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 如此迫近的此刻,幾乎隨時都有新的事物被製造或發掘,讓人們不斷需要問著:我是誰?我身處何時何方?在AI 的浪潮下,怎樣才能成為「造浪者」,而非隨波逐流的「追浪者」?國家可以做的有什麼,個人在面對AI 又應該有什麼心態?或許,最終大家的問題會歸結到:有了AI 的輔助,全體人類應該變得更加幸福,但我們如何變得更加幸福呢?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大家一些新的想法。
回顧全民健保推行當時,因為整合了多元分岐的體制,提升了公平與效率;也因為單一體制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控制醫療費用的上漲,開辦以來只上調過兩次保險費率,可說是傲視全球的台灣奇蹟。我們寄望未來如果能調整長照服務的支應方式,並整合健康保險與長照保險,加速落實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必能創造下一個奇蹟。台灣自1995年開始推行全民健保,至今已近30個年頭。面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之下社區發展的困境,本書以既有的健保體制,來構思未來社區中應有照護服務的想像,探討社區中應有照護服務所耗費的資金與人力,也聚焦討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慢性精神病人照顧者服務及長期照顧,並以德國與日本長照保險的經驗為他山之石,總結實踐社區照護服務的建議策略。
《中日和平條約》顧名思義是中華民國與日本兩國之間所簽署的雙邊條約;但事實上,卻是美國為了落實圍堵思維一手主導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有效封鎖共產主義在亞太地區的擴張。美國不僅要扶植中華民國政府能在台灣立足,更要杜絕日本與中共建交的可能性。故一部「中日和平條約」的簽約史,亦可視為是一部美國亞太安全體系建構史的縮影。為闡述此一三角互動的演變過程,本書聚焦於美國在幕後運籌帷幄的經緯;並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兩國政府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以及和約在確保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地位、強化台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的重大意義。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本書所收錄的六篇論文,均經嚴格送審通過,皆是學界的新論點,值得重視。其中,四篇韓國儒學論文,對於韓國儒學史、韓國性理學圖、韓國的陽明學批判、實學的四七論點,均有翔實的分析。又兩篇越南儒學論文,一則聚焦於黎貴惇的中越文化之交流,一則凸顯傳統越南儒學(漢學)如何轉向現代的複雜面貌。藉由此書,可以看出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本書聚焦於日本學者的韓國儒學研究成果,以哲學、思想為主(歷史、文學等除外),收入戰前與戰後日本研究韓國儒學的研究論文,包含戰前高橋亨10篇,戰後川原秀成等4篇。時間涵蓋朝鮮時代前期與後期,內容涵蓋性理學(朱子學)、陽明學、實學(李星湖、丁茶山等)。藉由此書,可以對比戰前與戰後日本學界在韓國儒學研究上的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能累積臺灣學界韓國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本書《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別冊:索引》重新檢視四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將全書正文與注文中函括的所有中西古今人物、中西古今文獻(含書、篇、選集等)以及專有名詞(含地名、《聖經》與神學術語等),分為三大部分編輯索引;編輯期間發現的《箋注》缺失,另以勘誤表訂正之。《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別冊:索引》的修訂再版,則更細緻地檢閱四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是故在精修原先各條目之間的交互參照關係以及頁碼之外,更增加了三張橫幅的附表,說明書中部分專有名詞間的關聯,以期能協助《別冊:索引》的讀者,在搜尋條目之際更方便理解這些名詞的分類位置。
臺灣文化資產數位化的豐碩成果並非憑空而來,本書專訪近40位國內數位人文發展歷史參與暨見證者,回顧中央研究院走過的30年漫漫數位之路,細數其「為而不有」的「數位貢獻」!1960年代,電腦的崛起帶動資訊科技,引發數位浪潮,先進國家紛紛展開國家重要文物的「數位化工程」。臺灣受限於語文,難以施展拳腳,直到1980年代克服「中文電腦化」難題,臺灣才在中研院等單位的帶領下急起直追,終在1990年代成為國際漢籍資料庫的領導者。在臺灣數位文化建設工程的路上,中研院始終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不僅推動「史籍自動化計畫」(1984-1993年)、「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1994年至今),更在1998至2015年間主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科技部)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數位成果永續維運計畫」等,運用國家力量創建全國性的數位典藏基業。共建置560萬筆數位資源、逾760個網站及資料庫,並建立國際規格的後設資料,將臺灣數位典藏成果推向國際。2013年,中研院設立數位文化中心。除持續維運和拓展數位資源,更希望以數位科技傳播、創造文化,積極推動數位人文研究,並從深具底蘊的內容出發,進行文化與數位科技共舞的實驗與示範,以開創臺灣數位文化新價值。臺灣數位文化之路走了30年,起於中研院等官方單位,並逐漸由公及私、擴展至各行各業,今後也將與成千上萬的人攜手耕耘。這是中研院的遠見與承擔。本書除了回望歷史,也向無數和中研院一起對臺灣做出巨大「數位貢獻」,卻「為而不有」的幕後英雄致敬!
