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系 ,共計1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不可以交男朋友的100個理由—汪培珽手記四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22/01/21 出版

姊姊說:「這是青春期的快樂。你們都沒經歷過,太可惜了。」 父母有一千個理由也沒用。 能說服孩子的,是你們之間有多少心平氣和的對話。 快進入青春期,或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表面要開始叛逆了。 但叛逆的心,不等於不需要關心。 在這個階段,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 即使孩子表面不需要你,我們也要默默守候。 因為他們裝酷耍帥的眼光,會不時瞄回父母身邊。 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需要你」, 所以最保險的作法,就是別離開。 ~~汪培珽手記第四本:姊姊十三歲,弟弟十歲半,那年發生的故事~~ ◆ 孩子願意聽話的關鍵 有時父母訂下的規矩,自己比孩子忘得還快。 父母自己都記不得說過什麼話,怎麼能期望孩子遵守呢? 發現事情有敗壞跡象時,要嚴正以待的虛心檢討自己。 不要期望「問題會自動消失」。 如果父母能拿出耐心對待孩子,即使你無法做得很好、處理得很完美, 光是那份耐心,孩子也一定會感受得到。 當孩子感受到了你對他付出的耐心,自己就會朝「好孩子」的方向前進。 ◆ 我活該 「事情的源頭不在別人,而是自己。」 十分鐘前我才對女兒說過的話,根本在說我自己。 此時我的腦子裡浮現了這幾個字:「恨鐵不成鋼」。 我恨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自己做不到的事,當孩子也跟著做不到時,就是小孩要倒楣的時候了。 十分鐘過後,等姊姊情緒緩和些,做錯事的媽媽,當然要「善後」囉。 我先假裝睡著後翻身,故意將一隻大手臂壓在她身上。 見她沒推開我,知道她上當了。接著我又將一隻腳也壓了上去, 直到她發現我是在給自己找台階下。 「媽媽幫你抓抓背,抓到你睡著,好不好?」抓背是她最喜歡的享受之一。 大半夜我的手還要不停地抓上抓下,好痠哦。 你活該,自找的,怪誰? ◆ 孩子不獨立的原因 老師,是最清楚現在孩子問題的一群人。 他們已經看到了──過早給孩子這些電子產品的壞處,所以禁止。 露營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獨立精神的活動。 看到一群孩子拿著手機講電話、盯著掌上型電動玩具猛打, 如果你是一個關心孩子的老師,會不會有一種很無力的感覺? 「弟弟,為什麼W的爸爸不聽學校規定,還強迫小孩帶手機去露營?」 弟弟想也不想,就吐出了這個字:「over-protected。」 「過度保護」,連十歲小孩都曉得的道理,大人卻我行我素。救人哪! ◆ 要不要跟孩子說明男女朋友的分寸? 呵呵,這分寸每個人的標準不同。 我的和你的不同,我的和孩子世代的,也不會一樣。 親子溝通無礙的家庭,當孩子心裡有疑問時,自然會來跟父母探問這個界線。 等孩子有興趣聽我們說時,我們說的話才有意義。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模糊,因為這種事也很難清楚得起來。 我的標準是:盡量不要做出讓自己受傷和後悔的事。 雖然受傷和後悔都不是「會死人」的,還是能免則免吧。 ◆ 我已經忍耐你很久了 對一件事有意見時,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容忍不說;第二,表達出來。 如果你選擇了「容忍」,表示你願意用時間換取機會, 或是你認為「容忍」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因此不論你忍了多久,最後都沒有權利說「我忍耐你已經很久了」。 為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做錯事,錯了很久,但是我不告訴你。 等我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才用這句話來替自己的忍耐出口氣。 但當初的容忍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不說,所以它不構成責備別人的理由。 別小看這句話,有很大的殺傷力。 ◆ 喜歡被孩子捉弄嗎? 弟弟開玩笑騙我,從三歲到十三歲,我幾乎都會被騙。 是我故意被孩子騙嗎?那就不好玩了。 我是真的太相信孩子,被騙得千真萬確,才是孩子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例如他會跟我說宇宙裡的黑洞是怎麼一回事,說得有聲有色,我也聽得目瞪口呆, 還稱讚他好有學問,最後原來都是他胡謅我的。 常常被騙,還是依然相信,孩子覺得這個媽媽太不可思議了。 ◆ 什麼時候叫長大 長大,不只是行為的改變,情緒,也同時會跟著變化。 如果是還沒長大的小孩,如果也沒被寵壞,情緒是很穩定的、也容易被滿足。 只要周圍的大人是快樂的,小孩也會跟著快樂。 