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著名的〈瑪姬拉尊祈請文〉,基本上非常簡單,但卻非常深邃。主要有兩個部份,前半部是對瑪姬拉尊的上師相應法,後半部則是對於見地精要且甚深的開示。初學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的修持,其實不需要很多的法本,單單這本就很足夠了。西藏女性證悟者──瑪姬拉尊(1049-1144,另一說為1055-1153),她的名字有幾種不同的譯法:瑪吉拉尊,媽幾腦準等,她所樹立的施身傳承,也是藏傳佛教八大實修傳承中唯一由女性所創建的傳承。她不僅是一位女性成就者,了悟的聖眾,也成為一位本尊。她同時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這三個孩子後來也都是成就者。本書是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根據噶瑪恰美仁波切所撰作的〈瑪姬拉尊祈請文〉,而給予的完整釋論,並有根據課堂問答,而再次輯要的簡略精髓。堪布仁波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瑪姬拉尊祈請文〉整個的意思,都是在講心性本質的見、修、行,實際意義就是:心性的本質就是大手印,心性的本質就是大圓滿,心性的本質就是大中觀,一切的萬法都總攝在這個心性實相當中。書中第三部份則是重新譯寫瑪姬拉尊的生平,以淺顯平實的故事語彚,介紹瑪姬拉尊一生中,關於般若佛母的化現,金剛乘弟子的虔敬心、空性的見地、菩薩誓戒、諸佛與空行聖眾等加持,以及堅毅的人格特質,斷捨世間貪著的修持決心,最後所成就的證悟力量。根據堪布仁波切一貫的教學次第傳統,本書亦是行者由大乘次第進入金剛乘次第的前行、上師相應法。讀者若僅是閱讀,就能在心續中舖撒豐饒的大印沃土;若能依此精華教訣,遵循教授而嚴謹起修,則能迅速開展大印體驗,品嚐自心本性的真實滋味。
由於煩惱的阻礙,使我們無法見到心的真實本性——明光,此時的狀態就是輪迴。 當所有的煩惱淨除時,那一直都與我們同在的心的真實本性——明光,將自然無礙的閃耀,這就是涅槃。 在獲得更高的了悟,例如像是全然證悟之前,我們必須先找到一條進入勝義諦的道路。 這就是為什麼要認識法界明光心,一旦有了這樣的體驗——當下心的本質, 就能逐漸明白: 綑縛我們的不是其他事物,而是那執為實有的念想。 倘若能明瞭這些念頭真正的本性,念頭便能自解脫。
本書收錄了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教學中的璀璨珍寶: 與孩子們對話,聊聊自己的童年往事、半生自傳, 從度母源起導引出修行聖眾具誓救度的精神, 指出現代生活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甚至電影娛樂,也都 含藏了令心靈光明透亮的智慧。 透過本書,彷彿親炙一代大師的講學風采, 令人由衷的歡喜微笑。 但願每個人閱讀之後, 都能像孩子一樣笑了,笑得像個孩子。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修持是初階或高階, 果倉巴大師的這些道歌都給了一個甚深而奧妙的方法, 說明疾病、煩惱和病痛的本然清淨, 因此這些道歌用在病痛纏身時特別有效, 它給你一套深妙的實修歌訣,在病痛艱難時更應好好練習。 透過一再一再的唱,一再一再的加深聞思、見地與禪修, 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大瑜伽士嘉華果倉巴年輕時曾是個流浪的賣藝人,直到遇到了上師臧巴嘉惹,經上師引領入道後矢志修行,最後成為竹巴噶舉傳承的偉大成就上師之一。修行足跡遍及西藏、尼泊爾、印度各地的山林洞窟。 長年病弱、一貧如洗的果倉巴,連佔有一個舒適的閉關山洞的能力也沒有。有幾年在藏南,他擔任山洞閉關者的挑伕,當閉關者下山去採辦物資的空檔,果倉巴就借住在那人的山洞中幾天,當原洞主回來時,果倉巴則負責把那些物資上上下下地扛進山洞,這是他的工作。 後來在一個禿鷹巢旁邊有塊勉強可遮蔽的石頭平台,果倉巴就寄居在禿鷹巢旁,當時,他許下了誓言:「直到我、禿鷹、山壁這三者的名稱融為一體的之前,我都將在這裡修行。」七年過去了,果倉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與禿鷹和平共處、怡然自在,人們開始稱呼他「住在禿鷹巢中的那個修行人」, 這就是果倉巴名號的由來。 果倉巴終生在山洞中修行,從不重複造訪同一居所。他幾乎長年在劇烈病痛纏身之下禪修,而這些病痛蹂躪就成為他證悟的助力,而後大師以「轉疾病逆緣為道用」的了悟之歌傳唱於世,後人咸信其為密勒日巴的轉世化身。
我們讀的是有關自己的心識的故事。 諸佛、菩薩、上師眾、老師、教法等,就好比明鏡一般, 映現出我們的臉龐,讓我們認出自己。 最終,你的容顏、你的色身、你的心等, 在這面清淨無瑕的鏡子裡,看到佛五智分分明明映現其中。 《菩薩行證至彼岸》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中文版「大乘教法系列」的完結篇,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針對經過了完整大乘修道的行者,以精要的龍樹菩薩五大因,幫助行者躍入「空性、無我」的至要確信;第二部分,則以《入中論》導引行者確立菩薩十地的修持精華,不論是世智所能理解的或超越凡俗概念的;最後第三部分,再次挈要一擊,說明超凡入聖的關鍵即在於將蘊與識轉化為佛智。 … 本樂仁波切對於這三個層面的法教,既能嚴密精要的傳授經論中的重點,又能在行者經歷了漫長的修道旅程後,給予精神導師或心靈善友的鼓舞。最後,與所有讀者一同迎向無比的信心,說法者與領受者,一同站在清澈湛晰的明鏡之前,心對心的由菩薩行證的舟楫上,跨出最後一步,登上那大樂、恆常豐饒、自由解脫之岸。 純淨無瑕的花苞,已在煩惱污泥中蓄勢待發,等待我們以敬信之力,讓花莖伸出、高舉,緣於清淨的祈願與成熟的行持,蓮花,世間最美麗的悲智之花,終將無染地綻放。
在修心法門中有一個美麗的比喻: 佛心只能夠在輪迴之心中找到。比方說蓮花,蓮花何等美麗,但卻生長於爛泥池沼中,從來不會長在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地方,通常我們只會在泥濘的池塘中見到它的蹤影。同樣的,佛心只能夠在情緒和我執的渾水中被發現,而不會見於阿羅漢純然明淨的心境中。 本書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大乘教法系列「無盡悲心」的第四冊,內容包括了「善知識」、「四念住」與「修心七要」三個主題,但前兩個主題屬於建議閱讀的性質,本書的重心,主要是根據蔣貢羅卓泰耶的教法所詳釋的修心七要。 本樂仁波切說:「在噶當派傳承中,沒有一句佛陀教言被排除在外,每一句佛語都是修持過程的教導。由此看來,我們可以說佛陀只教導了『一法』,也就是『調伏自心』之法。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修持所為何來,這修持(修心七要)就會真正的觸動我們的心。」本書可視為「無盡悲心」系列中最重要的一本書,值得特別攝心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