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錯繼《雍容似汝》後的瓷書力作二十篇訪古尋今、探祕審美的雅致瓷文呈現文心、詩心與藝心,所鑄成的瓷心一片《瓷心一片》為張錯繼《雍容似汝》後另一力作,一片瓷心實是愛陶瓷者痴心一片。他學貫中西,博學強記,在文史領域創作與研究兼具,勤奮不輟,博覽群書,遍訪窯址;以詩人靈敏的抒情觸覺、瑰麗的奇譎語法、嚴謹的學術態度,勾勒出視覺、物質文化中「賞物」、「研物」的美學內涵。本書包含二十篇瓷文,從宋代青白瓷、唐三彩、花釉、克拉克瓷、明代琺華彩瓷到墨彩瓷,均以圖文相襯,在歷史與出土文物的遠觀近察中,呈示各朝代下的瓷色變化、形制之妙。熔文心、詩心、藝心於一爐,鑄出瓷心一片。
本書是向來以詩文詠物而享盛名的文學家張錯,由文入藝孜孜不倦深入研究陶瓷、繪畫及銅器三項藝術領域後的第一本著作。 本書從文學潛質的美學傾向來凝視藝術,作者以渾厚的文史背境、洗鍊典雅的文字,重新呈現古物的藻繪炳蔚,自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況味;作者更利用修辭學的明喻、隱喻、換喻,把器物的形色與物質的關係召喚出來。有心之器的人類,文心愛美,看到無識美麗事物怦然心動,「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應合了柏拉圖「真理或真實的二度挪轉」。 詩人及散文家附身美術史家的張錯,這回製造出文學與藝術靈合的佳釀,本書除了兼具藝術的鑑賞與文學的深度之外,同時也啟迪了讀者對文化史宏觀的認識與索尋。隨著書中文圖的起伏,讀者不妨細品一場傳世文物的絢麗華美饗宴!
本書介紹北京故宮收藏的一三一件黃花梨家具,殊為珍貴。內容包含六大類為:床榻、椅座、桌案、櫃櫥、几架、屏聯,其中以椅座及桌案數量最為豐富。黃花梨分為「越南黃花梨」及「海南黃花梨」兩種。在「越南黃花梨」沒有出現之前,黃花梨就是指海南黃花梨,即降香黃檀。而今「黃花梨」的概念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往往要加上「海南」或「越南」這一產地附加詞。至於「越南黃花梨」是什麼時候被發現和作為家具用材的,目前還有待考證。黃花梨在中國明代已被廣泛使用,約15至17世紀之際,中國家具歷承宋元家具的精華,發展到了最高峰,由於其製作年代歷明入清,不受朝代割裂,故一般稱之為「明式家具」。中國古代的明式黃花梨家具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它以其造型簡練、線條流暢、科學嚴謹、做工精細,裝飾手法豐富多彩和質地優美等特點,一舉征服了西方藝術界,明式黃花梨家具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有「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西方設計師乞靈借鑒,歐洲為之風靡。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式黃花梨家具,大部分是明式黃花梨家具的標準器,完全能夠反映明式黃花梨家具的特點。另外,清中期以後,因清皇帝對紫檀家具的喜好,宮中黃花梨家具較清前期製造較少,但仍有製作。本套書目前已出版的有:《鐘錶》、《宜興紫砂》、《古代陶俑》、《青銅器》、《銅鏡》、《佛像》;即將推出《玉器》、《紫檀家具》、《鼻煙壺》、《雕漆》、《古代陶瓷》,是愛好收藏及審美人士不可缺少的參考書籍。
本屆臺北陶藝獎成就獎得主宋龍飛之歷年陶藝評論選集20篇的陶藝紀事,記敘20年的臺灣當代陶藝發展臺北陶藝獎成就獎設置的宗旨,在表揚長年致力於陶藝創作之教育、推廣、研究、發明、創造、美學、藝術性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為臺灣陶藝發展作出寶貴貢獻者。本屆成就獎得主宋龍飛先生(1936年出生),1960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早年追隨中央研究院院士凌純聲博士習民族學,並擔任凌博士研究助理。1967年從臺灣大學考古系宋文薰教授習考古,先後參與發掘臺東鯉魚山、卑南史前文化遺址等。1969年底轉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歷任器物處、科技室、出版組組長及研究員,並擔任故宮文物月刊創刊主編,於2002 年退休。