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相交的各界知識分子,由個人成長寫至從嶺南大學退休,記錄了香港當代文人史重要篇章。王教授的生命史代表了香港戰後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從並不優渥的環境中成長、求學,憑藉對知識的熱情而晉身「天子門生」,繼而往外國留學開拓眼界,回港後任教於大學傳授知識,同時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政治事務,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及後不得已離港,遠颺後回憶「再也回不去的香港」,有感而寫下本書。回憶錄將個人生命連結香港盛衰,既有萬馬齊喑的無奈,也有一簫一劍的活潑和銳氣,是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頁。
2014年,79天的雨傘運動,最直接的爆發原因固然是抗議中共剝奪香港人「我要真普選」的訴求;但當年金鐘佔領區「夏慤村」大台背板的「命運自主」四個字,或許更能反映香港人不甘心繼續被宗主國玩弄的抗爭意志。運動的普選訴求沒有達到,猶如烏托邦的佔領區也被政權消滅殆盡,但公民抗命的意識紮根,傘落社區,香港人的命運從此不一樣。 雨傘運動的緣起,可追溯至「佔中三子」之一戴耀廷教授發表的〈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這篇文章在香港爭取普選最低沉的時刻出現,一石激起千重浪。之後十年,香港經歷了更大規模的2019年反送中全民抗爭運動,換來中共更玉石俱焚的反制,在國安法和廿三條的緊箍咒下,香港沉淪為一個鴉雀無聲的中國城市。正因如此,流亡、離散到各地的香港人,在雨傘運動十周年之際,更需要一起回顧那段經歷,讓聲音不至被煙滅。 《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主編張燦輝,當年在佔領區現場用相機鏡頭紀錄了各種人和事,他以夏慤村的「烏托邦」為主軸,捨棄警民衝突或催淚煙火,著重顯現79天「愛與和平」的世界,挑選了79張黑白相片;再邀請當年在現場擔當不同角色的人,包括「佔中三子」朱耀明牧師和陳健民教授、學生領袖周永康和周豎峰、深耕社區的傘兵葉錦龍和杜嘉倫、學者阿古智子和貝爾雅等撰文記述自己當年經歷,成為這本相文集。文章有回顧,有舒懷,有分析,眾人記憶的碎片不一定能把這場複雜的運動完整地重現和疏理,但最大的意義,是雨傘十年這重要歷史時刻,不能鴉雀無聲。 這既是為了記憶與遺忘之戰,也為了同路人互相看見和勉勵。畢竟,民主的追求是現在進行式。
國共內戰後期,不少華人流亡,蟄居香港,其中包括昔日的軍政要員,尋求美國資助,在國共兩黨以外,組織「第三勢力」政治及軍事組織,計劃反攻大陸。另外,一些知識份子獲得美援後,成立出版社,發行書籍、雜誌、報刊,出版物琳琅滿目,傳播兩岸皆不能說的話,成就香港在二戰後文化事業的高峰。 筆者研究「第三勢力」長達十餘年,藉此回顧香港一段國共兩大政黨以外的往事,剖析「第三勢力」的發展趨勢,補述相關人士未竟之志,冀望現時第三勢力鑑古推今。 本書特色 筆者走訪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央研究院、香港歷史檔案館等,並訪問參與其中的人,透過大量第一手資料,突破國、共兩黨觀點的局限,闡述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以香港為基地的第三勢力,如何嘗試在海峽兩岸的夾縫中左右大局。 名人推薦 沈旭暉,柴文瀚
寧願徒勞無功 決不無動於衷 不信青春喚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二〇一九至二〇二〇,中共強推逃犯修訂條例,抵觸香港原有法律和自由,引發普遍的抵抗,也徹底改變這座城的未來與面貌。不少投入參與其中,表現勇武的,事後逃亡海外。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書中十個訪問紀錄,就是從十位流亡者的角度,分頭述說這同一個故事。 他們就如你我,有著青春與哀愁,有著傷春與悲秋;他們上班,他們上學,他們吃喝,他們反撲;走過一樣的街頭,面對時代的鴻溝。有人沉默,有人發聲;有人繞路,有人殉道;有人信奉留得青山在,有人豈因禍福避趨之。 作者自二〇二〇年起,與台灣抗爭者組織合作,花上一年多時間,深度採訪多名海外流亡的勇武抗爭者,將其成長與經歷,寫成故事性報導《香港祕密行動》。透過過百小時的訪談,勾勒出一代香港民族的青春謳歌,與他們以死相搏的氣宇與血汗。 