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試驗所2025行事曆-相招來去踅公園 在臺灣.不僅是城市中的綠地.還反映了不斷轉變的社會角色與文化價值.
學校是兒童早期向外在世界探索的主要場域.提供教育與學習的功能.除了辦公廳舍.教室.運動場等.教學所必要的設施之外.其餘的空間大多被綠意所包圍。在校園裡的植物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是課內外的重要教材.是孩子玩耍的遊樂場.也是舉辦重要活動的場域.校園綠地也是師生休憩.運動及鄰里交流的空間.是生物棲息.覓食的場所.生態的廊道及動物的跳島。每個學校總有一棵特別.又老又大的校樹.是大家共有的記憶.有能體現學校對樹木與校園生態的重視.更能淺移默化學童們了解生態維護的重要性。在悠長的歲月中.學生一代接一代.撫觸每一棵樹木長大.期間各自刻劃出不同的故事紋理.交織著彼此的長長歷程。現代校園植物角色十分多元.除了遮蔭.綠化.教學運用.也能傳承族群文化的特色.最近還肩負原生植物保種任務。利用臺灣原生植物還營造校原生態.種植適當的植物.藉以吸引各種動物前來棲息和覓食.成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環境。期許全校師生能夠偕同家長及社區志工一起栽植.維護校園中的植物.共同關心校園的生態環境.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都市裡的公園綠地、行道樹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色,但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這些公園綠地的意義。其實,這些綠地與樹木不但是都市居民休閒放鬆的去處,也是許多生物的家,並提供了各種生態系服務,隱而不顯地影響著都市的各個層面。林業試驗所的一群研究人員,在發生世紀大疫的2019年開始執行「韌性都市林計畫」,研究範圍涵蓋了都市林的土壤、樹木、昆蟲、鳥類以及溫度和大氣,探討了都市林的功能以及可以改善的方向,推動打造更具韌性的都市森林。同時與中和區公所、國立臺灣圖書館及新中合社大攜手合作,成立韌性都市林志工隊,在中和公園進行營造複層林的試驗,實際栽種下許多都市中不常見的原生灌叢植物。本書完整紀錄了整個計畫的出發點與目標、各項實驗的過程與結果,是國內第一本關於韌性都市林的專書。
林業試驗所2023行事曆-行道樹(年曆)街道占了城市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面積,除了公園綠地,路街兩旁的行道樹是增加城 市綠覆率的主要區域,選擇適合又符合人們需要的物種,除了減緩熱島效應,也能兼顧 多重效益,包括減少二氧化碳、保護土壤減少蒸發、淨化空氣、增加景觀效益、增進大 眾健康,也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地,提高生物多樣性。
森林集水區經營涉及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從降水的量及時間分布、地表逕流的產生、啟動表土沖蝕的因素、山坡地崩塌的機制,以至治理層面的水土災害防治、政策面的土地利用管理探討,環境監測涉及氣候、大氣懸浮微粒的濃度、土壤、水質變化、及生態環境變遷等,研究的範圍包羅萬象。隨著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變遷與水土保持密切相關的森林集水區經營,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都市林、海岸林經營應當受到更高的關注。現階段研究的重點,不僅需要維護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也要擔負起國土保安、坡地減災、生態保育、人類居住環境改善的重責大任,也因此擴展了研究範疇。本研討會針對上述議題邀請從事森林集水區經營、水土資源保育及環境監測的研究及實務工作者,提供階段性之成果,以拋磚引玉的方式,引起大家廣泛的討論與深入的研究,對森林集水區及環境經營策略集思廣益,提出建言,讓攸關環境保育的森林集水區經營及攸關人類生活品質的都市林、海岸林經營更趨完善。
這是一趟穿越時空,跟著博物學家走進百年前南洋印度的旅程。植物愛好者可鑑賞百年前植物知識體系與現今呼應或差異之處;旅遊愛好者可遍覽殖民地時期東南亞的庶民生活樣態、城鄉風貌、原住民神話、地方特產或風味飲食,乃至當時僅能依靠輪船、火車、馬車遠距移動的旅行方式,俯拾興味盎然;若對東南亞殖民史感興趣者,也可從書中找到追尋的線索。無論從植物考察實錄、旅遊書或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本書都是一本引人入勝、彌足珍貴,過去被人遺忘而再現的佳作。 身為植物學者並擔任臺灣博物館創館館長的川上瀧彌,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派遣下,於1911年6月展開為時近一年的南洋印度植物調查採集之旅。從神戶啟航,抵上海、香港,再南向新加坡並以此地為中心,赴暹羅、馬來半島和廖內群島;進入爪哇後,又至南婆羅洲、西里伯斯,經龍目島回到爪哇、新加坡。然後往英屬緬甸、印度、錫蘭,最後繞回檳城、新加坡、香港,前往菲律賓,直到1912年4月,終於返抵臺灣淡水歸來。 因為是公務差旅,川上遍訪南洋印度各大植物園、農業種植園、博物館,並隨時隨地採集蒐羅各種郊野植物。在考察南洋經濟作物引進臺灣的可行性之餘,亦廣開其善於觀察的心眼,並以知性感性兼具的細筆描繪,將旅途各地的人文、自然、風土、民情、與各地專家學者的交流實況等娓娓道來。讀者閱讀此書的同時,彷彿能身歷其境隨川上之筆走入百年前的南洋印度,亦可遙想這位傾盡畢生熱情與植物對話的學者,在熱帶椰子樹蔭下休憩的身影,並感念他為臺灣植物、博物學界留下的諸多寶藏。
林業工作需要經過長期的觀測,始能評定其功效,為其達成有效掌握林分時間及空間之動態演變之目標,設置人工林永久樣區,進行長期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