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 如此迫近的此刻,幾乎隨時都有新的事物被製造或發掘,讓人們不斷需要問著:我是誰?我身處何時何方?在AI 的浪潮下,怎樣才能成為「造浪者」,而非隨波逐流的「追浪者」?國家可以做的有什麼,個人在面對AI 又應該有什麼心態?或許,最終大家的問題會歸結到:有了AI 的輔助,全體人類應該變得更加幸福,但我們如何變得更加幸福呢?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大家一些新的想法。
回顧全民健保推行當時,因為整合了多元分岐的體制,提升了公平與效率;也因為單一體制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開辦以來只上調過兩次保險費率,可說是傲視全球的台灣奇蹟。我們寄望未來如果能調整長照服務的支應方式,並整合健康保險與長照保險,加速落實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必能創造下一個奇蹟。台灣自1995年開始推行全民健保,至今已近30個年頭。面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之下社區發展的困境,本書以既有的健保體制,來構思未來社區中應有照護服務的想像,探討社區中應有照護服務所耗費的資金與人力,也聚焦討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慢性精神病人照顧者服務及長期照顧,並以德國與日本長照保險的經驗為他山之石,總結實踐社區照護服務的建議策略。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本書所收錄的六篇論文,均經嚴格送審通過,皆是學界的新論點,值得重視。其中,四篇韓國儒學論文,對於韓國儒學史、韓國性理學圖、韓國的陽明學批判、實學的四七論點,均有翔實的分析。又兩篇越南儒學論文,一則聚焦於黎貴惇的中越文化之交流,一則凸顯傳統越南儒學(漢學)如何轉向現代的複雜面貌。藉由此書,可以看出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本書《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別冊:索引》重新檢視四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將全書正文與注文中函括的所有中西古今人物、中西古今文獻(含書、篇、選集等)以及專有名詞(含地名、《聖經》與神學術語等),分為三大部分編輯索引;編輯期間發現的《箋注》缺失,另以勘誤表訂正之。《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別冊:索引》的修訂再版,則更細緻地檢閱四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是故在精修原先各條目之間的交互參照關係以及頁碼之外,更增加了三張橫幅的附表,說明書中部分專有名詞間的關聯,以期能協助《別冊:索引》的讀者,在搜尋條目之際更方便理解這些名詞的分類位置。
臺灣文化資產數位化的豐碩成果並非憑空而來,本書專訪近40位國內數位人文發展歷史參與暨見證者,回顧中央研究院走過的30年漫漫數位之路,細數其「為而不有」的「數位貢獻」!1960年代,電腦的崛起帶動資訊科技,引發數位浪潮,先進國家紛紛展開國家重要文物的「數位化工程」。臺灣受限於語文,難以施展拳腳,直到1980年代克服「中文電腦化」難題,臺灣才在中研院等單位的帶領下急起直追,終在1990年代成為國際漢籍資料庫的領導者。在臺灣數位文化建設工程的路上,中研院始終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不僅推動「史籍自動化計畫」(1984-1993年)、「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1994年至今),更在1998至2015年間主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科技部)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數位成果永續維運計畫」等,運用國家力量創建全國性的數位典藏基業。共建置560萬筆數位資源、逾760個網站及資料庫,並建立國際規格的後設資料,將臺灣數位典藏成果推向國際。2013年,中研院設立數位文化中心。除持續維運和拓展數位資源,更希望以數位科技傳播、創造文化,積極推動數位人文研究,並從深具底蘊的內容出發,進行文化與數位科技共舞的實驗與示範,以開創臺灣數位文化新價值。臺灣數位文化之路走了30年,起於中研院等官方單位,並逐漸由公及私、擴展至各行各業,今後也將與成千上萬的人攜手耕耘。這是中研院的遠見與承擔。本書除了回望歷史,也向無數和中研院一起對臺灣做出巨大「數位貢獻」,卻「為而不有」的幕後英雄致敬!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於今年1月發行《臺南歷史地圖散步》,為國內第一本搭配行動APP的臺南導覽書。為饗讀者,今進一步發行英文版Walking into Tainan’s Past and Present,讓國際間得以更深入了解臺南府城的時代變遷。本書特邀23位南瀛學研究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娓娓道出大臺南區域數百年來的地理水文變化、歷史人文脈絡及美食娛樂生活。當中包含不少坊間少見的厚實題材,如日治時期都市計畫下以圓環取代城牆的城市變貌、府城製糖與曬鹽歲月、西拉雅族文化信仰及正名運動之路、新町遊廓暗藏的藝妲風華與淚水等,超越舊城範圍,完整呈現臺南身世與不同面貌。