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找錯地方,當然找不到答案。父母能在發現問題時,先檢討自己嗎?不,應該先看上一代是怎麼教育我們的。自己小時候犯錯時,父母是好好說理,還是非打即罵?等我們當了爸媽,也會依樣畫葫蘆,把上一代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怪我們天生不學好,我們也會怪自己的孩子基因不良。即使我們心裡知道不該這麼做。怎麼斬斷上一代對我們的不良影響,是把孩子好好養大的第一步。「為什麼孩子不聽話,我們要這麼生氣?」都是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對於上一代的不當教養,心裡產生憤怒。這個憤怒可能持續一輩子,剛好現在都可一股腦的往孩子身上噴出。這位爸爸,因為孩子尿濕褲子,破口大罵——從自己有多辛苦生活壓力多大,到數落孩子有多不聽話多給自己找麻煩——三歲啊,沒哭,但臉上的表情好像是被獅子堵到無處可跑的獵物。如果老天有眼,會看到另一悲傷:發火的父母看不到,看不到自己小時候就是這麼長大的。沒有人可以幫忙你「怎麼修練做個好父母」。人生的難關,通常都窄到只容自己通過,任何人都幫不了忙,除了自己。當我們下次看到孩子起床拖拖拉拉、做什麼事都慢半拍、快遲到了也無動於衷,就是我們可以修煉自己的機會。第一步,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孩子是不是睡眠不足?當我們看到老大欺負小的,欺負到令人火冒三丈時,父母修練自己的第二步是: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是不是孩子在學校受到委屈無處發洩?也有可能是孩子被父母欺負的太厲害(不要說父母不會欺負小孩),孩子只是本能的找地方發洩,好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還需要知道第三步嗎?永遠要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你還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模樣嗎?同一個孩子只要在不同的教養環境中長大、換給不同的人養,就是不同的樣子。與天生無關。我們的父母太緊張,我們也會跟著太緊張。我們的父母凶巴巴,我們也會跟著凶巴巴。我們的父母處之泰然,我們也會跟著心平氣和。這本書裡有180個爸媽的教養疑問,會特地寫信問人,可見父母心裡有多緊張。每一封信寫的都是孩子的問題,沒一個人說自己有什麼問題。做父母的修練,要從最小的事情開始。下次孩子再惹你生氣時,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凶巴巴、要處之泰然」,等心平氣和之後,再執行第一步:我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才能幫忙孩子更好。做父母的,永遠需要修煉:當孩子讓我們不順心時,我們能好好說話嗎?不是三天捕魚五天曬網的好好說話,是無論如何都不要凶巴巴,都要好好說,請問:這個世界上,誰有權利對你凶巴巴?沒有人。不管是誰對你凶巴巴,這個人不是瘋子,就是做人有待修練。這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寧願好好說孩子不聽,也不要用權威讓他聽話。*【大人的理智還是斷線了,傷害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刮痕嗎?】要大人不再犯,比要孩子不再犯困難多了,因為我們的人格早已定型。只要父母能確定不再犯,一輩子的溫柔和慈悲心,可以撫平任何刮痕。【真心為了孩子好,可以打嗎?】你的真心,老師的真心,老闆的真心,另一半的真心……如果只要有真心,就可以打人,天下只會更亂。