《田庄人的故事(二)》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採集的臺灣農村人物口述歷史,共收錄17篇口述訪談,總字數約26萬字。本書源起於201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等接受農委會補助,共同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由臺灣史研究所負責農村生活、文化及其歷史變遷調查。本書收錄的訪問紀錄即為調查成果之一,口述者包括臺灣各地不同類型農村中各色田庄人物,除了從事農、漁、牧業的農民與農村婦女外,也有村里幹事、、教師、水利工人、文化保存工作者等,口述內容除了個人的生命故事外,也包括當代臺灣農作與農村生活型態的轉變,以及農村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的希望等,展現時代變遷中臺灣農村的多元面容。本書為《田庄人的故事》系列第二冊,隨著調查計畫的推進,日後將持續蒐集、出版整理各種農村的故事。
本書所收文章即為2015年11月27日「宗教與啟蒙」及2017年10月2-3日「近代啟蒙脈絡下的思想論爭」學術會議文章所彙整而編成。本書集中於啟蒙的議題上,對於現代性在歐洲啟蒙與東亞、跨宗教的處境多有著墨。啟蒙既是一個現代性的指標,卻也是傳統文化或政治體制面臨現代性衝擊挑戰時所點燃的戰火。從啟蒙在歐洲脈絡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到跨越邊界、散佈到其他地域時所引發的效果,都是檢視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由郭素秋主編 ,從臺灣北部、東北部、東部到南部的縱長區域之地理空間框架,及納入東北側臺灣島外的琉球群島觀點,來重新檢討自2000 B.P.以後史前時代到17世紀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並填補新石器時代末期經金屬器時代,以及到歷史初期的許多失落環節。
本書收錄中、日、韓及香港等地學者的論文,內容包括中、日、韓、越等區域的經學表現,以及伊斯蘭教思想與經學關係的研究。討論之議題,或是前人未能注意的學者或議題;或是較前人研究更深入或更進一步的探討。呈現出「多元視角」下「文化交流」,因而產生「觀照想像」的某些實際表現。此即本書之重要性與目的之所在也。
本論文集企圖回應主題計畫在翻譯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等理論與實踐,並回答此次會議主旨─文學、文本、哲學、宗教與歷史如何協商、互滲和通融,等等問題意識。本書共八篇論文,可概化為兩大理論應用組別與四大思考面向。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期適時提供正確的臺灣史研究的相關出版資訊與完整文獻書目,協助學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為便於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六大類。總類下分通史、人物傳記、工具書、研究方法等四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五類則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後等時期。
本書是熱愛臺灣且專精臺灣原住民研究之日藉人類學者馬淵東一(1909~1988)著作集的第二卷。馬淵東一的著作集,總共四卷,相較於其他三卷,這一卷除了四篇對臺灣原住民(高砂族)較為全面性分類以及遷徙研究的論文之外,還收錄了少數琉球、菲律賓與玻里尼西亞的專題論文,其餘主要是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誌或者文獻研究,可以明顯看出馬淵擬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放入南島語族區域脈絡中,進行比較的學術意圖。
書包括兩個主題,前四章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陽明心學在明代中期出現的意義,是在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而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陽明只是走的更遠而已。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皆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王龍溪早慧脫俗,直承陽明之學而發展其精髓。後六章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到蕺山嗣子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的立場理解蕺山,對蕺山著作的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本於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並略有修正。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書包括兩個主題,前四章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陽明心學在明代中期出現的意義,是在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而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陽明只是走的更遠而已。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皆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王龍溪早慧脫俗,直承陽明之學而發展其精髓。後六章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到蕺山嗣子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的立場理解蕺山,對蕺山著作的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本於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並略有修正。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