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景物轉化為平面作品,使觀者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的眼中風景。臺灣畫家陳澄波正是一位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在對象前完成,亦留下數張於現場寫生的得意照片。二二八事件後,陳澄波不幸離世,他的妻子張捷則以秘密收藏,為這段熱切卻早逝的生命「寫生」,亦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 本展覽展出近年由陳澄波家屬捐贈予臺史博的重要藏品,並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再集結來自全臺6處美術館及機構的展件,共同呈現陳澄波與張捷所處的時代。其中包含張捷的刺繡、陳澄波的遺書,以及他描繪家人與家庭主題的作品,如《自畫像》、《我的家庭》、《小弟弟》、《祖母像》、《初秋》及寫生名作《嘉義街景》等。亦收錄二十餘枚寄送親友的明信片,圖像包含親筆繪圖或時下藝術作品,可窺見陳澄波溫暖的性格與對藝術的熱愛。
租書店是臺灣人接觸大眾文學、閱讀漫畫的重要空間。展覽以租書店(貸本屋)為主題,爬梳臺灣與日本漫畫的交集與歷史脈絡,從日本時代的臺灣租書店談起,乃至戰後武俠漫畫風潮、審查制下的盜版漫畫,以及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下租書店所面臨的挑戰,並同時呈現當代臺灣漫畫日譯作品。本展覽專刊透過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日本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以及明治大學米澤嘉博紀念圖書館.、東京市二座重要的漫畫博物館、圖書館舍的合作的國際展,讓日本參觀民眾得以完整認識臺灣漫畫百年發展歷程,除了讓參觀民眾認識臺灣歷史,也透過漫畫進一步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1624年是臺灣與世界相遇的年份,也是臺灣歷史重要的記憶點。「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回顧臺灣在17世紀進入世界舞臺,躍上世界貿易網絡,成為東西方兩大航線交會點的歷史,集結了來自日本、荷蘭等16間國、內外代表性館舍的百餘件精品。本特展專刊收錄各單元展出內容及珍貴展品圖片,呈現臺灣海洋時代貿易品、人群、知識與文化的交會盛況,包含臺史博所藏重要古物《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全球唯一寫實描繪17世紀西拉雅人形貌細節的西方早期油畫「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旅法臺灣侯氏家族所藏「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清代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與陳澄波描繪臺灣東北角海景的油畫《濤聲》等,讓跨越全球的山、海文物齊聚一堂、相互對話。其中,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特別借展的重要美術品「南蠻人來朝圖屏風」及神戶市立博物館出借的「世界四大洲圖・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因原件分別超過640及725公分,本專刊特用拉頁形式,以完整呈現圖面細節。除豐富的展品圖解外,本專刊邀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以及臺史博策展人石文誠副研究員等專家學者撰寫專文,梳理及標定本次特展的歷史脈絡,幫助讀者重新理解、思考及定位臺灣在世界的角色。
