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縮》以時間為線索,記敘了諾貝爾獎得主的一生沉浮。2000年,艾倫‧黑格教授、艾倫‧麥克戴爾米德教授和白川英樹教授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黑格教授的故事以幽默的筆觸在本書中娓娓道來。該書講述了他對家人的愛——尤其是妻子的愛成為他的指路明燈;講述了他從初出茅廬的學生一路成為傑出科學家的經歷;講述了他對戲劇的熱忱以及戲劇對科研的影響;也講述了他成功的創業歷程,還有他的遺憾。許多人都認為科學家是不愛冒險的,但黑格教授卻指出,科研中,風險必不可少;而且,科學家其實冒險成癮,甘冒風險踏出進入未知科學領域的第一步,這便是在邁向創造和偉大發現的正確方向前進了一步。勇往直前,你將終得上天眷顧。這本書向我們清晰地展現出,生命是一次令人興奮的冒險,同時也為那些想要在科學發展中青史留名的人提供了指引。
本書探討了海外華人作為少數族群的族群認同與族群疆界,同時也研究傑出的海外華人領袖對他們族群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貢獻,此外,它還討論早期海外華人社會的政治活動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全書收集的十四篇文章分為甲乙丙三編,大部分是這十年來作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和臺灣等地舉行的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主題演講稿或論文。甲編討論海外華人的族群與亞族群(方言群);乙編聚焦在東南亞傑出華人人物的研究,如張煜南、陳嘉庚、黃仲涵和林文慶;丙編討論孫中山、辛亥革命與海外華人的關係。書中的焦點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對這地區的海外華人研究的興趣。
在中國的外交佈局中,“周邊是首要”。和平進程始自大周邊,大周邊是中國和平發展必爭必保之地。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與鄰國關係的變化上。美國實現亞太的“戰略再平衡”,要扮演離岸平衡手的角色,也要以中國周邊國家為抓手和杠杆。中國周邊事實上已經成為中美博弈最為激烈的地區。本地區許多國家在中美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環境下採取了所謂“對沖”(Hedging)的策略,以確保自身的國家利益。 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包括中美在內所有地區國家的共同責任。此書結集了15篇文章,書中觀點代表了作者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圍繞中國周邊議題進行了集中而又深入的討論。內容上橫跨地區的政治與經濟格局,討論範圍幾乎覆蓋了中國大周邊的所有次區域。希望這本書集成為探索地區和平發展途徑的一次有益嘗試。
本書深入闡析、比較東西方歷史文化,著重論述了基於中華文明的評議民主如何建立,如何與中國現行體制過渡對接,如何超越西方普選民主的方方面面。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局限性與歷史文化根源”,作者以美國為代表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歷史背景以及演變過程,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簡述;第二部分“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優勢與挫折以及現實機遇”,作者通讀《尚書》《周禮》《管子》《左傳》等經典古籍,從四千多年前的堯舜中華歷史源頭開始,深入闡述只有德治,才能有真正的法治。多年來,陳博士專注于東西方政體的研究,有其獨特的觀點和經驗論證。這本書的主題便是如何超越西方民主來設計中國自己的政體,從而復興中華文明。人們不見得都會完全接受陳博士的觀點,但陳博士所探討的問題則是不可逃避的。仔細閱讀,讀者可以從陳博士那裡受到很大的啟發。—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南來文化人與這個南洋小島,有過一段怎樣的生命交集因緣? 在新加坡這個現代都會,還有哪些幾為人們遺忘的文化歷史“秘密”? 一本本半世紀前“香港出版”的華文書刊和課本,又如何牽動了一場兩地文化風雲? 這本文化研究文集,是作者借著文化研究視角,親自寫下的現場面訪、走訪手記,透過新加坡的文人、地物、事體三個面向,記錄了本地歷史變遷,細細梳攏編織一段正逐漸離散的文化記憶。 全書分為三卷。卷一為“人物研究”,是作者對不同時期南來文化人的足跡研究,他們依次有書業先驅張元濟、畫家張汝器、作家劉以鬯、女畫家張荔英、歷史學者許雲樵、醫生兼作家韓素音等。卷二“城市行腳圖”,作者循著文化研究之路,逐一拾綴和尋找較少有人留意的歷史文化線索。卷三“禁書令下‘星洲—香江’書緣紀實”,對當年本地兩家書局北上香港開拓新書源的一段“雙城故事”作了深入追述。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訪問到當年這段書業歷史的參與人,為兩地戰後文化史留下了珍貴見證。
