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參與不是只有男性軍人,後方女性的逃難與成家不應該被隱形。女性的故事就是戰爭史、社會史、人類史。戰爭史記錄的是名將名人的事蹟與士兵的壯烈犧牲。然而,敵軍入侵和飛機轟炸對於後方百姓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都造成直接的傷害。男性在前線作戰,女性則承擔保護家人安全、維持生活所需的勞務。長久以來,她們對於社會安頓的貢獻被歷史忽視。本書試圖說明,女性從未在戰爭中缺席,只是角色和貢獻被隱藏。作者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為導引,利用20多位經歷過中日戰爭或國共內戰、在1940-1950年期間遷徙到台灣的外省女性的訪談,佐以日記和其他資料,呈現這些「沒有公婆的一代」,在中國艱辛逃難及遷徙來台的過程、到台灣後成家的生活狀態,以及在共同歷史背景下,她們的經歷所代表的社會學和性別概念。「沒有公婆的一代」不只是字面所示——沒有長輩同住的小家庭、不用經營婆媳關係,而更反映1940/50年代來台外省女性是具有相同歷史背景、經歷過戰爭的世代。「沒有公婆的一代」也代表一種生存狀態,包括逃家與婚姻自主性的實踐、來台初期展開自給自足的生活,以及逃難期間和來台初期的疾病侵擾與月事疼痛。本書同時論證「沒有公婆的一代」做為一個概念,呈現女性如何在一個「社會實驗」情境下得以抗拒父權、成為主婦而非媳婦,以及已婚女性身分流動的特殊性。
本書探討中外女性本位論述如何在民國男性本位觀的轉譯中介下,跨文化發展現代情慾觀念與性道德,並挑戰性別權力結構。透過檢視俄裔美國無政府主義者高德曼(Emma Goldman)、瑞典教育家愛倫凱(Ellen Key)與俄國革命家及女權論者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的作品進入中國前後的思想形成與翻譯傳播,本書考察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導的知識場域內突圍,並在互文論述交錯中形塑自身的現代情慾倫理。書中將儒家禮教與民國新性道德比喻為男性本位的雙層思想之「繭」,並探究民國女性本位觀如何「破繭而出」。女性本位從「自述」到「敘述」再到「論述」的書寫型態演進,不僅標誌從個人經驗向公共思想的轉變,也展現出現代情慾論述在跨文化性別角力下的多重意涵。
本書的特色首先是擱置以往「中國思想」、「中國哲學」、「中西比較」、「中西對話」等既有的研究範式,回歸漢字自身的文本脈絡,探尋由漢字凝構而成的古典文本及其思維的形成過程,是否即已蘊涵某種「文本中的方法」。本書9位文哲專長的作者多次面對面的交流對話,帶動經典的詮釋、方法的考察與跨文化的研究,推展人文領域當中的跨域對話。中文與哲學領域的學者不僅得以走出自己原來熟悉的研究領域,在相互閱讀、理解與爭辯中,經典詮釋與跨文化哲學的不同研究路徑也更加突顯出來。我們發現,由漢字所構築的古典思維,「方法」早已潛運在「文本」形成的過程之中,並且隨著時代推移而發展成豐富多元的面貌。
近代中國農村的相關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其中涉及農村體制者,卻是寥寥無幾。吾人常以國家的內卷化等理論或概念,輕易地否定近代中國農村體制的建設。本書不僅欲重新探究近代中國農村體制建立與演變的概況,並擬探討每個不同時期村莊領導所帶有的不同特質。
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現代湘語與六朝時期南北兩大方言──河北方言與江東方言──之間的關係。本書以十四種現代湘語為素材,利用《切韻》所呈現的中古音框架,選取三項聲母條件和五項韻母條件進行縱向的比較研究。本書也考察實詞及功能詞(否定詞與人稱代詞)的表現,以利更全面地揭露湘語與六朝南北方言的關係。本書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結構分析、比較方法、文獻參照、詞源探究和層次分析。本書結論認為,就系譜關係而言,現代湘語的前身原始湘語,其來源是六朝時期北方的鄴下方言。另一方面,由於原始湘語位居長江以南並與江東方言毗鄰,不可避免地受到這個權威方言的橫向影響,具體展現為具備江東方言局部的音韻特徵以及使用江東方言詞彙。
