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探討生活的藝術,尋覓快樂生活的真諦。 他熱愛讀書,把書籍當做朋友,與書為伴。 愛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茨威格在作品中描寫了初戀的細膩、熱戀的熾熱,讓人回味良久。 茨威格的一生中結交了世界各地眾多的朋友,這些形形色色的朋友,來自不同的國度、迥異的階層,性格各異,但他們都是一些睿智之人,茨威格都能從他們身上發現優點。 在書中,茨威格非常重視人性之美德,比如寬容、誠信、節儉、拼搏等,還主張珍惜時間、牢記使命、重視過程等。 大師也是個熱愛藝術、嚮往自由之人。
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的書籍非《聖經》莫屬了,但是僅次於《聖經》的又是哪一部著作呢?對此,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是戴爾•卡耐基的《成功學全書》。這一公案暫且擱置,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戴爾•卡耐基其人其作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這個世界。 卡耐基的著作卷帙浩繁,我們從中選取了《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美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成熟的人生》、《寫給女性的忠告》、《語言的突破》、《偉大的人物》、《林肯傳》等九部著作,以期從中擷取一些對我們人生有益的故事,奉獻給讀者。
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自我價值? 當生活逐漸富足,我們的幸福感還能從哪裡找到?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閱讀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曾師從佛洛依德,後成為分析心理學(亦稱原型心理學或榮格心理學)的創立者。 本書之所以編選榮格有關幸福的語錄,源自他對現代人靈魂與精神矛盾的關注。
追求永恒的人生價值,是康德終其一生的目的,或者說,是康德幸福論的核心。康德在追求一種超越一般幸福觀念的幸福論。 康德認為,只有站在普遍人類正義的立場,人生才具有意義。每個人終將逝去,而人類卻永恒。只有與普遍人類的福祉相聯繫,個體生命的意義才具有永恒不滅的光輝。因此,研究人成了康德哲學的唯一主題。 康德的一生是屬於學者的一生,他的日常生活單調而重複。為了追求真理,康德對自己的生活極為苛嚴。他終身未離開他的出生地——小鎮格尼斯堡半步,用嚴格的時間安排自己的活動,他的散步時間比市政大樓的鐘錶還要準確。在這狹小的地理空間裡,康德精神探索的觸角卻延伸到人類精神生活的每個地方,留給我們豐富的精神財富。
房龍的著作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從人類學到地理學,從歷史學到考古學,從經濟史到政治文化史,都有很深的涉獵,而且其眼光也往往有獨到之處。他不是向人們傳遞一些枯燥的死知識,而是以一種對文明的幽深關懷來勾勒人類歷史的諸多面向。如今,房龍的著作在中國讀者中掀起了一個個熱潮,他的主要著作都有多個版本,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房龍那洋洋灑灑幾百萬言、幾十部著作,通過對房龍大量著作的摘選,編成這部《房龍幸福語錄》,挑選房龍著作中最具震撼、最有沖擊力,同時啟發性最大的片段,以饗海內外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