本書是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所史,既濃縮了近五六十年中國經濟學的成長史和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近幾十年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
本書是新加坡劇團「海燕等人」的第四本劇作集,收錄了他們2006年以來近十年所上演的五部舞臺劇原創作品,包括:《再見白蛇傳》(2006)、《世婚大會》(2006)、《十年之癢》(2007)、《小六會不會考》(2013)以及《守機礙情》(2014)等。 五部劇本可讀性強,帶著濃厚本土色彩。無論劇情內容、談論議題、遣詞用句,甚至時空背景都十分貼近生活,延貫著「海燕等人」以輕喜劇創作的風格特色。內容涵蓋家庭、婚姻、子女教育,親情友情,也包括社會、時事、政治等。 書中另一特色是也收錄了劇評摘要、新聞報導和從劇本延伸的多篇特稿,以及對「海燕等人」劇團的研究觀察、專訪文章。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同時感受到「海燕等人」在獨闢蹊徑的創意空間裡,有著真實生活的脈搏和內斂的思想內涵。 人生道路,如同行山,時而空山靈雨鳥語花香,時而多番險阻迂回曲折。沉住氣,往前進。。。經歷了,盡力了。山回路轉,坐看雲起。 劇團簡介 「海燕等人」創團於1987年,最初是活躍於華中初級學院中文學會的同學,1996年正式獨立以「海燕等人」為名註冊成為藝術團體,由一群在媒體、藝術、文化和行銷等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組成。靈魂人物林海燕是“海燕等人”劇團的藝術總監,也是本書的總策劃。
“兒童”是建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及方法。 本論文集以戰後新馬地區出版和發行的兒童期刊以及教科書等為主要研究物件,結合口述採訪新馬當地書局歷史和原始檔案資料,在將“南洋兒童”概念歷史化。同時,重點分析其發展變化與當地新興的反殖民話語、民族國家的興起、新馬與香港之間出版產業的互動網路以及華人的身份認同等重要課題之間的複雜關係,從而提供另一種觀念和理解20世紀中後期亞洲區域內部華語語系文化互動的方式。 全書收錄的11篇論文主要對期刊《馬來亞少年》、《世界兒童》、《南洋兒童》、《兒童樂園》和《少年樂園》等的研究;也收錄當地出版人口述歷史的訪問,以及對當地出版公司出版建制和發行網路構成的梳理和論述。
《平居有所思》是物理學家、詩人黃克孫最新的文集。本書包括《我的文學創作經驗》、《我的物理創作經驗》、《中國文明的根源》、《現代科學的崛起》四個章節。也收入了作者2013年以來寫的舊體詩若干首。這本書可以說是他一生科學與文學兩方面的總結。 黃克孫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在科學界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但他另一個銜頭—波斯詩人奧瑪《魯拜集》的譯者,似乎更為人所知。黃先生在《我的文學創作經驗》一文裡,回顧了他當年翻譯《魯拜集》的往事,也暢談了對文學、對詩歌、對翻譯的看法。《我的物理創作經驗》則回顧了他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生,談到與物理學家楊振寧、沃爾夫岡•泡利、史蒂文•溫伯格等交往的經過及趣事。也談到他晚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的經歷。
資深跨界媒體人創新嘗試 新加坡難得一見的有聲書 本書是楊君偉不斷創新的嘗試。收錄了他近年來的76篇散文隨筆,也是新加坡難得一見由作家本身進行錄製的有聲書。 全書共分七輯:深入淺出;吾愛吾語;當代表情;媒妁亂言;童言無忌;拼貼記憶;沿途風景。在不同章節裡記錄了作者對時事、民生、環境、親情、教學、旅行和城市等方面的觀察和體會,當中包括引起各方關注的社評,表現出作者的多重性格和廣泛涉獵。 主持工作、舞臺表演和教學經驗,讓君偉深知聲音的魅力、演繹與運用。這次他選出11篇作品錄製成有聲書,親自朗讀並配上悅耳的原創音樂伴奏,以自然的語調說故事,感覺真實、親近。期望與讀者可隔空產生共鳴,形成瞬間的靈性接觸。
