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Blihun漢本考古遺址位處於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漢本聚落附近的山麓上,發現完整度極高的聚落型態,具有高溫工藝技術以及熱絡的島內外交易,是新石器時代轉化金屬器時代的重要遺址。 本書以發掘、描繪、拼湊、重現、看見、見證、比對、敘述、解讀、透視、解碼、琢磨、示意、探索等架構,轉譯見證長達千年的漢本文化在宜蘭。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3年報,內容涵蓋2023年各業務之執行成果及各項文化資產統計數字,內容共分為五大篇章,除了總論外,包含文化資產保存整體發展、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文化資產保存科學暨修護技術等。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2年報,內容涵蓋2022年各業務之執行成果及各項文化資產統計數字,內容共分為五大篇章,除了總論外,包含文化資產保存整體發展、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文化資產保存科學暨修護技術等。
向地底掘出希望 ,照見煤好初心五位名家、五篇故事,顯影做礦人生的酸鹹甜★隨書贈炭黑質感手工皂 x 珪藻土皂盤禮盒組★本書特色• 國內首次以煤礦業爲主題的藝文共寫• 60幅珍貴歷史影像、畫作、古地圖、插畫• 附「煤礦產業文史地圖」,提升知識力國內首次以煤礦業為主題的藝文共寫,將礦業文史、藝術文化、礦工口述等史料,轉化為鮮活的人物傳記、小說、報導文學、散文及親子圖文書,邀請讀者感受地層下的脈動,撫觸人性的溫度。隨書贈送的「洗淨煤煩惱」肥皂禮盒組,發想自礦工出坑後、返家前必去礦工浴室洗澡,是地底勞動者的歸返儀式,也是安頓身心的必須。希望閱讀這套書,也能帶給讀者洗滌心靈的療癒感,照見黑金歲月的煤好。★故事內容〈「炭」勘臺灣美術史〉訴說美術名家倪蔣懷與洪瑞麟,將人生精華歲月都奉獻給礦業,創作出臺灣美術的絢爛篇章。〈捨石山下〉揉合山城風土、礦場人情、鄉野奇譚,以女性的眼與心,道出礦工家庭的悲喜劇。〈日久煤鄉成故鄉〉以紀實攝影結合報導寫作,呈現阿美族人在建基、海山兩礦場的血汗拼搏,與建立家園的渴盼。〈重返焿子寮〉描述一位職業醫學科醫師,在畢業多年後,重訪東北角煤鄉,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煤之國奇幻大歷險〉跟著煤炭精靈上路,解密煤礦王國。也能按圖索驥,遊歷平溪、猴硐的煤礦文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民國95年起至106年,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其中第一階段(96-98)普查成果已於105年3月出版、第二階段(99-101)普查成果已於107年6月出版、第三階段(102-105)普查成果已於108年3月出版,本次係出版第四階段(106)普查成果。本專輯內容包含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工作計畫、科學儀器探測作業、調查成果說明、出水文物保存維護與登錄、人才培訓與專業訓練等,並提出評估與建議。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0年出版《織品服飾、紙質文物保存專有名詞類編》一書後,保存修護專業總算有了一些共同的詞彙,讓工作人員可以順利溝通。然而專業領域的詞彙誠如日常的語言一樣,隨著時代不斷地演進。當初覺得夠用的詞,好像也有新的說法,因此變得需要擴充與增修,才能貼切目前的溝通需求。因鑒於此,《紙質文物專有名詞圖典》有了出版的理由與目的:不是詞彙的統一,而是收集與記錄,讓大家明白多元文化影響下的保存修護詞彙。因之除了正式定名的中文詞彙與內容解釋外,亦附上了英文詞彙、同義詞與相關詞,希望藉著這些內容讓讀者更能了解相似的說法。 本書共分為「材料檢視」、「製作技法與格式」、「藏品劣化狀況與因素」、「修護技法與工具」與「保存與修護材料」五章,收集了386個紙質文物修護相關之詞條。內容除了共通的詞條外,文物類別根據文化與區域因素,分東方與西方紙質文物兩大類;部分內容再根據文物使用等特性分為繪畫、書籍與檔案三類文物。這三類文物中,書籍與檔案之發展與結構也各有其源流與特色,其詳細之詞條內容,期待日後之規劃與出版。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112年4月15日及16日辦理「2023年文化遺產災害風險管理國際論壇」,邀集BSI、ICOMOS、ICOM、UNESCO等國際組織代表及國內組織代表與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並發表「支持藍盾工作、文化遺產減災共識」,本書係收錄論壇之研討成果,提供文資災險管理之學術及行政維管參考。