本書完整呈現臺史博於2022年舉辦的「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特展內容,從日本時代、戰後初期、漫畫審查制時期、臺漫雜誌爆發時期,一直到21世紀數位閱讀的世代,將所有年齡層的臺灣人閱讀漫畫記憶一一收錄在這場展覽中,試圖喚起每一位臺灣讀者心中對漫畫的熱愛。由臺史博漫博籌備小隊策展團隊首次推出的漫畫展,與漫畫相關社群交流合作,展出武俠漫畫時期的漫畫家手稿、中英對照的知名歐美連環漫畫、過去與現在數次改版過的日本翻譯漫畫、集結歐美日和臺灣本土作品的漫畫雜誌、以及數位時代的電子書和漫畫數位平臺的展示。本書除收錄展品及現場照片外,更邀請知名漫畫研究學者、資深從業者及臺史博漫博籌備小隊策展團隊撰寫主題文章,介紹博物館如何收藏漫畫記憶、日本漫畫在臺灣的影響、臺灣漫畫雜誌的時代意義、以及臺灣盛行一時的武俠漫畫。★特別企劃:三位漫畫家(漢寶包Hambuck、捲貓、艾姆兔)以展覽主題出發創作的短漫作品,精彩紀錄漫畫展的作品、時代意義與臺灣人的共同回憶。
什麼展可以把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三個館湊在一起?三館的典藏特色恰好各自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館)、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的歷史與物質文化。三個不同典藏特色的館怎樣共同策展?三方看似相異的藏品如何彼此對話?看似三個對立的視角如何彼此映照出一個臺灣多元人群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歷程,以及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展覽也試圖藉由與過去歷史與物質文化的探索及對話,讓過去與當代生活相接,進而能對當代有更多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理解與想像。三館聯合策展,原民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本書特色:★集結三館的10位策展/研究人員進行腦力激盪,聯手策劃選出能夠反映各館收藏特色、並且雅俗共賞的12大主題。★從臺博館率先登場的第1檔、以及臺史博接棒推出的第2檔展覽之文物中,精選三館文物共計326件,收錄於展覽圖錄中。★收錄2篇導讀專文,剖析前後2檔展覽的策展理念及策展語彙,以及三館如何進行合作與對話。★全書中英對照。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展覽介紹專刊,敘述展覽的內容及館藏重要物件介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展覽介紹專刊,敘述展覽的內容及館藏重要物件介紹。
臺灣歷史博物館為文協百年推出「樂為世界人」特展,以「前進、熱情、希望」為主調,展現文協時代的社會運動故事。諸如「鳥瞰世界」、「世界在滾動」、「走向實際運動」、「時空爭奪戰」、「造新民做自己」、「叛逆青年」、「勞動者的剪影」等主題,呈現文協志士的內在思維與整體社會思潮的變動,傳達歷史知識外,更希望激勵文協精神的當代價值思考。本書呈現「樂為世界人」特展的精華內容,也呈現策展幕後的研究規劃、各單元的展示手法,以及實際作業的概略流程。透過展場內容輔以導覽式的文字,讓讀者瞭解新史料背後的故事,有什麼新的切入觀點?又有什麼文獻論述、影音媒體及遊戲的融會實作成果?既可作為文協歷史的入門讀本,也可作為歷史研究與實作的參考。隨書附贈精美編列小日曆「文協真有曆」,收錄文協時代的紀念日、當代人權與文化相關紀念日,並穿插時人著作佳句,在往後的每一天、都為自己打打氣!
居住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無論是住屋的空間格局、房價地段、買房租屋、與誰同住等,人人都各有所好。但我們習慣性地從個人角度作為思考的「居住」,卻不單屬於私人生活範疇,居住還受到各種權力的角逐所影響。《國.民.住.宅:臺灣當代住宅與社會特展展覽專刊》即透過展區的內容導讀,帶領讀者從比較歷史的層面,依循著國家系統、民間產業、個人需求的視角,及各方權力互動與協動的過程,揭開百年來臺灣住宅的發展歷程。這本專刊不僅收納展覽內容精華,同時將展覽中的文物、文獻等珍貴圖像呈現其中,並特地邀請長期關注空間現代歷史的沈孟穎博士撰寫專文——〈臺灣公共住宅的社會性消解與商品化(1910s-2000s)〉。期待能藉由歷史材料的紀錄、研究文章的剖析,以及展覽內容的縮影,得將臺灣住宅變遷史的不同面向彰顯於世。
