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常見的昆蟲為材料,透過生態圖片、插圖與繪圖,介紹昆蟲基本知識及一系列的昆蟲適應演化的環境保護議題;讓大眾了解地球生態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思考如何減少環境破壞並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達到環境教育與昆蟲學推廣的目標。
本書為興大歷史人物的史料彙編,性質近於傳記,且穿插百餘張照片,可供一般大眾閱讀,而作為史料,又可供專業的歷史學家利用。主要收錄興大早期教職員的傳記(生平事略、行狀、行誼等),另附有一些故舊門生的懷念文字,讀者既可緬懷先賢先師的人格風範,亦可增進對興大校史的瞭解。
本書收錄國內憲法、社會法及行政法學者針對軍、公、教年金改革三法相關規定之合憲性進行學理探討,並就108年公布之司法院釋字第781、782及783號有關年金改革之解釋進行評析。
本書以漫畫故事的形式述說中興大學校史。男、女主角為大一新生,在神出鬼沒的校史館使者引領之下,逐漸瞭解了興大校史。故事共八篇,分別是〈中興湖篇〉、〈圖書館篇〉、〈校園變遷篇〉、〈學餐、小禮堂、頂橋仔〉、〈校史館篇〉、〈四大林場篇〉、〈眷村宿舍篇〉,最後以〈制服篇〉收尾。
雖然醬經常被視為飲食文化的配角,或飲食裡的輔助角色,醬味卻回過頭來深植人心,成為庶民生活回憶裡的重要部份。不僅是台中有名的辣椒醬,日常的醬油、海山醬、蕃茄醬等不僅增添了食物的滋味,也豐富了我們的日常味覺體驗;醬作為媒介的同時,也串連起了台灣飲食文化與庶民的飲食記憶。
動物組織型態學為生物醫學的基石,然組織切片的製備、染色與判讀則為開啟動物組織型態學的金鑰。本書共分為14章節,藉由豐富的精美圖片描述組織切片製作與染色的方法,同時介紹時下最新組織切片數位影像的形成方式,最後以深入淺出觀點對大鼠重要組織臟器之形態構造進行描述。此書適合用於高中與大學生命科學相關課程之教學參考。
近年來國內對於生態環境以及生命科學教育相當重視,而生命科學實驗除了包含基礎生物學裏形態解剖構造的認識,及動植物生理相關實驗,更涵蓋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實驗課程,以做中學的方式建構出一般大學生對於生物科學的知識理論,藉以增強學生有關科學實驗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解決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力。本實驗教材以動物和分子生物學為主要材料介紹十八個實驗主題,包含以顯微鏡觀察動物細胞組織器官,及觀察動物的不同分類群如: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動物形態構造,還包含動物生理實驗、動物行為、生態調查等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則包括大腸桿菌勝任細胞的製備與質體DNA的轉形作用、蛋白質的西方墨點法、蛋白質的定量分析等實驗內容,以漸進式的設計規劃,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以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本書可以視為學習有機金屬化學的互輔教材。讀者會發現有些類似題目在不同章節中以相近的形式出現,然而其解答方式會稍有不同,且由淺入深,希望能加深讀者的印象。為了讓讀者能很快地回顧每一章節簡要內容,「練習題」前附有「本章重點摘要」。希望這本習題解答能帶給正在研習或已經研習過有機金屬化學這門學科的學子們一個自我比對練習的機會,進而從中更深入了解有機金屬化學的原理及應用。
本書以國立中興大學成立於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五年時期,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並改制為省立農學院以來,日本統治的二十六年間,曾是台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等,校史之發展與沿革。一九一九年,中興大學在台北成立「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後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一九二八年,成為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直到一九四三年才獨立設校,遷至台中改稱「臺灣總督府台中高等農林學校」。是台灣成立研究型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學校。此書記錄農專、高農時期發展沿革,將不同時代的校園與生活,透過文字及圖片詳述,帶領讀者感受一百年前的學生生活、課程學習、社團活動、農林場實習以及教師教學情形,如實且生動的重現,典藏興大人的歷史記憶。
當世界越來越趨「後人」或「非人」,也就是越來越不利於「人」、「人性」、人文發展時,我們就越須對此種強大的負面趨勢有所認識與了解。《後人文轉向》主要目的即是在後人類時代思考關於「人」、「非人」、「人文」等議題,並希望為當前人文研究的危機找出一線曙光。本專書邀請多位國內關心此議題的學者,從「物」、「技術」、「環境」等面向,探討後人文研究的可能走向。收錄的論文除了回應當代西方學術、文化界的重要話語論述之外,也嘗試將這些話語再脈絡化,成為對台灣或華人學界而言具有參考意義的論述。希望透過本書,可以讓我們在已然是後人類的現在,更能有所準備,即使我們面對的不一定是多麼美好的現在或未來。