繁榮的中國是本書文章的背景。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在1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本書的文章評析中國經濟,包括經濟解說、經濟分析與經濟政策。本書五十篇文章從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發表。 作者講授與研究經濟學從1955年開始至今有61年的經歷。 1980年以後常回中國講學、做研究。1980年代與中國教育委員會(後教育部)合作推進中 國經濟學教育,並擔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和趙紫陽總理的顧問。
本書品讀之物件—“新華文學”,既指整體意義上的新加坡華文文學,又側重於發表在《新華文學》雜誌上的新華文學作品。 此為第一輯,收錄25篇本地作家不同體裁作品以及22篇的賞析文章。賞析角度和重點因人而異,面面俱到與重點評析皆有,個人感悟與社會批評兼顧,代表了新加坡年輕一代的閱讀喜好和審美取向。而所有這些,都確證了這些文學作品具有打動心靈、感染情緒的力量。
◆當代“大陸新儒家”五大重鎮聯手,重拳出擊◆蔣 慶:當代中國第一個儒家書院陽明精舍山長,“大陸新儒家”精神領袖。陳 明:中國大陸“文化保守主義之旗”《原道》主編,“大陸新儒家”發言人。康曉光:悲天憫人之心,經世濟民之志,扶貧、公益、NGO領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余東海:多年前的網路江湖風雲人物“東海一梟”,道德文章韓潮蘇海大氣磅礴。秋 風:融貫中西,橫跨政經,激揚文字,以身弘道,乃當世通儒。本書是當代中國“大陸新儒家”五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文化論集,集中展現了當代儒家對中國問題的基本看法及主張,也可以說是儒家自“文革”以後,第一次集體發聲,吹響了復興儒學、回歸道統、儒化中國的集結號。本書既有作者對當代中國面臨的種種問題之立論直言,也有對時下各種思想流派對儒家批評質疑的回擊辨正。立論若黃鐘大呂振聾發聵,回擊若短兵相接刀鋒相見,無異於是一場精神大餐思想盛宴。語言風格淺白易懂,極高明而道中庸,於無聲處見驚雷,極具可讀性。
中國內地儘管國際數學比賽(如PISA, TIMSS)表現相對優異,但東方數學教學極少有任何系統而清晰的理論。本書希望挖掘本土中國內地教學的傳統,解剖背後的教學邏輯,重新解讀東方文化背景下數學教學特有的脈絡和理性。孫博士認為“螺旋變式”這一隱藏的中國式的數學教育策略,反應了中國數學教學的靈魂體,可能會成為解決國際數學教育問題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作者的第一本系統地從宏觀的課程、教學到微觀的問題組織,全面地整理和發展中國數學教育理論的書籍。本書共分九章。第一章闡述了螺旋變式的理論起源及本土實踐;第二章闡述了螺旋變式理論的理念、內涵;第三章論述了模型、結構及功能;第四章論述了螺旋變式與數學發展的內在契合;第五、六、七章分別從教材組織、數學學習、教學設計的角度探討了螺旋變式理念在數學課程中的價值與作用;第八章基於“學科核心與概念連續”的視角,探討一個中國?地數學教育正在逐漸喪失的課程設計傳統(靈魂)——螺旋變式;第九章結合螺旋變式課程設計在中國香港、意大利等地區的初步實踐及應用。本書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與澳門大學聯合出版。本書大綱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說:中國科學有個先天缺陷,缺少理論強調實踐,經世為用,仿佛獨腿老人,掙扎前行。坦白地講,作為中國人的我,也的確不習慣發展什麼理論,中國人喜歡的是舉例子,或者借用西方理論,自己發展中國人的理論猶如老虎啃天 —— 不知如何下口,沒有方向。筆者認為之前相關研究主要誤區之一,就是飛快地套入西方變異理論或者奧蘇貝爾的結構理論等,不是“自下而上”地去發掘。因為哲學體系的不同 —— 肇始於我國數學傳統的“易經”哲學系統,容易發現實踐系統不同 ——“變式”根植於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實踐傳統 —— 紮根於中國數學教育的本土實踐。並且,筆者在港澳地區發現,內地以外的數學教師並不習慣“變式”,“變式”—— 內地的數學教學的習慣或者傳統,傳統在最近課改中,逐漸“出現斷層”,存在消失的危險,雖然我國的變式教學實踐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然而,內地的數學教師極少發展自己的理論,但既有的理論還無法解釋中國數學教育的這些行為和實踐背後的意義,西方的學者不能理解其背後的理論實質,故而無法理解和學習。這些實踐也不能通過某個既定的理論去證實 —— 它是一個待研究的領域,有關的理論需要在紮根研究中“自下而上”地去發掘,並最終從實質理論走向形式理論。本書共分九章。第一章闡述了螺旋變式的理論起源及本土實踐:它不僅是我國數學教育思想的深邃積澱,也是我國數學教學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範式。