇內涵多樣且豐盛的日本文學,以及與文學名景同樣洋溢作者風格與風貌,使人肅然欽羨的地景,都成為我尋訪的目標;不獨感觸日本對文史的執著熱愛,甚而維護文學地景的用心,例如:標定為遺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的羅城門跡、保存得宜,夏目漱石在熊本的故居、標記為觀光景點,紫式部在大津石山寺起筆寫作《源氏物語》的寫字間。 某一年,為了捕捉谷崎潤一郎和村上春樹在兵庫縣西宮市成長與生活的舊居、足跡,我反覆觸及蘆屋、東灘、夙川、香櫨園、西宮、神戶,文豪曾經出沒的背景資料,並住進女兒和她的兩位同事,位於西宮蘆原町,一間雅致的獨棟三層樓寓所;西宮是關西地區著名的高級住宅區,我受到極和善的對待,在充滿暖意的「孝親房」生活了十六天,並在夙川公園的石椅,現場起稿寫作了一篇受到蘆屋與夙川文學氣氛深重感染的散文之作。我十分在意有沒有深刻感受兩位大文豪,對於在西宮一帶生活的景致、心情和心得,進而以文字明晰表達的誠摯之意。 現場寫作是報導文學極其重要的態度,我在夙川公園用手機備忘錄載記當下的記憶和回憶,並在西宮、大阪天神町的咖啡屋,寫出想說的話,想傳述的心情,再利用搭乘電車出遊拍照之際,組串段落、文字的順序,便於組合最美好的臨場寫作的篇章。 我需要用親臨現場的感受,找出足以感動人心的元素,寫作不就是要以尊崇的心意相待文字?我在數疊日式榻榻米的孝親暖房,應承文學地景的原創與寫作,即是這種:去吧,到現場感受情境。 放眼日本文學作品,文豪對文史勝景的描繪,恰有豪氣干雲的氣魄,何止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村上春樹的《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再如:川端康成把伊豆美景寫入《伊豆的舞孃》,在在充滿直述地景寫作的實錄,使之成為旅人追尋的旅遊勝地。 多年前,為尋索《伊豆的舞孃》文學舞臺,多次前往伊豆,遍賞半島寧謐、雅致的風光,甚而耗去五、六個小時,徒步行走在陰森幽暗的天城山,只為親炙文豪筆下散發的伊豆景色,以及男女主角純愛的魅力。 如同閱讀川端康成的經典作品《古都》,竟成讓讀者能深入認識與理解京都人文之美的指引。文學、戲劇與地景,恆為日本歷史文化的奧義,你看,作者不就如是把京都的文化與美景,透過孿生姊妹相會的情節,完滿寫進書中,進而引起莫大迴響。 這是對文豪及其作品無盡尊崇的眷戀行動,就像某年夏日去到熊本內坪井,進入夏目漱石舊居的瞬間,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暖意,倏忽想起他以熊本為背景寫作的《草枕》和《二百十日》,便興起尋索念頭,走訪兩部小說的舞臺,玉名市小天溫泉、阿蘇神社、阿蘇火山。 追尋日本文豪的文學地景,成為我人生後二十多年,無法停止的課業,那是文學、土地與人情連結給我帶來的,最生動的人文畫景,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入骨相思。 眼見近年到日本旅行的遊客,不乏與著名地景相應結合,到京都參訪金閣寺,相對記起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到岩手縣旅行,自然想到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漫遊宇治,好比走進《源氏物語》的情節,走訪西宮市,或許會想起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到松山市,必定識得夏目漱石的《少爺》。 再說,推理小說作家松本清張,他的大多數作品,懸疑案或凶殺案的發生地,盡括不少日本名景勝地,稱呼他是旅行作家也不為過,如:伊豆半島的《天城山命案》、明石海峽的《被玷汙的書》、廣島尾道的《內海の輪》等,後來這些地方都成為書迷追逐探究之所,更成為著名的文學地景,旅遊勝地。 發展旅遊觀光並非作家的任務或職責,然,寫下勝景使之成為旅遊名景,是文學、作家、土地和城市相知相惜的意義。我以文學旅人自居,寫作日本文學地景,用心著意的地方,是把報導文學精益求精的意義,安置在寫作日本文學紀行的嘗試;誠如二○二四年新曆正月初一,在京都平安神宮抽到中吉籤詩的勉語:世人很多,不是每個人都能跟神一樣偉大,所以你要讓自己變強大,並且培育他人變偉大。 從事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寫作多年,大費周章的以壯遊之姿,去到位處市街角落或深山密林搜尋文學名景,不辭辛勞的疾行,自不在話下,日本擁有的文學地景多而廣,深且奧,難以盡遊,我在旅路中,盡心盡力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一景、二景,甚或全景的新發現、新感動。
陳銘磻的 此生必訪50個日本文學地景. 廣受迴響! 再度重磅出擊! 「文學地景所指,不一定是要氣勢磅礡的大峽谷、大瀑布, 可能是一座石橋、石碑、文豪舊居、地區、城市……」 用親臨現場的感受,找出足以感動人心的元素! 即是這種:「去吧,到現場感受情境。」 陳銘磻:「日本擁有的文學地景多而廣,深且奧,難以盡遊。」 追尋日本文豪的文學地景,成為作者人生後二十多年,無法停止的課業,那是文學、土地與人情連結帶來的,最生動的人文畫景,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入骨相思。「我在旅路中,盡心盡力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一景、二景,甚或全景的新發現、新感動。」 本書集結了陳老師40多年來的走訪心得, 以及2025年最新與豐富資料與照片, 更以報導文學的職人精神執筆寫作, 兼具「文學的筆、新聞的眼」的文學性報導, 嚴選與影視音相關的作者、文學作品與地景, 帶領我們讀遊日本。 〈說明〉文學旅人と地景紀行 過去以來,依據高信疆先生所言:「用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以及現實生活真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式。」運用這種自覺、實證、承擔的態度,我讓自主性、自發性強大的報導文學,走進個人「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創作。 文學地景的寫作步驟看似簡易,其實不然;換言之,我必須先詳讀名家名著,再從閱讀中找到作品的主要地景舞臺及其背景意涵,然後,透過旅行方式一一尋訪,從中應承作品的相對意義。尋訪過程的難易,好似面對生活鎖事,吉或凶,好運壞運,都用平常心接受它。 這是耗時費工的任務,我卻樂此不疲的自二○○一年寫作《伊豆夏日某天》、二○○二年出版《尖石櫻花落》之後,即以日本文豪及其作品為主題,相繼出版《川端康成文學之旅》、《夏目漱石文學之旅》、《源氏物語文學之旅》、《平家物語文學之旅》,《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Ⅱ》等三十餘冊與文學地景相關的書籍。因為愛上日本旅行,喜歡閱讀,後來索性結合書與景,以文學旅人的養成旅歷,完成《文學旅人》、《文學旅路》兩冊,共一百個文學名景,及其延伸地景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供作喜歡到日本做文史旅行的讀者,行程參考的資料用書。 文學地景所指,不一定是要氣勢磅礡的大峽谷、大瀑布,可能是一座石橋、石碑、文豪舊居、地區、城市;因之,選擇內涵多樣且豐盛的日本文學,以及與文學名景同樣洋溢作者風格與風貌,使人肅然欽羨的地景,都成為我尋訪的目標;不獨感觸日本對文史的執著熱愛,甚而維護文學地景的用心,例如:標定為遺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的羅城門跡、保存得宜,夏目漱石在熊本的故居、標記為觀光景點,紫式部在大津石山寺起筆寫作《源氏物語》的寫字間。 某一年,為了捕捉谷崎潤一郎和村上春樹在兵庫縣西宮市成長與生活的舊居、足跡,我反覆觸及蘆屋、東灘、夙川、香櫨園、西宮、神戶,文豪曾經出沒的背景資料,並住進女兒和她的兩位同事,位於西宮蘆原町,一間雅致的獨棟三層樓寓所;西宮是關西地區著名的高級住宅區,我受到極和善的對待,在充滿暖意的「孝親房」生活了十六天,並在夙川公園的石椅,現場起稿寫作了一篇受到蘆屋與夙川文學氣氛深重感染的散文之作。我十分在意有沒有深刻感受兩位大文豪,對於在西宮一帶生活的景致、心情和心得,進而以文字明晰表達的誠摯之意。 現場寫作是報導文學極其重要的態度,我在夙川公園用手機備忘錄載記當下的記憶和回憶,並在西宮、大阪天神町的咖啡屋,寫出想說的話,想傳述的心情,再利用搭乘電車出遊拍照之際,組串段落、文字的順序,便於組合最美好的臨場寫作的篇章。 我需要用親臨現場的感受,找出足以感動人心的元素,寫作不就是要以尊崇的心意相待文字?我在數疊日式榻榻米的孝親暖房,應承文學地景的原創與寫作,即是這種:去吧,到現場感受情境。 放眼日本文學作品,文豪對文史勝景的描繪,恰有豪氣干雲的氣魄,何止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村上春樹的《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再如:川端康成把伊豆美景寫入《伊豆的舞孃》,在在充滿直述地景寫作的實錄,使之成為旅人追尋的旅遊勝地。 多年前,為尋索《伊豆的舞孃》文學舞臺,多次前往伊豆,遍賞半島寧謐、雅致的風光,甚而耗去五、六個小時,徒步行走在陰森幽暗的天城山,只為親炙文豪筆下散發的伊豆景色,以及男女主角純愛的魅力。 