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七章,分別敘述紫微大帝名相源起、神格及所掌職司的演變。紫微之名,源自周代《列子・周穆王篇》以清都紫微宮,為天帝所居。由於位居北方,唐末五代,開始以北帝來稱呼紫微大帝,其神格則由萬星之主,而成為伏魔大帝。宋代並有以紫微大帝為伏魔教主的天心派,此派也稱北帝派。北帝派重視服食三光之氣及步罡法,不僅把內丹煉氣用在罡步中,並將周朝以來三步九跡的禹步,增衍成斗有陽斗、陰斗之分,施用有陽日、陰日之別,更有先舉左足或先舉右足之不同;在施用時,也不是僅用一種罡步,而是多種罡步連用。將禹步法發揮到極致,禹步成為術法的基石,也演變成了無禹步不成術法的地步。
《關尹子》一書,《列子》、《莊子》已明引,其文字和今本《關尹子》同,劉向校錄該書並撰序,《漢志》有載,葛洪曾撰寫後序並載述各篇篇名、主旨,所說皆與今本同,足見《關尹子》非偽書。 關尹子以為萬物皆由一氣所生,一氣散而為萬物,萬物聚合為一氣;氣聚而生,氣盡而死。既皆由氣而來,所以並無真正之生死,亦無實有不變之萬物、時空。人能掌握氣,運用氣,即能隱形現形,變易萬物,召喚風雨,改變時空。而其要妙則在於「以神存氣,以氣存形」。 又,關尹子以為由一氣而有陰陽、五行,因五行而生五臟與精、神、魂、魄、意五神。由五神而衍生:性、心、意、識、情等察照及認知作用。性未萌,心已萌,意紛亂;由意而起認知美醜是非之識,由識而起喜怒哀樂之情,因情而為外物所囿。修道在以智去識,棄意返心,由心返性,察照萬物而任運自然。 關尹子的「變識為智」,和佛教的「轉識成智」不同;佛教是以識為認知本體,將八識轉變成四智。關尹子以識為認知作用而非本體,是以智遣識,返回心性之觀照自然。佛教轉識成智,出自玄奘編撰的《成唯識論》,成書於唐高宗朝,其說也晚。有可能是玄奘取相近之名相以譯經。
金代以內丹修煉法門為主的道派,有:時雍創立的真元道派、王重陽全真教。到了元代,新成立的教派有:李道純內丹中派、黃元吉淨明道、黃舜申清微派。此外,全真教稱為金丹北宗,和流行於南宋的金丹南宗,並立為稱。但到了元代,全真教大行,金丹南宗大都被併入北宗全真教中,勢衰力竭。元代,南宗門徒,有的自己重新皈依全真,成為全真教南宗;但也有一些人仍堅持南宗傳人的身份,此為元代的內丹南宗。綜觀金元二代,有上述多種不同派門修煉法。如真元道派、淨明道,以儒家忠孝雜修內丹;清微派,以內丹雜雷法;全真修性多雜禪學。再者,元代扶鸞所撰道經,以及元人為早期的道經作注,也往往涵藏內丹修煉說,顯現出元代內丹學百花齊放的特色。
明清兩代的內丹修煉法門多彩多姿,明代有神仙人物張三丰;有創立內丹東派的陸西星;有創立百日築基、十月懷胎、九年面壁的伍守陽。清代,在內丹修煉上,王常月以戒為基,談內丹修煉法;柳華陽承繼伍守陽的引道入佛,以佛徒之語來說內丹;傅金銓談男女雙修法,分為男女體交法及神交體不交。另外,傅金銓倡導女丹,是女子所專屬修煉的法門,以雙乳間為氣穴,以絳宮至子宮間為中極,以子宮中血海為下丹田。又,清道光、咸豐間,李西月創立內丹西派,以先天是外藥,後天是內藥。內煉己在由修命而盡性,外煉己在由盡性而求神仙永生的盡命。此外,另有康熙朝江蘇扶鸞所成的《太乙金華宗旨》,說明內丹修煉的法門,在於藉由雙眼目光,內照守心,以元神滅識神,自能得真炁,用以成就法身。
魏晉南北朝冥思靜坐的修仙術,以服食五芽、鬱儀、結璘及存思身神的守三一、帝一等法門為主流,內丹坎離交媾說淪為非主流。到了隋代,蘇元朗精通內丹外丹,所撰著作中,內丹以《龍虎金液還丹通玄論》為主,外丹以《太清石壁記》為主。唐代內外丹說都受到蘇元朗的影響。唐代初期的修仙術,因帝王的好尚,重視外丹黃白之修煉,而在廣義內丹上,則以養神心齋及重玄為主。狹義的坎離交媾內丹修行,興起於盛唐玄宗朝,劉知古、張果、羅公遠、葉法善、一行等,皆有內丹方面的著述。至中唐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而坎離交媾的內丹說大盛,晚唐五代則以陶埴、羊參微、李光玄、譚峭、劉海蟾、陳摶等為主。內丹修煉法門,始見於東漢,完成於鍾呂,傳揚於張伯端。漢代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唐代呂洞賓撰集《鍾呂傳道集》、張伯端《悟真篇》三者成為內丹修煉必讀的聖典。另外,在晚唐也出現了特別為女性而設的女丹修煉法門。
本書以「冥思靜坐史」為名,所述者不僅一朝一代而已,而是從周以下至清,敘述各代以廣義內丹為主的修煉法門,本書是第一冊,敘述周秦二代冥思修煉法門,取名為「周秦篇」。 冥思靜坐,通常以閉目或臨目,向內觀照為主,係帶有宗教性質的修煉法門,在中國則和道教有關。冥思靜坐法,周朝春秋時代已存在。以術法應用而言,有萇弘以術佐周靈王,長桑君能隱形有方藥,巫彭、巫咸鍊不死藥,老子修道而長壽。以理論而言,《老子》一書以道為本體,以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滌除玄覽為修煉形神、心鏡之法。《文子》說老子治身之法,為養神與養形二者。養神以恬淡寡慾為主,推而行之,則為心齋坐忘,忘物忘我,不為物囿,役物而不役於物。養形則有行氣導引、按摩導引、服食天地日月六氣法,及辟穀食氣法,而內丹嬰兒蘂女、金樓絳宮的名相亦出現在《關尹子》書中。周代的這些冥思靜坐法門,對後世影響極大。養神、養形,幾乎涵蓋了所有修道之方,也為唐宋內丹之修性與修命肇建基石。 本書共分十四章,第十四章〈道教冥思靜坐與內丹修煉常見名相小釋〉是綜匯周秦至明清內丹諸名相,加以簡釋其義及述其衍變,可以視為內丹書的小辭書。