換句話說,你只要帶孩子去公園溜溜滑梯,他們就會高興得不得了。 但是,快要長大的孩子,情緒開始會受同儕影響,時常會上上下下起伏: 昨天誰不理我,今天誰說我壞話,明天的舞會要穿什麼衣服……。 當荷爾蒙開始從睡夢中醒來,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難題。 但我都是這麼想的:孩子不是故意的,那正是長大的必經路程。 ◆ 怕別人知道你沒把孩子教好嗎? 文章才唸到一半,弟弟插嘴問:「你確定這篇文章要發表?」又怎麼了。 「你不會覺得尷尬嗎?」 「尷尬什麼?」 「你不怕別人知道你沒把小孩教好?」 「這些錯事每個小孩都可能犯。」 此話一出,我才發現,它也間接安慰了孩子。 「對了,這樣的故事還可能安慰其他的父母呢。」我喃喃自語。 讀者推薦 Kiki:追了汪培珽好多的書,從她的小孩還是個小小朋友,一路讀到了青春期,喜歡作者的育兒理念,喜歡她陪伴孩子的點點滴滴,教育孩子的價值觀與自己不謀而合。有人問我孩子還小怎麼就先了這個主題的書,呵呵!教學相長,再沒幾年我應該也要一一接招了。 昕荷:我是住在台灣桃園的八年級學生。我和媽媽都非常喜歡您的作品,您所出版的書,我們每一本都讀的津津有味,每一本都令我們讚嘆不已。 每次翻開您的書,總會看見親子對話中一些料想不到的結果,和平常父母不會對小孩講的話或做的事。您的思考方式或許和他人天差地遠,您的書籍卻仍受眾人喜愛。這是我認為您既特別又受我仰慕的原因。 在讀您的書的過程中,我一直感受到被尊重,也覺得您對您的孩子有無比的耐心與關懷。而我也很疑惑為什麼您能有此種耐心去面對吵鬧不休的小孩?不會覺得他吵的像隻惡魔,卻像一個人人都愛的天使。您總是隨時誇獎孩子,隨時都很佩服他們。是因為「讚美」,才創造出人見人愛的小孩?還是因為鼓勵,才成就了小孩的自信心,使他更加肯定自我呢?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再抱一下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21/08/15 出版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再來看你?” “都可以。你們想來就來。”   汪培珽的短篇小說,寫給9歲到99歲   也許不是九歲,也有可能是六歲 有一位媽媽寫信給我,說有天睡前唸故事書給六歲的女兒聽 唸完,媽媽累了,孩子說再一本,媽媽說不行 孩子是最洞察人心的動物,說,不然你唸一篇汪培珽給我聽 媽媽樂了,因為她自己也想看(果然中計) 她隨手抽了一本汪培珽手記唸了一篇 那篇的最後有汪培珽和小孩互動的照片,小女生說 原來汪培珽是這樣子啊,然後就滿意的睡了 這位媽媽說,自己思考過為何小朋友也愛讀汪培珽的書 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從文字裡感受到作者對孩子的愛和接納   *   這本書將近九千字,對大人不多,對小孩就要斟酌了 如果讀者只有大人,我應該不會設計插圖 因為是給小孩看的,書的排版也不能太擁擠,以免讓孩子卻步   人物只有三個,喜慈、溫良和小酷 故事的場景是,第一次離家和第一次見面   為什麼會寫這個故事給大孩子看呢 當孩子漸漸長大 繪本之外的兒童讀物,在內容和用字上,似乎被侷限著 我們不需要低估孩子接受「較成熟」故事的能力   這個故事裡沒有一句「我愛你」 反倒是「沒關係」 三個人總共說了八次   p.s. 二十二張插圖裡,左思右想的,每張都藏了一隻汪培珽特有的小老鼠。 別事先跟你的孩子說喔,我覺得他們自己會發現。

9 特價2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聽話,不要一直看手機 汪培珽手記六【新版】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21/05/19 出版

看手機的時間,愈長。 生活品質,愈差。 看手機,會吃掉你動腦思考的機會。上網閒逛也會。 注意觀察一下,當你把眼睛「卡」在手機上的時候,大腦有在思考嗎? 發呆,都好過看手機。不信問問賈柏斯,他會一直看手機嗎? 看電影、看書、爬山、健行、找朋友喝茶、煮飯、做餅乾、騎車、散步、聽音樂、看話劇、陪孩子玩耍、陪老人聊天、畫畫、打鼓、唱歌、做衣服、織毛衣、談戀愛、做義工、走路上下班、做瑜伽、閉目養神、買禮物送誰、寫卡片感謝誰、幫你愛的人捏捏背、說笑話給關心你的人聽…… 值得做的事,多到只怕時間不夠。 很多好創意,都來自發呆時間。還有,休閒或休息。 如果太依賴網路,漸漸地,你會失去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汪培珽手記六,說的是姊姊十四歲、弟弟十一歲,那年的故事 我盡量拖延孩子接觸3C產品的時間 打算能拖多久算多久 十四歲,姊姊有了手機 那是先生的錯,他背著我買 姊姊還不敢拿,來問我 我一時心軟,先生只是想「疼」小孩 我一時心軟,孩子會好失望 如果時光倒回 我會不惜一切,搶回那隻手機 不管他們有多怨恨 或是 至少我會改變「戰術」 只給姊姊一隻「只能講電話」的手機 她的青少年歲月 從手機和網路上失去的 比得到的,多很多 有一天,她會明白我在堅持什麼 一定有那麼一天 汪培珽的手記,說的都是日常生活裡的小事 當初我不知道,孩子小時候,竟然可以可愛到這種地步。 如果誰能事先告訴我,我會多一百倍去珍惜那段美好的時光。 而且,那時候他們好愛媽媽,跟青少年比起來,至少多愛一百倍。 所以那段時光,就是100 x 100的美好。 某一年的某一天,等你回頭去翻孩子小時候的照片,會想起我說過的話。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金湯匙裡的毒藥:汪培珽手記壹【新版】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20/09/23 出版