宋先生對推動臺灣現代陶藝一直不遺餘力,力倡「從傳統中創新」,1976年起以方叔、志匡、龍運來等筆名,發表文章數百篇,散見於報刊雜誌。1982年4月開始於《藝術家》雜誌推出「誌上陶藝展」專欄,並擔任主筆,連載長達二十餘年,獲「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評為1982 年最重量級的作者,是推動臺灣現代陶 藝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之一。本書是宋龍飛的陶藝文章選集,收入宋龍飛於各報章雜誌中發表、評論當代陶藝與陶藝家的二十篇文章,選文前另附上兩篇專文,以作為宋龍飛陶藝評論之暫時註腳。
本書結合典籍文獻及出土考古資料,就玉文化的真相與運用做深入且細密的探討與解析。內容共分為十三個篇章,包括器物內涵的探討與考証、作用與源流、紋飾意義,以及玉器在生活中的運用;〈從出土文物談鑑定〉及〈談古玉鑑定〉等兩篇和玉器鑑定方法與原則有關的文字,更可提供玉器愛好者或收藏者全面性的思考與學習,是玉器愛好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書。其中〈談《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一文,則是就玉文化的內涵作整體性地關照,並與神話傳說「女媧煉石補天」之旨可以互相呼應,這樣的思想脈絡,的確是發前人所未見,不僅論點新奇,言之有物,也更能彰顯「玉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與卓絕精神。
《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地將中國歷史上相關陶瓷文獻的記載彙集成書並加以註釋、補充、論證的學術著作,內容包括從唐代到民國時期有關陶瓷 的文獻,所涉書目有五百五十餘種、一千一百三十餘條,整理分類為「說瓷窯」、「綜論」、「說器物」、「說雕塑」、「說能工巧匠」、「說原料、青料」、「其 他」等七個部分,又附《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乾隆御題詩》,全書共計四十萬字。本書編著者馮先銘為中國著名陶瓷學者,從事中國古陶瓷的研究、鑑定與講 學工作凡數十年,聲譽卓著。他本著一貫嚴謹的治學精神,為考察瓷窯遺址行遍中國廣大土地,並自眾多龐雜的史籍文獻之中,收集擷選出豐富的陶瓷相關資料,於 生前整理為本書遺稿。本書引用眾多中國古籍,詳細列舉各文獻出處來源,全面性提供中國陶瓷的歷史文獻資料,並配以相關圖版,為研究中國陶瓷必備的最佳參考 用書。
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藝術,發展獨樹一幟,是我國最富盛名的陶器種類之一,向來深得人們的喜愛。 本書由大陸著名學者吳山撰寫,本書文字論述涵蓋有砂壺歷史、材質、造型、成型工藝、裝飾技法、砂壺鑒別、選壺、沏壺、養壺、洗壺知識等;圖版精選歷代典型及現代圖例約五百富,手繪線描精確,包括圓器、方器、仿真器、筋紋器、提樑器、其他器。 不但突出砂壺藝術精神,更是紫砂著作中少見的,為研究及收藏壺人士必備之參考書籍。 書中除(論述篇)外,還有(圖版篇),數百富器皿圖概括了宜興古今紫砂壺的主要器型種類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 作者簡介 吳山 為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史學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圖案、中國工藝美術史和江蘇工藝的教學、研究工作。 在工藝美術總體研究方面,《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任主編及主要撰稿人,獲「中國圖書獎」等五項大獎。《中國工藝美術亂典》,獲「金鼎獎」。 在工藝史研究方面,對中國工藝美術通史、專題史、斷代史,均有深入研究。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的編寫工作。編輯出版《中國歷代裝飾紋樣》、《中國八千年器皿造型》、《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