楊的團隊計劃將文章結集成書,期間台灣成員多次受不明人士滋擾及恐嚇,對方揚言如出版此書,將直接對其家人不利,部分團員因恐懼而退出。最後受助於已故香港作家李怡先生之引薦,《香港祕密行動》終在二〇二二年六月,先由日本草思社(Soshisha Publishing Co.)出版日文譯本;同年七月再由台灣獨眼科技傳媒,出版華文硬皮精裝版;二〇二二年底,部分英譯章節,收錄於英國言論自由期刊《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中;二〇二三年十二月,由台灣一八四一出版社推出平裝版。 作為首部香港民族抗爭的口述歷史,《香》書一出版便立刻引發關注。作家顏純鈎將此書評為「二十年來看到最好的一本有關香港的書,沒有之一⋯⋯為香港人的抗爭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抗爭者「攬炒巴」劉祖迪認為「《香》背後面對的出版困難與解決之道,彷彿告訴香港民族該如何走下去」;但同時,該書亦被香港親共媒體與政黨多番譴責,指違犯國安法,作者故意匿名以逃避刑責,並高調向國安公處舉報此書。面對各種譴責,作者的正式回應為:「係咩?碰!」 各界評論(按筆畫順序排列) 「楊威利修充分利用其香港話母語(一種具香港特有詞彙和表達方式的粵語),時而與受訪的勇武爭論,時而傾聽他們的真實意圖。」——(日本)《朝日新聞》(The Asahi Shimbun) 「作者希望紀錄勇武者故事。但其押下風險注碼之高,已是無法再高的程度。」——(英國)《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 「震撼大作!」—— 孔德維(歷史及宗教研究學者) 「我身邊好友是勇武,很淸楚她身心所作的犧牲為多少。所以我仍與香港站一起,希望這些勇武故事的勇氣,能影響台灣人與日本人。」—— 平野雨龍(日本模特兒,社運人士) 「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將青年們果敢參加那埸『敗戰』的青春群像,活生生地、真性情地表現了出來,看得我的心都痛起來。」—— 坂井臣之助(日本自由記者) 「楊威利修以筆桿作為武器,透過他的文字,也讓我們看見那些在第一線的戰士脫下面罩後,除了憤怒,還有害怕、徬徨、喜悅、悲傷等⋯⋯紀錄與紀念港人這幾年的革命歷程,更是讓台灣人有機會貼近香港第一線的愛恨情仇。」—— 林昶佐 (台灣立法委員,閃靈樂團主唱) 「描述了抗爭過程的見聞、控訴著政權暴力的橫蠻、也見證手足們為義受苦的艱困⋯⋯這本口述歷史中,看到一個同類著作罕有的主題:也就是愛情。」—— 徐承恩 (作家,歷史學者) 「(書中)有幾位一看就知道是老熟人了⋯⋯誠意推薦這部書,不只是一個記錄,還能帶給你堅持下去的勇氣。」—— 梁頌恆(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前香港民族陣綫發言人) 「沒有刻意保護勇武形象,如實記錄的故事更引發起思考。」—— 湯偉雄(抗爭者「赴湯」) 「二〇一九年勇武抗爭的唯一口述歷史作品。自己歷史自己寫,最能有效對抗政權以無限資源熟手捏造偽歷史⋯⋯《香港祕密行動》的成書和出版,有非常意義。 」——練乙錚(經濟學教授,時事評論員) 「印象最深刻之處,反而是訪問行文中與後記所折射出的作者性格 ——楊威利修那謙卑、不屈不撓,以匠心啄磨的個人特質⋯⋯《香》背後面對的出版困難與解決之道,彷彿告訴香港民族該如何走下去。」—— 劉祖迪(抗爭者「攬炒巴」,〈棱角〉執行總監) 「少有勇武的第一手資料。《香港祕密行動》猶如補回一塊重要砌圖。」——黎國泳(前香港區議員) 「二十年來看到最好的一本有關香港的書,沒有之一。正常的社會條件下,這本書有資格榮獲香港電台的十本好書和市政局文學雙年獎,現在當然是奢望了⋯⋯他為香港人的抗爭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顏純鈎(作家)
強迫表態、分裂國家、犯我中華、雖遠必誅 人生三大階段是「出生、辱華、死亡」,明星有沒有例外? 網絡民族主義與兩岸三地流行文化緊密交織,偶像屢屢被中國封殺 國家面前究竟有沒有愛豆?愛豆是不是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國家面前無愛豆」(偶像),當涉及國家政治問題時,即使是自己喜愛的偶像也得往後退一步。這句說話後面的愛國激情,是國家利益至上,還是官方控制媒體?從分析中國媒體的「辱華關鍵詞」,到臺港中影視產業如何受到國族認同的影響——究竟偶像文化如今為何變成這樣? 官方微博直接影響網友的國族仇恨對象建構,從抵制藝人到封殺經濟來源,藝人在中國發展只能合流於官方意志,這是不是一種「官辦激進民族主義」?線上愛國運動是不是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以網絡為主的數位科技,我們必須關注溝通模式的多樣性、國族建構與想像過程的多義性,以及跨國/跨境論述對話的可能性。