管教裡,最需要的是耐心和愛心。真心,沒標準,不能當標準。【英文教育裡最大的失敗?】不是英文沒學好。而是沒學好英文,認定是自己的恥辱。或聽不懂或開不了口的人,認為是自己的錯。那種對自己的否定,才是教育最要避免的地方。怎麼避免把這種自卑感往下一代傳?比會不會英文更重要。第一步是,千萬不要明示或暗示孩子,「學不好英文你就完蛋了。」【該幫小二孩子每天複習功課嗎?】我們都放大了小學成績的重要性,誰以後不會寫國字?這麼努力要求孩子,不管自己下班是不是累壞了,也沒想到孩子當下最需要的是休息。多數父母都希望助自己的孩子一臂之力。其實最簡單的是:早睡早起睡眠充足、吃健康、多運動。另外就是多唸故事繪本給孩子聽,不僅能潛移默化學會許多詞彙,從小聽多了經典繪本的內容,也是將來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推手。要把人生過好,需要許多能力,大多數都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不用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覺得人生乏味,每天睡前唸一本故事書,這種看不見的愛與支持,是一生順遂的源頭。【「你這樣,沒人喜歡。」很常見的管教語言,哪裡有問題?】討別人喜歡,是我們把事情做好做對的目的嗎?如果不這麼說會死的話,改成「你這樣,自己喜歡嗎」如何?其實也不好,有針對「人」批評的意味。針對事情,不要針對人。【父母訂的規矩,誰最容易忘記?】父母自己。至少比小孩忘得還快。有時候等父母想起來的時候,就大罵孩子不聽話,其實只是突然想起來。突然,表示沒持之以恆。沒持之以恆,怎麼可能成功。每次都寫下來貼在冰箱上,標明日期最保險。【對小孩大吼大叫算殘忍嗎?】不算。因為小孩做錯事在先。因為小孩根本無所謂。因為更殘忍的多得是。因為我的壓力到了極限。因為我這是在教小孩。因為我小時候也這樣被對待。因為我大部分時候是好父母,壞一下有這麼嚴重嗎?以上哪一種,讓你覺得不算。「這個問題問誰最清楚?」孩子。【孩子不聽話,你為什麼要生氣?】我們必須先打開這層心結。你可以選擇不生氣,把力氣花在: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吃飯動來動去,有這麼嚴重嗎?我們生氣的不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們需要孩子聽話到什麼時候?如果不能想通這點,恐怕,一輩子都會有氣等著受。自己遭殃,孩子也會被拖下水。【為什麼不能說氣話?】「氣話」幾乎都是貶低侮辱。說氣話的同時,是把負面觀感傳達給孩子。「不好好讀書,以後想當乞丐嗎?」傳達給孩子「你是一個沒能力的人」。「房間這麼亂,誰娶到你誰倒楣。」傳達給孩子「你是一個懶惰邋遢的人」。「答應的事根本作不到,我不相信你。」傳達給孩子「你不值得被信任」。孩子都很看重父母的話,這是為什麼有這麼多大人看不起自己的原因。如果連最愛我的人都認為我不值得信任,那還能對自己有多少信心。【孩子不需要訓練嗎?】隨著年歲增長,生活裡到處是訓練的機會。父母不用特別費心去製造。特別製造出來的訓練,很有機會是揠苗助長。軋苗助長,就是愈幫愈忙。「沒關係,慢慢來。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才是讓孩子愈來愈勇敢的來源。有些孩子的勇敢來源是「不想讓父母失望」,這也是我想避免的事。孩子不是為了我而活,我失不失望,一點不重要。 【馬上見效的方法當然是處罰。為什麼我不用?】常常處罰孩子,會讓孩子的反抗心理更強烈。剛開始可能只是無心之過,但大人太緊張、太強調,使孩子更揮之不去這樣的無心之過。大人雲淡風清的好好說,孩子可以更快「走出這段過程」。【小學生痛恨寫作文怎麼辦?】寫好作文的第一步,是多閱讀,不是多寫。對小學生來說,拿寫閱讀報告的時間再去多看兩本書,更好。這裡有個建議,請參考:如果老師要求的寫作字數太多,小孩已經叫苦連天,我會讓孩子口述,幫孩子寫下來,再讓孩子自己抄上本子。