人類學會以各種方式運用光,好在不同領域裡為歷史定錨;與文化資產保護有關的保存科學同樣少不了「光」。文化資產之所以重要,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們在成形的同時,便已將時間的痕跡保留其上。儘管彼時彼地彼人的生活再也無法重現,但透過光,我們得以穿越重重障礙,在時間摧枯拉朽之前,了解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了解環境與它們之間如何「相愛相殺」,也了解我們能如何延長其壽命,讓它們能繼續述說關於過往的故事。
本次評鑑共計17處入圍,8處獲獎。為傳承與推廣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之維護經驗、營運模式以及具特殊價值之處,期待以這些古蹟歷史建築具體的管理成效,引導其他文化資產保存的所有人、使用人及管理人,著手進行身邊古蹟歷史建築的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善盡保存維護的職責,特編印優良個案輯出版。
藝湛登峯「111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紀念專輯」收錄四位人間國寶影像紀錄片,包含游禮海的細木作、莊武男的傳統建築彩繪、江賜美的布袋戲、鄭榮興的客家八音。為彰顯對國家層級保存者之尊崇,並提升各界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觀念,爰以保存者為對象,呈現其技藝特色、重要代表作品及傳統藝術生涯之成就與貢獻,留下珍貴影像紀錄。
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自98年起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重要傳統工藝,並認定保存者(亦稱人間國寶)。110年下半年至111年上半年新增認定4位保存者。江賜美,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新增認定之保存者。十幾歲隨父四處演出,自助演熬至頭手,其從事布袋戲表演逾70年,為具代表性、少見之女演師,技藝精湛,具有指標意義。鄭榮興,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客家八音」新增認定之保存者。投身客家八音60年,嫻熟八音、北管、採茶戲等各項樂器演奏,精湛表現其流派之特有風格,並長期致力於客家八音傳承與推廣。游禮海,為新增登錄重要傳統工藝「細木作」之保存者。投身細木作工藝70多年,技藝堅實精湛,用料考究,接榫精密,雕工細緻,作品傳承閩南風格又融會西方雕刻技法,為臺灣細木作美學之代表者。莊武男,為重要傳統工藝「傳統建築彩繪」新增認定之保存者。從事傳統建築彩繪60餘年,熟悉工料、工法與工序,堅持採用南式彩繪做法,為臺灣極具代表性之彩繪藝師。無形文化資產是國家最珍貴的文化根柢,既為全民共有,其內涵更需要全民來體認;本特展以上述4位人間國寶的成就為主題,展現傳統藝術深厚的文化價值。
本書藉由輕鬆的筆觸、美好的圖片,透過筆端與鏡頭來傳達作者如何感受28處國定古蹟。以寧靜時光作為書名,旨在呈現宗教的本質,引領讀者進入祥和的宗教氛圍,再輔以療癒走訪的副標,希冀讀者藉由閱讀或親訪,獲得身心療癒的功能。寺廟、教堂、祠堂等,作為建築空間,是建築藝術、傳統工藝的載體;作為生活場域,是宗教信仰、無形文化傳布與傳承的發生處。本書兼具感受性與知識性,貼近讀者,輕鬆活潑,易讀好讀,期待將屬於全民的文化資產能親切又有趣地呈現在民眾面前。
2021年初夏,國內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全國至三級警戒,藝文產業再次遭受重擊。文化部借鑒前年經驗,迅速因應,展開「紓困4.0」,本局第一時間受理申請,核發紓困款項,輔導協助有形文化資產場域與無形文化資產工作者穩定基本生計。於疫情趨緩後,本局復投入辦理文化資產藝文振興活動,重啟展演舞台,創造工作機會,於推廣中凝聚保存共識,在演出裡傳承文化美學,發展文化資產永續發展新模式。在疫情考驗下,本局加快文化資產數位轉型腳步,優化「國家文化資產網」、「水下文化資產資訊網」等入口網站功能,提供更優質的數位服務與資料整合。