其中,更精選13幀橫跨清朝到戰後的珍貴古地圖、246張臺南老照片,加上「臺南歷史地圖」APP的今日Google地圖與街景影像,古今交映,使用者在指尖滑動間,即可探索臺南流金歲月。This is the first travel guidebook about Tainan equipped with a mobile application, hosting 23 essays brilliantly written by experts of Tainan studies. Their account brings forward the evolu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contours, history,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Tainan over a century, illustrated by 13 historic map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post-war era, 246 vintage photographs, and a then-and-now display of Google street view on the APP. This book unfolds Tainan’s cultural fabrics resplendent in glows from the past and present.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於去年9月發行《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為國內首度結合行動APP的導覽書,廣受好評。特於今年8月底進一步推出英譯版Walking into Taipei’s Past and Present,以饗讀者,並讓國際間得以深入了解臺北市的時代變遷、歷史文化。本書精選12幀最早回溯至1895年的歷史古地圖、逾200幀老照片,創新結合免費行動裝置APP「臺北歷史地圖」,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對比今日Google地圖與街景影像,讓使用者滑動指尖即能穿越時空,在街角遇見老臺北,是國內導覽書首創之全新體驗。此外,亦特聘專家針對24個主題撰寫專文,穿越歷史掌故、人文背景與奇聞軼事,對照地圖與照片,詳實呈現歷史切片。Walking into Taichung’s Past and Present introduces the first tour guide with mobile app of the city of Taichung. Garnished with eleven exquisite early maps of the city, alongside with nearly two hundred old photographs, this ‘digital’ guide summons the spirit of the city’s past. With the uses of GIS and comparisons with modern maps, it promises a journey walking through Taichung’s past and present.The guide also provides essays on seventeen themes that are intimately related to Taichung’s city culture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from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to the Post-War Period, covering hist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he city’s cultural activities. Reading these essays with the mobile app shall increase the enjoyment of touring through profound introductions to and lively experiences of the city’s ancient and modern memories.
「氣」與「身體」是中國哲學頗受青睞的當代議題之一,本書收入美國、韓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學者的六篇論文,針對此議題,進行理論探究與論辯。其中,「氣」之論述,以及宋明理學所占篇幅較多,顯示相較於「身體」論述,先於身心分別而無形無相的「氣」之概念是中國哲學(乃至東方哲學)之「謎」(迷)。挑戰「氣」這艱鉅的中國哲學議題,不僅需要極大的思想冒險與勇氣,也需要具備融貫東西哲學的功力,更需要與不同學科進行科際整合或對話。中文學界有關「氣」之論述與理論建構,正在進行中,雖有爭議,也有其需要克服的理論難題,但此一議題也激活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哲學想像。
陳用光(1768~1835),江西新城人。嘉慶六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仕至禮部侍郎。陳用光是新城陳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初學於舅氏魯仕驥,後為姚鼐入室弟子,終生服膺「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缺一不可之論」,得桐城文法之髓。讀書講求經世,詩學江西派,論學之言,通達不黨。陳用光是乾嘉以還思想史、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今整理其詩文集,有利於深入研究清代學術。