本書專門論述兩漢六朝間道教的冥思靜坐法門,書分為上編及下編兩大部分。上編寫兩漢,下編寫魏晉南北朝。兩漢修行法門,有吸食天地日月精氣法,有存思內神守一法,有龍虎交媾的內丹說,此時期以《淮南子》、兩部《黃庭經》、《太平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周易參同契》為主。魏晉南北朝的靜坐修行法門,有上清派的守三一、守雄一、守雌一、守帝一等各階段修行方式;有服食日月星辰的鬱儀(服日精)、結璘(服月精)及奔辰(服食北斗五星等星辰之精氣)法門,有《太上三十六部尊經.黃庭經》將人體之「氣」,析分為精、氣、神三者,以三丹田為主要修行場所,並有「鍊氣成神,鍊形成氣。陽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氣未朝,五彩不生丹闕。」等說法,對隋唐內丹學影響深遠。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是時代的驕子,是詩壇的天仙,其作品廣受世人喜愛。前輩賀知章初見面,稱他為「天上謫仙人」;既奇其姿,復賞其文。同時人任華,說李白「新詩傳在宮人口,佳句不離明主心」(〈雜言寄李白〉)。杜甫與李白情同手足,對李白更是推崇備至,在〈春日憶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又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指出李白詩蓋世絕倫,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連鬼神都會感動哭泣。此後,在中晚唐詩人眼中,李白、杜甫有著極高的地位。韓愈、李商隱,對李白、杜甫都推崇不已。宋人雖有意尊杜,然論詩者皆並稱「李杜」。在我國詩歌史上,李白有著不可更替的崇高地位。《李太白集》中現存詩約千首,量多質精,並不容易篩選。然而為方便初學者閱讀,近人陸續出版了不少李白詩選。本人在上庠講授李、杜詩,個人曾編有講義,多年增補,頗方便初學者閱讀。今年疫情嚴峻,長夏足不出戶,遂利用閒暇整理舊稿,以了金針度人心願。唯年老眼花,疏失難免,博雅君子,幸勿見哂。
緒言宋代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標舉學杜,導引兩宋詩壇之風氣,群體推尊杜甫為宗師。觀察實際情形,宋人在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都從杜詩的基礎上發展與再創造。詩壇諸大家對於杜詩謀篇、構句以及煉字之法,頗為推重與借鑒;從杜詩的佈置嚴謹、工於起結、剪裁,前後呼應、一氣連屬等諸多方面,充分給予肯定與總結。有宋一代文壇上,千家注杜、人人宗杜,蔚然成風,對於杜詩的藝術高度與成就倍加讚賞,「詩人之冠」、「超今冠古」之讚譽層出不窮,而楊萬里更明確尊杜甫為「聖於詩者」(《江西宗派詩序》),這代表了宋人對於杜詩藝術成就的最高定評。平心而論,學詩師法杜甫,入門即正。司馬光《續詩話》以為《詩》三百之後,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尤其是杜詩七律,自可雄視百代,即李太白也不能及。黃子雲《野鴻詩的》謂:「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則上下千百年無倫比。其意之精密,法之變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練,氣之浩瀚,神之搖曳,非一時筆舌所能罄。」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說:「七言律詩至杜工部而曲盡其變。其氣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無美不備,無奇不臻。」都是公允之論。杜甫詩集,坊間版本頗多,茲為方便後學參透,特地取楊倫《杜詩鏡銓》分韻類編。編末附加筆劃檢索韻部。而書中換韻古體詩,則以首韻為主編入。吾等2016年已在萬卷樓印行《平水詩韻簡編及杜詩鏡銓》,陰錯陽差,錯誤頗多,今重校重編,且易名《杜詩鏡銓分韻類編》,特此說明。
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難有定論,導致《周易》在解讀上極為不易。本書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發現卦爻辭中確實含藏著各種古文明的訊息,值得我們繼續挖寶。本書選擇《周易》中一組特殊的卦例,即十二月卦,人們在因應天地時空各種氣化變動時,也形成了各種因應生存需求的禮儀制度,可以借助古代文獻來反思卦辭與爻辭所彰顯的各種文化情境。
◆《劉子》是子書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部折中集大成之作,也是魏晉子書第一◆《劉子》的作者就是劉勰,本書是海內外首次用「內證」方法,得出定論◆本書也是史上第一本細讀《劉子》五十五篇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