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開始,宜蘭的空間地貌及建築發展在地方政府主導下,開始出現開創性與前瞻作法,引發1990年代後以「地域性角度」為思考的「宜蘭新建築運動」。為紀錄宜蘭空間經驗,蘭陽博物館於2016年起辦理「宜蘭空間三十計畫」主題座談會4場,針對1980年至2006年間,各時期空間關鍵人發表談話、紀錄空間生產的過程與內涵,並將本座談會成果集結出版,希望能引發更多關心地方空間生產的議題與研究。
這是一本由宜蘭在地的自然科學家,一生長期對自己故鄉進行研究,結合科學分析、地理知識與宜蘭人文故事的宜蘭地質旅行專書。這也是一本結合宜蘭地質與水資源,從地下水、地上水、靜水、動水、海水、淡水、溫泉水等等的專書。這更是一本涵蓋山、平原、海洋空間序列,展現科學研究與實體生活場域結合的地質旅行專書。作者江協堂老師長年針對宜蘭地下水進行研究,以其豐富自然科學知識,經由高度社會實踐場域的社區大學授課講義,累積豐厚的地方性知識,讓這本地質旅行專書,充滿豐厚科學知識與真實生活場域的整合。以宜蘭地質作為基礎的主題,讓我們在觀察不同面向的宜蘭歷史發展、自然環境變遷,更能豐富各種歷史與背景知識的積累。提供旅行愛好者與對宜蘭地質有興趣的朋友一本很實用的指南,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必將開啟地方旅學專業書籍的新典範。
民國64年宜蘭縣有兩個地區,因為軍事接管而被迫集體遷村,一是「龜山島」,另一個就是這本書所記錄的「北方澳」。遷村之前,北方澳曾是宜蘭重要的海岸聚落,在路運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有著緊密的漁村生活與文化,然因遷村之故,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歷史與人文記憶,已逐漸消失難覓。本書特別蒐集許多當時、當地的歷史照片與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為北方澳留下田野文字與圖像,讓我們能稍微地接近這段消失的空間歷史及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