父母的腦袋裡都是糨糊嗎?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機會,等同剝奪他們的人生樂趣 ……大約半年前,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驚訝得目瞪口呆:遠遠走來個高中模樣的男生,看來也是剛下校車,蓬亂的頭髮、大大的肚皮,襯衫一角亂糟糟地跑出長褲外,說他一臉太保模樣絕不為過。好嘛,太保也要回家啊,沒啥稀奇。等他再走近一些時,我傻眼了——他的身後,竟然跟著一個與他身材成反比的瘦小傭人。他老兄大剌剌地走在前面,身上什麼也沒有,因為傭人正用雙手將他的大大書包抱在胸前,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頭。…… 愛和寵溺,只有一線之隔,卻不難分辨。 會使孩子習慣變差、人格變形的,是溺愛。 真正的愛,只會帶領孩子漸漸邁向成熟和獨立。 汪培珽以她的「日常生活」為經線,然後用「滾滾時間」當緯線,編成了一本本的《汪培珽手記》。 每一篇可以單獨成立──「翻到哪,就可以立刻讀了起來」,這對現代忙碌的父母來說,可能最沒有壓力了。 基本上是,她想對你說什麼,她就寫什麼。 就好像換個場景,你們倆約了去喝下午茶,她對你娓娓道來生活裡的酸甜苦辣。 ◆小孩子不想上學,父母開始擔心了…… 想看看她如何四兩撥千金嗎? 弟弟不喜歡上學…… 「每天都在等下課,這該怎麼辦?」媽媽也替他憂愁。 「沒辦法哪。」弟弟說。 「要不要我們每星期選一天,不去上學?」 天啊,這個媽媽是不是瘋了?弟弟的眼睛睜得好大,在昏暗的房間中閃閃發光。 「怎麼跟老師說?」弟弟追問。 「就說你肚子痛要請假。」 「每星期都有一天肚子痛嗎?」連小學生都知道這理由不及格。 「那不然,你明天去跟老師說實話,說你每天都在等下課、等放學, 我媽媽說我可以選一天不來上課,看看老師怎麼說。」 弟弟的眼睛睜得更大了,一副你想找死就自己去,不要叫我去送死。 ◆要父母閉上嘴巴不說話,比登天還難。 她只想要與你共勉之。 父母生氣時,盡量不要說話,因為說出來的話都是氣話。 氣話,就是廢話。 最後會被歸類為廢話的話,不需要真的說出來。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將父母的話當耳邊風呢?因為,父母的廢話太多了。 我裝作不理他,他還是嘟著一張嘴。但是孩子也知道分寸,再過份下去,就會惹媽媽生氣了。 「為什麼我已經生氣開始罵人了,孩子都不怕呢?」曾有父母這樣問我。 因為你生氣太多,罵人太多,還有廢話太多了。 什麼叫太多? 就是它與你跟孩子好好講話、你好好聽孩子說話的總時間,不成比例。 ◆你相信海誓山盟嗎?你相信鑽石代表堅真的愛情嗎? 相信個大頭鬼啦,她說,連親情,都是需要時間培養的。 這些年來我會做同一個夢: 夢裡有人追求我,對方沒名沒姓,但我確定不是那個睡在我枕邊的另一半。 那種愛情美妙的感覺,會在夢裡清清楚楚地出現, 就像是當年與另一半的初相識,所以這稱得上是美夢囉。 有一天早上,先生吃著早餐準備上班去,已經送孩子上了校車的我,無事地在一旁陪他說話。 相聚即使是一分鐘,我也想把握。 於是就將昨晚的愛情夢,當八卦新聞說給他聽,只見他默不作聲地吃完早點, 臨出門前只留了一句話: 「等會兒拿我的信用哪去買顆大鑽戒,中環皇后大道上的置地廣場早上十一點就開了……」 呵呵呵,原來愛情是有價的。 ◆「只有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這是教養裡被誤用的一句話,連大人都一起被騙了。 現代父母最可能遇上的教育盲點: 對於任何「壓抑」孩子的舉動,都會不由自主地歸類到「父母不該,也不能做的事。」 因為我們都是在威權教育下長大的。 可是孩子該學的事可多了—— 你不喜歡某個人,當然可以不請他吃你最愛的餅乾。但是,那是私底下的事。 當事情變成公開的時候,你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某人剃除在外,就是一種羞辱他人的行為。 什麼叫進步?就是進步的國家和人們,幾百年前就知道這個待人處事的基本道理了。 ◆不要想太多,做了再說。 她的書,連沒小孩的大人,看了也受用。 我相信我做的是對的,我就全然投入。 當你全然相信時,事情就會如你所願地發生。當事情發生時,人們就會說,那是奇蹟。 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世界上是沒有奇蹟的。如果真的有,它也只為相信自己的人創造。 ◆請不要以各種理由為藉口,放小孩自己度過童年。 沒有爸媽陪伴的童年,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失。 獨立,有時是種心理狀態,不是物理狀態。 有時放到天涯海角,一樣無法獨立。 當小孩還小,留在身邊,才叫愛。 我又回頭要去煎第三顆荷包蛋,到了廚房卻自言自語地說: 「生孩子就是要放在身邊疼、放在身邊愛,小學六年級就早早送走,乾脆不要生好了。」 金湯匙裡就算不是毒藥,是補藥,也要拿捏適量、對症下藥才行。 教養,就是生活,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這就是汪培珽手記。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孩子知道 你愛他嗎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20/07/15 出版