如同閱讀川端康成的經典作品《古都》,竟成讓讀者能深入認識與理解京都人文之美的指引。文學、戲劇與地景,恆為日本歷史文化的奧義,你看,作者不就如是把京都的文化與美景,透過孿生姊妹相會的情節,完滿寫進書中,進而引起莫大迴響。 這是對文豪及其作品無盡尊崇的眷戀行動,就像某年夏日去到熊本內坪井,進入夏目漱石舊居的瞬間,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暖意,倏忽想起他以熊本為背景寫作的《草枕》和《二百十日》,便興起尋索念頭,走訪兩部小說的舞臺,玉名市小天溫泉、阿蘇神社、阿蘇火山。 追尋日本文豪的文學地景,成為我人生後二十多年,無法停止的課業,那是文學、土地與人情連結給我帶來的,最生動的人文畫景,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入骨相思。 眼見近年到日本旅行的遊客,不乏與著名地景相應結合,到京都參訪金閣寺,相對記起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到岩手縣旅行,自然想到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漫遊宇治,好比走進《源氏物語》的情節,走訪西宮市,或許會想起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到松山市,必定識得夏目漱石的《少爺》。 再說,推理小說作家松本清張,他的大多數作品,懸疑案或凶殺案的發生地,盡括不少日本名景勝地,稱呼他是旅行作家也不為過,如:伊豆半島的《天城山命案》、明石海峽的《被玷汙的書》、廣島尾道的《內海の輪》等,後來這些地方都成為書迷追逐探究之所,更成為著名的文學地景,旅遊勝地。 發展旅遊觀光並非作家的任務或職責,然,寫下勝景使之成為旅遊名景,是文學、作家、土地和城市相知相惜的意義。我以文學旅人自居,寫作日本文學地景,用心著意的地方,是把報導文學精益求精的意義,安置在寫作日本文學紀行的嘗試;誠如二○二四年新曆正月初一,在京都平安神宮抽到中吉籤詩的勉語:世人很多,不是每個人都能跟神一樣偉大,所以你要讓自己變強大,並且培育他人變偉大。 從事日本文學地景紀行的寫作多年,大費周章的以壯遊之姿,去到位處市街角落或深山密林搜尋文學名景,不辭辛勞的疾行,自不在話下,日本擁有的文學地景多而廣,深且奧,難以盡遊,我在旅路中,盡心盡力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一景、二景,甚或全景的新發現、新感動。
《一生必讀日本文學名著》第二彈好看的經典作品太多熟諳日本文學的作家陳銘磻,也涉獵日本影視作品,這次把焦點擴大到日本漫畫、新世代日本作家,選題為奔放肆意的青春和奇幻色彩的作品:火之鳥、少年H、流星之絆、深夜食堂、寂寞東京鐵塔、佐賀的超級阿嬤、在咖啡冷掉之前、古書堂事件手帖、廚房、你的名字、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火花、夢十夜、河童、睡美人、窗邊的小荳荳……咀嚼在這些名家名作下描繪的青春是多麼美好而燦爛眼中的世界多麼充滿想像力宛如夜空的花火、楓葉般令人目眩……深愛日本文學,擁抱浪漫情懷的作者,這回擁抱的不只是文學,還涵蓋年輕人愛的青春文創和漫畫,以浪漫為題,以閱讀與文學養分為主軸,精選五十冊,以豐富的情感和優雅文字傳述情節、理解心得,把這些著作的優雅、華麗、魅惑,關乎人情世故、情愛眷戀,乃至物哀哲學、托寓於奇幻色彩的真實美學精要簡述。作者更親訪經典作品相關的地景,書中附上精美的彩色照片以及中日文版書封,讓讀者更能親潤這些經典作品的箇中況味。序=拜啟,日本文學家 中國時期,寫作如酷刑,師長要求強記報紙社論,背誦之乎者也,制約作文;無如掉入流俗八股,驚覺筆墨空疏,了無生機,在書寫焦土奔馳,感到心都凝縮在一起。幸好當代盛行存在主義,少讀駁雜經義,我得有機會客居夏陽輝映,天空青碧一色,霧靄流動,百草萌發,溪水清澄,人跡罕至的尖石部落教書;眼前一廣闊山脈,便沉浸在芒草穗子隨風搖曳的兒上讀尼采和齊克果、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痴迷感重的躍進西洋和東洋文學的豐饒世界,邂逅幽玄,靈魂受震撼,囂塵的心猶能獲得救贖。閱讀寫實、魅惑的東洋名著,感受作家精湛的文學典範,不由走躍寫作這條路,更是經過自覺鍛鍊的後果;一種諦念在心中紮了根,嫻習成日後勤謹創作的重要支助。眩日引介名家名著,忝作序言。
嚴選50個重要文學名景, 加上延伸地景的介紹, 合計超過三百多處, 輔以陳老師精練又浪漫的文字之美, 教人光是閱讀心生無限嚮往。 到日本旅遊時,時不時會看到俳句碑、作家雕像, 甚至看到關於日本文學名著的地景介紹。 熟悉日本文學和日本文學地景的陳銘磻老師, 經常造訪日本,常常為了書上描寫的地景不辭辛勞走訪, 一邊走訪一邊與文學相映,更能品出濃濃的文化意涵。 本書集結了陳老師40多年來的走訪心得,豐富資料與照片, 更以報導文學的職人精神執筆寫作, 兼具文學與報導價值, 更是熱愛日本文化、熱愛日本文學的最佳導讀與導遊。 〈說明〉 我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 某年夏天,在一場有關我寫作出版一冊日本文學地景之旅的新書發表會,散場後,一位年輕女大學生過來問話,她先是遞給我一張紀錄密麻麻文字的A4紙,告訴我,那是她和同學打算利用暑假到京都自由行兩週的行程計畫,「全是京都寺院和神社的參訪行程。」她說:「這樣的安排會不會過於單薄無趣?」 我清楚看見計畫書標記:「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南禪寺:谷崎潤一郎」、「知恩院:川端康成」、「晴明神社:夢枕獏」……問她:「妳們是宗教系的嗎?」「不是,文學系的。」她回問:「還是老師認為這樣的行程不妥當?」我愣怔了一下,告訴她:「以單一主題作為旅行目標,目的確切而清楚,這樣很好,有主張就好。」又說:「這就是我最想傳達的文學地景旅行的概念。日本許多文化、歷史、文學都載記在寺院深處,妳們發現了,想到了,看到了,並且願意親臨實地踏查,行程時間都不長,無法全面走訪,但已是簡明流程的完善行程。」 殘缺或不完美,本是人生一部分,多年來,我就是在執意尋索文學地景的偏執中奔赴旅途,借用旅行中遇到的事,或透過和別人不一樣想法的見解,去驗證旅行的奧妙感受,進而體會旅行是一場可以認識值得信任的夥伴的旅程。 旅行更是人生一大部分,那是用時間和體力跟陌生世界維繫起來的情誼。喜歡小說家村上春樹說的:「旅行這種事大都是相當累人的,不過有些知識是疲累之後才能親自學到的,有些喜悅是筋疲力盡後才能獲得的,這是我持續旅行所得到的真理。」 旅遊方式不單只能是跟隨旅行團或自由行,現今資訊發達,人們對喜愛怎麼遊玩的意志,易於汰舊換新,紙上旅遊、網站導覽、貴婦團、美食之旅、歷史之旅、古蹟之旅、戲劇之旅、文學之旅……,無不挖空心思創造新鮮有趣的旅遊樣態。 個人旅行日本已然超過40餘年,推廣文學地景紀行也超過20餘年,心目中理想的文學地景之旅的悠然概念,著墨於親訪名家名著作品情節記述的背景舞臺及對地景的感受,如:神社、山脈、河岸、城市、鐵道,甚或出生地、故鄉、舊居、成長地、文學紀念館,舉凡與名家名作相關的素材,都是我認定的文學地景。 不想一再重複以往到訪過的地方,旅行有計畫,沒有好心情,去了也是白去;有時又想,不過是出去走走,有什麼關係,自我解嘲是錢多也好,維護愛戀的心也好,純粹散心輕鬆也好,若是不去,可能最後會後悔也說不定,我意識到這樣做了之後,如果後悔,也比什麼都沒做再後悔要來得強大。我想過了,若是這樣做,可能看起來很蠢,但必定會得到旅行的感動與樂趣,我是這樣想,所以這麼做。 旅行跟人的情緒一樣會波動,尋路難,行路苦,然,至少能從行動中發覺自身的非凡生命力,不啻為珍奇經歷。這本耗去人生40餘時光,走訪日本上百名著地景,擇其非去不可的50個重要文學名景,以及延伸地景的著作,景點介紹超過三百多處,是個人從閱讀文學作品和踏查旅歷獲致的心得。用清明而詳實的報導,結合文學與旅行成為文學旅人,是對文學地景紀行的美學態度,附錄的兩篇隨筆,則是文學地景紀行的履歷展示。 原載2023年8月號《聯合文學》雜誌