第二章闡述了螺旋變式理論的理念、內涵。第三章論述了模型、結構及功能:螺旋變式強調問題變式的水平部分、垂直部分及“中心軸”,三者圍繞數學結構“軸”發展,導致“螺旋式”發展問題空間(這部分比較抽象,可以跳過,後來再來讀)。它不同於記憶型題目和高層思維型開放題,而是在記憶型題目和高層思維型開放題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漸漸連續地增加認知負荷”,其精髓在於將認知負荷大的問題,分解為認知負荷小的問題,把垂直變式化為螺旋,循序漸進地分解水平變式。第四章論述了螺旋變式與數學發展的內在契合:數學知識的拓展是沿著某一主線螺旋式推進的,螺旋變式是數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本然屬性,它對於培養數學眼光具有重要意義。第五、六、七章分別從教材組織、數學學習、教學設計的角度探討了螺旋變式理念在數學課程中的價值與作用:分析了“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及概念連接的問題變式在教材組織中的必要性;揭示了問題變式在有意義學習、自我效能層面的促進功能;論述了螺旋變式視閾下教學設計的原則和意義。第八章從螺旋變式的角度,探討了好數學教師的一個基本標準,並結合實證研究揭示了港澳中、小學準教師在課堂舉例方面缺乏變式思維的基本現狀。第八章基於“學科核心與概念連續”的視角,探討一個中國內地數學教育正在逐漸喪失的課程設計傳統(靈魂)—— 螺旋變式,以此呼籲我們的課程建設能夠早日回到正軌和常態。第九章結合螺旋變式課程設計在中國香港、義大利等地區的初步實踐及應用,探討了螺旋變式理念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適用性及有效性。實踐表明:螺旋變式對於不同文化場域中的數學教育都能再調適,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也有信心將螺旋變式的理論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推廣和應用,讓中國內地數學教育的理論精華惠及世界數學教育的更多角落。願本書能夠真正激勵更多中國數學教育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黃麗松博士(1920-2015)是著名化學家,教育家。黃麗松先生1920年於汕頭出生,1923年隨父親黃映然遷居香港。1944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師隨羅賓森爵士,在1947年獲頒博士學位,後再往芝加哥大學追隨卡拉士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之後又再跟布洛克教授從事膽固醇的生物合成研究。1951年黃博士應聘往馬來亞大學任教化學,後晉升為研究教授及理學院院長,至1969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為提升南洋大學的國際地位貢獻良多。1972年至1986年任香港大學校長,長達十四年。黃博士黃麗松教授在新加坡南洋大學和香港大學期間的貢獻。作者包括了王賡武教授、潘國駒教授、徐立之教授、鄭奮興教授、李元瑾教授、莊永康先生、程介明先生等知名學者和帶領港大迎接種種挑戰,在多方面開創先河,成就空前。本書主要介紹了作家。在這些名家的筆下,看到了“東方君子兼西方紳士”黃麗松豐富多彩的一生。黃麗松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香港忘不了他,新加坡同樣應該記住他,南洋大學的師生更應該緬懷他。
本書收入作者杜平在鳳凰衛視“時事開講”節目裡多篇短小精悍的筆記式文字,以及他在媒體上發表的部分評論文章。全書分為四輯:一、兩岸三地:氣不順百事不順;二、中國外交:不為舊律所縛;三、國際時局:伐之以武屈之以強;四、題外篇:習近平這兩年。並附有九年前何華對杜平的訪談,有助瞭解“早期的杜平”。對於鳳凰衛視,杜平這樣寫道:「我坦白,比起報紙,我不是那麼地喜歡電視,但卻那麼、那麼地鍾情于鳳凰衛視。五六年前,我還沒有來香港的時候,有人問我對鳳凰衛視的看法,我說沒有看法,只有感覺。什麼感覺呢?我說鳳凰之於我,就像革命年代的延安之於進步青年,我願意朝它私奔而去。 」
本書收入的92篇文章,主要是劉培芳女士近年來在新加坡華文綜合性日報《 聯合早報‧ 四方八面》“薰衣草”專欄所寫的散文隨筆,另外也包括一些完稿後未發表的篇章。共分為七輯:點滴心頭;暢遊心情;靜觀自得;其人其事;吾土吾家;另類鄉愁;情繫高棉。書中作者以情真意切、內斂含蓄的風格,寫她對社會現象和尋常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對土生土長島國的深情與關懷;異國行腳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從各種有趣人物的經驗與特質所得到的啟迪;過去新聞採訪工作上的點滴回憶以及對柬埔寨民族命運的關切與反思,引起讀者的共鳴。她寫道:「如今反復重讀,好像回顧自己曾經走過的歲月,重新梳理曾經在這些流逝歲月中悄然凝鑄的情感與思維,竟然有了一個從遠距離自我關照的機會。」
