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辦理112年度「第26屆菊島文學獎」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專輯,徵文類別包括有社會組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高中組散文類、高中組及國中組美言金句等。全書共有36篇得獎作品,將澎湖自然人文景觀、生活紀事及風土民情以文字創作的方式呈現,為澎湖譜下豐饒多姿的文本。
魚乾,是澎湖島嶼上「人」與「自然環境」應運而生的產物。澎湖魚乾加工製造業曾經風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村落的居民從事著此項「看天吃飯」的行業,而從其衍生的「魚灶」發展,不僅見證了澎湖水產加工產業的歷程,也看見了此項產業結構的起落。本本出版品藉由「魚灶」與「魚乾」加工業的發展脈絡,探討澎湖人與環境共處的生活智慧與產業興衰,並從創生經營、產品行銷、教育推廣、人才培育、叢書出版等面向,試圖找尋傳統產業的發展契機,再拋出以文化資產身分推動的可能性為引,期能凝聚更多文化保存之共識。
112年美術家聯展,本年主題不拘,由藝術家以多元自由的方式,詮釋各自生命經驗進行創作,並於112年9月3日至9月17日於本縣文化局中興畫廊展出,邀請縣內外優秀藝術家展出,鼓勵新秀踴躍投件徵集,有東方媒材、西方媒材、書法、攝影、立體造型及造型設計等5類約70多件精彩作品,印製成專輯。
本水彩畫集以藝術家黃天富個人系列畫展「澎湖嶋意象π」為名,收錄約80餘件水彩作品。作品可分為自然環境景觀、生物生態、人文景觀及時光歲月等四類別,從蔚藍的海岸線到繁華的市場,從海上日出到老街夜景,一筆一畫皆流露藝術家對家鄉的深刻感情,也能從畫作中,看到澎湖的獨特之處,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和文化的薪傳。
邀請跨世代水墨創作者:洪根深、蔡文汀、陳玫蓁、洪小澎、曾霆羽、陳瑞鴻、陳柏源等7人,透過多元媒材與跨媒介等跨域觀念所形塑一種特有的水墨表現型態,讓台灣的水墨畫在當代藝術的範疇中梳理出另一條脈絡,豐富台灣當代水墨的整體發展內涵。
2022年澎湖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荷蘭人在澎湖築城四百年為例,2021年第二十一屆研討會時就針對針路、針路簿、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的荷蘭船等研究做為暖身,並決定和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及擬定邀稿名單。本屆研討會旨於系統性地探究澎湖發展史上與海洋、交通議題相關之各個環節,透過與會專家、學者之知識視野,進行文化對話與歷史分析,進而建構澎湖學於臺灣地方學的厚度與深度。
「閱讀記憶-莊志輝個展」,在縣府文化局2樓特展室展出,作品將包括藝術家莊志輝年輕時期到近年的代表作品約112件。民國54年出生在澎湖鎖港的莊志輝,近年在歐美巡迴展出,其畫作及雕刻品廣受藝評家及媒體的青睞;身為來自澎湖鎖港的漁村子弟,莊志輝用藝術讓世界看見臺灣,而如今揚名國際藝壇,可謂澎湖之光。此次特展含括莊志輝於2017年在巴黎廣受喜愛並熱烈討論的〈尋找內心的名牌〉、〈彼岸〉等系列作品,以及源自於國中時,在澎湖使用撿得的材料創作獲第1名獎項,深受鼓舞至今的「不是蓋的雕塑系列」作品,而尚含括對青少年時期的海洋記憶系列作品,也將在「閱讀記憶-莊志輝個展」中發表。縣府文化局表示,冀望透過這次特展,能將莊志輝獨特的創作方法與辦展經驗,與各界藝術家交流並傳承給澎湖的學子與民眾,以開啟無限的想像力,獲得心靈愉悅與智慧。
本畫冊集結於歐宗悅民國100年之後的水彩作品,涵括抽象、天人菊系列、羊、牛和雞的系列,及60張設計卡片,以七大系列作層次編排,皆是充滿對家鄉的念想與人情味。
本詩集為方群的第十本詩集,也是第三本專屬的地誌詩集。詩集共分五卷,「卷一:列島采風」收錄詩作10首,為作者旅行澎湖各地所見所感的匯集。「卷二:心潮澎湃」收錄詩作9首,乃日常情緒感思的探求與映現。「卷三:島嶼印象」由8首即景抒情的系列組詩結構而成。「卷四:紅塵纏綿」共有組詩5首,內容則為澎湖的冰品、美食,以及音樂、作家。「卷五:波濤起伏」收錄詩作10首,主題是以海島生活的記憶與感懷為本。本詩集聚焦在澎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藉由多樣的型式設計與表現技巧,歷經觀察、體驗和想像、創作,組構成這一本具有地方特色與藝術價值的主題類型創作。