汪培珽最重要的一堂課,終於出版成書了 這堂課只談一件事: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教養書很多,只談「如何正確去愛」的?沒有。 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不需要學習嗎? 還是因為它跟成龍成鳳無關。 生孩子的最大意義在哪? 不是成就他,而是你們之間濃厚的感情。 單向的感情,多半是一廂情願。 讓孩子知道你愛他,那麼他對你的愛,才傳達得回來。 你希望感受到孩子的愛嗎? 15個簡單的方法,39個需釐清的觀念, 融合在她親身的故事裡,讓你感同身受。 這些課題,不是孩子小的時候,才需要。 父母的觀念和態度,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幸福。 這是汪培珽持續了八年「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裡,最關鍵的一堂課。 如果從她的二十多本作品裡,只能挑一本看,她說,就是《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讓孩子真真實實感受到你的愛,才算盡了作父母的責任。 * 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不知道。很多孩子都不知道。 小時候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長大就會知道了嗎?不會,親子關係可能還更疏離。 父母老是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愛,孩子就永遠不會知道你愛他。 當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沒有愛,例如翻臉跟翻書一樣…… 當我們只愛功課好的、有禮貌的、聽話不找麻煩的孩子…… 當我們將自己的恐懼和壓力往孩子身上丟時…… 就別說自己是愛孩子吧。 「其實,我媽是很愛我的,可是……」請推敲這些成年子女的告白,他們沒說出口的是: 「我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愛傳達出來的美好感受。」 明明愛孩子,孩子卻感受不到,這樣的親子關係,可惜了。 父母心裡愛孩子,行動卻常常都集中在「管教和成就」孩子上。 作父母的趣味在哪?多一個人,讓你愛。 作父母最大的回報呢?多一個人,愛著你。 愛孩子,要愛到彼此心裡都有幸福的感受,才算數。 不論你的孩子是三歲或三十歲,我盼望這本書可以讓你的人生,從此更閃亮。 ──汪培珽 【Q 1】為什麼《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是汪培珽最重要的一本書? 幸福的要素,只有一項不可取代,就是愛。不一定非得是親子關係, 甚至你愛了那些不會給你任何回報的貓貓狗狗,人生也就沒有白活了。但作父母的, 如果最後與孩子的感情疏離,不論我們在金錢或工作上取得多少成就,我猜,那都是遺憾。 你可以不花時間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你可以不花力氣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你可以不在乎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 但如果你不知道如果正確表達愛,可能也錯失了生養孩子最有趣和最有意義的部份。 【Q 2】《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書名怎麼來的? 周遭放眼望去,幾乎每個父母都愛極了自己的孩子,可是有時候他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 讓我心裡不由自主地產生了這個問句──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當這個疑問從我心底冒出的那天起,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讓全天下的父母正視它。 千千萬萬的父母都愛孩子,但如果這份愛卻無法讓孩子感受到,甚至愛孩子愛到最後只能說, 「我都是為了他好,我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不是很可惜的事嗎? 【Q 3】我愛孩子不求回報,為什麼一定要孩子知道我愛他? 