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2022中山青年藝術獎」,2022年為辦理第7屆,徵件類別為水墨類、書法類及油畫類,獎項分別為中山獎、第二名及第三名各1名、佳作5名及入選數名。111年徵件,得獎者39人,52件得獎作品,收錄於專輯中。
黃進龍教授1963年出生於臺灣屏東,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本次應邀於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辦個展,分為4個子題:「山.高」、「海.闊」、「櫻.妍」、「花.非花」,為觀眾帶來一場「塗抹、滴流與物象造型」的精彩對話,展出作品收錄於本專輯出版。
本書以當前我國的國家安全政策-全民國防及孫中山的民主經濟理論兩相結合一起討論,除了對應孫中山民生與國防合一理想,亦藉由找出隱含在孫中山思想中的人類需求觀,是以符應以民主主義為思想核心的民主經濟社會發展結果與可達成性外,亦能促進當前全民國政策推動的深化與進化。
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山青年藝術獎」,徵件類別為水墨類、書法類及油畫類,獎項分別為中山獎、第二名、第三名等各1名、佳作各5名及入選數名。5月至8月徵件,9至10月評審,11月展出成果,並於11月27日舉行頒獎典禮。
蒲添生是臺灣代表性雕塑家,1958年就以作品《春之光》入選第一屆日展,一生創作不綴。本館很榮幸在藝術家110歲冥誕時邀請大師家屬共同規劃辦理《塑 X 溯 蒲天生110雕塑紀念展》,完整展出蒲添生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
本論文試圖論證現行憲政體制所產生的問題,理應優先由內部進行調整,並把社會、文化的差異性作為考量的判準,由內而外的進行修正,而非全然的以另一憲政體制取代現行的憲政體制。故本文結論為,應以半總統制作為我國憲政體制之根本,從政治環境等變因,加以修正現行爭議。
書畫名家林進忠教授的繪畫的繪畫創作題材多元、意境豐富,日常生活所見皆可作為創作題材,水牛畫尤其一絕。書法方面,兼擅各體書法並融會於書藝之中,從事藝術教育多年,春風廣披,對藝術傳承貢獻卓著。
周澄教授為台灣藝壇同儕中,少數於詩、書、畫、印領域皆有所成又能相輔相成者。本次大展展出周教授各個階段的書畫篆刻佳作,以及平時日課、速寫、詩文、筆記和藝文師友間談文論藝的尺牘信札逾二百組件,揭櫫周澄一甲子以來對書畫金石與國學詩詞錘鍊不怠的唇一態度與實踐力行。
著名臺灣近代的文人畫家杜簦吟現年93歲,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文化推廣的渡臺前輩書畫家,有幸邀請藝術界具重要貢獻的藝術家於本館中山畫廊辦理「淵默雷聲-杜簦吟九五回顧展」將老師提供的精選創作展出集結成冊,邀請愛好藝術的朋友共同分享。
李振明教授水墨畫作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表現力,保留與發揚了傳統水墨畫,同時融合了西洋現代的文明。有別於傳統水墨的文人雅興之作,把臺灣的自然和生態當作創作題材,取代現代之生活空間,結合環保觀念及在地人文的關心,傳達一種「生態正確」(ecologically correct)的態度。
姜教授的創作從傳統山水入手,其書畫自石濤、八大入。1954年入白雲堂習山水,奠定傳統繪畫基 礎。1958年入歐波館學人物、花鳥。1970年代負笈美國開始投入西方西方繪畫、雕塑、建築之研 究。其作品富哲學性及文化內涵,每件作品結合自己的心境與時代潮流的脈動,呈現多樣的風貌。 書法方面則從研究于右任、齊白石開其端。其借用書法的理論、技巧作畫,反過頭來再用畫裡書技 來畫字,可謂「以書為畫,借畫作書」。
林智信為創作《芬芳寶島》,自1989年開始資料蒐集及構思籌畫歷經18年,期間曾赴日學習油畫技巧及創作的必要技術,2008年開始創作7年,合計長達25年的時間才完成全世界最大油畫作品,總計繪製102幅4尺乘8尺的連作油畫,內容北從基隆嶼一路綿延至南端的鵝鑾鼻海角,將400多公里的臺灣西海風情,濃縮在248公尺的作品中,創作涵蓋人文、地理、生態、習俗、生活等意象,可說五花八門、錯綜複雜,刻畫1950年代臺灣民眾的生活景象和風土民情。
本書主要是「孫中山民權思想與臺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學者所提之論文,共收錄劉阿榮、林國章、廖達琪、龐建國、徐振雄、洪泉湖、周陽山、黃城、李偉敬、鄭博元、吳建忠、李酉潭、李炳南、陳丹丹及謝易達等學者專家的12篇論文,主要針對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為主的論述,並以《孫中山民權思想的省思:兼論臺灣的民主》為書名刊行。
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中山青年藝術獎」,徵件類別為水墨類、書法類及油畫類, 獎項分別為中山獎各1名、優選獎各2名及入選數名。每年3月至7月徵件,8至9月評審, 11月展出成果,並於11月12日舉行頒獎典禮。
孫中山與毛澤東均為世界公認的重要歷史人物,兩人既是革命家,也是宣傳家,且一生都從事革命宣傳工作,藉由各種宣傳方式及不同的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傳播己身所信奉的理念,並號召群眾,支持及加入革命行列,經歷多次失敗,不屈不撓,終而成就其豐功偉業。
本畫冊為藝術家焦士太先生八十八歲的作品回顧,完整呈現畫家一生在抽象藝術領域探索、實踐的成果,畢其一生始終潛心追逐「繪畫」之夢。
本書旨在對於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演變作一歷史性的考察研究。主要聚焦於憲政體制議題在中華民國憲政發展過程中,對於所欲取法或創設之各種政體型態特徵,以及朝野有關政體選擇的主張、折衝與妥協結果。
考量本館的地理與歷史時空,是都市發展後東區唯一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實質上更已成為臺北東區之文化中心,故邀集相關領域專家、機關與學校合作,縝密製作《臺北東區的幸福記號》乙片,提供多元的播放與利用。 本片以「幸福」為軸線貫穿整部影片,並以「現在—過去—現在」的敘事架構,娓娓敘說本館在臺北東區發展過程中的意義與價值。「臺北東區」是一個隨著時間不斷變動的概念,她的邊界不斷擴大,而本館正是這一遞變的關鍵,是臺北邁向現代都市發展中最為珍貴的空間,包含了文化藝術的、公園生態的與公共空間的三層重大功能,可說是臺北市藉由東區發展、邁向國際化都會的起點,更是臺北東區發展的文化靈魂,市民們共有的幸福標記。
已故水彩畫家李焜培老師,曾先後獲頒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中興文藝水彩獎、中華民國畫學會水彩金爵獎等無數獎項,對臺灣水彩界的發展具重要影響。李教授任教師大美術系長達四十年之久,目前活躍於水彩畫界之傑出畫家如楊恩生、陳東元、黃進龍、洪東標等均為其學生。他的畫作之中可以感受到透明水彩的豔麗、色薄、水色淋漓、飽和及雋永,靈動的線條與強烈的色彩。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在成就革命事業的過程中,有許多革命志士參與,其中不乏詩文書法成就高超之才子名流。這些才子名流的詩文書法中,影響當代最深遠的莫過於于右任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