嚴選50個重要文學名景, 加上延伸地景的介紹, 合計超過三百多處, 輔以陳老師精練又浪漫的文字之美, 教人光是閱讀心生無限嚮往。 到日本旅遊時,時不時會看到俳句碑、作家雕像, 甚至看到關於日本文學名著的地景介紹。 熟悉日本文學和日本文學地景的陳銘磻老師, 經常造訪日本,常常為了書上描寫的地景不辭辛勞走訪, 一邊走訪一邊與文學相映,更能品出濃濃的文化意涵。 本書集結了陳老師40多年來的走訪心得,豐富資料與照片, 更以報導文學的職人精神執筆寫作, 兼具文學與報導價值, 更是熱愛日本文化、熱愛日本文學的最佳導讀與導遊。 〈說明〉 我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 某年夏天,在一場有關我寫作出版一冊日本文學地景之旅的新書發表會,散場後,一位年輕女大學生過來問話,她先是遞給我一張紀錄密麻麻文字的A4紙,告訴我,那是她和同學打算利用暑假到京都自由行兩週的行程計畫,「全是京都寺院和神社的參訪行程。」她說:「這樣的安排會不會過於單薄無趣?」 我清楚看見計畫書標記:「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南禪寺:谷崎潤一郎」、「知恩院:川端康成」、「晴明神社:夢枕獏」……問她:「妳們是宗教系的嗎?」「不是,文學系的。」她回問:「還是老師認為這樣的行程不妥當?」我愣怔了一下,告訴她:「以單一主題作為旅行目標,目的確切而清楚,這樣很好,有主張就好。」又說:「這就是我最想傳達的文學地景旅行的概念。日本許多文化、歷史、文學都載記在寺院深處,妳們發現了,想到了,看到了,並且願意親臨實地踏查,行程時間都不長,無法全面走訪,但已是簡明流程的完善行程。」 殘缺或不完美,本是人生一部分,多年來,我就是在執意尋索文學地景的偏執中奔赴旅途,借用旅行中遇到的事,或透過和別人不一樣想法的見解,去驗證旅行的奧妙感受,進而體會旅行是一場可以認識值得信任的夥伴的旅程。 旅行更是人生一大部分,那是用時間和體力跟陌生世界維繫起來的情誼。喜歡小說家村上春樹說的:「旅行這種事大都是相當累人的,不過有些知識是疲累之後才能親自學到的,有些喜悅是筋疲力盡後才能獲得的,這是我持續旅行所得到的真理。」 旅遊方式不單只能是跟隨旅行團或自由行,現今資訊發達,人們對喜愛怎麼遊玩的意志,易於汰舊換新,紙上旅遊、網站導覽、貴婦團、美食之旅、歷史之旅、古蹟之旅、戲劇之旅、文學之旅……,無不挖空心思創造新鮮有趣的旅遊樣態。 個人旅行日本已然超過40餘年,推廣文學地景紀行也超過20餘年,心目中理想的文學地景之旅的悠然概念,著墨於親訪名家名著作品情節記述的背景舞臺及對地景的感受,如:神社、山脈、河岸、城市、鐵道,甚或出生地、故鄉、舊居、成長地、文學紀念館,舉凡與名家名作相關的素材,都是我認定的文學地景。 不想一再重複以往到訪過的地方,旅行有計畫,沒有好心情,去了也是白去;有時又想,不過是出去走走,有什麼關係,自我解嘲是錢多也好,維護愛戀的心也好,純粹散心輕鬆也好,若是不去,可能最後會後悔也說不定,我意識到這樣做了之後,如果後悔,也比什麼都沒做再後悔要來得強大。我想過了,若是這樣做,可能看起來很蠢,但必定會得到旅行的感動與樂趣,我是這樣想,所以這麼做。 旅行跟人的情緒一樣會波動,尋路難,行路苦,然,至少能從行動中發覺自身的非凡生命力,不啻為珍奇經歷。這本耗去人生40餘時光,走訪日本上百名著地景,擇其非去不可的50個重要文學名景,以及延伸地景的著作,景點介紹超過三百多處,是個人從閱讀文學作品和踏查旅歷獲致的心得。用清明而詳實的報導,結合文學與旅行成為文學旅人,是對文學地景紀行的美學態度,附錄的兩篇隨筆,則是文學地景紀行的履歷展示。 原載2023年8月號《聯合文學》雜誌
旅行是一種生活學習的態度, 寫作是一種心情結晶的過程。 ”這是走一段讓情感融入文字,有思想的旅行文學。” ~作家林央敏讚言~ 旅行寫作該怎樣寫才動人? 這本 作家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及旅行文學寫作便覽, 知名報導文學作家 陳銘磻,旅行又旅行,寫作再寫作。 一個酷愛旅行、愛寫作、愛文字、愛到日本旅行的男人, 突破性文字,以極利落精簡的500字短文, 描景寫情,有深度、有思想、有感念的地景紀行文風。 款款漫筆描繪春櫻冬雪、夏祭秋楓四季風物詩。 作者更不吝,於「後記」中,整理多年來寫文寫景,整理成簡要理論,並附上文豪作品範例,解析旅行文學描摹要領。 【評析】 這個酷愛旅行的男人,從年輕時代客旅日本城鄉四十年,深入體驗日本民俗祭儀、綺麗文化、幽玄人文、璀璨美學、魅惑文學,刻鏤於心眼,直到後中年,以旅行為題,寫作112篇旅途紀實與心領神會的感觸,化為文字,深情描繪閱歷、生動記述心情,再藉說明提點,指引熱愛旅行、喜歡寫作旅行報導者,從外探內的讓人愛上那土那人那風情,讓一個人的風景,透過閱讀,成了我們的風景。 【序 說】心眼因風景而開的體驗 旅行是旅人用來建立生命認同的本體,藉此收拾和整理人生。 回顧二十九歲隻身遠赴日本,追隨從事新聞記者工作,日治時期就學大阪的父親,自東京遍行至四國;近一個月風塵奔走,激起父子偎隨同行,深切的喜悅。父親走後,換我帶領三個小孩,援引走過的路,再現多彩景象。 後來數年,替換通曉日語的女兒,費心依我需求規畫行程,伴隨照應,逐一完成《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十二冊書籍的採訪、寫作與出版,工夫繁重,耗時費神。 如今,進出日本四十年,足跡深及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山陰山陽、四國、九州、琉球,遍歷無數古蹟、名景,激賞民俗祭儀、綺麗文化、幽玄人文、璀璨美學、魅惑文學,無不刻鏤心眼;甚或力有未逮偏巧錯失的勝景,也不覺遺憾。 打心裡酷愛遊走日本,紀錄旅遊蹤跡,喜歡旅行中誠懇面對並不成熟的自己,以及載記遇見的生動景物。所有見聞,後來逐一成為寫作素材。截至目前,拿日本旅遊為題材的紀行,包括:旅行紀、文學地景之旅,以散文、報導呈現,總計二十六冊。 閱讀日本文學名著、尋索人文地景、寫作文學旅行,占據人生大半時間。 曾經佇足人跡罕至的郊野山林,凝望天色、樹影、遺蹟,飽吮草木氣息,沐浴大自然光澤,心情變得無比舒暢;當意識到這便是寫作好材料,心裡就會劇烈襯映生之光采。 沒有經歷就不會有判斷,旅行是旅人用來建立生命認同的本體;過去至今的取材寫作,大都與傳統背道而馳,這就是我,不打算改變,也回不了頭;往復創作數十年,難免會有些許想法封存暗室,而今,不做聯想,盡情放懷把四十年旅行經驗描繪下來,勗勉自己,出版每一本書,都將是此生最後一書;因為難捨,所以格外用心。 書寫本書,依然抱持這種態度,希望藉由一一二篇放眼人事物景的隨筆之作,讓讀者從個人心有所感的紀行,體會國風文化的綽約美學,領受旅行衍生的感動,甚且納流寫作遊記的逸趣,看看自己如何使用對於報導文學的體認,以每篇五四○字短文,闡述人文風景給予生命的丰采感觸。 人生偶遇美景,心眼因風景而開的體驗,催促我以文字寫生,松尾芭蕉說:「旅行又旅行,秋風盡在旅途中。」比起後悔沒把行旅遇到的春風秋雨拍攝下來,不如先寫了再說。 寫作本是一場被文字折騰的拚鬥遊戲,文學旅行寫作,我是這樣勾摹,換作是你,會運用怎樣的思維、文字,傳述旅遊印記? 櫻花綻放時間短暫,卻感覺不到悲傷,為何?那是因為無論浮世長短,她一心專注為完成盛開的使命,竭盡全力而活的緣故! 寫作這本個人第112本書,即是得自旅歷感受的純粹心意,藉此收拾和整理人生。一個人感動太多、堅強太久,最怕別人安慰;對你來說,這本書或是旅次情事的串聯,對我而言,是生命之旅。那麼,為什麼非要以寫作回顧客旅記憶?答案是不存在的,答案若不是自己得出,就沒意義。 好吧,也許這句話還不賴:旅行是為了下一次能走更遠的路。
旅行是一種生活學習的態度, 寫作是一種心情結晶的過程。 ”這是走一段讓情感融入文字,有思想的旅行文學。” ~作家林央敏讚言~ 旅行寫作該怎樣寫才動人? 這本 作家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及旅行文學寫作便覽, 知名報導文學作家 陳銘磻,旅行又旅行,寫作再寫作。 一個酷愛旅行、愛寫作、愛文字、愛到日本旅行的男人, 突破性文字,以極利落精簡的500字短文, 描景寫情,有深度、有思想、有感念的地景紀行文風。 款款漫筆描繪春櫻冬雪、夏祭秋楓四季風物詩。 作者更不吝,於「後記」中,整理多年來寫文寫景,整理成簡要理論,並附上文豪作品範例,解析旅行文學描摹要領。 【評析】 這個酷愛旅行的男人,從年輕時代客旅日本城鄉四十年,深入體驗日本民俗祭儀、綺麗文化、幽玄人文、璀璨美學、魅惑文學,刻鏤於心眼,直到後中年,以旅行為題,寫作112篇旅途紀實與心領神會的感觸,化為文字,深情描繪閱歷、生動記述心情,再藉說明提點,指引熱愛旅行、喜歡寫作旅行報導者,從外探內的讓人愛上那土那人那風情,讓一個人的風景,透過閱讀,成了我們的風景。 【序 說】心眼因風景而開的體驗 旅行是旅人用來建立生命認同的本體,藉此收拾和整理人生。 回顧二十九歲隻身遠赴日本,追隨從事新聞記者工作,日治時期就學大阪的父親,自東京遍行至四國;近一個月風塵奔走,激起父子偎隨同行,深切的喜悅。父親走後,換我帶領三個小孩,援引走過的路,再現多彩景象。 後來數年,替換通曉日語的女兒,費心依我需求規畫行程,伴隨照應,逐一完成《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十二冊書籍的採訪、寫作與出版,工夫繁重,耗時費神。 如今,進出日本四十年,足跡深及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山陰山陽、四國、九州、琉球,遍歷無數古蹟、名景,激賞民俗祭儀、綺麗文化、幽玄人文、璀璨美學、魅惑文學,無不刻鏤心眼;甚或力有未逮偏巧錯失的勝景,也不覺遺憾。 打心裡酷愛遊走日本,紀錄旅遊蹤跡,喜歡旅行中誠懇面對並不成熟的自己,以及載記遇見的生動景物。所有見聞,後來逐一成為寫作素材。截至目前,拿日本旅遊為題材的紀行,包括:旅行紀、文學地景之旅,以散文、報導呈現,總計二十六冊。 閱讀日本文學名著、尋索人文地景、寫作文學旅行,占據人生大半時間。 曾經佇足人跡罕至的郊野山林,凝望天色、樹影、遺蹟,飽吮草木氣息,沐浴大自然光澤,心情變得無比舒暢;當意識到這便是寫作好材料,心裡就會劇烈襯映生之光采。 沒有經歷就不會有判斷,旅行是旅人用來建立生命認同的本體;過去至今的取材寫作,大都與傳統背道而馳,這就是我,不打算改變,也回不了頭;往復創作數十年,難免會有些許想法封存暗室,而今,不做聯想,盡情放懷把四十年旅行經驗描繪下來,勗勉自己,出版每一本書,都將是此生最後一書;因為難捨,所以格外用心。 書寫本書,依然抱持這種態度,希望藉由一一二篇放眼人事物景的隨筆之作,讓讀者從個人心有所感的紀行,體會國風文化的綽約美學,領受旅行衍生的感動,甚且納流寫作遊記的逸趣,看看自己如何使用對於報導文學的體認,以每篇五四○字短文,闡述人文風景給予生命的丰采感觸。 人生偶遇美景,心眼因風景而開的體驗,催促我以文字寫生,松尾芭蕉說:「旅行又旅行,秋風盡在旅途中。」比起後悔沒把行旅遇到的春風秋雨拍攝下來,不如先寫了再說。 寫作本是一場被文字折騰的拚鬥遊戲,文學旅行寫作,我是這樣勾摹,換作是你,會運用怎樣的思維、文字,傳述旅遊印記? 櫻花綻放時間短暫,卻感覺不到悲傷,為何?那是因為無論浮世長短,她一心專注為完成盛開的使命,竭盡全力而活的緣故! 寫作這本個人第112本書,即是得自旅歷感受的純粹心意,藉此收拾和整理人生。一個人感動太多、堅強太久,最怕別人安慰;對你來說,這本書或是旅次情事的串聯,對我而言,是生命之旅。那麼,為什麼非要以寫作回顧客旅記憶?答案是不存在的,答案若不是自己得出,就沒意義。 好吧,也許這句話還不賴:旅行是為了下一次能走更遠的路。