東亞所是在1997年4月正式成立的、位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內的一個自治性研究組織。他的前身是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IEAPE), 而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又是從1983年由吳慶瑞博士建立的研究儒學的東亞哲學研究所(IEAP)發展而來的。東亞所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對當代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的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吳慶瑞博士曾任新加坡的財政部長、國防部長、教育部長、以及常務副總理。從政府職務退下來後,他在1985年應中國政府的邀請,擔任中國特區經濟辦公室的經濟顧問。他在向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傳授新加坡經驗的同時,逐步成為海外最早瞭解中國實際情況的專家之一,並開始在新加坡組織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向新加坡政府有關部門提供資訊和分析報告,建立了東亞所最早的政策研究的基礎和傳統。本書收有黃朝翰教授的《吳慶瑞和新加坡的中國研究:從儒學到“現代中國問題研究”》和《新加坡“現代中國問題研究”之路》及林大偉博士的《東亞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三篇文章記錄了東亞所的發展階段,記錄了中國從開始市場經濟改革後的發展道路,同時也記錄了新加坡和中國的合作和相互影響。
《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分為二卷,卷一寫文化,卷二論畫藝,書中涉及12位前輩文人或畫家:黃遵憲、淩淑華、蘇雪林、鐘梅音、潘受、徐志摩、徐悲鴻、呂碧城、張荔英、崔大地、葉之威、高更,他們都和新加坡有或深或淺的文化因緣,其中11位到過或定居新加坡,僅唯一的西方畫家高更從未涉足新加坡,但其畫風影響多位新加坡先驅畫家,也算與新加坡有緣。“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為本書的副題。“跨界”是來自英文的新名詞,有跨越界限、跨越領域等意思,概念近似70年代西方行為科學提出的“泛科際整合”。作者向來的學術研究主軸,為中國文學和繪畫,本書卻出現三篇報章廣告研究文章,可說是作者前所未有的一項“跨界”研究。作者以冷靜的學術性文字,慢慢梳理一個個南洋文化題材,宛如幽徑掇英,細心採集片片歲月風華,一花一葉,閃爍著熱帶陽光的色彩,慢慢集積,漸漸成型,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溫度,自己的芬芳。杜南發先生為本書寫序。
《塵根一古稀》書寫了作者人生旅途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學習、教導、親情、工作、等待、離休、和代價。大致上章節的安排是以嬰兒出世後順序到離休,最後以“代價”終結這本書,可是說本書是作者的“心靈自傳”。本書每一章用一首詩做引子,帶出文字。以“景”(即現象或問題)帶出“情”(即眾人或個人的感觸、看法、和想法)。這部書大膽嘗試書寫方式,在所題的詩句中,用感性語言和理性思維串聯了全球化經濟對人生旅途的一些影響與衝擊。本書還收有多幅廖美娟小姐的畫,文字與畫互相觀照,相得益彰。
收錄在這本集子裡的作品是作者近年來讀書、學習的感悟,也是她不斷思考的結果。全書共分短文與詩歌兩部分,多篇文章已發表於報刊雜誌。其中的短文共71篇分為六輯:人生感悟、民生課題、生活小品、終身學習、樂齡課題以及南大情懷等。而收入本書的詩歌有22篇分為四輯:人生滋味、激勵人生、學習之旅以及南園舊夢等。這些詩歌記載了作者在修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心情與感觸。順著作者的文筆、思路仔細閱讀,能體會到雅琳對婚姻、家庭、社會、樂齡、養老、孝道等課題的深刻反思,同時,也能感受到她對老年課題、幸福課題的殷切關注。