《三國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明代最傑出的四部小說。結構、人物塑造與美學建構的優異表現皆非同時代作品可及,堪稱為「經典」之「四大奇書」。亦即,所謂「四大奇書」是小說「經典」,其實是文學史的後見之明。四部小說在文人化或經典化以前,歷「說故事」的表演、書寫、行銷、閱讀、評論等群體互動行為之生產,體現中國小說「世代累積型」的特色。現存諸多明清古典小說「續書」,更是四部小說在成為「定本」以前,讓「故事」在不斷地「言說」與「閱讀」之間,成為社群 共同參與的文化資產,並在續寫、翻案的改編行為裡,反映創作者「當下」面對的更新與社會情境,是為一場集體的、世代相傳的,編織意義的行動。在中國現代化時期,「說故事」的傳統仍持續發生。本書對照魯迅與五四文學以來「故事新編」體的小說發生學,並透過文學史料的重新探勘,觀察現代作家對於「四大奇書」的改編情形,嘗試打開過往經典文學史與文化史的多重視點。並關注晚清以後的現代作家,如何對古典小說極具代表性的「四大奇書」進行「再書寫」與「再閱讀」,於「通俗性」與「傳統性」之中言說「現代性」,並強調經典原著的符號系統,如何在全球化知識環流中被解構與重構。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委員會由中研院院士黃進興教授擔任主席,構想擘畫。委員會定期禮聘一位世界級學者擔任講座教授主持人,並邀請三位國際漢學知名學者擔任客座講座,蒞校演講、指導研究生。首屆講座主持人由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教授擔任,他發表「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歷史、思想──與文學」系列演講。三位客座講座則由法國社會高等研究院魏簡(Sebastian Veg)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石井剛教授與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擔任。
晚清民初,「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強調唯有透過觀察、實驗、數據與抽象化因果關係,才能獲取真知識,同時也將科學方法所得的生物原理、物理規律,用以規範人類的思想、精神、行為,甚至是文化設定。我們不應忽視,二十世紀初以來,面對這個顛倒思維與價值的危機,在詩畫論述中如何表現抵抗的態度,並藉由東 / 西方的資源,重新表述。 當二十世紀初以透視法批判傳統水墨線條,以民間性、群體因素扁平化詩「興」的原型,或試圖以聲響物理學討論「純詩」,或者透過天文科學的「普遍」(universal)真理或「絕對」(absolute)準則,反過來數據化、對象化宇宙與人的處境;我們不能忽略宗白華、梁宗岱、滕固、陳衡恪、聞一多、朱自清、陳世驤等人,經由對話或援引梵樂希、柏格森、巴士卡爾、大村西崖等人的詩畫論述,在相信、渴望、恐懼與抵抗之中,發現精確科學(exact sciences)背後的隱蔽,疑古思想背後的隱憂。其中,不論是「流動感」、「運動性」、「不認定」、「無表示」、「非名(明)言」、「別的東西」,既是面對顛倒世界的「態度」,同時也應當視為二十世紀初唯科學主義風潮下,一種現實的解蔽與實現。
戰爭促使近代台灣形成大規模的人群跨區移動與社會再組織化,島嶼離返成為台灣的核心文化現象,涉及因戰爭錯位或重置人群之移動、記憶與書寫等問題。本書鎖定戰時記憶敘事或受戰爭遺緒作用之文學文本,梳理島嶼台灣所產出的離返故事和文化記憶。從文學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和記憶,感知戰爭時期在後方且歷經不同時代的作者,其作品的共相和殊相,為瞭解當代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有效捷徑。戰爭是理解台灣社會的重要線索,其概念除了普遍認知的軍事衝突外,也包含資本分配、族群壓迫、文化控制等社會管理。承此,本書以大東亞戰爭及其遺緒作為思考基底,展開「日治台灣與帝國戰爭」、「復員重啟與社會內戰」、「島外台人的述史敘事」三項主題討論。