旅行是一種生活學習的態度, 寫作是一種心情結晶的過程。 ”這是走一段讓情感融入文字,有思想的旅行文學。” ~作家林央敏讚言~ 旅行寫作該怎樣寫才動人? 這本 作家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及旅行文學寫作便覽, 知名報導文學作家 陳銘磻,旅行又旅行,寫作再寫作。 一個酷愛旅行、愛寫作、愛文字、愛到日本旅行的男人, 突破性文字,以極利落精簡的500字短文, 描景寫情,有深度、有思想、有感念的地景紀行文風。 款款漫筆描繪春櫻冬雪、夏祭秋楓四季風物詩。 作者更不吝,於「後記」中,整理多年來寫文寫景,整理成簡要理論,並附上文豪作品範例,解析旅行文學描摹要領。 【評析】 這個酷愛旅行的男人,從年輕時代客旅日本城鄉四十年,深入體驗日本民俗祭儀、綺麗文化、幽玄人文、璀璨美學、魅惑文學,刻鏤於心眼,直到後中年,以旅行為題,寫作112篇旅途紀實與心領神會的感觸,化為文字,深情描繪閱歷、生動記述心情,再藉說明提點,指引熱愛旅行、喜歡寫作旅行報導者,從外探內的讓人愛上那土那人那風情,讓一個人的風景,透過閱讀,成了我們的風景。 【序 說】心眼因風景而開的體驗 旅行是旅人用來建立生命認同的本體,藉此收拾和整理人生。 回顧二十九歲隻身遠赴日本,追隨從事新聞記者工作,日治時期就學大阪的父親,自東京遍行至四國;近一個月風塵奔走,激起父子偎隨同行,深切的喜悅。父親走後,換我帶領三個小孩,援引走過的路,再現多彩景象。 後來數年,替換通曉日語的女兒,費心依我需求規畫行程,伴隨照應,逐一完成《日本文學地景紀行》十二冊書籍的採訪、寫作與出版,工夫繁重,耗時費神。 如今,進出日本四十年,足跡深及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山陰山陽、四國、九州、琉球,遍歷無數古蹟、名景,激賞民俗祭儀、綺麗文化、幽玄人文、璀璨美學、魅惑文學,無不刻鏤心眼;甚或力有未逮偏巧錯失的勝景,也不覺遺憾。 打心裡酷愛遊走日本,紀錄旅遊蹤跡,喜歡旅行中誠懇面對並不成熟的自己,以及載記遇見的生動景物。所有見聞,後來逐一成為寫作素材。截至目前,拿日本旅遊為題材的紀行,包括:旅行紀、文學地景之旅,以散文、報導呈現,總計二十六冊。 閱讀日本文學名著、尋索人文地景、寫作文學旅行,占據人生大半時間。 曾經佇足人跡罕至的郊野山林,凝望天色、樹影、遺蹟,飽吮草木氣息,沐浴大自然光澤,心情變得無比舒暢;當意識到這便是寫作好材料,心裡就會劇烈襯映生之光采。 沒有經歷就不會有判斷,旅行是旅人用來建立生命認同的本體;過去至今的取材寫作,大都與傳統背道而馳,這就是我,不打算改變,也回不了頭;往復創作數十年,難免會有些許想法封存暗室,而今,不做聯想,盡情放懷把四十年旅行經驗描繪下來,勗勉自己,出版每一本書,都將是此生最後一書;因為難捨,所以格外用心。 書寫本書,依然抱持這種態度,希望藉由一一二篇放眼人事物景的隨筆之作,讓讀者從個人心有所感的紀行,體會國風文化的綽約美學,領受旅行衍生的感動,甚且納流寫作遊記的逸趣,看看自己如何使用對於報導文學的體認,以每篇五四○字短文,闡述人文風景給予生命的丰采感觸。 人生偶遇美景,心眼因風景而開的體驗,催促我以文字寫生,松尾芭蕉說:「旅行又旅行,秋風盡在旅途中。」比起後悔沒把行旅遇到的春風秋雨拍攝下來,不如先寫了再說。 寫作本是一場被文字折騰的拚鬥遊戲,文學旅行寫作,我是這樣勾摹,換作是你,會運用怎樣的思維、文字,傳述旅遊印記? 櫻花綻放時間短暫,卻感覺不到悲傷,為何?那是因為無論浮世長短,她一心專注為完成盛開的使命,竭盡全力而活的緣故! 寫作這本個人第112本書,即是得自旅歷感受的純粹心意,藉此收拾和整理人生。一個人感動太多、堅強太久,最怕別人安慰;對你來說,這本書或是旅次情事的串聯,對我而言,是生命之旅。那麼,為什麼非要以寫作回顧客旅記憶?答案是不存在的,答案若不是自己得出,就沒意義。 好吧,也許這句話還不賴:旅行是為了下一次能走更遠的路。
一生必讀日本文學 《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 熟諳浸潤日本文學的作家陳銘磻 把焦點擴大到日本漫畫、新世代日本作家: 火之鳥、少年H、流星之絆、深夜食堂、 寂寞東京鐵塔、廚房、惡人、流、在咖啡冷掉之前、 古書堂事件手帖、 你的名字、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火花…… 好的作品太多 50本代表青春的放浪與魅惑 青春是多麼美好而燦爛 宛如夜空的花火、 粉美的櫻花雨…… 日本文學名著の放浪與物哀美學 深愛日本文學,擁抱浪漫情懷的作者,這回擁抱的不只是文學,還涵蓋年輕人愛的青春文創和漫畫,以浪漫為題,以閱讀與文學養分為主軸,精選五十冊,以豐富的情感和優雅文字傳述情節、理解心得,把這些著作的優雅、華麗、魅惑,關乎人情世故、情愛眷戀,乃至物哀哲學、托寓於奇幻色彩的真實美學精要簡述。作者更親訪經典作品相關的地景,書中附上精美的彩色照片以及中日文版書封,讓讀者更能親潤這些經典作品的箇中況味。 ∕萬葉集∕和泉式部日記∕芭蕉百句∕草枕∕夢十夜∕高野聖∕陰翳禮讚∕刺青∕卍∕河童∕蜘蛛之絲∕鞍馬天狗∕千羽鶴∕美麗與哀愁∕睡美人∕放浪記∕天平之甍∕日本文學史∕五號街夕霧樓∕鎌倉戰神源義經∕最後的將軍∕深河∕大地之子∕春雪∕奔馬∕曉寺∕天人五衰∕火之鳥∕女兒的道歉信∕少年H∕窗邊的小荳荳∕少爺的時代∕秋之舞姬∕蒼空之下∕明治流星雨∕悶悶不樂的漱石∕地下鐵事件∕佐賀的超級阿嬤∕流星之絆∕漫畫版人間失格∕深夜食堂∕寂寞東京鐵塔∕廚房∕惡人∕流∕在咖啡冷掉之前∕古書堂事件手帖∕你的名字∕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火花∕ 序=拜啟,日本文學家 中國時期,寫作如酷刑,師長要求強記報紙社論,背誦之乎者也,制約作文;無如掉入流俗八股,驚覺筆墨空疏,了無生機,在書寫焦土奔馳,感到心都凝縮在一起。 幸好當代盛行存在主義,少讀駁雜經義,我得有機會客居夏陽輝映,天空青碧一色,霧靄流動,百草萌發,溪水清澄,人跡罕至的尖石部落教書;眼前一廣闊山脈,便沉浸在芒草穗子隨風搖曳的兒上讀尼采和齊克果、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痴迷感重的躍進西洋和東洋文學的豐饒世界,邂逅幽玄,靈魂受震撼,囂塵的心猶能獲得救贖。 閱讀寫實、魅惑的東洋名著,感受作家精湛的文學典範,不由走躍寫作這條路,更是經過自覺鍛鍊的後果;一種諦念在心中紮了根,嫻習成日後勤謹創作的重要支助。 眩日引介名家名著,忝作序言。
一生必讀日本文學 《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 熟諳浸潤日本文學的作家陳銘磻 把焦點擴大到日本漫畫、新世代日本作家: 火之鳥、少年H、流星之絆、深夜食堂、 寂寞東京鐵塔、廚房、惡人、流、在咖啡冷掉之前、 古書堂事件手帖、 你的名字、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火花…… 好的作品太多 50本代表青春的放浪與魅惑 青春是多麼美好而燦爛 宛如夜空的花火、 粉美的櫻花雨…… 日本文學名著の放浪與物哀美學 深愛日本文學,擁抱浪漫情懷的作者,這回擁抱的不只是文學,還涵蓋年輕人愛的青春文創和漫畫,以浪漫為題,以閱讀與文學養分為主軸,精選五十冊,以豐富的情感和優雅文字傳述情節、理解心得,把這些著作的優雅、華麗、魅惑,關乎人情世故、情愛眷戀,乃至物哀哲學、托寓於奇幻色彩的真實美學精要簡述。作者更親訪經典作品相關的地景,書中附上精美的彩色照片以及中日文版書封,讓讀者更能親潤這些經典作品的箇中況味。 ∕萬葉集∕和泉式部日記∕芭蕉百句∕草枕∕夢十夜∕高野聖∕陰翳禮讚∕刺青∕卍∕河童∕蜘蛛之絲∕鞍馬天狗∕千羽鶴∕美麗與哀愁∕睡美人∕放浪記∕天平之甍∕日本文學史∕五號街夕霧樓∕鎌倉戰神源義經∕最後的將軍∕深河∕大地之子∕春雪∕奔馬∕曉寺∕天人五衰∕火之鳥∕女兒的道歉信∕少年H∕窗邊的小荳荳∕少爺的時代∕秋之舞姬∕蒼空之下∕明治流星雨∕悶悶不樂的漱石∕地下鐵事件∕佐賀的超級阿嬤∕流星之絆∕漫畫版人間失格∕深夜食堂∕寂寞東京鐵塔∕廚房∕惡人∕流∕在咖啡冷掉之前∕古書堂事件手帖∕你的名字∕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火花∕ 序=拜啟,日本文學家 中國時期,寫作如酷刑,師長要求強記報紙社論,背誦之乎者也,制約作文;無如掉入流俗八股,驚覺筆墨空疏,了無生機,在書寫焦土奔馳,感到心都凝縮在一起。 幸好當代盛行存在主義,少讀駁雜經義,我得有機會客居夏陽輝映,天空青碧一色,霧靄流動,百草萌發,溪水清澄,人跡罕至的尖石部落教書;眼前一廣闊山脈,便沉浸在芒草穗子隨風搖曳的兒上讀尼采和齊克果、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痴迷感重的躍進西洋和東洋文學的豐饒世界,邂逅幽玄,靈魂受震撼,囂塵的心猶能獲得救贖。 閱讀寫實、魅惑的東洋名著,感受作家精湛的文學典範,不由走躍寫作這條路,更是經過自覺鍛鍊的後果;一種諦念在心中紮了根,嫻習成日後勤謹創作的重要支助。 眩日引介名家名著,忝作序言。