哲學學者陶國璋博士X知名歷史Youtuber趙善軒博士 穿梭中西哲學.透析當代社會.啟迪漂泊心靈 以思考超克亂世 *哲學系教授專業審訂.導讀* 縱談中西哲學的概念,運用思考方法學剖析當權者以至人民的心態 為心靈飄泊的讀者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建言 使靈根自植於花果再次飄零的當下 當牟宗三遇上康德,如何用「內聖外王」重新詮釋儒學和現代政治? 如何以「獅子與狼」之喻來討論民主的價值? 香港之所以混亂,是因為太過自由? 為何有些人充滿仇恨又言論矛盾? 墨家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如何相近? 「強起來」才是真理,人道主義是一種粉紅色的夢? 青年人產生孤獨、無助和絕望,起因於經濟和代溝問題? 香港小資產階級人士,如何找到人的靈性與思考能力? 有博士學位的人為何也會相信假新聞? 教師在政治上應該保持中立緘默,還是主動支持學生? 你的理性不是我的理性,有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的理性? 你覺得球賽的過程還是結果重要? 治亂世真的要用重典嗎? 陶國璋教授、趙善軒博士,兩位均出身於代表冷戰以來香港哲學及文化傳統的新亞書院,同時一直致力於哲學思想普及工作。本書從社會事件出發,由新儒家牟宗三談到中國政治歷史,從香港青少年輕生現象分析自殺的不同面向等等,比較中西哲學的良知、自由、專制等概念,直面社會矛盾與撕裂。 本書收錄兩人十四次的精彩對談,內容橫跨古今中外,立足本土,讓讀者身處瑣碎、繁複的世事,倒可追尋更澄明的心靈。正如書中所言,這些對話是為了承接過去先哲的智慧,以自由討論延續文化生命。 ✦✦✦ 「內聖外王」字面上很簡單,就是做好內在修養是成就合理政治體制的基礎。——陶國璋 在一個權力高於道義的社會,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可能被權力的利益所取代。——趙善軒 ✦✦✦ 人性中的尊重和善良可以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及和諧的關鍵因素。——陶國璋 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的可貴,保留我們的身體和能量去做更多積極的事。——趙善軒 ✦✦✦ 溫情是香港人的弱點,也是優點。——陶國璋 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和寬容的對話,而非將對方妖魔化的辯論。——趙善軒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鍾劍華(社會科學學者)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 ❖共同推薦 徐少驊(資深媒體人) 張燦輝(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楊穎宇(前香港考評局評核發展部歷史科經理) 蕭若元(資深媒體人) (按姓氏筆劃序) 兩位學者從新儒家和西方哲學對當前社會的對談論述,深入和坦誠;值得每個關心香港的朋友認真研讀。誰説哲學只在大學課堂上討論而不關心當前社會和政治議題?——張燦輝 本書作者採用對談形式,以國學、心理學、歷史學、邏輯等角度,幫助讀者掌握相關概念,示範以理性拆解時局的可能。——楊穎宇 對香港人來說,唐君毅、徐復觀及牟宗三,就算不算是家傳戶曉的人物,對於很多有一定文化及教育水平的香港人來,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香港人今天特別有理由認識他們幾位及他們的論點。——鍾劍華 關於智慧、自由和靈根,往往在我們面對憂患困境時,最能解放及展現出來,個人如是,群體如是,民族亦如是。且讓我們一起正視現實,看清亂世種種煩囂,走出屬於新世代的理想未來。——沈旭暉 這是一個花果飄零的時代,不論留守與流離,都如陶先生常說的「輕不著地」,腳下盡是虛無,失去立足點。然則新儒家素來強調超越的心性,在無可奈何的命遇之中,人總能夠主動穩住平靜的心靈,靈根自植,進而開放更璀璨的花果。飄零的意義,更在於其不限一地,普世的種子,得以散植更開闊的世界。——無名/哲學系教授、本書校訂者