不然他們又要應付小肌肉的不成熟,又要捕捉飄來飄去的思緒,當然沮喪啊。說不定前一句話才寫完,早已忘了剛剛接下來要寫的是什麼。如果只是把心裡想的,用嘴巴說出來,就簡單多了。說不定孩子還說得欲罷不能。【只教孩子良善,會不會遇上霸凌不知該面對?】在家習慣被打罵的(也是霸淩),遇上外面的不合理情境,會以為是自己的錯。許多大人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時,卻忍氣吞聲,忍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步。「以為是自己的錯」,常常是無法理直氣壯的源頭。
我記得好清楚,應該是十年前了。 在誠品敦南店的兒童館樓下,我帶著孩子去補充「精神食糧」, 自己正抱著一堆故事書,逐一挑選著。 買什麼故事書,絕大多數是我自己決定,我不太問孩子的意見。 小孩又不識字,對繪圖的欣賞還處於起步階段,讓他們選? 選來選去不是跟卡通有關,就是跟電影相關。那都不是我要的。 我選故事書,自己一定先從頭讀到尾。媽媽喜歡的,孩子就八九不離十了。 到書店挑書的工作可不輕鬆,通常我不太搭理孩子,總讓他們自由看書。 那天,我坐在半圓形的書櫃旁,一堆書還有一半沒看,弟弟卻過來了。 他手上拿著一本故事書,要我唸。這是很不尋常的舉動。 我常常唸故事書給小孩聽,卻很少在書店裡唸。 因為挑故事書是很費神的工作,來書店的時間又有限, 當然是挑到喜歡的買回家慢慢唸,才是媽媽當下的目標。 弟弟拿來的,就是這本《弄丟飯糰的小婦人》, 我看了一眼,原本想要拒絕他。因為畫風有點日本味,不是我一眼會喜歡的。 但弟弟卻一反常態地執意要我唸。 好啦,成全孩子,是我當媽媽的信念之一。 唸完之後,我問弟弟:「這本書要買回家嗎?」 「要。」他答得斬釘截鐵。 買回家唸了好多次之後,姊姊和弟弟竟將故事內容當劇本,演起戲來了。 弟弟扮小婦人,姊姊扮地藏王菩薩,逗得媽媽樂得不得了。 後來,我發覺自己愛上了這個小婦人。 她這麼樂觀,遇到任何困境,還是「嘻嘻嘻」地笑個不停。 我自己最喜歡第十六頁裡,小婦人雙手雙腳扒著牆壁、不肯走的模樣。 每看一眼她那個可愛的姿勢,就覺得人生真是美好。 十年前我並沒有注意到,它是美國凱迪克最佳童書 金牌獎得主。 弟弟當初為什麼挑上它,至今還是個謎。 不過,聽愈多故事書的孩子,你後來會發現, 他們的判斷力會變得愈敏銳,對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見解。 在此謝謝弟弟、誠品書店,讓我們的人生從此多了個有趣的小婦人。 ──汪培珽 ★ 1973年 美國凱迪克最佳童書 金牌獎 ★ 美國ALA Notable 童書大獎 ★ 美國號角書雜誌年度好書
很多話,想說給大孩子聽,卻不知道怎麼開口? 汪培珽親自設計了42張卡片, 主題涵蓋:未來前途、善用時間、 交朋友、自我成長、電子產品陷阱、健康…… 卡片的一面是標題和插圖,例如:「人生只有三件事值得做。」 另一面是文字。想要說服人,一定要給理由。 你可以內化後說給孩子聽,或是放在孩子可能會拿起來看的地方。 四十二張彩色卡片加上可愛插圖(御用插畫家,弟弟),就是想引起注意。 爸媽可以用,學校老師也可以。把卡片貼滿一面牆,應該很漂亮。 * 這一年,孩子到了「不喜歡父母說太多話」的年紀。 青少年不喜歡被大人打擾,這點能理解。 但她能什麼話都不說嗎?(誰忍得住,就是神。) 作父母的,誰不想把握孩子離家前的最後幾年, 多給他們一生都受用的觀念。 於是她有了這個鬼點子,把想說的話、講的道理, 一篇篇往家裡的牆上、冰箱上、浴室門上貼。 整疊散落桌上,也可能引人拾起看一眼。 她有心理準備,孩子不買單也不失望, 父母只是換個方法盡力而已。 好言相勸,是有用的。你要相信孩子,和自己 孩子未成年前,還是受家庭的影響最大。 不動聲色的愛和叮嚀,你要不要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