尖石風物詩 塔克金溪與那羅溪流域的四季風情紀 Seasonal Features in Jianshih 位居淡水河系大漢溪源頭的尖石鄉後山塔克金溪, 流域沿岸莽蒼壯麗的司馬庫斯、鎮西堡、秀巒, 保存無數雄豪拔尖神木群; 前山那羅溪流域,是貫穿新竹縣市頭前溪的上游, 秀麗的山水地景,被世人稱頌為文學的心靈故鄉。 風物詩非詩,是指季節特有的景物,感官、情調、季語、習俗, 能讓人很快意識到季節性特徵的事物, 如:春櫻、夏螢、秋楓、冬寒、花火、納涼、風鈴、祭典, 是訴諸現代人對季語的深刻印記。 本書依風物詩內涵、俳句美學,以溪河流域紀錄尖石鄉使人印象良深的 四季風光、節令活動、山水地景、文學紀行。
尖石風物詩 塔克金溪與那羅溪流域的四季風情紀 Seasonal Features in Jianshih 位居淡水河系大漢溪源頭的尖石鄉後山塔克金溪, 流域沿岸莽蒼壯麗的司馬庫斯、鎮西堡、秀巒, 保存無數雄豪拔尖神木群; 前山那羅溪流域,是貫穿新竹縣市頭前溪的上游, 秀麗的山水地景,被世人稱頌為文學的心靈故鄉。 風物詩非詩,是指季節特有的景物,感官、情調、季語、習俗, 能讓人很快意識到季節性特徵的事物, 如:春櫻、夏螢、秋楓、冬寒、花火、納涼、風鈴、祭典, 是訴諸現代人對季語的深刻印記。 本書依風物詩內涵、俳句美學,以溪河流域紀錄尖石鄉使人印象良深的 四季風光、節令活動、山水地景、文學紀行。
以淡水河系大漢溪的源頭新竹縣尖石鄉大霸尖山與品田山下的塔克金溪、薩克亞金溪、馬里科灣溪,沿大漢溪流域,紀錄臺灣北部,這條滋養幾百萬人生命的大河,歷史、環境、人文的發展;以及沿線桃園市復興區、龍潭區、大溪區,主要流域的人文與文學地景介紹。這是以寫作12冊「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著名的作家陳銘磻繼記述新店溪文史為要的《新店渡》之後的大河之作,綜觀大漢溪浩蕩的人文生態與地景描述,十分壯觀,是當前相關於大漢溪流域第一本精緻的報導文學之作。
以淡水河系大漢溪的源頭新竹縣尖石鄉大霸尖山與品田山下的塔克金溪、薩克亞金溪、馬里科灣溪,沿大漢溪流域,紀錄臺灣北部,這條滋養幾百萬人生命的大河,歷史、環境、人文的發展;以及沿線桃園市復興區、龍潭區、大溪區,主要流域的人文與文學地景介紹。這是以寫作12冊「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著名的作家陳銘磻繼記述新店溪文史為要的《新店渡》之後的大河之作,綜觀大漢溪浩蕩的人文生態與地景描述,十分壯觀,是當前相關於大漢溪流域第一本精緻的報導文學之作。
以淡水河系大漢溪的源頭新竹縣尖石鄉大霸尖山與品田山下的塔克金溪、薩克亞金溪、馬里科灣溪,沿大漢溪流域,紀錄臺灣北部,這條滋養幾百萬人生命的大河,歷史、環境、人文的發展;以及沿線桃園市復興區、龍潭區、大溪區,主要流域的人文與文學地景介紹。這是以寫作12冊「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著名的作家陳銘磻繼記述新店溪文史為要的《新店渡》之後的大河之作,綜觀大漢溪浩蕩的人文生態與地景描述,十分壯觀,是當前相關於大漢溪流域第一本精緻的報導文學之作。
導演北野武說:「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生活雖然有些無聊、有點煩, 只要有日劇,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意思。 喜歡去日本旅行, 喜歡寫日本, 收集日本的小物, 當然也是日劇迷…… 每天看看日劇、哭哭笑笑, 就可以心滿意足入睡…… "這本書當然不是日劇指南,透過每部戲,阿磻彷彿把自己的人生也跟著演了一遍……寫自己,寫他的成長過程,寫出他內心深處種種感悟。聽說原稿來來回回修了超過九次,可見他有多麼在乎……" 珠寶詩人 曾郁雯如是說 "本來還以為是日劇迷的午茶時光,進來一看不得了,竟是失眠夜的晚安曲,很療癒。看似淡淡的感觸,卻有千錘百鍊的澈悟,彷彿依稀……" 謝蕙蒙∕資深記者 〔序文〕送你一輪明月 每次見到陳銘磻先生這位前輩,總是直接「阿磻」、「阿磻」沒大沒小的叫他,喜歡穿花襯衫、緊身T恤的他毫不在意,也總是笑迷迷回應。 最近才發現我們除了都喜歡去日本旅行,寫有關日本的文章,收集日本的小東西,竟然同是日劇迷。這些年被醫生警告睡前不能再躺著讀書,最好的辦法就是看日劇,因為我的哭點和笑點都很低,所以看看日劇、哭哭笑笑、練練氣功,就可以心滿意足入睡。 阿磻看的日劇橫跨各種類型,正在職場奮鬥,急需加油打氣的朋友可以看《半澤直樹》、《Change》、《王牌女行員花咲舞》、《房仲女王》、《重版出來!》、《彬與瑛》。失戀的人不妨看看《101次求婚》、《失戀巧克力》、《倒數第二次戀愛》、《那一年我們談的那場戀愛》、《拜託請愛我》、《家族的形式》,一定能療癒痛苦,重拾信心。 如果想探討各式各樣的愛情及婚姻哲學,建議觀賞《世紀末之詩》、《流星》、《家政婦女王》、《毫不保留的愛》、《戀妻家宮本》、《科學怪人之戀》、《再一次求婚》、《賢者之愛》。 關於美食則有《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天皇的御廚》。 溫馨小品如《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椿文具店──鎌倉代筆人物語》、《毛毯貓》、《四重奏》。大河劇《龍馬傳》、《平清盛》會讓人追劇追到廢寢忘食。想了解現代年輕人究竟在想什麼?可以參考《月薪嬌妻》(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寬鬆世代又怎樣》。看完《白色巨塔》、《金錢戰爭》、《人間的證明》、《銀座夜女王》肯定對人性另有一番深刻體會。 喜歡推理的朋友可以選擇《流星之絆》、《沒有薔薇的花店》、《反轉》、《LAST FRIENDS》、《大小姐的骨推理》、《即便是愛,也有祕密》、《ST破案天團》。還有一部由小栗旬、西島秀俊主演的公安機動搜查隊特搜班《‎Crisis危機英雄》,特別邀請來自印尼的「席拉」及菲律賓的「卡利」,對演員進行武術和劍、棍術指導,武打動作乾淨利落,帥爆了。 這本書當然不是日劇指南,透過每部戲,阿磻彷彿把自己的人生也跟著演了一遍。過去的阿磻是報導文學、地景文學的高手,獲獎連連;近年則走遍日本,介紹日本作家及其名著。一直到這本《無聊的人生,死也不要!──那些日劇教我們的72件事》才開始寫自己,寫他的成長過程,寫出他內心深處種種感悟。聽說原稿來來回回修了超過九次,可見他有多麼在乎,實在令人敬佩。 他在書中提到的良寬禪師(1758~1831),是江戶時代曹洞宗名僧,出生越後國出雲崎,家勢顯赫,自幼受漢文化教育,精通字畫,擅長詩歌,和漢雙語皆通,十八歲在光照寺削髮為沙門,清貧自在。 某晚,有個覬覦很久的小賊趁良寬禪師外出,光顧他的草庵,什麼也找不到,空著手正要離去,不巧碰到良寬,良寬怕山林夜來寒涼,竟把身上的袈裟脫下來送給小賊,小賊慌忙抓起袈裟離去,良寬目送,說道:「可惜啊,沒能送他一輪明月。」隔日晨起,良寬走出戶外,只見自己的袈裟摺得整整齊齊置於門口,應是小賊良心發現,開啟如明月般的本性。 良寬禪師講法傳道崇尚自然,最不喜歡「書家的字、廚師的菜與詩人的詩」,即使花開花落,明月高照,日子還是像良寬禪師一樣過得很瀟灑。日劇就像我們的生活,都是人生拼圖的一小片,拼著拼著也能拼出大河劇。生活雖然有點煩,只要有日劇,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意思。 最後我也貢獻幾部私房菜,想看劇情的可以參考《俠飯》、《靈異界限》、《Specialist》、《99.9 不可能的翻案》。《校對女王》的女主角石原聰美在劇中搭配的每套服裝都可以當成穿衣指南。至於《王牌大冤家》、《刑警七人》、《幕末美食武士飯》光看男主角竹野內豐、東山紀之、瀨戶康史就足以雙手投降,死心塌地被綁架。 珠寶詩人 曾郁雯 2017年初秋臺北 〔戲言〕人世間,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日本俳人 小林一茶 我的年少生涯,父親日間是新聞記者,夜間是戲院經理,就便看了多年免費電影,猶迷東洋影片,《野菊之墓》、《楢山節考》、《七武士》、《丹下佐膳》、《愛染桂》、《黃金孔雀城》、《金色夜叉》……,實難概括。後來又愛上日劇,從而跟隨劇迷成為「日劇御宅族」。 日文「御宅」,原為尊稱對方或對方宅邸的敬語,後來形成族群代名。「宅」字泛指熱中某類次文化並對其有深入認知者,而「御宅族」意指博精次文化事物的族群,無關乎「宅」在家不出門的「宅男」、「宅女」。 我這老大不小的人,某年某夜猝然一頭栽入擅長改編自文學名著、漫畫名作,散發生動大和民族人文美學、文化特質的日劇,夜夜未輟。這些以製作精緻取勝的戲劇,大都跟真實人生呼應,撩人從中萃取露水生命的內涵。 日本的人文美學,經千百年歷史淬鍊,昇華為和歌、物語、能劇、文樂、浮世繪、和風庭園、禪宗、雅道、書法、演歌、文化遺產、漫畫、次文化,乃至近代最常改編自小說與漫畫的電影與電視劇,這些承續自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生命哲學等國風文化,被大量運用到戲劇,生生不息的演化,使日劇得以綿延流傳、歷久不衰。 本書篇章,即是個人觀劇不輟的感觸、筆記,更與人世智慧、自嘲自笑,相互交織並生的適意情態,以隨筆付之。小林旭啊,小栗旬吧,去他的坎坷,什麼悲哀,飛蓬正盛的春櫻綻開季節,請跟隨大河劇的交響曲,到書裡來賞玩喲!