台港地區人文學科的中國哲學史(或中國思想史)課程中,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書是最通行的教科書,具有經典的權威性。本書所收七篇論文對此三書有深入的分析。這些討論除了有助於三書得失的理解外,對於哲學史的性質與意義亦將有所啟發,是從事哲學與哲學史研究的工作者的極佳參考。
本論文集乃中研院文哲所中國哲學組主題計畫相關會議論文編輯而成。論文集中文章探討了中國哲學與東亞哲學中關於終極真理的論述,對於探討東亞真理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收錄關於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重要的真理觀,並且旁及道教的真理觀。除此之外,論文也比較東亞哲學真理觀之間的異同。
本書為明代湛若水(1466-1560)七十五至九十歲的單篇著作彙集,湛若水為甘泉學派創始人,本書利用國家圖書館善本點校,對明代思想、教育、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原為國科會計畫「泉翁大全集點校與研究」(NSC86-2411-H-001-032)成果,已於民國九十三年完成並加入本院漢籍墊子文獻。去冬得游騰達學弟之助,以北京各種藏本加以校補,以達出版紙本的要求。
本書為明代湛若水(1466-1560)七十五至九十歲的單篇著作彙集,湛若水為甘泉學派創始人,本書利用國家圖書館善本點校,對明代思想、教育、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原為國科會計畫「甘泉先生續編大全點校與研究」(NSC87-2441-H-001-003)成果,已於民國九十三年完成並加入本院漢籍墊子文獻。去冬得游騰達學弟之助,以北京各種藏本加以校補,以達出版紙本的要求。
本書結合了翻譯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研究議題涵蓋歷史小說、家庭小說、教育小說、偵探小說、政治小說的翻譯,王國維與叔本華,新感覺派從上海到滿洲國的傳播,柏格森的《創化論》的翻譯等。全書分為兩部分:「文類的跨文化流動」及「文本翻譯及互涉」。前半部探討各文類從西方原典翻譯為中文,進入中文世界後,產生哪些轉變;文類的跨文化流動有哪些限制,是否可能創新?後半部分析特定文本的翻譯與流傳,顯示跨文化流動的政治性,以及譯者在文化差異下所遭遇的瓶頸,於傳統文體、傳統概念與創新之間的斟酌取捨的弔詭。
本書據越南翰林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所圖書館所藏抄本點校,內容主要為〔明〕胡廣《周易傳義大全》的節錄。 本書原是以科舉為目的的基本讀物,然而本書與另一種通行的《易經大全節要》(有數種刻本)相較,內容更為豐富,且本書編著者、校讀者有不少加筆。因此,從本書的節錄方式與加筆內容著眼,可作為研究越南《易》學的重要資料。此外,由於《周易傳義大全》是宋元義理《易》學淵藪,內容龐雜繁重,一般讀者難以?觀,本書亦可作為簡明讀本來使用。
宗派問題是中國佛教發展歷史過程當中一個難解的現象,綜觀中國佛教,淨土一宗能否成立至今仍然聚訟紛紜,天台與禪宗由於有完整的文獻記錄,源流傳承相對清晰。至於賢首宗的歷史發展,多屬彷彿朦朧之姿,然而所幸近年許多重要史料相繼問世,明清以來賢首宗法系傳承源流幾乎可謂雲霧廓清,在此基礎之上,學界對於中國佛教宗派發展歷史進程的認識已經大幅改寫。《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是明清以來兩部重要的華嚴傳承史料,對認識賢首宗歷史發展過程提供一個重要線索。
本書乃「近代東亞與西方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主題研究計畫下的第一次與第三次研討會論文集合集,以「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傳問題」作為探討的主軸,融合兩次會議的重點1.拓展對西方關鍵詞和學說傳入東方的理解;2.西方觀念進入東方時的質變;3.東亞各國間觀念傳播的共生或互斥關係;4.各詞彙與學說在二十世紀的長期變化,作重點式的探討。
本《論文集》收錄二○○八年十一月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之「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共計三十篇。內容涉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周易》、《尚書》、《詩經》、三《禮》禮學、《春秋》三傳、《論語》、讖緯、經學史等面向的探討。對於歷來經學史、學術史的既有議題而言,《論文集》提供了更為深入的討論。除此之外,本《論文集》也關注到傳統經學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史學、律學等知識領域之間的互動表現,這對拓展六朝經學的研究視野而言,具有示範的意義及價值。
本編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五十二部善本古籍,係以坊間未曾刊行或罕見的史部古籍稿本、鈔本為主。每部書均撰有提要,論述作者生平行略、撰述原由、內容概要及價值等。並附有人名索引,收錄各書編撰者、卷內輯文作者、序跋者及手書題記者,裨利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