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圖志》一書,在總策劃李瑞騰教授構思下,以博物館概念為主軸,以「圖志」之型構,內容有四面向,先以「館舍、館藏、館務」三面向展開,館舍為有形的硬體空間,館藏文物為其內在,館務含組織運作、展演策辦、刊物出版、聯誼交流、獲獎及其他榮譽等,以圖文雙美為依歸。 「館史」面向,則編製佛館年表,繫年繫月繫日,簡明紀要,為日後纂修之用。 最後,附錄-佛陀紀念館的宗教聯誼,在國際博物館強項功能之外,佛館兼具世界性宗教聯誼之平台,進而收錄以彰顯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指標性。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在總策展人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學術策展人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 教授、技術策展人邵志飛教授、莎拉‧肯德丁教授等四位策展人共同企劃,透過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研究文本,運用新媒體藝術將豐碩的佛教數位文化遺產保存,讓海內外人士來到佛陀紀念館展廳內,可感受佛教海上傳播、沉浸式360度全景視覺、3D模型立體雕塑等;透過虛擬實境,看到佛教海上地圖動起來。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僧院花》:「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佛教中有許多與植物有關的成語、典故、詩偈、譬喻等,寺院和植物更是關係密切。佛光山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只是有時「見面不相識」,不免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遺憾! 現在這本《全露法王身》由熱愛植物的吳欽杉教授,深情書寫他在佛光山與140種植物的相遇。全書有圖鑑功能,也有佛光山開山歷史掌故、人文情懷,當您在佛光山參訪悠遊時,不妨按圖索驥一番,相信能讓您百花叢林過,更添喜悅、了然的邂逅。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僧院花》:「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佛教中有許多與植物有關的成語、典故、詩偈、譬喻等,寺院和植物更是關係密切。佛光山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只是有時「見面不相識」,不免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遺憾! 現在這本《全露法王身》由熱愛植物的吳欽杉教授,深情書寫他在佛光山與140種植物的相遇。全書有圖鑑功能,也有佛光山開山歷史掌故、人文情懷,當您在佛光山參訪悠遊時,不妨按圖索驥一番,相信能讓您百花叢林過,更添喜悅、了然的邂逅。
作者依空法師,一位僧人,一位文化人。 在佛法求真、文學求美,兩者交錯之下, 十位文學家一生的神采風華,躍然紙上,別具風格。 中國古代政治對於文人最大的摧殘就是貶謫流放, 特別是對心懷憂國愛民理想抱負的志士良臣, 喪失真權實位、立德立功的舞台, 更是一廢不復的絕望迫害。 看,他們面對人生悲喜榮辱時, 如何在佛法的浸潤下,得到心靈的安頓解脫?
「普賢十大願」是非常好的管理學, 若能依此待人處事,定能成為讓部屬真心愛戴的領導者。 《華嚴經》是佛陀證道後,最初宣說的經典。佛陀將他體悟到的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理,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講說,是佛陀教法中的根本法輪。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在遊歷參訪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星雲大師探討在現代這個社會裡,如何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如何在修行道上堅定信念,讓願心昇華,終有一天必能圓滿「自他成就」的無上佛果,這才是普賢菩薩所以發下「十大願」的初衷與目標所在! 本書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概略講解《華嚴經》的傳譯、思想特色與生活修行。第二篇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編次,分別列舉說明十大願的現代意義與修持法門,闡釋佛教的管理哲學,鼓勵大眾依著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來行事,從自己做起,發願未來。