導演北野武說:「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生活雖然有些無聊、有點煩, 只要有日劇,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意思。 喜歡去日本旅行, 喜歡寫日本, 收集日本的小物, 當然也是日劇迷…… 每天看看日劇、哭哭笑笑, 就可以心滿意足入睡…… "這本書當然不是日劇指南,透過每部戲,阿磻彷彿把自己的人生也跟著演了一遍……寫自己,寫他的成長過程,寫出他內心深處種種感悟。聽說原稿來來回回修了超過九次,可見他有多麼在乎……" 珠寶詩人 曾郁雯如是說 "本來還以為是日劇迷的午茶時光,進來一看不得了,竟是失眠夜的晚安曲,很療癒。看似淡淡的感觸,卻有千錘百鍊的澈悟,彷彿依稀……" 謝蕙蒙∕資深記者 〔序文〕送你一輪明月 每次見到陳銘磻先生這位前輩,總是直接「阿磻」、「阿磻」沒大沒小的叫他,喜歡穿花襯衫、緊身T恤的他毫不在意,也總是笑迷迷回應。 最近才發現我們除了都喜歡去日本旅行,寫有關日本的文章,收集日本的小東西,竟然同是日劇迷。這些年被醫生警告睡前不能再躺著讀書,最好的辦法就是看日劇,因為我的哭點和笑點都很低,所以看看日劇、哭哭笑笑、練練氣功,就可以心滿意足入睡。 阿磻看的日劇橫跨各種類型,正在職場奮鬥,急需加油打氣的朋友可以看《半澤直樹》、《Change》、《王牌女行員花咲舞》、《房仲女王》、《重版出來!》、《彬與瑛》。失戀的人不妨看看《101次求婚》、《失戀巧克力》、《倒數第二次戀愛》、《那一年我們談的那場戀愛》、《拜託請愛我》、《家族的形式》,一定能療癒痛苦,重拾信心。 如果想探討各式各樣的愛情及婚姻哲學,建議觀賞《世紀末之詩》、《流星》、《家政婦女王》、《毫不保留的愛》、《戀妻家宮本》、《科學怪人之戀》、《再一次求婚》、《賢者之愛》。 關於美食則有《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天皇的御廚》。 溫馨小品如《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椿文具店──鎌倉代筆人物語》、《毛毯貓》、《四重奏》。大河劇《龍馬傳》、《平清盛》會讓人追劇追到廢寢忘食。想了解現代年輕人究竟在想什麼?可以參考《月薪嬌妻》(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寬鬆世代又怎樣》。看完《白色巨塔》、《金錢戰爭》、《人間的證明》、《銀座夜女王》肯定對人性另有一番深刻體會。 喜歡推理的朋友可以選擇《流星之絆》、《沒有薔薇的花店》、《反轉》、《LAST FRIENDS》、《大小姐的骨推理》、《即便是愛,也有祕密》、《ST破案天團》。還有一部由小栗旬、西島秀俊主演的公安機動搜查隊特搜班《‎Crisis危機英雄》,特別邀請來自印尼的「席拉」及菲律賓的「卡利」,對演員進行武術和劍、棍術指導,武打動作乾淨利落,帥爆了。 這本書當然不是日劇指南,透過每部戲,阿磻彷彿把自己的人生也跟著演了一遍。過去的阿磻是報導文學、地景文學的高手,獲獎連連;近年則走遍日本,介紹日本作家及其名著。一直到這本《無聊的人生,死也不要!──那些日劇教我們的72件事》才開始寫自己,寫他的成長過程,寫出他內心深處種種感悟。聽說原稿來來回回修了超過九次,可見他有多麼在乎,實在令人敬佩。 他在書中提到的良寬禪師(1758~1831),是江戶時代曹洞宗名僧,出生越後國出雲崎,家勢顯赫,自幼受漢文化教育,精通字畫,擅長詩歌,和漢雙語皆通,十八歲在光照寺削髮為沙門,清貧自在。 某晚,有個覬覦很久的小賊趁良寬禪師外出,光顧他的草庵,什麼也找不到,空著手正要離去,不巧碰到良寬,良寬怕山林夜來寒涼,竟把身上的袈裟脫下來送給小賊,小賊慌忙抓起袈裟離去,良寬目送,說道:「可惜啊,沒能送他一輪明月。」隔日晨起,良寬走出戶外,只見自己的袈裟摺得整整齊齊置於門口,應是小賊良心發現,開啟如明月般的本性。 良寬禪師講法傳道崇尚自然,最不喜歡「書家的字、廚師的菜與詩人的詩」,即使花開花落,明月高照,日子還是像良寬禪師一樣過得很瀟灑。日劇就像我們的生活,都是人生拼圖的一小片,拼著拼著也能拼出大河劇。生活雖然有點煩,只要有日劇,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意思。 最後我也貢獻幾部私房菜,想看劇情的可以參考《俠飯》、《靈異界限》、《Specialist》、《99.9 不可能的翻案》。《校對女王》的女主角石原聰美在劇中搭配的每套服裝都可以當成穿衣指南。至於《王牌大冤家》、《刑警七人》、《幕末美食武士飯》光看男主角竹野內豐、東山紀之、瀨戶康史就足以雙手投降,死心塌地被綁架。 珠寶詩人 曾郁雯 2017年初秋臺北 〔戲言〕人世間,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日本俳人 小林一茶 我的年少生涯,父親日間是新聞記者,夜間是戲院經理,就便看了多年免費電影,猶迷東洋影片,《野菊之墓》、《楢山節考》、《七武士》、《丹下佐膳》、《愛染桂》、《黃金孔雀城》、《金色夜叉》……,實難概括。後來又愛上日劇,從而跟隨劇迷成為「日劇御宅族」。 日文「御宅」,原為尊稱對方或對方宅邸的敬語,後來形成族群代名。「宅」字泛指熱中某類次文化並對其有深入認知者,而「御宅族」意指博精次文化事物的族群,無關乎「宅」在家不出門的「宅男」、「宅女」。 我這老大不小的人,某年某夜猝然一頭栽入擅長改編自文學名著、漫畫名作,散發生動大和民族人文美學、文化特質的日劇,夜夜未輟。這些以製作精緻取勝的戲劇,大都跟真實人生呼應,撩人從中萃取露水生命的內涵。 日本的人文美學,經千百年歷史淬鍊,昇華為和歌、物語、能劇、文樂、浮世繪、和風庭園、禪宗、雅道、書法、演歌、文化遺產、漫畫、次文化,乃至近代最常改編自小說與漫畫的電影與電視劇,這些承續自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生命哲學等國風文化,被大量運用到戲劇,生生不息的演化,使日劇得以綿延流傳、歷久不衰。 本書篇章,即是個人觀劇不輟的感觸、筆記,更與人世智慧、自嘲自笑,相互交織並生的適意情態,以隨筆付之。小林旭啊,小栗旬吧,去他的坎坷,什麼悲哀,飛蓬正盛的春櫻綻開季節,請跟隨大河劇的交響曲,到書裡來賞玩喲!