在文化資產數位保存方面,更未停下腳步,2021年以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定位國定古蹟維生管線配置圖,提供實用資訊,完善日常維護管理及修護作業。本局自2017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落實文化治理,連結歷史想像,於2021年取得可喜的階段性成果,各縣市政府專案計畫陸續完工結案,並迭獲「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110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獎」、「文化部第45屆金鼎獎」及「德國紅點產品設計大獎」等獎項肯定。文化資產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與地方情感,見證各族群文化傳統,無形文化資產之傳承,尤能彰顯地域獨特性與多元性,2021年本局配合「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及特展」,以新增13名保存者、1個保存團體之藝術成就及作品為主軸,呈現國寶藝師生涯,彰顯國家尊崇之美意,提升各界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而各項保存傳承活動,仍持續耕耘,不因疫情而中止,使大眾能更深入尊重及欣賞各族群傳統藝術之文化特色與內涵。在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方面,2021年本局協助進行「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和解小組」文化資產議題相關工作,發布「原住民族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空間紀念補助作業要點」,以有效保存族人空間記憶,同時推展原住民族小米文化傳統知識、部落口述傳統、國寶及重要古物等相關溯源研究及傳承推廣,帶動原住民族文化復振。文化資產是全民共享的寶藏,也是各族群交會融合的珍貴紐帶。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必能攜手前行,走出文化資產保存更寬廣的未來。
本手冊旨在建置傳統建築彩繪調查各階段工作基礎作業流程與相關參考表單,例如建築空間內之彩繪編碼方式、損壞圖典、檢視登錄作業、科學檢測分析與紀錄技術規格化等,傳統建築彩繪雖有個案特殊性,但在調查上可有一個廣泛運用的方法。期能提供古蹟古物保存從業人員及相關業務等單位參考運用,為後人留下臺灣傳統建築彩繪文化資產的詳實歷史紀錄。
本片綜合分析國內、外已登錄的案例及國內的潛力案例,歸納文化資產相關法規的精義,並以俗諺、褒歌、牽亡歌陣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說明「口述傳統」類無形文化資產的特性與現況。
將軍一號是臺灣第一個沈船水下考古遺址,在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發展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本書內容以將軍一號的出水遺物研究為本,針對將軍一號出水遺物進行圖錄製作與研究分析,並與將軍一號年代相近的其他沈船遺物進行比較,深入探究將軍一號遺物脈絡。為能完整呈現將軍一號在文化層面上的意涵。
本手冊以臺灣22處不同類型與特色的水利文化資產為導覽案例,希望透過歷史沿革與現況描述,藉由現況照片、老地圖及舊照片等資料,以及水利系統圖等相互對照,讓讀者了解臺灣豐富多樣的水利文化資產樣貌,本手冊也設計每個案例基礎參訪資訊及導覽地圖,讓讀者於閱讀完後,能親自實地探尋臺灣各地豐富的水利文化資產。
本書以回顧《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50期內容為主軸,歸納出六類文化資產領域,邀請專家學者撰文共16篇,以平淺、易讀的文字闡述、回顧臺灣及海內外文資發展的重要資訊,期待在各個重要的主題內容間,產生對話、思考、流動,增進民眾對文化資產領域的認識及探索興趣。
本書,係承續之前第一輯語典的出版成果,仍由林明福老師率藝生透過實地訪談、採錄所取得的語言材料加以揀取、歸納運用,充分展現出傳習保存之使命與企圖,不單只是侷限於Llyung Sbtunux大嵙崁溪流域區域社群,更擴及對全族語言使用之關懷。