本書輯錄了作者近年來對於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組成全書的三十二篇文章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本書雖然主要討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方方面面,但也涉及到古代和未來的民族關係,並且對於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有所比較。作者雖然身為漢族,但能夠超越狹隘的漢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的立場,而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資格發表意見。作者在引言里?道:“希望自己能夠走出官方理論和政策的限制,而試圖以一個獨立觀察者的身份來探討民族關係的方方面面。我雖然一直身處學術界,但我其實很希望自己能夠擺脫象牙塔式的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能夠為大眾而不只是幾個學術界同仁寫作。”
這本《學者談李光耀》的最大特色就是從“學者”的視角,來評說李光耀先生。書裡的“學者”定義是廣義的,包括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就範圍來說,不僅有新加坡學者,包括王賡武、鄭永年等,也有中國、美國、香港地區的學者,譬如余英時、林行止、蔡定劍等。各家所持觀點不盡相同,本書鼓勵自由的學術風氣,不為尊者諱,客觀評說李光耀先生的一生:有的三言兩語、畫龍點睛;有的洋洋灑灑、長篇大論。讀了這本書,希望讀者對李光耀先生、對新加坡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收錄在這本集子裡的作品是作者近年來讀書、學習的感悟,也是她不斷思考的結果。全書共分短文與詩歌兩部分,多篇文章已發表於報刊雜誌。其中的短文共71篇分為六輯:人生感悟、民生課題、生活小品、終身學習、樂齡課題以及南大情懷等。而收入本書的詩歌有22篇分為四輯:人生滋味、激勵人生、學習之旅以及南園舊夢等。這些詩歌記載了作者在修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心情與感觸。順著作者的文筆、思路仔細閱讀,能體會到雅琳對婚姻、家庭、社會、樂齡、養老、孝道等課題的深刻反思,同時,也能感受到她對老年課題、幸福課題的殷切關注。
作者以一個長期在中國媒體工作者的敏銳觸角,帶著中國的現實問題,去體驗和品味新加坡這個溝通東西方的國家。 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不在於它的威權主義,不在於它的嚴刑峻法,而在於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嫺熟的法治手段以及真正的“為民服務”理念。中國不僅要學習新加坡的具體做法,更重要的是學習新加坡的銳意進取精神。 本書共分八章,全面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政治制度以及人民行動黨政府在經濟轉型、社會保障、外交政策、廉政建設、文化教育、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功經驗。 其中,凡與中國相似之處或可為中國借鑒的寶貴經驗,作者均不惜筆墨作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大量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以帶給讀者“十足有用”且“視覺不同”的資訊。
今年是新加坡共和國獨立50周年,也是章良我先生在他選擇的家園,迎接人生50周歲的歡慶日子。章先生在新加坡經歷了20多年風雨,他以獨特的視角來思考和書寫新加坡在地文化、歷史和社會現象,讓讀者更能從微觀處瞭解真實的新加坡。本文集收納了作者的50篇在本地報刊業已發表的文章,以四輯分類,其中既包括對當前社會現象所作的評述,也包括對新加坡文化所作的思考,還有對獅城歷史的鉤沉與反思,再有對島國人文精神和華文文學的關注;等等。家園之美好,不光是因為她有光鮮的外表,而是因著在其中生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歷史。作者願與廣大讀者,更好地認識他的家國新加坡,發現新加坡的美好。
緬甸自從尼溫將軍于1962年3月,以軍事政變獲得政權以來,就成為一個軍事獨裁統治的國家,一直持續到登勝於2011年3月就任總統。在這五十年軍事統治期間,緬甸從原本開放的社會,轉變成為一個封閉、落後及軍事獨裁的國家;緬甸人民的經濟生活原本與東南亞國家大致相當,可是軍事獨裁的統治,造成緬甸成為東南亞最為落後、貧窮的國家。本書以緬甸的歷史及人民為背景,分析從尼溫將軍如何以軍事力量進行政治獨裁統治、經濟鎖國及社會控制。本書最後分析緬甸在2010年11月的大選,說明軍人出身的登盛總統,持續以軍事力量為統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