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果仔拜樹頭,父母無私的愛與關懷串起一家四姊妹,這五十年來相知相惜、互勉互勵的姊妹情深……因為一路有你作伴,咱們攜手走出悲情,找回了愛的存糧才瞭解到能夠歡喜付出,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本書是慈濟大愛劇場的感人新作「愛,有你來作伴」劇場小說。本書主要描述是慈濟家族林家四姊妹(採、採琴、雪香、雪珠)這五十年來一路相知相惜、互勉互勵的姊妹情深;這份彌足珍貴的手足之情,也是推動著日後凝聚一整個大家族的原動力,真情至性,實為這人間注入一股暖流。四姊妹生長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也造就了日後不同性格的養成,在陸續步入婚姻之後,也各自面臨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然而正因著這份難能可貴的姊妹情誼,讓她們再度在慈濟這個大家庭裡同心攜手,相互勉勵、走出悲情、找回了「愛」的存糧;也在歡喜付出的同時,肯定了生命之美的價值。這齣戲是李岳峰導演為大愛台執導的第一部連續劇,也是飾演林雪珠師姊的女主角江祖平在大愛台的第一個作品。李導演在跟林雪珠師姊訪談過後,就覺得個性活潑外向又率性的江祖平非常適合飾演這個角色。而江祖平為了這部戲也做足了功課,揣摩本尊的個性以外,還勤練台語。復古的衣服、髮箍、手環、高跟鞋,是江祖平詮釋年輕時期林雪珠的必備行頭;梳著整齊的包頭,穿上了深藍色的旗袍,舉止頓然間莊重了起來,是江祖平融入師姊身份的模樣,在精舍拍攝的時候,還不自主的扮演起糾察隊,要求工作人員不要抽煙破壞好環境。新出爐的金鐘獎影帝雷洪表示,在劇中飾演江祖平父親的角色,本身是客家人,對於台語並不熟悉。李岳峰導演又對台語要求非常嚴格,演起來壓力十分大。但在場所有的人看過試片之後,都說明年雷洪問鼎金鐘獎的希望十分濃厚。
◎本書為大愛電視台八點檔「竹音深處」電視劇小說楊月鳳,被稱為「白開水校長」,擁有和孟宗竹一樣筆直的性格。她,用一生的歲月做教育園丁;人們都說她固執,她卻堅持說,這是給學生最好的教育……《竹音深處》是一位對教育的堅持與無私付出老兵的故事,主要描述人稱白開水校長前花蓮慈濟小學校長楊月鳳,終生未婚,專心投入教育,為教育界奉獻六十年的奮鬥歷程。書名之所以取名為《竹音深處》,乃取自「竹」的閩南語諧音同「德」;用「竹」來比喻人的品格,意指虛心、向上的可貴情操。不僅如此,竹、德、直三字的閩南語發音相近;擁有和孟宗竹一樣筆直的德性,其實也正是楊月鳳校長的真實寫照。她在擔任慈濟小學校長期間,為該校建立了完整的制度,也為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奠立良好基礎,直到退休。現在她自喻為不退休的「種樹人」,除了受聘為慈濟小學榮譽校長,也轉職到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教育志業發展處,繼續為「百年樹人」教育的傳承盡心盡力。
有緣相聚是福氣 懂得珍惜是智慧添榮和她,兩人終於一心走在一條路上了。回首來時,這條情緣路真是崎嶇不平難關重重,有道是:「未曾哭過長夜,不足以人生。」含淚播種,必含笑收穫。廖葉沉浸著滿懷喜悅,自己的人生如這山路,心轉而峰迴路轉了,啊!原來這就是我這輩子美麗的安排……六月十九日,大愛劇場隆重推出新戲【情緣路】,本書為該劇之電視小說,書中描述慈濟委員廖葉的成長故事。廖葉生長於樹林鄉下,家中務農為生,廖父見識不凡、廖母賢德持家,對廖葉的自我期許性格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初中,廖葉考上了中山女中,成為山村裡唸北二女的第一人。廖父對廖葉讚許有加,鼓勵她要有飛鴻之志,廖葉立志要考師專當老師,將來教育英才奉獻社會。孰料,初三那年,父死,接踵而來,長兄因感情事件而自殺身亡,廖葉遭逢家變,不得不放棄升學至工廠上班幫忙家計。廖母深知廖葉家庭責任心重,顧念弟妹幼小,長此下去必定會犧牲自己幸福,適逢媒人介紹對象,廖母考慮潘家在台北以賣冰塊與經營澡堂為業,家道殷實,鼓勵廖葉接納這門親事。懷著母親的祝福,廖葉嫁入潘家,想當老師的夢想已成追憶,面對的是她從未想像過的人生。潘添榮僅小學畢業,人厚道,但是卻有一些廖葉看不慣的習氣,而潘母人雖爽直,愛打四色牌的習慣,更使得廖葉難以忍受,廖葉的高道德標準,使得她與婆婆先生的相處產生重重障礙。