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都被一條條看不見的線牽動著:國家的政策改變、全球市場的波動,甚至是一場遠方的自然災害, 都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對我們的社區和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的韌性不應該僅是公式或數據指標,而是指在不同力量之間流動、調整和重新塑造的過程。本書展示了全球貿易與國家政策如何刺激偏鄉農業,卡里布安部落雖然位屬「偏遠」地區,卻因為特殊的環境條件是國家施行農業政策的重要場域,體現國家各時期如何看待「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價值,同時部落各階段的作物,展現台灣政府為了建立國際關係的重要載體。這些農業作物的發展不僅是一種市場驅動,其實涉及到國家農業發展宣稱,以及國與國的連結關係。因此國家扮演產品、資金、技術及市場訊息的流通角色,促使看似偏遠部落必須連結市場和國家的網絡關係中,形成各時期的農業地景。本文試圖結合遠程耦合(telecoupling)架構和韌性理論,以多元尺度社會與自然耦合系統之視角釐清土地利用背後的調適歷程, 藉由理論結合從政治經濟結構、社會網絡及在地組織動能探討社區韌性,並以布農族卡里布安部落1937 至2015 年的農業調適為案例, 進而提出理論的反思與討論。
在世界各國社會逐漸進入高齡化的趨勢下,如何讓年長者的生活更加豐富和更有意義已成為各國政府思考的重要議題。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獨特且豐富生命意義的有效方式,不僅能充實樂齡者和年長者的心靈,也有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正面效益。為探討這方面的議題,本書《創意樂齡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應運而生。
社會工作督導是實務工作者檢視其工作成效以及服務品質的重要關鍵,然而在實務工作現場,可能由於督導對於原住民族生活情境與文化的陌生,較難提供一線工作者具備原住民族觀點的督導建議,進而造成對於原住民案主的服務提供內容缺乏文化適切性。本文旨在瞭解原住民兒少遭受性侵害的背景脈絡。據統計 原住民兒少有較高的遭受性侵害的比率,而性侵害對兒少生理、 心理和社會層面影響深遠,這需要相關單位對此問題展開深入 瞭解以規劃積極防治措施。過去文獻多從個人心理、家庭互動 或社會文化因素探討其發生的原因,然而因以白人為中心,過 度簡化原住民兒少性侵害發生的脈絡,缺乏以原住民族為中心的全面性觀點,難以有效回應防治工作。鑑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個別深度訪談法和焦點團體,從11 位社會工作者及34 位網絡工作者和族人的觀點展開相關瞭理。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兒少遭受性侵害有四大重要的背景脈絡。
一個機緣投入了助人工作,慢慢的與部落的人、事、物產生連結,讓我有機會去發現、去口述及去覺察祖先們累積流傳下來的智慧、知識與文化,包含了人、土地、社會網絡及部落歷史脈絡,與部落INA們一起前進在地部落自主性發展的方向。這是一篇具原住民族身分的社工,原旅居北部返回家鄉進到社福機構從事兒少社會工作。在部落的實務情境中,社工整理自身與兒少工作時的學習經驗,藉由社工服務記事的內容去書寫,從過程中不斷的回頭看見自我生命的流動,並在服務兒少個案看見曾經影響自己深刻的服務記憶與脈絡,也看見自己在兒少工作專業學習的養成與自我價值意識。
雖然臺灣語言振興政策已執行二十多年,但原住民族語言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有些族語更面臨滅絕的危機。對許多族人而言,族語並非日常生活用語;族語傳承亦出現斷層。為扭轉語言衰退現象,有效進行族語復振,我們必須先掌握語言使用的現況。因此,本文以太魯閣語為研究對象,從心理語言學的觀點調查研究太魯閣語相對於台灣華語的語言強度、太魯閣語能力的世代差異,並提出太魯閣部落語言保存規劃方案。具體而言,本研究目標為:(一)應用「夏威夷語言強度評估標準」(Hawai’i Assessment of Language Access, HALA)評估太魯閣語的相對強度。(二)評估不同年齡層的語言能力。(三)提供量化數據給部落和政府計畫參考。(四)建立基準資料(baseline data),以做為語言保存的基礎。(五)提出一個微觀層面語言規劃以促進語言維持(language maintenance)。本研究採取兩種方法:HALA 實驗以及引導語句實驗(elicitation tasks)。首先,HALA 實驗(含身體部位命名、自然景觀命名以及語詞建構實驗)測試68 位來自加灣(Qowgan)部落的受試者,並將其分為10-15 歲、16-25 歲、26-40 歲以及41-65 歲四個群組。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受試者對太魯閣語(非主流語言) 的反應時間比臺灣華語(主流語言)長,準確度也較低,此意謂太魯閣語世代間的衰退。再者,引導語句實驗(語音複誦、圖片命名、表演任務以及看圖說故事等四項實驗)乃為了評估不同年齡層受試者對語音和構詞如複數、斜格標記和詞綴等的知識。與26-65 歲的年長受試者相比,本研究發現10-25 歲的年輕受試者的音韻與構詞句法呈現整體變化或能力不足的現象。另外,與被廣泛認為太魯閣語非常流利的86 歲受試者相比,10 到65 歲的所有受試者的構詞句法也呈現能力不足的現象。基於微觀層面語言規劃的概念。
本文主要以南庄賽夏語中的客語借詞使用現況,探討族群接觸與語言變化關係,以描述方式探究客語借詞在賽夏語音韻的影響。以文獻參考和田野訪查方式,蒐集賽夏語-客語借詞。本文主要針對音位、音節、音調三個音來陳述客語在賽夏語的影響以及發音人的發音差異。發現賽夏語的客語借音、音節以及音調,對賽夏語的音韻確實存在影響。
本次會議分為「行動計算與無線通訊」、「資料探勘與智慧計算」、「雲端物聯網創新服務與應用」、「演算法與計算理論」、「資通安全科學與工程」、「影像處理」、「智能機器認知與人機互動」、「電腦動畫與遊戲設計」、「金融科技創新與應用」、「電子商務」、「大數據計算分析與應用」、「磨課師的創新與應用」、「數位學習」、「程式語言與軟體工程」、「數位偵查與資安鑑識」、「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雲端、霧與行動邊緣計算」、「數位鑑識、醫療私密與網駭安全」、「電腦視覺與視訊處理」、「系統晶片與計算機結構」等20個workshop及1個Special section「生物資訊與醫學資訊」,本次大會共收錄200篇論文
在原住民部落裡,長老教會的原住民牧者扮演神職人員與意見領袖的位置,除了堅守教會行政工作外,同時對信徒進行民族意識覺醒教育;此外,亦常常動員部落族人走上街頭爭取原住民權利。在此過程中,參與社會運動的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時常會面臨到許多困境,如部落知識分子的質疑、警政單位的阻撓或監控、以及國家透過各種方式的操控與宰制。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自96年底制定公布以來,歷經八年有餘,迄未有效施行。這項參照著作權法基本概念為基礎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保護制度,一方面使原本公共所有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成果,透過登記核准制度重新受到永久保護,引發利用人質疑,另方面又因必須登記獲准始能取得保護,且保護範圍僅及於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等文化成果之表達,不及於相關概念或近似表達,未為原住民族所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