發現台灣戰時記憶敘事所呈示的生命樣態、歷史記憶及敘事圖式,分別指向被損害的自我、以戰為治的生存經驗、主體修補的敘事路徑,呈示不同歷史世代書寫的自我技藝與記憶戰爭的多元軌跡。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曾先後以先秦儒學、漢學、理學、心學與樸學等理論形態出現,他們都透過為實踐行動建立終極意義基礎的方式,各自回應了他們的時代。現在,面對西方現代性的挑戰,儒學在二十一世紀應該以什麼面貌出現?則有待我們一起來回答。儒學為人類高舉仁民愛物、天下為公的大同理念,但百年以來海峽兩岸的新儒學發展,卻僅將內聖外王之道片面地發展成—介於退出政治公共領域的心性儒學與正當化威權宰制的政治儒學之間的兩極對立。一種將個人的社會自由建立在共同體和諧團結之上,從而得以平衡西方民主法治國流於個人中心主義之失的儒家禮治國理念,尚未被話語清晰地闡述出來。本書將借助批判理論與儒學的當代對話,為走向禮治國之實現的二十一世紀儒學,提供一個可以思考的起點。
本書內容由互為關聯三個部分組成: 【第壹編】「學科創立與文學史書寫」追溯中國文學史書寫啟動之歷史脈絡。 【第貳編】「文學史的書寫形態」探測文學史書寫在不同具體歷史場景中所能展陳的其中一些姿態與圖式。 【第叄編】「文學史是否可能」以「尚待完成」的香港文學史為例,考究一個地域的文學史之書寫與被書寫的定位問題。 此外,【附編】三章呼應正文的考述: 〈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旨在回顧現代知識體制下「文學」所能/所應佔有的位置; 〈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則進一步省思「文學」進入大學體制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應對方式; 〈文學教育與現代文學經典的流轉〉討論民國以來現代文學如何藉助中學語文教育鞏固其「正典化」過程,甚至流轉外溢到英國殖民地香港。
白水老人韓雨霖,河北寧河縣人。生在清末國家存亡之秋,長於民初革故鼎新之際。傳奇的一生,彷彿一段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他見證了一貫道在大陸及臺灣發展過程,種種傳道的事蹟。他的修養工夫,是一貫道發一組道親效法的楷模;他是一貫道發一組的大家長,也是眾道親心目中永遠的老前人,總會及各支線皆尊稱他為「韓道長」。
本書為繼2011年以來所舉行同一系列學術研討會的第七屆「2023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之論文集結出版,共收錄14篇論文,凝聚了4個獨一無二的特點:(1)聖經版本的比較與詮釋;(2)神學觀點上的包容與堅持;(3)關心教會對於各種政治與社會變遷上的挑戰與回應;(4)同時反思華人教會與華人神學上處境化的問題。本書亦收錄本次舉行之圓桌論壇:「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的發言摘要。此論壇邀請了熟悉第一線實況的神學院師長與教會團體代表進行研討與交流。對於促進華人基督教本土化與全球化研究、啟發華人基督徒理解聖經、推動神學研究者與實踐者之間對話、以及鼓勵更多神學生與研究者生投入相關研究,都有明顯的貢獻。
由傳統教派轉型而成的一貫道,至今仍標舉著「道不是教」、「五教同源」、「真儒復興」等傳道使命,走向不同的文明國度。諸多外來宗教盛行的民初華北時期,為什麼會定於儒釋道耶回呢?五種宗教是「合而為一」,還是另有其他更具創意的關係呢?「五教」之說有可能帶來更具包容性的跨宗教對話嗎? 當代一貫道即是在五教同源的架構下,延續民間儒家的實踐。儒家的日用倫常是華人社會的價值底蘊,並影響周邊的漢字文化圈。清末廢除科考,儒家雖退出政治場域,但如基因般的儒家文化總在世局動盪與社會遞變之際,成為一股或隱或顯的力量。在民間,儒家融貫道、釋而形成的三教信仰,從未因政權更迭而退出百姓的生活圈,其以宗教型態,持續在民間紮根壯大。
本書從一個時代與一個區域去呈現道教觀點的山嶽意象,思考山嶽如何成為一種文化修養的對象與場域,共構所形成的豐富文化與藝術,彼此扣連形成一套符號系統。十四世紀文人與道士建立深厚的情誼,散布在江南名山之間的宮觀、道院、庵舍則提供文人交流、修練的場域,也成為心靈的寄託。這些對靈山聖嶽的描繪,實際上也寄託了文人、道人隱遁修練的內心嚮往。讓我們了解一個理想的道教山水原型,以及呈現這種觀念的敘事方式。書中具體呈現十四世紀正一道士的宗教實踐,試圖說明十四世紀菁英的正一道士個人修練文化,提供不同於歷史上對正一道士刻板印象的獨特面貌。本書並探討江西、浙江、福建的山水藝術,顯現元末明初江南的神聖山嶽的特質與人文風貌,其中蘊含大量對自然的宗教視野,賦予大自然深刻超卓的靈性敘事與圖像。