本書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廖瓊枝進階傳習計畫為二位進階藝生張孟逸、王台玲將其七齣代表劇目的十二折戲進行講戲,並詳細記錄其角色詮釋、套路站頭及表演特色,再以二位進階藝生為主角進行表演錄影演出,成果即為《講戲與做戲──廖瓊枝經典折子戲》之出版,包括具導表演性質的劇本書一冊及四張DVD全紀錄。前者得見廖老師經典劇目及表演藝術何以樹立的心血結晶,透過其心其口其形的文字描述,是學習、研究廖老師歌仔戲表演藝術的重要參考著作。後者則是張孟逸與王台玲二位進階藝生對廖老師藝術繼承及化用的成果證明,尤其可與2004年廖老師演出錄影的《廖瓊枝歌仔戲經典劇目》進行對照,以見先後/師生同中有異的藝術態度與詮釋。
「玉雕」黃福壽刻劃細緻、渾然天成;「傳統木雕」蔡德太專擅鑿花,空間佈局、題材安排均掌握得宜;「漆工藝」 黃麗淑為臺灣漆藝的研究者、保存者與教育者;「製鼓技術」王錫坤首創東方音階鼓,讓製鼓技術不只有打擊功能,也多了收藏與欣賞價值。「賽德克族Gaya tminun 傳統織布」張鳳英傳承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的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蘊含女性對織布的堅持與部落記憶;「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嚴玉英為噶瑪蘭香蕉絲織布工藝復振的第二代工藝師,完整參與香蕉絲織布工藝復振的歷程,使瀕臨失傳的傳統織布文化知識保留一線生機。「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陳利友妹作品深具東部排灣族地區文化特色,充分展現區域的人文與社會生活風貌;「tjemenun排灣族傳統織布」許春美承襲家族及部落長者傳統織布技藝,推動排灣族傳統織布工藝復振再生,以地織機進行教學超過 20 年,是少數能夠掌握織布整體知識並得以族語傳承者。「亂彈戲」王慶芳、彭繡靜奉獻畢生、傳承不懈;「恆春民謠」陳英傳唱一甲子,以歌謠詮釋恆春的生命故事;「阿美族馬蘭 Macacadaay」保存者杵音文化藝術團師承部落長者,獨特的「自由對位」複音唱法,融合多元形式展演,經常巡迴部落、參與各項展演,保有獨特的演唱方式。除了展現傳統藝術豐富多元面貌,也禮讚藝師們苦心孤詣的可貴,更彰顯了國家文化實力,讓國人得以親近在地精彩工藝,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傳統藝術文化之美。
《王清霜100+漆藝巨擘百歲特展》以人間國寶王清霜藝師的精彩漆藝人生為主軸,分別以〈啟蒙東洋─把漆藝最好的技術學回臺灣〉、〈工藝教育─為臺灣工藝挺身而出〉、〈產業創新─讓漆工藝走入常民生活〉、〈漆藝創作─蓄勢待發的工藝魂〉及〈薪火相傳─漆藝的播種與開枝散葉〉五大主題,以作品、相關文獻、手稿及器具材料等內容,呈現王藝師高超的技術表現、細緻的漆藝特色及他的美學素養與他對漆藝的熱情、無私的教學與傳承的精神,從中領略王藝師秉持的專注頂真工作態度及生命經驗中反覆的凝練與淬礪。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主辦的「A+文資創意季」自2010年舉辦至今正式邁入第12屆,已成為青年學子揮灑創意的重要平台,也是全國唯一以「文化資產」為主題的設計大展。展覽競賽活動注入「文資保存」、「文資創新」元素,鼓勵大專院校設計系所學生從文化資產汲取靈感、精煉傳統文化底蘊元素進行轉譯,透過青年世代嶄新視角與創意激盪後,賦予文化資產與當下生活相契合之設計應用,開啟年輕世代與傳統文化資產的對話。
2019年11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飲食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邀集各界學者專家發表十餘篇具代表性的論述成果。鑒於國內近年雖有大量飲食議題書籍問世,然從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推廣角度出發的出版品不多見;此次集合國內外飲食文化研究者所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其發表的飲食文化與無形文資議題的論文成果,將可作為樹立台灣飲食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重要里程碑,除了專業人士,亦有推廣給一般讀者閱讀之價值。
相較藝文機構與場館內陳列的藝術品或展演活動,公共藝術走進我們日常生活的車站、學校與社區,直接影響到常民生活的美學經驗。歷經《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於民國81年的立法以及91年的修法工作,公共藝術突破最初限於雕朔的單一藝術表現形式,在學界、業界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共藝術不僅對城市景觀帶來正向甚至非凡的改變,更藉由民眾的觀看與擴大參與,共同累積臺灣的文化能量。