「沒有香港,便沒有我的一生,所以我對香港,永遠懷著感恩之心。」 顏純鈎歷經中共文革,三十歲南來香港,歷經社會變更,自2014年佔中運動起積極時評寫作,質量俱備,結集成《香港我的愛與痛》,見證了香港最為動蕩的年月。國家不幸詩家幸,顏純鈎自言能夠堅持筆耕不斷,全因深愛香港給予他的一切,以及眼見中共踐踏香港的痛苦。 《香港我的愛與痛》共分四輯:輯一「太平山下不太平」,立足香港山頂,環顧世間邪魔橫行,諸如《蘋果日報》的消逝、中共實施洗腦教育、忠誠廢物遍佈朝野等,都使他不平則鳴;由香港回首北方,輯二「北望河山生悲情」,觀測中國政治、社會,包括刺破大外宣的無恥、民族性的迷思、統戰技倆瀕於破產等;輯三「世事如棋自有序」,探討與中港政治息息相關的美國、台灣,點亮了一盞國際視野的明燈;最後收結於作者在港的文化交往,輯四「人生得失皆是緣」,提及故友西西、劉以鬯、李怡、戴天諸位文化人,又有對後輩陳慧、李碧華作品的評論,一字一句皆見深情。 這些時評文章,是顏純鈎「獻給香港,我的第二故鄉,我永生之所愛」的歷史見證,不止於作者的愛與痛,更是香港民族的共同感受。《香港我的愛與痛》的時評寫作,連繫了所有為香港流淚、歡笑的人。
兩個等待死亡的老人,兒子三十年前死於不自然,卻在強權高壓下無力反抗苟活偷生。 以前顧著生存不去抗爭,現在死亡也要來了,還有甚麼好怕的? 於是,他們決定在5月35日當天堂堂正正去那個染血的廣場拜祭兒子。 在不正常國家的陽光底下,做正常的事也是不合法。 劇本喚起的,與其說是三十三年前那個夏天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說,更是這三十三年來日日上演的,噤聲、低頭、忍辱的悲劇;與其說是「六四」的悲劇,不如說是「5月35日」的悲劇;與其說是抗爭的悲劇,不如說是失去哀悼權利的悲劇;與其說是死難者的悲劇,不如說是苟活者如何度過餘生的悲劇。 —— 鴻鴻(臺灣著名劇場、電影導演) 「八九六四,五三十五,見證時代,永世不忘。謊言與禁忌,終究遮掩不了歷史與真相。」 ——于善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除收錄書寫八九六四的得獎劇本《5月35日》外,更記錄了劇作的創作歷程及相關評論,透過這齣「六四舞台」最後在香港公開演出的劇目,映照香港人如何以創造力和生命力,在艱難的路上堅持追尋公義。 《5月35日》曾獲「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五大獎項:最佳劇本、最佳製作、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最佳燈光設計和年度優秀創作。 由日本劇作家石原燃翻譯的《5月35日》,獲「小田島雄志.翻譯劇本獎」。 本書收錄粵語、國語、英語三語劇本,讓爭取民主自由的風箏飛得更遠。 相約在5月35日,來個光明正大的紀念 當現實荒謬,劇場卻讓人恢復正常 「草芥被擠壓到粉身碎骨前,迸發的勇敢與良善情操。」——鴻鴻 「他們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不想回憶,未敢忘記』,是我們自身命運的呼喊。」——羅永生 得獎與推薦記錄 .《5月35日》獲「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6項提名,並最終奪得5個獎項:最佳製作、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最佳劇本、最佳燈光設計和年度優秀創作。 .日本劇作家石原燃翻譯的《5月35日》獲「小田島雄志.翻譯劇本獎」。 .本書由八九六四民運學生王超華、香港著名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臺灣著名導演及詩人鴻鴻聯合撰寫推薦序。 本書特色 .《五月三十五日——創作.記憶.抗爭》除收錄了書寫八九六四的得獎劇本《5月35日》外,更記錄了這劇作的創作歷程及相關評論,透過這齣「六四舞台」最後在香港公開演出的劇目,呈現香港在過去幾十年來作為悼念六四的前線,如何在《香港國安法》通過後備受打壓而消亡,創作及言論自由如何遭到扼殺。 .本書通過全面的編輯工作,以《5月35日》劇作為核心,勾勒出2019以降的全民抗爭氛圍面對各式政治打壓的頑抗,本書有八九年之痛,也有香港人當下的痛。 .購買本書正是保留六四記憶,反抗打壓與抵抗遺忘的行動。 .除《5月35日》原著粵語劇本外,本書更載有國語及英語翻譯劇本,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本劇,及易於在世界各地搬演。 .本書資料詳盡,製作精明,配有上演時的彩色劇照,有助讀者想像演出情況。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曉劇場」將於2023年6月2-4日在臺灣搬演《5月35日》,該版本將以國語演出5場及以粵語進行1場讀劇。 .願我們一同以創作對抗強權打壓,為民主自由搖旗吶喊!