出身臺灣臺中的田徑運動員張星賢(1910-1989),求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期間,曾經出賽東京奧運,為最早參與奧運賽事的臺灣人;張星賢先生的家屬將他個人物件等史料捐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並曾舉行特展;這次出版結合張星賢先生的個人日記、回憶錄的書寫,以及當年他寫給中部仕紳楊肇嘉的書信,希望世人可以更多瞭解臺灣體育先行者的腳蹤與故事。
回顧黨禁報禁的年代,世界各地的「台灣之音」不僅突破島內新聞封鎖,聯結海外台灣人社團網絡,同時還激發台美人印刷媒體的興起,並成為打破島內報禁與黨國媒體操控的觸媒。「台灣之音」在民主運動史上,早已有明確的定位。
自2017 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凝聚各界力量與資源,陸續出版「現存《臺灣民報》復刻」、「現存《臺灣青年》復刻」。這些刊物身負著作為「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人立場,並揉雜有與日本殖民統治相抗衡的意味。1922 年4 月,在《臺灣青年》創刊一年多後,在力求擴大讀者不僅限於年輕人考量下,以林幼春為董事長,蔡培火為臺灣分社主任,成立「臺灣雜誌社株式會社」,雜誌改名《臺灣》,實有其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臺灣》由林呈祿擔任編輯兼發行人。總部仍設在東京,在臺北成立支局。林呈祿為《臺灣》撰寫卷頭辭〈臺灣の新使命〉,將臺灣民族、文化運動置於更宏觀的世界史視野:對於島上文化運動的推進,我感受到身負重大使命。此刻,我們的經營方式必須與時俱進;發言必須誓守公正,我們必須勇往直前,將文化發展的理想,貫徹始終。我們也期待,致力於壯大帝國的人、想對臺灣文化有所貢獻的人、心心念念於臺日民族和諧的人,全部都來到我們身邊,助我們一臂之力!從今以後,我們將實現『臺灣』的世界使命!隨著讀者的熱烈迴響,《臺灣》雜誌的主事者深以為有從雜誌發展成報紙的需要,透過加強報導時事,藉以改善臺灣社會,決定創辦《臺灣民報》,在《臺灣》雜誌第4 卷第3 期曾有如下創辦報紙的預告:一個大大的臺灣,有三百六十萬的同胞,實在沒有一個代表我們的言論機關,使世間的人,幾乎不知天下有個臺灣。你道可愧不可愧呢?……所以自四月一日起,欲發行一種半月刊,名叫《臺灣民報》(The Taiwan Minpao),目的是要普遍,使男女老少均知。所以用平易的漢文,或是通俗白話,介紹世界的事情、批評時事,報導學界的動靜,內外的經濟、株式(股票)糖米的行情、提倡文藝、指導社會,連絡家庭與學校等:與本誌並行,啟發臺灣的文化,對我們將來,實在大有可為呢!此預告首度為新生的臺灣認同賦予了世界史的意識。如同其他作者一般,林呈祿的宣示也將臺灣民族、文化運動連結到一次大戰後的反殖民運動浪潮,展現了全球同時性的視野。此外,他透過對大航海時代以來三百年臺灣拓墾史與臺灣人形成史的簡潔描述,更進一步賦予了「臺灣人」植根於世界史脈絡中的深度。這場運動,充分反映了當時年輕人對臺灣充滿「自覺」與「自信」的時代精神。這場運動也可說是臺灣首波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自覺運動,亦即冀望「喚起全體民眾徹底的覺醒」,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透過新文化掀動臺灣社會改造與啟蒙作為,朝向現代化邁進。這些臺灣年輕知識份子創辦的近代臺灣報刊,發揮了承載知識及凝聚民族認同的功能。他們有意識地以報刊發聲,突破殖民體制,探討民族主義、啟蒙意識等內容。這些媒體知識份子從「言論主張」到「新聞發聲」,從創立《臺灣青年》、改刊為《臺灣》,到《臺灣民報》的過程,一方面涉及傳播民族、民主、社會的新知,成為凝聚認同的基礎,另方面也鍊結現實與認同,提供當時讀者一同感受世局變動的臨場感。透過這次的復刻,也讓我們重溫臺灣人如何跌跌撞撞,衝破統治者的網羅,而逐漸走向今日民主臺灣的歷史過程。在此,特別感謝文化部鄭前部長麗君的支持,於四年前的臺灣文化日宣告啟動紀念文協的相關工作,透過歷史扎根,以及文化復育等工作,諸多散佚史料才得以展開調查整理。為了本次復刻出版計畫,本館特向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商借葉榮鐘先生收藏的《臺灣》雜誌,進行史料整理與數位化。本次復刻出版,獲得許多人的大力相助,在此謹向提供史料的國立清華大學特藏組王蓉瑄組長與葉榮鐘先生家屬,以及特為本次復刻出版撰寫解題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吳叡人副研究員,致上萬分感謝。隨著這些珍貴史料的陸續重現,我們將會發現更多屬於臺灣人的聲音,也預期將為臺灣研究,灌注新的能量,深厚臺灣文化底蘊。