上古漢語的研究,近年來借助於漢藏語的比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漢藏同源詞的選取方面,各家有各家的標準,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似乎只要音義皆近,符合語音上的對應,即可視為同源詞。本文認為,漢藏同源詞的比較固然帶來相當大的突破,然而作為古音研究的基本語料:諧聲字和同源詞,除了必須給予應有的重視外,還必須在方法上,讓這兩項材料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本論文的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接著簡要回顧上古漢語詞綴的研究及現代古音研究的概況。第二章從詞族的角度,進行上古漢語詞綴的探索。首先,本文指出音韻層面的「音近義通」並不足以判斷同源詞,它是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正確而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將古音研究提升至形態的層面,為同源詞建立起一組組具有同一根源的詞族,然後構擬出這些詞族的詞根和詞綴的語音形式。最後,本文對於古藏語的詞綴形態可以作為構擬上古漢語詞綴的參照表示肯定。第三章針對上古漢語詞綴的具體形態及其語法功能進行兩方面的分析與討論。一方面從詞綴的形態交替觀察詞綴的語法功能;另一方面,從詞性轉換的原理探討詞綴的功能變化及其構詞與派生能力。這樣,除了能夠探討詞綴的語法功能、詞族的音義相關等專題之外,還能將形態學、詞源學與古音學結合研究,以取得單方面所無法取得的成果。第四章嘗試從詞綴形態的角度出發,進行上古漢語的構擬。無論是同源詞族的建立,還是詞綴形態與語法功能的探索,研究上古音,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到音韻的層面,將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在古音系統上。對於上古音的研究,本文使用時間層次這一概念去解決後來的歷史音變,而不把每一個字音放在同一個平面。第五章針對前四章所進行的研究作一總結。本章除了交待本文的研究成果之外,還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上古漢語的研究不能再局限於漢語內部的語料,也不能滿足於「音近諧聲」的標準。應該深入看到,同源詞族內部擁有相同的詞根,詞根相同決定了同源詞之間具有音義關聯的理據。
本輯目錄所有圖書,係本校前身「高等農林學校」於1943年自「臺北帝國大學」分離來臺中獨立設校時所分配的圖書。今就「南進政策」有關圖書,整理目錄一冊,以供研究者參考。
Agriculture builds upon the integration of crops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which its yield depends strongly on a healthy soil foundation. With that in mind, the knowledge of the soil and fertilizer i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an environment with optimal nutrients, water and oxygen for crop production. Soil is one of human’s precious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and nurturing of our soil is thus an integral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 soil 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not only a technology, but also an art. In practice, to make use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l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ne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plant and climate that are unique to each geographical location. Such an approach is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nowaday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loss of cultivable land and need of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book is a translation of SOIL AND FERTILIZER (in Chinese, 9th edition, 2010). This is based on my first-hand experiences in research and field application over the past 40 years. In addition, many materials also come from up-to-date textbooks and research articles that I came across during my teaching career. I consider this the state of the art reference book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of soil and fertilizer. The book emphasizes on practical skills i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supplemented with theoretical, that allow the readers to efficiently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