「普賢十大願」是非常好的管理學, 若能依此待人處事,定能成為讓部屬真心愛戴的領導者。 《華嚴經》是佛陀證道後,最初宣說的經典。佛陀將他體悟到的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理,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講說,是佛陀教法中的根本法輪。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在遊歷參訪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星雲大師探討在現代這個社會裡,如何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如何在修行道上堅定信念,讓願心昇華,終有一天必能圓滿「自他成就」的無上佛果,這才是普賢菩薩所以發下「十大願」的初衷與目標所在! 本書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概略講解《華嚴經》的傳譯、思想特色與生活修行。第二篇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編次,分別列舉說明十大願的現代意義與修持法門,闡釋佛教的管理哲學,鼓勵大眾依著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 給人方便)來行事,從自己做起,發願未來。
一、幸福,有平安吉祥,順遂圓滿之意。追求幸福更是人類共同的願望,而佛門裡是否也有這樣的幸福呢?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旨在培養佛教人才,作者於學院參學後,歷叢林生活中之人、事物,於行、住、坐臥中體悟: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自一顆簡單、淡泊、自在、知足的心,當欲望愈少時,愈能感受到幸福。 此一幸福的探索,亦是作者真參實修的體悟,於觀照心念,保持正念的自覺中,感「塵盡光生」之喜,實為人間至樂。本書以此加以描述修道生活的自在快樂、僧團修道理念與行持,與讀者分享人生另一種幸福況味。 二、叢林到底有哪些讓人佇足的幸福與魅力?作者說,幸福其實來自一顆簡單、樸實、淡泊、知足、自在的心。此書是作者至佛光山叢林學院參學後,於行住坐臥中的體悟,及僧團修道生活的描述。
一、幸福,有平安吉祥,順遂圓滿之意。追求幸福更是人類共同的願望,而佛門裡是否也有這樣的幸福呢?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旨在培養佛教人才,作者於學院參學後,歷叢林生活中之人、事物,於行、住、坐臥中體悟: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自一顆簡單、淡泊、自在、知足的心,當欲望愈少時,愈能感受到幸福。 此一幸福的探索,亦是作者真參實修的體悟,於觀照心念,保持正念的自覺中,感「塵盡光生」之喜,實為人間至樂。本書以此加以描述修道生活的自在快樂、僧團修道理念與行持,與讀者分享人生另一種幸福況味。 二、叢林到底有哪些讓人佇足的幸福與魅力?作者說,幸福其實來自一顆簡單、樸實、淡泊、知足、自在的心。此書是作者至佛光山叢林學院參學後,於行住坐臥中的體悟,及僧團修道生活的描述。
本書透過明代東南沿海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樣貌,勾勒出廣為大眾信奉的觀世音菩薩。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社會面貌底下,形塑各種不同的觀音面相及其多元豐富的信仰內涵。 從觀察明代觀音信仰中,藉由沿海區域的人文生態、百姓生活遭遇密切貼合的變化歷程,從而產生信仰內涵與形象上的轉變,探索該形象建構的價值,及其相關諸多歷史元素。此外,明代中葉後東南沿海倭寇盜賊的問題,是否對海洋性或與海水關係較為密切的觀音形象產生影響,亦為本書關切的焦點。
本書以「觀音信仰」與「媽祖信仰」為研究對象,採「宏觀」的方式,將二個信仰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脈絡做一釐清。 書中內容除闡述相關文字史料外,亦載有各地與媽祖信仰有關廟宇的實地參訪資料,以大歷史的角度來觀察觀音與媽祖之信仰。 本書文字簡明流暢,除學術性外,也兼顧普及性,讓讀者翻閱本書時,都能理解與掌握,以進入觀音與媽祖的神聖世界。
本書以一地域色彩濃厚,傳播於珠江流域的觀音信仰研究案例,探究明、清時期廣東地區人民如何接納、傳揚觀音之情況。 以在犙弘贊禪師為研究對象,一方面跨及明、清兩朝的討論,增補學界較少全面談及明、清觀音轉變的部份;另一方面,本書分成:生平事蹟、傳統承繼、末法與準提及大悲觀音等課題,探究在末法救度下,深受晚明以來,佛教各宗會通思想影響的弘贊禪師之觀音崇奉。藉此個案,揭示明、清觀音崇奉的內涵,以及被廣東居民所接受的樣態。
黑暗的恐懼如何跨越?糾纏的煩惱如何解開? 〈寶石喪命〉使人喪命的不是寶石,而是人心的貪婪。〈寧可安靜睡覺〉修行第一步,閉上嘴,莫論他人是與非。〈那不是宿命〉成佛悟道的障礙,來自於我們對外相、外境的執迷不悟。....... 80篇故事,如同清晨的曙光,吹散我們心上的迷霧。 本書特色 書中收錄80篇智慧故事,每篇搭配可愛精美插圖,有人生深度的哲理、有佛典閃亮的智慧,引導我們身在黑暗仍保有光明的堅持。
為使普羅大眾對佛陀和十八位聖者有所認識,本套書依據經典將佛陀和每位羅漢的行誼重新編寫,有以小說方式呈現,或以散文式的筆法,述說聖者修行的心路歷程,甚至以可愛動物來側寫聖者。文字淺白易讀,輔以不同畫風的精美繪圖,每冊皆有鮮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