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中醫藥司掌理中醫藥與民俗調理衛生行政管理業務,依政策及法令調整,編印「中醫醫療管理法規彙編」乙書,依其性質,分為「中醫行政」、「護理行政」、「中醫考試」及「民俗調理」五部分,希冀各界對前開業務管理法規有正確認識,促進中醫醫事人員執業素質、確保中醫醫療照護品質,與輔導相關人員合法從業,保障消費者權益。
衛生福利部於110年9月公布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臺灣中藥典對中藥材訂定嚴謹之品質管制法定規格,但對於藥材外部性狀進行具體的文字描述,然收載品項尚無對應之藥材及原植(動、礦)物之彩色圖片,若純就文字描述進行品種判斷,極易產生品種混淆之情形,有鑑於此,本部委託何玉鈴副教授及張永勳教授,就臺灣中藥典所收錄之藥材品項編纂「臺灣中藥典圖鑑」並出版。
臺灣中藥典第四版係由衛生福利部第四版編修委員編纂,內容收載394 個品項,含中藥材355 個品項、中藥材飲片30個品項及中藥製劑9 個品項。新增中藥材3 個品項(山銀 花、南五味子及粉葛)、飲片30 個品項及中藥製劑7 個品項(大黃濃縮製劑、小青龍湯濃縮製劑、半夏瀉心湯濃縮製劑、甘草濃縮製劑、延胡索濃縮製劑、葛根湯濃縮製劑及葛根濃縮製劑),並刪除中藥材3 個品項(五靈脂、冬葵果及石南葉),其中中藥材屬植物330 個品項、動物11 個品項、真菌類6 個品項、昆蟲4 個品項及礦物類4 個品項。依中醫臨床典籍及使用經驗修正「用法及用量」,新增355 個中藥材「功能」,毒劇中藥一覽表增列「鉛丹(外用)」。
臺灣中藥典第四版係由衛生福利部臺灣中藥典第四版編修委員編纂,內容收載收載394個品項個論,含中藥材355項、中藥材飲片30項及中藥製劑9項,凡供製造、輸入之中藥材,其品質與規格需符臺灣中藥典第四版之規定。
為推展我國中藥產業南向發展,繼去(107)年完成「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中藥註冊登記輔導指引」後,本年彙編「越南傳統醫藥註冊登記輔導指引」,協助我國有意願進入越南市場之廠商,瞭解當地傳統醫藥註冊登記審查程序、申請上市分類及輸入規範等法規制度,有助國產中藥及早於當地取得藥品註冊登記,提升製藥產業出口機會及產值,並促進我國與越南傳統醫藥產業之交流,拓展我國中藥產業南向發展。
《彩色常用中藥材鑑別圖鑑》收載臺灣常用之中藥材,為增加此書之實用性,也將臺灣藥學會出版,供藥學系學生參考之《常用中藥第二版》專書收載之162品項全部納入,並依照藥用部位類型分為八大組,全書收載有根及根莖類藥材73項、莖木類藥材26項、皮類藥材10項、葉類藥材9項、花類藥材10項、果實及種子類藥材53項、全草類藥材15項及動物及其他類藥材17項,共213品項。內文品項基原依據《臺灣中藥典第三版》所記載之法定品種為正品藥材,不僅備註中藥典對於中藥材成分之規範、其主要用途、性味歸經及用量等,也提供藥材品項之原藥材及飲片彩色圖片,透過清晰圖解模式呈現,局部解說或放大藥材特徵,冀望能藉由此簡單易懂之中藥材辨識鑑別方法,提供中醫藥界專業人士參考。
為配合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本部針對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進行傳統醫藥產業市場現況、發展趨勢及法規政策制度研究,彙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中藥註冊登記輔導指引」,提供我國中藥業者參考,以利國產中藥及早於當地國上市。
本書主要論述儒、墨兩家法政思想,並附錄現代刑法對比佛教戒律論文一篇。寫作特色要分為二:一、在研究方法上,採取比較法學研究進路,檢視傳統思想與現代價值體系銜轉共構之可能。是故文章論述重心不在闡述儒、墨內聖道德工夫論面向,而更側重其與現代法理念及現行法制度之對比分析。二、在論述內容方面,傳統研究主要通過價值系統內,即肯定傳統文化之專業研究者立場出發,彰顯中國哲學時代合理性。唯此種作法至多僅能獲得價值系統外,即對傳統文化價值不肯定、無認識或不在意者的同情,終究無法引起世人普遍認同,而成個體生命乃至整體思潮發展動能。本書有鑑於此,是故透過作者所受中國哲學與現代法學雙重訓練,由現代法治社會所生問題意識與價值關懷出發,漸次闡明儒、墨思想蘊藏之現代性意涵。冀此研究方式,能為中國哲學描繪另一種可能的詮解圖像。
利用“停、看、聽、選、用”之核心能力,配合生活中常見案例,依發生因素歸類,教導民眾中藥用藥安全衛生教育,提升正確中藥用藥安全認知,達到全人健康照護。
為增進社會大眾對中草藥的認識,本書以中小學生為主,透過中草藥小故事讓學童了解中藥之命名由來及其特性增加閱讀趣味性,進而可讓學童與家人、同儕間彼此討論學習,希冀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將中草藥教育向下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