對,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認為的,埋頭苦幹地付出,然後事情演變到最後卻是: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不領情呢?」 愛,是一種感情。感情,要能交流。單向的感情,多半只是一廂情願。 當孩子知道你愛他,你也才能收到他對你的愛。 你希望收到孩子對你的愛嗎? 我不是說有形的什麼生日禮物,我是說無形的愛意。應該沒有父母會說不要吧。 這一年,弟弟才上幼兒園大班,每個星期一的早上上學,因為剛好有長輩送,我不用起床可以繼續睡到自然醒。 某個星期一,早上我突然醒來,聽到客廳好像還有聲響,急急地往外衝,我只是想把握最後一秒鐘跟弟弟說再見。 可是等我衝到外面時,靜悄悄地,偌大的客廳裡一個人也沒,他們都已經走了。 當天接弟弟放學,我跟他描述「媽媽早上看不到他」的落寞感覺。其實也沒什麼落寞啦,我又回去睡我的回籠覺了。 這件小事,應該到此結束了才對。沒想到,過了一星期,這回我沒有突然醒來, 但朦朧中好像聽到弟弟要大家等一下,然後有人開房間門進來,孩子特地跑到我的身邊—— 當時是冬天,我的棉被蓋得緊緊的,弟弟卻走進來將我的被子蓋得更緊,鋪得更平, 彎身輕輕地跟我說:「媽媽,我要去上學了,你等會兒醒來看不到我,不要傷心,我中午就回來了唷。」 他一邊走一邊往門邊倒退,那神情,簡直就像男朋友要去上戰場,女朋友在火車站送別。 然後臨關上門,還送來一個飛吻,說:「祝你好運。」 這麼小的孩子,經過了一整個星期,怎麼會記得要來給媽媽他的「愛意」呢? 他不是來討好我的——當孩子收到你的愛意後,他們很自然地,就也會想讓你知道「他愛你」。 【Q 4】我在管教孩子上已經焦頭爛額了,愛也沒有少給,還能做什麼呢? 今後如果又收到父母此類的來信,我可以很高興地回信說:請快點去找《孩子知道你愛他嗎》來看。 我相信,不論你的孩子是零歲、三歲,或是三十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對你有用的東西。 愛與管教,是一體的兩面。當你在管教孩子上出現困惑時,請先看看這本《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因為問題常常不在表面你看得到的地方。 若是你發現孩子對你的愛,怎麼都不領情的時候,可以回頭去看看《管教啊,管教》。 因為管教方式出問題時,通常你的愛意也就傳達不出去了。 如果你是律己甚嚴的父母,又只能從兩本中擇一的話,當然要選擇《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因為愈嚴格的父母,愈可能對孩子做出沒有愛的行為來。所以這本書很可能「救你一命」也說不定呢。 我討厭寫出「照表抄課」的親子書,所以什麼15個方法和39個觀念, 都得靠你自己慢慢去體會出來,說不定你還可以因此發現「另一個自己」。 有時候,父母的觀念只要轉個彎,即使不做什麼,親子關係就會愈來愈好了。 【Q 5】「愛的教育」喊了這麼久,但街上還是有一大堆被寵壞的孩子到處跑,他們是怎麼來的? 【Q 6】傳統權威教育,快又有效率,有什麼不好? 【Q 7】我做的每一件事,明明都是愛,孩子怎麼會不知道呢? 【Q 8】孩子已經十歲了,我從來沒有把愛說出口的習慣,現在開始說,會不會嚇到他們? 【Q 9】你曾經對孩子說過的「最好聽的話」是什麼? 【Q 10】最讓你傷心的一句話,而且是從父母嘴裡吐出來的是什麼?那時你幾歲? 【Q 11】一直很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突然完全變了樣,我該怎麼辦? 【Q 12】如果是家裡的長輩寵溺孩子呢? 【Q 13】你曾經用「我不愛你、我不喜歡你」跟孩子開玩笑嗎? 【Q 14】你對孩子這麼好,孩子會不會將你的愛當成理所當然? 【Q 15】你習慣跟孩子有哪些身體接觸? 【Q 16】你這樣愛孩子,孩子會不會無法獨立? 【Q 17】兒子小學的導師太嚴厲,不是打就是罵,我想替孩子轉學,但先生卻不肯,理由是:這一點磨練都承受不了,將來怎麼成為男子漢?你同意嗎? 【Q 18】當父母不小心傷害了孩子,又希望可以平撫他們心裡的創傷,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能讓你買,只好讓你吵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19/10/01 出版

這一年,她十五歲,他十二歲。 如果《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爸爸、媽媽,你們已經過了有效期限。 但生活沒有結束,親子間的故事還在進行, 效期過後,父母與孩子對話將如何流轉演變? 汪培珽手記系列,以孩子十歲之後為起點, 從日常生活尋味,爬梳保存期限過後的親子關係, 原來,管教啊管教,已經從單向的餵養、照顧,昇華為一來一往的雙向溝通。 漸漸成熟的個體,有思想、有主見, 是的,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但這一年,青春期x2,是否更叛逆難教誨? 是,也不是。 .進入國中的男孩,不再黏著父母討拍,面對兒子生人勿近的回應,她如何接招? ─一切皆有時,別急著出手,請耐心等待。 .