第五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經109年2月21日評選,獲獎單位包括:「保存維護類」: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水源地區)、國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重要古物「臺鐵公文檔案(工務處石牌倉庫)及臺鐵技術檔案(工務處石牌倉庫)」;「保存貢獻類」:立偕生活文化有限公司;「保存傳承類」:許漢珍先生。邀請專家學者撰文介紹獲獎單位,並說明獲獎原因。
南管音樂與南管戲曲在台灣已經存在好幾百年了,它典雅、精緻的樣貌與演出風格,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標籤。以往它與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緊密結合,成為常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南管逐漸在現代社會中流失,也漸漸遠離現代人的生活。所幸林吳素霞女士願意將近年來整理的南管戲劇目傳本,交付本局出版。傳統藝術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存,實有賴於藝師無私的奉獻與傳承。林吳素霞女士在民國九十九年時,即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南管戲曲」文化資產保存者。林吳素霞女士除在在南管音樂方面承襲家學外,又隨南管戲名師徐祥、李祥石學習戲曲表演。多年來在教學、演出之餘,努力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整理保存,陸續整理出幾本經典的南管戲劇目傳本。本局在民國一百零四年時,已規劃出版了《朱弁》一劇,深獲學習者肯定。這回再請林吳素霞女士著手將《高文舉》一劇加以整編,以饗大眾。《高文舉》一劇是流傳久遠的古老戲劇,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劇中唱曲也常見於南管清唱演出。傳統技藝一貫的傳承方式講求「口傳心授」,較少行諸於文字。林吳素霞女士對於經典劇目的整理,除科、白、唱詞俱全外,又增註演出提示、身段記錄、舞台走位圖及手繪的科步動作圖示,再加上全劇的南管工尺譜,使之成為相當完整的劇本書,除可供欣賞研讀外,也是一部別無他求的南管戲曲教材。
南管音樂與南管戲曲在台灣已經存在好幾百年了,它典雅、精緻的樣貌與演出風格,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標籤。以往它與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緊密結合,成為常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南管逐漸在現代社會中流失,也漸漸遠離現代人的生活。所幸林吳素霞女士願意將近年來整理的南管戲劇目傳本,交付本局出版。傳統藝術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存,實有賴於藝師無私的奉獻與傳承。林吳素霞女士在民國九十九年時,即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南管戲曲」文化資產保存者。林吳素霞女士除在在南管音樂方面承襲家學外,又隨南管戲名師徐祥、李祥石學習戲曲表演。多年來在教學、演出之餘,努力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整理保存,陸續整理出幾本經典的南管戲劇目傳本。本局在民國一百零四年時,已規劃出版了《朱弁》一劇,深獲學習者肯定。這回再請林吳素霞女士著手將《韓國華》一劇加以整編,以饗大眾。《韓國華》一劇是流傳久遠的古老戲劇,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劇中唱曲也常見於南管清唱演出。傳統技藝一貫的傳承方式講求「口傳心授」,較少行諸於文字。林吳素霞女士對於經典劇目的整理,除科、白、唱詞俱全外,又增註演出提示、身段記錄、舞台走位圖及手繪的科步動作圖示,再加上全劇的南管工尺譜,使之成為相當完整的劇本書,除可供欣賞研讀外,也是一部別無他求的南管戲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