但是她恪守著為人婦、為人媳的職守,為潘家生下了二男一女,身為人母的廖葉,教育子女嚴加管教,但潘母對長孫志明百般疼愛,婆媳關係經常緊張。潘家之後改經營瓦斯行生意,廖葉拼命工作努力賺錢,一心以為有錢、孩子又受好的教育才會讓人看得起。婚後八年,廖葉已賠上健康,頭痛久醫不癒。中美斷交,添榮投資鞋廠虧空,放高利又被倒錢,連帶潘家大姑甘草也虧了錢,潘母堅持添榮夫婦應先還大姑的錢,再處理自己的債務,廖葉眼看多年賺的錢轉眼成空,身心俱疲想離開潘家,添榮悔悟過去不聽廖葉勸告,造成今日局面竟以死明志,廖葉受添榮真情感動,打消離去念頭,夫妻同心協力賣掉兩棟房子償債。雖然添榮與廖葉的感情關係改善,但志明的問題,似乎是廖葉心中永遠無解的痛。志明考上五專希望重考,廖葉認為志明重考也不見得會認真準備,堅持不允。志明念五專住校時,沉迷電玩飆車打牌,成績不及格而卻被迫退學。志明的叛逆,讓廖葉傷透了腦筋,與潘母的關係也持續緊繃,使得廖葉有著窒息無奈的感受。直至廖葉在友人的牽引下,進入了慈濟,學習善解包容,因此改善了她與婆婆的關係,與孩子的互動也有了交集,最難能可貴的是她走進了潘母的心,婆媳之間,因了解而親密融洽。廖葉以自己的轉變,幫助輔導了許多的個案,她終於找到了實現生命價值的道路。
本書為大愛電視劇《撿稻穗》原著小說。《撿稻穗》是由證嚴法師取名。證嚴法師曾說,最早的念珠是先人用草根搓揉成球串成一串,而慈濟的環保志工就如同這最不顯眼的草根,卻能成就最大的願發最大的心;撿稻穗是一種收成,也是一種圓滿之後卻把腰彎得更低。看看《撿稻穗》中這七位女性,在經歷人生的艱苦與迷惘後,走進慈濟的環保工作,開始彎著腰撿拾瓶罐,彎著腰折疊報紙,同時,也彎著腰延續慧命,更彎著腰收成他們的人生。所謂幸福人生,是追錢?還是心靈的幸福?面對無常多變的人生,要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勇氣?看歷經多舛命運的七個女人,如何掙脫「命運的枷鎖」,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第一章 馴富記第二章 南門外的月光第三章 青青蘭花草第四章 黃金線第五章 呼叫223第六章 月亮出來了第七章 鐵樹花開
在慈濟世界裡,幸福就是辛苦,能夠辛苦,表示很幸福。因為「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做,就是慈濟的幸福法門。慈濟人不怕辛苦,他們會生氣的是,事情不交給他做。慈濟人若做得很累,從不說「辛苦」,而是說「幸福」,因為甘願做,做對的事,所以能歡喜受,歡喜受,就有幸福的感覺了。人永遠羨慕別人的幸福,感嘆幸福與自己擦身而過。其實追求幸福很簡單,做就對,做對的事,就能打開幸福門。
這一切,緣於他接受太多太多貴人的幫助 他決定,走上行醫這條路來報答眾生恩情 今年入夏,大愛電視臺推出大愛劇場《生命的陽光》,描述一位出身貧窮的宜蘭囝仔如何在永遠擔心沒有下一餐的家庭裡,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鋤頭狀元」,以全國第三名成績考上臺大醫學院,內容感人至深。 民國三十七年,宜蘭囝仔林榮宗在「開蘭第一城」頭城的芭樂林出世,家徒四壁,父母僅靠打零工和少許的農作勉強養活九個孩子。儘管他認命地做事,用心地讀書,每一學期的註冊費還是家裡最大的壓力,幾度放棄求學的他在關鍵時刻總會遇見貴人,助他度過難關。 他立志成為一位仁醫,曾任南區慈濟人醫會召集人的他,對於各種醫療救助工作從不落人後,舉凡骨髓、大體捐贈、海外醫療救助,都有他的努力投入。他總是想到,身在何處,做什麼事,也應該讓自己的生命像日頭那樣,盡量給別人溫暖和希望,這就是生命的陽光……
◎本書為大愛電視劇原著小說《歡喜有緣──後山土地公》 打開成枝的募款本,裡面夾著幾張白紙紅紙,還有一根雞毛,成枝說:「這頁夾雞毛的,就是那個阿寬伯,養雞的,他捐三十。」翻到另一頁,這裡夾著一張白紙,「這個你阿雪嬸啦,也是捐三十。」,這會兒又發現一張紅紙。 「阿爸,白紙紅紙有啥意義啊?」 「已經繳錢的就放白紙,還沒繳但是說要繳的,就放紅的啊。」 王成枝,是花蓮縣玉里鎮的「後山土地公」,為人熱情四海,為了籌募善款蓋醫院,他靠著長年扛布匹上山販售所鍛鍊出來的腿勁,全省走透透,每次出門總要花上好幾天。直到今天,高齡九十的他仍有許多西部會員,翻山收款依舊是例行常事。早年他雖不識字,但總會有各種創意方法來記住會員,沒有機會上學堂的他,為了募款而重新學習。 《歡喜有緣──後山土地公》所講述的,正是這位老菩薩的故事。