女兒衣著清涼,短褲越來越來短,管還是不管? ─跟小孩針鋒相對有「配額」,對一個快要成年的孩子,配額必須用在刀口上,衣著問題屬輕重緩急的輕。 .兒子開口要買網路遊戲,給還是不給? ─不能讓你買,就只好讓你吵。沒關係,我的工作就是要讓孩子吵。 . 青春個體,對兩性懵懵懂懂的提問:「懷孕你會罵我嗎?」該避重就輕?還是單刀直入回應? ─在感情的世界裡,心傷比身傷大,但為人父母希望你一點傷都不受,講明白還不聽,只能祝你好運。 .別人要孩子成功,她要孩子失敗,因為失敗能生勇氣? ─別人沒走過的路,不代表你不能走。害怕失敗,讓你錯失機會,真正的失敗,是沒有去做。 《不能讓你買,只好讓你吵─汪培珽手記九》,64篇對話,看似切入家庭日常,談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的家人相處之道,卻如好友沏一壺熱茶,坐下與你細聊我的家庭解方與生活觀點。很個人,有親子間、夫妻間、祖孫間,細細讀來,卻相當共鳴,是你我曾經有的經歷,有的過去式,有的現在式,也許更是許多新手媽媽的未來式。最終心法無他,是汪培珽手記系列從一到九始終如一的傳授: 世上媽媽千百種,你喜歡哪一種,你就要將自己變成那一種才好。管教,因人因地制宜,打從心底相信孩子,有鬆有緊的原則,便能互生信任,互相尊重。 愛,要走很多很多步的。爸爸媽媽們,要守點力氣,因為,十年保存期限過後,是另一個開始。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親愛的,你有掛號信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19/03/01 出版

五十封信,五十個議題, 橫跨了十五年的時間, 從孩子小時候,寫到孩子長大了。   不管結婚沒、生小孩沒、有疑問沒──任選一個議題,拿來聊天也不錯。 例如:「過胖的小孩,是誰的責任?」 例如:「做錯事,一定要處罰嗎?」 例如:「你會在背後說孩子的壞話嗎?」 例如:「限制小孩看電視,只會讓小孩更愛看電視嗎?」 如果結婚前,誰規定必須先跟另一半討論這些問題,以後家庭應該會更和樂。 或是,直接決定「這個婚不結了」。 例如有人問,「兒子才六歲,就會頂嘴,不吃軟也不吃硬,該怎麼教?」 汪培珽開始回想自己的經驗──她家的姊姊弟弟是喜歡吃軟還是吃硬呢? 結果發現他們兩種都不吃,原因不是因為「挑食」, 而是媽媽從來不餵他們「不對」的食物。 什麼叫不吃硬?就是有人仗著優勢和權威,逼迫你就範,但是你不肯。 什麼叫不吃軟?就是有人死纏爛打求爺爺告奶奶地拜託你聽話,但是你不肯。 簡單來說,給人吃硬,用的就是威脅。給人吃軟,用的就是利誘。 她想問你的是:「你自己喜歡吃哪一種呢?」 例如有個大學生說,「將來我想賺大錢幫父母買房,讓他們過好日子。」 汪培珽卻說:「不要把孝順父母當成人生目標。」 每個人都只有一輩子好活。報答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目標,就是賺大錢讓父母過好日子,那麼,當初他們根本不該生小孩, 不生小孩省下的錢和力氣,他們的好日子早就開始了。 她想問你的是:「人生的重心,包括父母嗎?」 例如許多父母把小小孩送人二十四小時看顧,只在放假接回家。 她想問你的是:「如果孩子一生下來,就已經大學畢業,你要嗎?」 許多人會說,那是不得已的。 汪培珽說:「不得已,從來不在討論範圍內。」 不過她也想問:「人生的大小事,遇上一點選擇也沒有的機率,到底有多高?」 當我們把生命裡值得珍惜的東西全都擺出來, 每個人的優先順序怎麼排列,是自己的自由。 一旦排好了,就不要管三姑六婆怎麼說。 有人說她頂著高學歷卻每天餵奶換尿布犧牲太大。 汪培珽說:「哼,哪來的犧牲,那叫享受啊。」 勇於對別人說不,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是孩子將來能活出自己的榜樣。 十五年來,汪培珽根據她的近距離觀察,寫下了一封封的信。 寫信,有述說的對象時,你一定會更謹慎用字遣詞,和說話的語氣。 她希望給人意見時,能把難過和尷尬減到最小、幸福加到最大。 五十封信,五十個問句,如果能花些時間看看,或許能讓你更了解自己。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臭臉的歲月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18/05/18 出版

我想念孩子擺臭臉的那段時光 一百五十六篇日記 是姊姊十五歲弟弟十二歲那年寫的   孩子長大的速度 就像時鐘上的時針和分針 你無法察覺一絲一毫的移動 它卻一圈又一圈地往前走 攔都攔不住--汪培珽 1 我想去游泳,但時間接近四點,弟弟快要放學了, 雖然他有鑰匙可以自己開門,但我想等到他回家再出門。 他進門了,還是一如往常的沒有表情。 我走到他的房門口問候他,問他要不要吃點或喝點什麼,雖然他通常都是沒有表情地說不要。 今天,我才開口說「你要不要……」,連什麼東西都還没說呢,他就用「不要」打斷我。 我有點嚇了一跳,自己退到客廳,拿起游泳的包包往外面走,然後一顆眼淚就刷地掉了出來。 我邊走邊用袖子擦乾眼淚,但心裡沒有悲傷。 是我自己大驚小怪,不必怪孩子,後來才發現眼淚跟自己的月經症候群有關。 當我被嚇了一跳、退出他的房間的當下,我就感覺到,他知道自己今天過頭了。 有時候父母的沉默不語,不代表放任孩子不管。 