本書邀集國內中文與哲學領域的專家,就「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這兩個當前文哲研究的熱點進行方法的反省。「漢字思維」有何特色?「跨文化哲學」的方法為何?本書所提供的研究經驗與方法反思,希望能為當代華文人文領域留下探索的足迹,並且邀請有志從事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者參酌批評、回饋指教。
《陳百年先生全集‧哲學、理則學卷I》,含括陳百年先生早年學術活動出版的四本書籍:《哲學概論》(1918)、《理則學大意》(1932)、《理則學(思維術)》(1939)、《實用理則學八講》(1943)。首先,《哲學概論》是由北大授課講義編纂而成,於191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其次,《理則學大意》是1932年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臺灣政治大學前身)公務員訓練部高等科講義,由中央政治學校印製,這是中國學術界第一部以「理則學」命名的著作;再者,《理則學(思維術)》則是1939年「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的講演錄,講義封面有「密」字,是由中央訓練團印製,未對外公開發行;最末,《實用理則學八講》則是在前述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中央政治學校公務員訓練部高等科授課講義的基礎上,再重新改編講義,匯入陳校長一己授課心得,也是1942年為中央政治學校公務員訓練部授課而編,由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於1943年正式出版,列入「青年文庫」叢書。因此除了早年北京大學授課講義所編成的《哲學概論》,其中介紹了形而上學、認識論等西方哲學知識;另外三本理則學之教材有其承先啟後之關係,於思維邏輯等哲學論證亦有詳盡闡述。
《陳百年先生全集‧心理學卷》包含其早期三本心理學著作,分別是:《審判心理學》(1915)、《心理學大綱》(1918)、《迷信與心理》(1920)。第一本《審判心理學》是提供「司法講習所」作為教材,冀讓從事司法實務之相關人員,能瞭解犯人、證人等陳述者之心理狀態,而讓審理過程能有符合科學實證之判斷。該書共分兩篇:「認識事實時所宜注意之各種條件」、「審問判決時所宜注意之各種條件」。第一篇包括「感覺、知覺、聯想、記憶、感情及意志……」等章節,部分內容曾刊載於1915《司法講習所講義錄》第1卷第2期;第二篇包含「推理與論證、推理之誤謬……」等章節。由於該講義屬於目前可見陳百年先生最早之著述,並未正式出版;且為淺白文言,未有新式標點,因此全書予以重新句讀以便於閱讀。第二本《心理學大綱》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18年出版,原係北大授課之講義所編成,是中國第一本大學心理學教科書。全書共十五章,包括:「心理學之意義及研究法、精神作用之生理的基礎、感覺總說、情緒及情操……」等內容。至於本卷第三本《迷信與心理》,是由北京大學出版部於1920年出版,內容包括三篇長文:〈闢靈學〉、〈心靈現象論〉、〈現代心理學〉。其中〈闢靈學〉原發表於《新青年》第4卷第5號(1918年5月),該文以心理學之科學精神,駁斥傳統迷信及當時流行的「靈學」(扶乩占卜、靈魂照相等)。另兩篇〈心靈現象論〉和〈現代心理學〉原都是「學術講演會」之演講稿,〈心靈現象論〉亦為破除迷信鬼神之說而作;〈現代心理學〉則是介紹西方心理學思潮,包括「普通心理學、生理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