本屆研討會旨於以跨學科研究的方式,將建構在地知識體系統尚有努力空間之各面向,進行研究與討論,期望藉此針對地方歷史發展及文史社會脈動進行系統性、全面性整理,並更進一步挑戰過去的研究成果與觀點。此外,除持續匯聚澎湖學相關學術研究成果,豐富澎湖史料之累積外,透過臺灣本島地方學推動與發展之經驗分享,提升澎湖學的價值與格局,以涉入組織人、知識與地方間的積極關係,激發更多的社會主動參與及地方知識的實踐。
109年洪根深美術館開館之際,辦理「墨問-水墨創作風格趨向展」,並舉辦「墨問-台灣水墨藝術研討會」邀請台灣知名美術專業學者來與本縣當地藝術家、民眾共同探討水墨藝術創作領域,以豐富澎湖當地藝文內涵,活絡在地藝術文化氛圍。本書紀錄了美術館策展人蕭瓊瑞教授專題講座及各論文發表人李振明、詹獻坤 (阿卜極)、王文良、蔡文汀、黃芊育等論文內容,以推動台灣當代水墨多元發展面向,豐富台灣當代水墨實踐內涵。
玄武藏-洪根深美術館館藏品錄,為澎湖縣旅台藝術家-洪根深老師反哺故鄉將畢生創作捐贈給澎湖縣政府,縣府以閒置空間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規劃設立「洪根深美術館」館藏作品總集,洪根深是一位不斷努力開拓現代水墨可能性的藝術家,他已成功地將20世紀的中國現代水墨,轉化成21世紀的台灣後現代水墨,這本洪根深美術館館藏作品集,具體展現了大師精采的創作歷程,也是傳世不朽的畫冊。
「墨問」-水墨創作風格趨向展策邀高雄地區當代水墨創作藝術家:盧福壽、洪上翔、石忘塵、李明啟、詹獻坤、蔡文汀、黃法誠、蔡旻芸、李品墨、吳佳軒、陳玫蓁、鄭彥民、張世綸、蔡春萍等老、中、青三代展出多重語彙、多元媒材及錄像、裝置等水墨作品,呈現南臺灣在地因緣創作的複雜面向多元史觀的水墨風格。
「我的家在澎湖灣〡篤行十村的故事」是以溫馨的童話方式,紀錄五O年代澎湖馬公金龍頭「篤行十村」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趣事。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底,故事主人翁岱岱十歲了,是馬公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帶著快樂的心情準備放暑假。那時中正國小正準備從馬公國小分出來,新學期開始後,市區內幾個里的小朋友就要到新學校上課,新復里也包含在內。因此岱岱興奮的期待著開學日,成為中正國小四年級的新生。五O年代的眷村,逐漸衍生出台灣發展歷程中很特殊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政府播遷來台,軍隊將來自中國各省份的人民帶來台灣,眷村收容了大部分的軍人與軍眷,也將各地的方言、飲食、生活習慣、傳統文化、使用器物集中起來,因此在全台澎地區一個個規模不大、百數十戶的眷村裡,可輕易聽到、看到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故事和物品。隨著歲月的增長,這一群群生命共同體長時間互動與融合,自然而然培養出共同生活的默契,也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情感與生活型態,成就了所謂的「眷村文化」。在眷村裡成長的孩子們,從小就得適應不同的方言與生活習慣,自己尋找玩伴,在學校裡也必須突破環境,建立能夠與人競爭的空間。在「篤行十村的故事」裡,讀者可以看到岱岱和鄰居、同學們之間的來往與互動,也可以看到那個年代澎湖眷村居民如何適應當地傳統的生活習慣,以及與朋友們融合的歷程。
針對澎湖有形、無形及水下文化資產相關議題進行主題討論;並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極力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教育相關工作氛圍中,提出與生態、環境、文物結合的水下博物館構想;同時亦期望藉由再一次挖掘澎湖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內蘊深藏的意涵,逐步累積、建構澎湖發展軌跡之研究版圖。