與你擦肩而過的人信仰著些甚麼? 異端、邪說、妖言惑眾——是誰下的定義? 穿梭在香港這座石屎叢林中, 與12位少數宗教人士來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 自2020年始,Diversity in Hong Kong這個由一群香港學者牽頭發起的多元文化研究計劃開始了一個項目,關注香港的少數宗教,並聯絡到12位信仰著不同宗教的信眾。「在何種香港的處境下促使您信仰了這一宗教?」、「信仰了這一宗教後,又認識了香港的何種面貌?」,在不強調知性分析、不深入解釋教義的情況下,《街坊眾神》嘗試帶領讀者進入「香港街坊」的異質生活。 印度教、道教、東正教會、泰國佛教、中國佛教、日本真言宗、伊斯蘭教、天主教聖方濟小兄弟會、錫克教、基督教後期聖徒會、巴哈伊教與「正念」,儘管受訪者信仰各異,他們在香港中也不算是特別的人物。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在生命中某一時刻推動了香港整體社會作出歷史性變遷;但述說他們在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出入,有如在油畫中刻畫光影變化,當中包含了對時間和空間想像的改變,也反映了思想與價值的更新。 本書命名為《街坊眾神》,是希望從香港社會底層出發,以公共輿論的角度梳理香港複雜而多層次的歷史。香港存在著種種來源不同的宗教信仰,卻未有出現教派之間的勢不兩立,其實是十九世紀以來的重大奇蹟。 「本書為讀者介紹的是一個名為『香港』的交流空間,即使參與交流的群體各自有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卻彷彿構成了共同信納的輿論。」 ——孔德維博士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不正當、不道德、異端邪說——是誰下的定義? 以街坊圍爐八卦,以小眾倒影大眾 突破框限,走進十二位「奇人異士」的炫目日常 關瑞文教授、賴品超教授、譚家齊教授、羅樂然教授 好評推薦 孔德維博士 專文導讀
練乙錚,人稱「香江第一健筆」,曾任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高級顧問、香港《信報》總編輯及總主筆、《立場新聞》董事,為多國學府經濟學教授 他是香港精英階層最信任的政經評論家,卻每每因為與民眾站在一起而受到懲罰 從二○一四雨傘運動到二○一九反送中以降,香港最波瀾壯闊的抗爭年代 本土派興起到離散、特首換屆到議員入獄 抗爭從本地延伸到海外、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爆發 練乙錚以多層學科分析與國際視野,呈現抗爭精神的精粹與脈絡 本書是最後傳統精英寫下的重建真.香港指南 引用美國獨立歷史、猶太人千年離散以及經濟學理論 本書提出「流亡者需要學習流亡學」,劍指深層次問題 受壓者移居海外,如何面對身分認同問題,及延續日常抗爭? 「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驚心動魄歷史,通過此書仔細訴說 在二○二○年,擔任《立場新聞》董事的練乙錚遭國安通緝 堅持筆端良心、為民喉舌,每篇評論都是歷史的凝煉見證 全書分為開卷點睛、社運稜鏡、氣短集與中國側面四個部分,深入回顧與預示香港經歷社運後,香港、中國、東亞及全球的政經走向。〈開卷點睛〉自戰後中港關係的論述開始,以香港作本位分析國際政治,並集中分析獨立與民主的角力與利弊。