導演北野武說:「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生活雖然有些無聊、有點煩, 只要有日劇,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意思。 喜歡去日本旅行, 喜歡寫日本, 收集日本的小物, 當然也是日劇迷…… 每天看看日劇、哭哭笑笑, 就可以心滿意足入睡…… "這本書當然不是日劇指南,透過每部戲,阿磻彷彿把自己的人生也跟著演了一遍……寫自己,寫他的成長過程,寫出他內心深處種種感悟。聽說原稿來來回回修了超過九次,可見他有多麼在乎……" 珠寶詩人 曾郁雯如是說 "本來還以為是日劇迷的午茶時光,進來一看不得了,竟是失眠夜的晚安曲,很療癒。看似淡淡的感觸,卻有千錘百鍊的澈悟,彷彿依稀……" 謝蕙蒙∕資深記者 〔序文〕送你一輪明月 每次見到陳銘磻先生這位前輩,總是直接「阿磻」、「阿磻」沒大沒小的叫他,喜歡穿花襯衫、緊身T恤的他毫不在意,也總是笑迷迷回應。 最近才發現我們除了都喜歡去日本旅行,寫有關日本的文章,收集日本的小東西,竟然同是日劇迷。這些年被醫生警告睡前不能再躺著讀書,最好的辦法就是看日劇,因為我的哭點和笑點都很低,所以看看日劇、哭哭笑笑、練練氣功,就可以心滿意足入睡。 阿磻看的日劇橫跨各種類型,正在職場奮鬥,急需加油打氣的朋友可以看《半澤直樹》、《Change》、《王牌女行員花咲舞》、《房仲女王》、《重版出來!》、《彬與瑛》。失戀的人不妨看看《101次求婚》、《失戀巧克力》、《倒數第二次戀愛》、《那一年我們談的那場戀愛》、《拜託請愛我》、《家族的形式》,一定能療癒痛苦,重拾信心。 如果想探討各式各樣的愛情及婚姻哲學,建議觀賞《世紀末之詩》、《流星》、《家政婦女王》、《毫不保留的愛》、《戀妻家宮本》、《科學怪人之戀》、《再一次求婚》、《賢者之愛》。 關於美食則有《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天皇的御廚》。 溫馨小品如《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椿文具店──鎌倉代筆人物語》、《毛毯貓》、《四重奏》。大河劇《龍馬傳》、《平清盛》會讓人追劇追到廢寢忘食。想了解現代年輕人究竟在想什麼?可以參考《月薪嬌妻》(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寬鬆世代又怎樣》。看完《白色巨塔》、《金錢戰爭》、《人間的證明》、《銀座夜女王》肯定對人性另有一番深刻體會。 喜歡推理的朋友可以選擇《流星之絆》、《沒有薔薇的花店》、《反轉》、《LAST FRIENDS》、《大小姐的骨推理》、《即便是愛,也有祕密》、《ST破案天團》。還有一部由小栗旬、西島秀俊主演的公安機動搜查隊特搜班《‎Crisis危機英雄》,特別邀請來自印尼的「席拉」及菲律賓的「卡利」,對演員進行武術和劍、棍術指導,武打動作乾淨利落,帥爆了。 這本書當然不是日劇指南,透過每部戲,阿磻彷彿把自己的人生也跟著演了一遍。過去的阿磻是報導文學、地景文學的高手,獲獎連連;近年則走遍日本,介紹日本作家及其名著。一直到這本《無聊的人生,死也不要!──那些日劇教我們的72件事》才開始寫自己,寫他的成長過程,寫出他內心深處種種感悟。聽說原稿來來回回修了超過九次,可見他有多麼在乎,實在令人敬佩。 他在書中提到的良寬禪師(1758~1831),是江戶時代曹洞宗名僧,出生越後國出雲崎,家勢顯赫,自幼受漢文化教育,精通字畫,擅長詩歌,和漢雙語皆通,十八歲在光照寺削髮為沙門,清貧自在。 某晚,有個覬覦很久的小賊趁良寬禪師外出,光顧他的草庵,什麼也找不到,空著手正要離去,不巧碰到良寬,良寬怕山林夜來寒涼,竟把身上的袈裟脫下來送給小賊,小賊慌忙抓起袈裟離去,良寬目送,說道:「可惜啊,沒能送他一輪明月。」隔日晨起,良寬走出戶外,只見自己的袈裟摺得整整齊齊置於門口,應是小賊良心發現,開啟如明月般的本性。 良寬禪師講法傳道崇尚自然,最不喜歡「書家的字、廚師的菜與詩人的詩」,即使花開花落,明月高照,日子還是像良寬禪師一樣過得很瀟灑。日劇就像我們的生活,都是人生拼圖的一小片,拼著拼著也能拼出大河劇。生活雖然有點煩,只要有日劇,還是可以過得很有意思。 最後我也貢獻幾部私房菜,想看劇情的可以參考《俠飯》、《靈異界限》、《Specialist》、《99.9 不可能的翻案》。《校對女王》的女主角石原聰美在劇中搭配的每套服裝都可以當成穿衣指南。至於《王牌大冤家》、《刑警七人》、《幕末美食武士飯》光看男主角竹野內豐、東山紀之、瀨戶康史就足以雙手投降,死心塌地被綁架。 珠寶詩人 曾郁雯 2017年初秋臺北 〔戲言〕人世間,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日本俳人 小林一茶 我的年少生涯,父親日間是新聞記者,夜間是戲院經理,就便看了多年免費電影,猶迷東洋影片,《野菊之墓》、《楢山節考》、《七武士》、《丹下佐膳》、《愛染桂》、《黃金孔雀城》、《金色夜叉》……,實難概括。後來又愛上日劇,從而跟隨劇迷成為「日劇御宅族」。 日文「御宅」,原為尊稱對方或對方宅邸的敬語,後來形成族群代名。「宅」字泛指熱中某類次文化並對其有深入認知者,而「御宅族」意指博精次文化事物的族群,無關乎「宅」在家不出門的「宅男」、「宅女」。 我這老大不小的人,某年某夜猝然一頭栽入擅長改編自文學名著、漫畫名作,散發生動大和民族人文美學、文化特質的日劇,夜夜未輟。這些以製作精緻取勝的戲劇,大都跟真實人生呼應,撩人從中萃取露水生命的內涵。 日本的人文美學,經千百年歷史淬鍊,昇華為和歌、物語、能劇、文樂、浮世繪、和風庭園、禪宗、雅道、書法、演歌、文化遺產、漫畫、次文化,乃至近代最常改編自小說與漫畫的電影與電視劇,這些承續自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生命哲學等國風文化,被大量運用到戲劇,生生不息的演化,使日劇得以綿延流傳、歷久不衰。 本書篇章,即是個人觀劇不輟的感觸、筆記,更與人世智慧、自嘲自笑,相互交織並生的適意情態,以隨筆付之。小林旭啊,小栗旬吧,去他的坎坷,什麼悲哀,飛蓬正盛的春櫻綻開季節,請跟隨大河劇的交響曲,到書裡來賞玩喲!
日本文學名著的教科本 本書作者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的態度,把滋育戰後台灣新生代文藝青年,閱讀與寫作養分的日本文學名著,共五十冊,用簡略而要點的寫作,傳述情節,理解心得,再把這些經典名著的優雅、華麗、魅惑,關乎人情世故、情愛眷戀,乃至物哀哲學、滅絕美學,詳盡敘述。作者親訪經典作品相關的日本文學地景,書中附上精美的彩色照片以及中日文版書封,讓讀者更能親潤文學作品的丰姿。 枕草子∕源氏物語∕方丈記∕平家物語∕徒然草∕好色一代男∕奧之細道∕金色夜叉∕亂髮∕怪談∕我是貓∕少爺∕虞美人草∕一握之砂∕羅生門∕東京散策記∕山椒大夫∕高瀨舟∕地獄變∕竹藪中∕伊豆的舞孃∕蟹工船∕春琴抄∕銀河鐵道之夜∕雪國∕暗夜行路∕宮本武藏∕細雪∕津輕∕人間失格∕假面的告白∕潮騷∕風林火山∕金閣寺∕飼育∕砂之器∕砂丘之女∕古都∕瘋癲老人日記∕白色巨塔∕龍馬行∕冰點∕沉默∕接近無限透明的藍∕聽風的歌∕道頓堀川∕挪威的森林∕失樂園∕鹿男∕解憂雜貨店
日本文學名著的教科本 本書作者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的態度,把滋育戰後台灣新生代文藝青年,閱讀與寫作養分的日本文學名著,共五十冊,用簡略而要點的寫作,傳述情節,理解心得,再把這些經典名著的優雅、華麗、魅惑,關乎人情世故、情愛眷戀,乃至物哀哲學、滅絕美學,詳盡敘述。作者親訪經典作品相關的日本文學地景,書中附上精美的彩色照片以及中日文版書封,讓讀者更能親潤文學作品的丰姿。 枕草子∕源氏物語∕方丈記∕平家物語∕徒然草∕好色一代男∕奧之細道∕金色夜叉∕亂髮∕怪談∕我是貓∕少爺∕虞美人草∕一握之砂∕羅生門∕東京散策記∕山椒大夫∕高瀨舟∕地獄變∕竹藪中∕伊豆的舞孃∕蟹工船∕春琴抄∕銀河鐵道之夜∕雪國∕暗夜行路∕宮本武藏∕細雪∕津輕∕人間失格∕假面的告白∕潮騷∕風林火山∕金閣寺∕飼育∕砂之器∕砂丘之女∕古都∕瘋癲老人日記∕白色巨塔∕龍馬行∕冰點∕沉默∕接近無限透明的藍∕聽風的歌∕道頓堀川∕挪威的森林∕失樂園∕鹿男∕解憂雜貨店
日本文學名著的教科本 本書作者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的態度,把滋育戰後台灣新生代文藝青年,閱讀與寫作養分的日本文學名著,共五十冊,用簡略而要點的寫作,傳述情節,理解心得,再把這些經典名著的優雅、華麗、魅惑,關乎人情世故、情愛眷戀,乃至物哀哲學、滅絕美學,詳盡敘述。作者親訪經典作品相關的日本文學地景,書中附上精美的彩色照片以及中日文版書封,讓讀者更能親潤文學作品的丰姿。 枕草子∕源氏物語∕方丈記∕平家物語∕徒然草∕好色一代男∕奧之細道∕金色夜叉∕亂髮∕怪談∕我是貓∕少爺∕虞美人草∕一握之砂∕羅生門∕東京散策記∕山椒大夫∕高瀨舟∕地獄變∕竹藪中∕伊豆的舞孃∕蟹工船∕春琴抄∕銀河鐵道之夜∕雪國∕暗夜行路∕宮本武藏∕細雪∕津輕∕人間失格∕假面的告白∕潮騷∕風林火山∕金閣寺∕飼育∕砂之器∕砂丘之女∕古都∕瘋癲老人日記∕白色巨塔∕龍馬行∕冰點∕沉默∕接近無限透明的藍∕聽風的歌∕道頓堀川∕挪威的森林∕失樂園∕鹿男∕解憂雜貨店