花東台九線──號稱台灣的小舊金山,道路依著山丘坡度起伏,形成寬敞筆直的美麗景緻,於是成為知名的觀光勝地,但意外事故也隨之頻傳,因為台東到花蓮間的台九線並沒有稍具規模的醫院,於是,慈濟關山分院於焉誕生,一肩擔負起搶救生命,以及照護偏遠貧病居民的重責大任。 慈濟關山分院裡有一位熱心助人的原住民義工胡玉貝師姊,為關山醫院的醫護人員擔任橋樑,協助醫療人員進入原住民的世界,也讓在地的原住居民能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醫院裡還有一位超級「大總管」楊柏勳師兄,他從就讀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系開始,就立志要當醫師及護士的最佳後勤人員,協助提升醫療品質。他除了在關山分院工作,還常常一馬當先,上山下海協助偏遠地區需要幫助的民眾。 大愛電視台大愛劇場「關山系列」繼《愛相隨》之後,將於一月二十七日起陸續播出《美麗晨曦》及《恰似你眼中的溫柔》,本書集結兩個單元的精華故事,搭配動人的劇照,精采可期。 《美麗晨曦》及《恰似你眼中的溫柔》主要的演員有高慧君、嚴孝銘、馬國賢、李淑楨等人。
位於臺東玉里與台東市中央的關山小鎮,原本沒有一間像樣的醫院,當地居民貧病無依,看小病要翻山越嶺;生大病時更常緩不濟急。直到二○○○年,慈濟醫療志業於當地設立關山慈濟醫院,情形才稍獲改善。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院所經常面臨醫師、護理或技術人員招募困難的問題,但關山慈濟醫院裡卻有ㄧ位充滿史懷哲精神的潘永謙院長,以及ㄧ群對生命充滿熱誠的工作同仁及志工,用心耕耘小鎮醫院,將醫院營造成小鎮裡的大家庭,視所有鎮民為家人,除了醫療守護生命之外,也投入環保、掃街;更將慈善與醫療結合,到村裡義診,遇貧病人家,則出錢出力為其紓困。《愛相隨》書裡描述的,就是這位潘永謙院長的行醫故事,內容感人,啟發甚深。大愛劇場《愛相隨》將在十二月底於大愛電視台播出。(播出時間2006.12.27~2007.1.25)
女人不只可以為家庭付出,提家庭的菜籃;女人也可以提天下菜籃,承擔起社會責任。 個性樂觀開朗的慈濟委員林勝勝,是個非常具有現代感的女性。 出生時,因家道中落,舉家搬遷到酒家與妓館林立的歸綏街陋巷,但在這樣物質窘迫的環境中,她的精神生活卻不貧乏,她潔身自愛、出淤泥不染,以純真的善念與人相處,因此得到許多貴人的幫助,也讓她領悟到眾生皆有善念,不因善小而不為的道理。 民國七十年代,勝勝一如那個時代的婦女,學校畢業後,經歷就業、結婚、生子的過程,當她思索「難道女人只能相夫教子而已……」時,她遇見了證嚴法師,人生意義與目標霎時明朗起來。 負有俠義本性的勝勝,當即全心全意地投入慈濟行善的行列,並極力接引所有的親朋好友進入慈濟大家庭,也直接或間接地種下了住家巷子合江街130巷成為慈濟巷的種子,並在日後開花結果,傳為佳話、美談
看慈濟環保志工,如何找回生命的春天和地球的生機與活力? 一個小小的自己,也可以讓地球不再憂鬱! 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為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的其中一環。早於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證嚴法師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之邀,於台中新民商工演講時,鼓勵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這一句輕輕的呼籲,很快在慈濟人之間傳揚開來,大家一起響應上人的呼籲,紛紛在自家、社區、鄰里之間落實環保,推動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減量,進而帶動社區居民,推廣為全民運動。本書分【緣起篇】、【佛典篇】、【心靈篇】、【實踐篇】、【志工篇】,從不同的面向介紹慈濟「做環保」的由來與成果,並以漫畫的形式,娓娓訴說環保志工如何從做環保中體悟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