昨天,又是相同的場景,他按門鈴,我開門先跟他問好。 「有玉米湯要不要喝?」我問得很快,讓他沒機會打斷我。 他喜歡喝玉米湯,剛好中午有剩,於是端了一碗進到他的房間, 當我放下湯碗時,聽到他小小聲地說了「謝謝」。 雖然很小聲,但我知道那是真心誠意的謝謝。 今天,我去開門時,貓咪也從睡夢中跑出來迎接他。 但他還是一視同仁,沒跟貓咪,也沒跟媽咪打招呼,面無表情地走進房間。 我悻悻然地對著貓咪說:「哥哥都沒有叫你一聲啊,哥哥也沒叫我,你不要傷心哦。」 2 我換了個髮型,孩子很不習慣。 過了一星期,弟弟坐在我身邊,拉拉我的頭髮,慎重宣布: 「你不是我媽媽,除非你將頭髮變回原來的樣子。或是過一年後,我才能習慣,再認你是我媽媽。」 說了這麼多,他的重點是最後一句: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說什麼,我都不聽你的了。」 3 「媽媽,我肚子餓,想吃漢堡。」弟弟說。 「不要吧,等一下上飛機就有三明治了。」 我們母子女三人正朝著香港飛台灣的登機門前進。 「媽媽我肚子餓。」弟弟又喊了一次。 「等會兒媽媽的份也給你,讓你吃兩個。」 三明治來了,我二話不說遞給左手邊的弟弟,他大方地接下。 等他吃完自己的,從紙袋裡拿出第二個時,卻遞來給我,要我先吃幾口再給他。 這是禮貌和關懷,真是好孩子。我意思意思地咬了一小口。 「媽媽,我還餓。」姊姊吃完了自己的,看弟弟有兩個,抗議了起來。 「我的已經先給他了。你跟空中小姐再要一個吧。」其實我是隨口開玩笑的。 小孩的臉皮那麼薄,哪敢開口呢。因為連我自己都是寧願餓死,也不敢說還要一個。 當姊姊跟路過的空姐開口時,我好驚訝。 當姊姊正在吃第二個三明治時,我很興奮,樂呼呼地貼在她的旁邊竊竊私語: 「你等會兒,可不可以再要一個,說你還是吃不飽,看她會不會再給你。」 因為你媽媽還沒吃。 哼,結果我只吃到了一個姊姊的白眼。 如果我的肚子很餓,不會把自己的三明治給孩子。 孩子知道當媽媽說要將自己的讓給他時,我就是不太餓。 「完全的了解,完全的不多禮,完全的不勉強。」我喜歡這樣的親子關係。 弟弟吃到最後一口三明治時,我說要, 他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送進了自己的嘴裡,然後笑得好開心。 「整媽媽當樂趣」是我們之間的生活樂趣。

9 特價2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16/06/20 出版

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你只有十年的機會。   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總有一天我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日子。 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 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 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再怎樣怎樣。 三歲小嗎?八歲如何?八歲還是太小了,十二歲如何? 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唯有這黃金的十年, 你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 後一秒鐘,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你懷裡睡著。 如此美妙的特別感覺,你只有十年可以享受,一旦錯過,機會將永遠不回頭。   我知道,旅行只是一個概念,只是父母活在當下的一種實現。 我知道,不是每個爸媽的保存期限都是十年——放心,只會更少,不會更多。 然而,父母能陪孩子多少年、到幾歲,都只是一個提醒: 我們不是上一代只求溫飽的父母, 我們還要好好享受,養育下一代時,千金也買不到的美好時光。   ——汪培珽

9 特價2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汪培珽  著
愛孩子愛自 出版
2015/07/10 出版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而且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你好愛孩子,卻只生一個就不生了。 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卻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別人生不生孩子,關汪培珽何事。 別人回不回家帶孩子,更關她何事。   這是她的使命。 之前沒人把這些議題寫成一本書。 之後也很難會再出現。   想要說服人,什麼威脅、利誘都沒用。 除了感動。   感動,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幸福感受,其他父母也能擁有。 即使它小得微不足道。 沒了感動,人生,還剩下什麼。   ──姊姊和弟弟的下課時間不一樣,小朋友是二點四十,大孩子是三點二十。 