「沙漠為什麼而美麗?因為它在某處藏了一口井。」──《小王子》只有飽經風霜的人,才能見到無窮之美。我喜歡父親勝過母親,因為他容易親近。我喜歡母親勝過家庭,因為她的炒米粉有愛。我喜歡新竹勝過臺北,因為這座城市讓我嘗到故鄉的滋味。多年來,作者不斷尋找那口不知被藏匿何處的水井;這一次,以第三者的心情,行經故鄉新竹石坊街、父親最愛的大阪,細讀親情、書寫親情,不但清楚見到那個連自己人生都掌握不好的自己;同時,也見到那個藉由父親的智慧光澤,從陰翳暗處因循光影走出無知、放縱的真我……1960年代,終戰後的臺灣受困於戒嚴統治,民生凋敝,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一位熱愛新聞記者工作的父親、一位潛沉作家夢想的兒子,相遇在風起不斷的新竹石坊里,他們以唯有相互依存才能保護脆弱生命的親情,感受彼此的溫柔;用瞬間無法永恆的舊世代風味,面對不斷重複相逢與分別的人生,讓雨滴化成花蕾的淚水,朝著忠於自己的理想前進。自 序/能遇見你,真好這一世選擇父親的家,出生做為長子,幼年和少年時代,母親拿我愛招惹是非當成麻煩,喊我「阿舍」,意味「大少爺」;長大成人,父親習慣在通信時,抬頭稱呼我「社長」、「陳老師」和「銘磻兒」。自他去世,見到「銘磻兒」三字,心有多沉重。儘管如此,我倒常常眷念他在世時,奔波採訪生涯使人崇敬的記者工作,後來又感念作為他的孩子,對他不盡完全了解,得知因為家世優渥,名門出身,所以年輕時可以到日本大阪求學,盡情遊山、盡興幽趣,一派浪漫風雅,不料後半生多因好義、好心腸,換來貧寒小戶人家。父親本家姓楊,出生新竹市香山,小時過繼給西門石坊街陳氏當養子;陳家係出望族,無子嗣,父親因而年少得志,得天獨厚闊綽過了大半輩,日治昭和時代猶能隻身搭船前往大阪;返臺後,放棄公學校教職,毅然投身新聞記者行列,終老。說他出生、成長於昭和年代,卻被祖父取名叫「清朝」,高尚不仕,畢生厚情日本,街坊鄰居則喊他叫「清朝仙仔」。被叫「清朝仙仔」可是他善心助人的暱稱。生為「清朝仙仔」長子,豈僅驕傲可言。我依父系,從陳姓,安於他取了個連國文老師都沒能唸對正音,十足老氣,怪裡怪氣的名字「銘磻」(ㄆㄢˊ),其後,同樣步他後塵,捨棄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編輯工作。父親採訪新聞之餘,喜歡集郵和寫信,並藉郵戳,產生集郵樂趣。我年輕時代經常收到他「每次都貼不一樣郵票」的漂亮信件,偶爾得閒才幫他收集一些郵票,我在集郵行事裡洞悉自己沒他勤快也沒他耐性,相對執著態度更不如他。他寫信給我,「兒」字特別斗大,我喜歡他尊重受信人的讀信感受,似乎源自他也以有個同他一樣好舞文弄墨的兒子欣喜;常常,捎給我的信,「兒」字和簡明內容之後,必定加註寫道:「你交代的事情已辦妥。」或「已轉告你母,放心!」像是我地位比他崇高似地敬重我。父親走後,很久沒收到他用飄逸書法寫上「兒」字的信了,這「兒」字永遠封存心底。和他三度同遊日本,牽他的手走路,扶他的病體乘車,講述了這一生父子兩人之間最多話題,深刻體會昭和時代因聰穎過人,深獲祖父疼惜,送他渡海到大阪求學的父親,似乎渴望我學習日語,或就學日文科系,便於從中體會他燦然多采的青春往事;他的寄望我沒能力達成,卻在喊他多年「爸爸」的習慣,隱約記起他言辭中曾暗喻我叫他「歐多桑」的期盼。生前沒那樣叫,他溘然去世後,我才在恍悟中讓他稚幼的孿生孫子喊我叫歐多桑,以為對他無限追憶。人子與人父畢生口角差池,紛紛擾擾,我從父親生前的行事作為,回想起自己年少、年輕以至年長後,和他之間許多牽掛和牽絆的糾葛情事。經由書寫與回顧,幡然發覺我人生中關於逃家、離家、出外、出走、易怒,遠不如父親顧家、沉默、冷靜和好心腸。後來,因為他牽引的緣故,我變得喜歡旅行,喜歡織夢,發願走遍日本每一個縣市。父親辭世後,換成我經常帶領孩子到日本旅行,就在某年夏日浩浩蕩蕩帶著一家五口完成日本九州之旅後,感知懷戀,我對父親的人生經歷,抱持如是敬服之意;猶有未知,我的孩子對於他們的父親,到底抱持怎樣看法? 只為父愛重負,寫作這本書,便拿父親的長孫當成說書人,以他的視野細觀他的父親,以及他父親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父親,他的爺爺,這兩位個性差異極大的父親,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安太郎是我對孿生大兒子的暱稱,為方便寫作而擷取作為第三者代稱,從而借助另一雙眼睛,推究我父的人生智慧,以及他的父親,多重缺憾的性格。從安太郎的眼界看待兩個出生不一樣世代的父親,引為親情傳承,恰似說明,有幸成為一家人,一定會有想和任何親人一起漫步人生的嚮往,或偶爾停留同一個情意點,原地踏步,甚且協助背負起讓家人走進幸福生活的念頭。我喜歡父親勝過母親,因為他容易親近。我喜歡母親勝過家庭,因為她的炒米粉有愛。我喜歡新竹勝過臺北,因為這座城市讓我嘗到故鄉的滋味。
「沙漠為什麼而美麗?因為它在某處藏了一口井。」──《小王子》只有飽經風霜的人,才能見到無窮之美。我喜歡父親勝過母親,因為他容易親近。我喜歡母親勝過家庭,因為她的炒米粉有愛。我喜歡新竹勝過臺北,因為這座城市讓我嘗到故鄉的滋味。多年來,作者不斷尋找那口不知被藏匿何處的水井;這一次,以第三者的心情,行經故鄉新竹石坊街、父親最愛的大阪,細讀親情、書寫親情,不但清楚見到那個連自己人生都掌握不好的自己;同時,也見到那個藉由父親的智慧光澤,從陰翳暗處因循光影走出無知、放縱的真我……1960年代,終戰後的臺灣受困於戒嚴統治,民生凋敝,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一位熱愛新聞記者工作的父親、一位潛沉作家夢想的兒子,相遇在風起不斷的新竹石坊里,他們以唯有相互依存才能保護脆弱生命的親情,感受彼此的溫柔;用瞬間無法永恆的舊世代風味,面對不斷重複相逢與分別的人生,讓雨滴化成花蕾的淚水,朝著忠於自己的理想前進。自 序/能遇見你,真好這一世選擇父親的家,出生做為長子,幼年和少年時代,母親拿我愛招惹是非當成麻煩,喊我「阿舍」,意味「大少爺」;長大成人,父親習慣在通信時,抬頭稱呼我「社長」、「陳老師」和「銘磻兒」。自他去世,見到「銘磻兒」三字,心有多沉重。儘管如此,我倒常常眷念他在世時,奔波採訪生涯使人崇敬的記者工作,後來又感念作為他的孩子,對他不盡完全了解,得知因為家世優渥,名門出身,所以年輕時可以到日本大阪求學,盡情遊山、盡興幽趣,一派浪漫風雅,不料後半生多因好義、好心腸,換來貧寒小戶人家。父親本家姓楊,出生新竹市香山,小時過繼給西門石坊街陳氏當養子;陳家係出望族,無子嗣,父親因而年少得志,得天獨厚闊綽過了大半輩,日治昭和時代猶能隻身搭船前往大阪;返臺後,放棄公學校教職,毅然投身新聞記者行列,終老。說他出生、成長於昭和年代,卻被祖父取名叫「清朝」,高尚不仕,畢生厚情日本,街坊鄰居則喊他叫「清朝仙仔」。被叫「清朝仙仔」可是他善心助人的暱稱。生為「清朝仙仔」長子,豈僅驕傲可言。我依父系,從陳姓,安於他取了個連國文老師都沒能唸對正音,十足老氣,怪裡怪氣的名字「銘磻」(ㄆㄢˊ),其後,同樣步他後塵,捨棄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編輯工作。父親採訪新聞之餘,喜歡集郵和寫信,並藉郵戳,產生集郵樂趣。我年輕時代經常收到他「每次都貼不一樣郵票」的漂亮信件,偶爾得閒才幫他收集一些郵票,我在集郵行事裡洞悉自己沒他勤快也沒他耐性,相對執著態度更不如他。他寫信給我,「兒」字特別斗大,我喜歡他尊重受信人的讀信感受,似乎源自他也以有個同他一樣好舞文弄墨的兒子欣喜;常常,捎給我的信,「兒」字和簡明內容之後,必定加註寫道:「你交代的事情已辦妥。」或「已轉告你母,放心!」像是我地位比他崇高似地敬重我。父親走後,很久沒收到他用飄逸書法寫上「兒」字的信了,這「兒」字永遠封存心底。和他三度同遊日本,牽他的手走路,扶他的病體乘車,講述了這一生父子兩人之間最多話題,深刻體會昭和時代因聰穎過人,深獲祖父疼惜,送他渡海到大阪求學的父親,似乎渴望我學習日語,或就學日文科系,便於從中體會他燦然多采的青春往事;他的寄望我沒能力達成,卻在喊他多年「爸爸」的習慣,隱約記起他言辭中曾暗喻我叫他「歐多桑」的期盼。生前沒那樣叫,他溘然去世後,我才在恍悟中讓他稚幼的孿生孫子喊我叫歐多桑,以為對他無限追憶。人子與人父畢生口角差池,紛紛擾擾,我從父親生前的行事作為,回想起自己年少、年輕以至年長後,和他之間許多牽掛和牽絆的糾葛情事。經由書寫與回顧,幡然發覺我人生中關於逃家、離家、出外、出走、易怒,遠不如父親顧家、沉默、冷靜和好心腸。後來,因為他牽引的緣故,我變得喜歡旅行,喜歡織夢,發願走遍日本每一個縣市。父親辭世後,換成我經常帶領孩子到日本旅行,就在某年夏日浩浩蕩蕩帶著一家五口完成日本九州之旅後,感知懷戀,我對父親的人生經歷,抱持如是敬服之意;猶有未知,我的孩子對於他們的父親,到底抱持怎樣看法? 只為父愛重負,寫作這本書,便拿父親的長孫當成說書人,以他的視野細觀他的父親,以及他父親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父親,他的爺爺,這兩位個性差異極大的父親,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安太郎是我對孿生大兒子的暱稱,為方便寫作而擷取作為第三者代稱,從而借助另一雙眼睛,推究我父的人生智慧,以及他的父親,多重缺憾的性格。從安太郎的眼界看待兩個出生不一樣世代的父親,引為親情傳承,恰似說明,有幸成為一家人,一定會有想和任何親人一起漫步人生的嚮往,或偶爾停留同一個情意點,原地踏步,甚且協助背負起讓家人走進幸福生活的念頭。我喜歡父親勝過母親,因為他容易親近。我喜歡母親勝過家庭,因為她的炒米粉有愛。我喜歡新竹勝過臺北,因為這座城市讓我嘗到故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