〈社運稜鏡〉主要集中在二○一九年運動前後,各式各樣的思潮與策略,觀看香港在中美角力下的狀況與生機。〈氣短集〉後退一步,回到一六至一七年的場境,回顧在雨傘與反送中運動之間的本土派興旺時期,作為一份思想與歷史的紀錄。〈中國側面〉則從中國政治下筆,分析中台關係、中美貿易戰、疫情等議題,立體帶領我們進入中港關係的側面。 《驚心集》不向權貴折腰,堅持良心發言,為時代洪流鉤勒更綿長的歷史脈絡,在細節中閃耀智慧光芒與文人底氣,絲毫未懼通緝與禁言。我們冀能以練乙錚犀利尖銳的文字,回顧這十年來的香港民主運動發展,與世界上捍衛自由的抗爭者一同立足現在,分析未來。 本書特色 公民抗命 x 和勇不分 x 流亡學 以多層學科分析與國際視野呈現抗爭精神 特區時代跨越政界、商界、學界、媒體第一人 與香港、臺灣及所有自由世界的捍衛者,共同思考未來
在黎明來到之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 但在這片無邊際的黑暗中 往後每一步,都會是更好的片刻 加山傳播是創立於2019年10月15日的香港網媒,一直堅持以香港本土為本,致力為本土派發聲。創立兩年間,已分別取得人權新聞獎三個獎項的肯定。 後來,創辦人之一馮達浚被國安拘捕,律政司公開指控加山傳播為煽動平台,令其成為香港史上第一間被公開指控為煽動平台的媒體。如今,加山傳播成員皆已身處四海,另外一位創辦人,即本書作者胡戩,則流亡台灣,決意通過出版本書,讓後世看見國安法前後經歷的那些重要時刻,理清脈絡。 《香港甚好的片刻》書名受吳乃德博士《台灣最好的時刻》所啟發,吳博士在書中寫道:「未來如果台灣民族倖免於滅亡,後代台灣人記憶那個艱苦的時期或許也會說,那是台灣人最好的時刻。」 香港人在過往數年歷經重力如湯的時刻,經歷過共同苦難,因而牽絆成絲,成為受難的共同體、民族的共同體,共同浩浩蕩蕩迎來國安法後的黑暗周期。「黎明嚟之前嘅黑暗,係至撚黑暗。」但是,倘若黎明來到之時是香港最好的時刻,那麼,在破曉之前的引頸盼待,肯定是比未來稍遜的,甚好的片刻。 為出版《香港甚好的片刻》,長時間分文未籌及銀行户口長期未能使用的狀況下,加山傳播於二二年初發起眾籌計劃,在此特別感謝願意協助將訪問編輯成書的有心人們。《加山傳播》會繼續和香港人夙夜同行。 吳乃德博士寫:「那個時代之所以是最好的時刻,因為許多人有著共同的價值,也願意為這些價值付出。」但願書中這些甚好的片刻能在榮光降臨香港時,當作見證。
危城何以救命?不甘心究竟有沒有用? 金馬影展奈派克獎《少年》獨家輯錄成書, 全面還原電影拍攝極秘花絮!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 一名剛被拘捕獲釋的少女YY計畫跳樓死諫 一群曾跟她一同遭拘捕的少年跟社工獲知後 在香港街頭東奔西跑試圖尋找少女 危城救命,尖銳議題卻遇拍攝危機 題材敏感、投資者退出、演員退出、疫情爆發、 國安法通過、拍攝必遇狂風暴雨、香港無法上映…… 「不管如何,我一定會完成電影,」導演任俠說: 「不然就辜負了每位演員的付出。」 本書收錄電影劇本、拍攝日誌、導演訪問、演員感言、場景考據 以立體多元形式呈現《少年》熒幕以外、香港以內的精彩內容 ——你走吧 。你還有希望,你不要留在這裡! ——我不會走!我們要被拘捕就一起被拘捕,要輸就一起輸,要贏就一起贏,你不是跟我說,你不甘心嗎? ——但是你說不甘心沒有用的! ——你跳下去就有用嗎?香港是不會因為你的死而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