那天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完畢,正好趕上姊姊回家的校車,媽媽搭便車之際,在一旁的販售機買了罐可樂。 其實,媽媽很少喝這種含糖飲料,只有偶而興起為之。姊姊也不喜歡氣泡的感覺,但那卻是弟弟的最愛。  校車開了,媽媽根本喝不完,但在車子上,只能丟也沒地方、喝也不是地尷尬拿著。 校車在山路間蜿蜒,偶而在一個轉彎處丟下個孩子,好似郵差投包裹,將媽媽最心愛的禮物送到家。 我們是最後幾站,不經意又拿起可樂喝了一口的媽媽,卻被姊姊好似下一秒鐘就要出手阻止的緊張語調嚇到:  「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歡可樂嗎?  「快到家了,留給弟弟啦。」  手足之情,足以感動父母的人生。     【 你不生,誰該生呢?】   現代人,無事不以快速為目標。常常一味地追求速度的結果,就是忽略了 ——人生到底應該怎麼過?   上一分鐘追著下一分鐘,今天追著明天,一歲追著兩歲, 國產車追著進口車,小房子追著大房子,副總經理追著總經理…… 最後,一路追進棺材裡躺好。   我們老是忘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是那種——好愛孩子、好喜歡孩子、也願意養孩子的父母, 卻只生了一個孩子就不生了。   為什麼?   請不要得過且過,以為時間可以給你解答。 在生不生孩子這件事情上,當時間給你答案的同時,你可能也失去了機會。   「我的人生,到底希望有幾個孩子?」   訂個時間表,約好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清楚。或許,先別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急著做出決定。 想像一下未來,把時間拉長來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從結婚到往後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七十歲⋯⋯ 當你和另一半想起家裡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腦海的景象,是幾個孩子呢?   【 要生兩個孩子的18個理由 】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 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了。   你根本不知道,孩子有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能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 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了, 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紀差了兩歲半, 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 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察覺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了。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   【 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一個三歲、一個一歲的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誰最幸福? 你以為我說的是孩子嗎?不,是媽媽最幸福。   「為孩子辭去工作,當個家庭主婦,這樣的犧牲你甘願嗎?」 犧牲?甘願? 啊哈,老天也沒事先告訴我── 我的人生,是從「回家帶孩子」才真正開始。   做學生時,努力讀書求好成績;當員工時,工作積極求好前途。 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並不清楚,好像是大家都覺得這樣做才對,所以我也這樣做。 這些努力為了誰?最初的出發點應該是為自己吧。 至少沒聽過準備考試的莘莘學子會說,用功是為了將來的孩子吧。   為了自己?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直到我辭職回家帶孩子—— 我才發覺,我的人生,真正活了起來。   **   這是一本百年大計之書。 它關係你的幸福指數,也關係整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生兩個孩子,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辭職回家帶孩子,也是。 人生最美的時光,就是那段日子。

9 特價2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