寶貝寶貝:澎湖的手工藝品業》,系統性地將澎湖手工藝品產業的行銷,由產地到銷售的整個生物鏈,分為原產地原料供應商、加工製造廠商或個人工作室、零售商、批發商及進出口商等五個層級,鉅細靡遺的記錄下曾經輝煌且獨具特色的澎湖手工藝品產業加工之始末與銷售機制,再度帶領讀者更進一步去認識、了解與欣賞、珍惜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海洋產業文化。
黃清舜於民前3年出生,民國76年辭世。民國68年開始寫【一生的回憶】。他自台南師範五年制普通科,加上演習科一年畢業後,先後被派往湖西、吉貝、大嶼(今七美)、望安,執教六年餘,與學生結下極深情誼,如高雄的航業鉅子陳萬主、運輸業大人物劉萬詞等、終其一生、始終來往。 其因性格梗直,不知變通,所以一生潦倒失意,晚年甚至因票據法而短期入獄。自投考藥專鎩羽而歸後,先後進入藥材行、營造業、台南丸見屋的進口食品業、開報關行、鹽魚行等等,輾轉浮沉,經歷他一生所謂的奔波時代、逆境時代,最後還回去西嶼競選鄉長,落選後,感覺浪遊大半生,未曾善盡家庭責任,才收心回歸教職,後於高雄市仁愛國小退休。 黃清舜記憶力奇佳,在台南師範時又是長跑選手,所以對山川人物,喜歡親歷親聞;對於任職過的每個地方、每家公司,都以充沛的體力、無盡的好奇心,儘量觀察研究。譬如丸見屋的業務內容、工作範圍等,後來加入烏魚子組合等;以及在香港三個月,舉凡地理環境、衣食習慣、貧富差距等,他都有清晰而詳盡的描述。而內容最豐富生動的是在滿洲(即東北)觀察到的東北人的衣食住行;參加日本林業公司伐採牡丹江原始森林的白松;以及日本戰敗俄軍接收的橫暴,最後以台籍難民身份搭船回到基隆的記述。搭船回程,一路經天津、山海關、上海等,他都未放過機會,盡情暢遊停泊之處,似乎渾然忘卻自己的難民身份。
本屆研討會將再次進一步和過去交談、互動,挖掘澎湖地區文化資產內蘊深藏的意涵,藉此傳遞在地的文化想像,使其常駐常民生活中,並成為觸動文化再生的新苗,以建立在地居民彼此共享的信念、記憶和期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共同體,迎向未來,走向世界。
透過本土語言教學多元化,培養孩子探索與熱愛本土語言,引導學生學習興趣並自動學習。內含8本閩南語繪本1.晃晃老師的禮物 2.厝邊頭尾 3.十戶股份有限公司 4.雞母狗仔 5.我再篤行石村的日子 6.青菜的島嶼 7.海田石滬 8.砲台歷險記 ,協助學習澎湖話.了解澎湖風情。
深入探討石滬或玄武岩相關議題,期望以「複合遺產」觀點作更全面、完整之研究。另依據「世界記憶」利用之原則與精神,以文獻遺產為研究基礎,廣泛深入探討澎湖世界遺產潛力及澎湖文資相關議題之論述;進而促進本縣文獻遺產的普及利用,鼓勵學術界投入澎湖相關研究,提升社會大眾對於澎湖世界遺產力點及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相關議題的認識與重視。
洪敏聰老師長期以來致力於澎湖褒歌的母語教學,受益學子良多,並錄製成CD廣為推行,期盼收「多重語言教學」與「道德教化」、「親子互動」多面向潛移默化的功效。
澎湖713事件發生至今已經68年之久,事件當事人或是流亡學生大多來到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不少更是早已離開人間。本書因此是在困難重重之下完成的工作,相當不易,也為這批學生以及相關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登錄數百處世界遺產地,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但對於世界遺產保護與維護仍同步與世界接軌。臺灣現有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中,本縣的石滬群及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名列於其中。為將本縣所列之世界遺產潛力點推上國際舞台,相關基礎調查研究、論文彙集與建檔、教育宣導活動等便更顯重要。為前述各因,本研討會將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共同辦理,希冀藉此盛會,提升研討會之專業性與學術性,鼓勵後進投入澎湖地方研究,讓澎湖研究人才與能量源源不斷,同時整合研究成果,促進地方主動參與世遺潛力點相關推廣活動,擴大澎湖世遺潛力點之行銷效益,為登錄世界遺產之工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