在與世界文學的互動中,中國現代文學富麗的景觀如何催生而出?中國現代文人如何於文藝譯寫中呈現世界圖景、投射國族想像?其不斷「跨域」——跨越國族、語言、文化、文類等邊界之書寫、翻譯、評介,如何呈現了一代人的心靈願景,展現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獨特性,映射中國現代歷史、文化轉型的多樣面貌?本書聚焦於1911-1949年此一中國現代文學承先啟後的關鍵時刻,尤其關注人文薈萃、中外匯通的上海文壇,考察中國現代文人的翻譯、創作、出版等跨文化文藝實踐之特色與意涵。在世界文學流動的框架下,論析現代文人的跨域文藝譯寫如何豐厚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的建構,並探討其中所蘊含的「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關係,揭示中國文學現代性複雜、流動的樣貌,期能為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開啟更豐富的詮釋空間。
本書是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每年召開學術研討會的成果,探究近代以來國際間的「和」與「戰」,以及其背後所牽涉到的大國互動與外交角力。所錄論文可細分為戰爭、和平以及博奕三大範疇。範疇一是「戰爭背後的宣傳互動與角力」,探究戰爭前後國際間的輿論宣傳與外交談判。範疇二是「和平狀態下的危機潛伏」,著重分析和平時期背後隱藏的衝突陰影。範疇三是「東亞秩序與國際博奕」,從秩序轉型與大國博奕反思國際互動的底蘊。總此,本書以和戰之際之中外博弈為題,利用大量的外交文書為本,透過實證方式以個案研究的方法,希冀能為讀者思考清以來之東亞秩序與國際社會,開拓一道不同的視野。
仁安羌作戰過程僅有數日,相關檔案史料有限。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多方蒐集,先後在國史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德國聯邦檔案館蒐整近百件檔案,經授權後輯錄而成。劉放吾團長後人劉偉民先生也提供其個人多年收藏文物,彙整成本書,希望還原歷史現場,讓讀者認識當年兩軍對陣情勢。這些仁安羌作戰相關檔案史料,依時間順序,分為入緬背景、戰鬥經過、戰後檢討、重回戰場等四大主題,另錄相關報導。本書特將原始文獻公開,可以藉由這些檔案進入1942年的仁安羌,想像與遠征軍將士同處,體會硝煙瀰漫、兵凶戰危的時刻。惟史料與文獻的完成亦屬人為,疏失或誤導在所難免,重要歷史的探討仍需多方查考,嚴謹求真。本彙編所收錄的〈第一次仁安羌戰鬥詳報〉爭論甚多,本系列叢書的《中國遠征軍滇緬路之作戰》另有專章提出考證以釋群疑。
本書試圖從國共內戰遺緒探討臺灣小說中呈現的復原神話與情感結構。戰爭造成了各種的傷害,帶來積極復原的渴望,召喚意義的同時,造成了不同以往的新感覺、新思維。戰爭遺緒是重述記憶時的新基點,致使復原並非完全是過去的重現,反而添加了許多現下的想像與願望的結果。因此本書將借重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戰爭框架(frames of war)以及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情感結構(structures of feeling)的概念,勾勒國共內戰後臺灣小說對於國族復原的想像敘事。分析小說家如何建構復原神話敘事以獲取意義,產生認同的動能,同時讓支撐此神話的情感結構成為可以指認、分析的對象。最終提出「復原神話」與「情感結構」術語之理論界說,以此思考兩者對現下文化與心靈之影響。
本書論述文學是全球化之下「成為(becoming)原住民」的重要方法。筆者將指出原住民族書寫者透過文化和政治上的結盟、思考作品對讀者的意義、以及跨文化與跨世代溝通之策略,得以在後殖民、全球化、文化復振與文化經濟的敘事中,確認身分認同的意義,讓文學書寫成為原住民族面向未來的方式。本書將以再現原初世界、跨文化的辯證、文學場域變遷三個面向、八個章節逐步展開,回應兩個層次的命題:(一)書寫此一形式,如何承載全球化下文化身分的轉變,讓「成為原住民」的再現過程具備原民振興之契機。(二)文學此一載體,揭示了原住民作家作品的社會、文化、經濟與象徵資本的辯證。文學所展開的原民振興之路,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當下面貌與未來挑戰給予積極的回應。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執行「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計畫」,由專家組建團隊,邀請青年學子參與,定期討論,凝聚共識。研究團隊經過數十次的學術討論、三次大型研討會,將研究成果出版,編成「中國遠征軍系列叢書」。參與研究計畫的博碩士研究生經過長期討論薰陶,也分別從宣傳、外交等角度,發表論文,頗有可採。本書集結計畫團隊的中、青年學者的主題論文,藉由多元觀點,檢視戰場實況與戰事報導的虛實交錯,嘗試還原遠征軍史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在槍林彈雨中廝殺,也隱藏身影善用情報和祕密行動取得制敵機先優勢,或瓦解、或減消敵方陣營的作戰能力,從而襄助正面戰場贏得勝利,可謂另一種戰場。本書運用原始檔案和新史料,多元考察二次大戰期間中國、東南亞、印度三個地區在戰場上相互關連的情報作戰,有助於了解中國與盟軍在東南亞戰場情報合作上的曲折變化。同時見證國民政府情報人員在戰時複雜環境下,對反攻緬甸的努力和承受的困境,以及英美在華自行成立情報機構,衍生兩國在華的利益矛盾和資源排擠,從而剖析盟軍之間的情報競合關係。
在2021年,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很榮幸邀請到華裔美國哲學家黃百鋭(David B. Wong),以Metaphor and Analogy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Governance within the Person, State, and Society為主題,發表了五場線上華人文化講座。黃教授由「個人、國家與社會意義上的恰當的治理概念」這一主題切入,具體而深入地探討類比和譬喻在中國古典思想裡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他對這些思想的詮釋。這五場講座內容可謂黃教授多年學術累積的展現,講座後我們並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工作坊,邀請國內外學者深入討論講座中所提出的重要觀點,而黃教授也對這些評論一一作出回應。本書將講座內容、評論與回應整理出來呈現給學界,希望能引發更多的關注與討論。
本書以文學研究的角度,探討六朝上表如何以其自身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並以「書寫」與「閱讀」作為本文關注上表之關鍵詞,意在傳統「作者」與「讀者」一線兩端的認識外,彰顯六朝上表於寫、讀情境的複雜性與多層次性。所關注的重點是:六朝上表是如何被寫成、流傳以及閱讀?一位作家如何學習上表寫作?在「士族文學」的視野下,因應不同政治時局所作的不同類型上表,有何書寫之文體規範與時代考量,此又如何影響到《文選》於少數清英上表之選錄因素?在關注詩賦等純文學的同時,也務須正視上表等官文書寫作,方能跳脫出現代文學觀念的框架以及情、美傳統詮釋的束縛,進而還原一幅立體且複雜的六朝文學版圖。
「物學」不受輝煌而理智的理科帝國的管轄,它屬於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的國度。它見於恣縱而不儻的形氣神之主體,游走於漫衍共振的氣化自然。它是對莊子的致意,也是從莊子之家的出走。此書以蔣年豐的臨終啟悟、余德慧的人文臨床、楊儒賓的漢語物學,串起一部《南華真經》。蔣年豐與余德慧都是四九之後臺灣出身的學界怪傑,他們沒有專業的莊子研究專書,卻都已跨出專業的藩籬,思想的觸角碰觸到莊子靈魂的基底。他們以出走回應莊子的呼喚,以生命押注在真理做莊的輪盤上,他們都是畸於人而侔於天的英豪。蔣年豐臨終前以《地藏王手記》叩響存在之門,他的推敲叩款之聲仍迴盪於幽明之際。余德慧從安穩的校園走到大山大海的後山,化心靈的技術之學為由技進道的技藝之學。他進入存在的旋轉門之前,現維摩示疾之身。蔣、余二君的平生力作雖然不是《莊子》的語言詮釋,卻曲徑旁通,大演〈天下〉篇與〈齊物論〉之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