本書收錄知名漫畫研究學者、資深從業者及臺史博漫畫研究策展團隊等,針對臺灣漫畫的發展史、文法、命運轉折、未來以及策展推廣過程,撰寫7篇專文,並完整呈現臺史博在2019年至2020年間舉辦的兩檔漫畫特展。「民主學笑:政治漫畫在臺灣特展」呈現漫畫家如何用畫筆戳破威權統治的氛圍,並且在現今紛雜的立場裡顯現多元的幽默力道;「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重新營造租書店的奇幻世界,帶領不同世代的漫畫迷走進花與夢的平行宇宙。近年來,臺灣漫畫的可能性正一一被實驗與實踐,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期待未來藉由研究典藏、特展及教育推廣在博物館的持續進行,以及讀者、創作者、出版者與研究者的共同協力下,一同規劃並推動國家漫畫博物館,讓各界更有系統地認識臺漫的魔幻力量。
本套書為將1930年至1937年間出版的《臺日畫報》(日文原名《臺日グラフ》)的現存部分復刻出版,原始出版有81期,此次共計復刻現存雜誌期數為65期。該雜誌為《臺灣日日新報》的附錄,為當時大眾娛樂雜誌,可提供當時臺灣社會文化生活面貌的重要珍貴史料。每期約有40頁篇幅,分為圖片頁與文字報導頁各一半篇幅。內容包含當時名人照片報導、娛樂界新聞、特殊新聞事件報導(如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臺灣第一次地方選舉)、文藝作品、漫畫、兩性婚姻議題等探討。
為紀念臺灣文化協會當年推動文化啟蒙的革新貢獻,以理性民主的公民意識,抵禦殖民統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臺灣文化協會為軸心,重新啟動相關調查,將1923至1927年東京發行的《臺灣民報》復刻出版,嘗試藉著相關史料的整理深掘,為臺灣研究灌注充沛的能量,拓展新的視野。
本書為「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展覽專刊,根據展覽分區內容介紹,透過不同世代記錄者之眼,看見空間、時間及人群不斷轉變的臺南風土故事,進而呈現臺南研究從他者到在地視角轉換的軌跡。
本書匯集17世紀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期,馬尼拉當地財政人員所記錄的帳簿,主譯者從數萬頁的馬尼拉帳簿中,發現有高達一千多份關於西班牙當時殖民統治北臺灣的珍貴文件,本書翻譯這些文件並加上註解,編排則採中西對照方式。
本書選譯美國國家檔案所藏臺灣資料,共計9篇,並附16頁彩圖,選錄收錄文件之圖片,時間起迄為1942-1960年,主題分為3大類,首先為二戰時期臺灣資料,收錄美軍空襲臺灣任務報告1篇,2篇則為戰情分析報告。其次,收錄接收前後相關資料,美國探討占領及接收臺灣政策規劃報告及計畫共3篇,1篇則為戰後美國戰略情報單位訪談臺灣政治人物撰寫而成報告。最後選錄美援時期資料。1篇為1952年懷特工程顧問公司撰寫之臺灣工業發展,一篇則為美國新聞處委託進行之臺灣民眾對於美援態度的調查。
二二八事件將近七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也許不算久遠,對多數人而言也許不那麼切身,然而作為開展臺灣近代政治發展的關鍵事件,它深深地在臺灣社會留下烙印,影響著下一代、下下一代的我們。 本書起於對二二八事件的追思與紀念,彙整長期以來相關議題的成果,開始的「走近228」、「拼圖228」,從關鍵歷史資料中幾個故事的串連,表現二二八事件的多樣面貌,而後的「噤聲40年」、「對話30年」,圍繞228事件後相關的社會行動與討論,事件後多年間,臺灣社會怎麼認識它、理解它,演化出什麼樣的社會行動,又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意義,最終希望在這些文獻、文物的面前,我們認真地面對歷史,並從真相與記憶的對話中—找到自己。
1894年,清日兩國因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這場戰事的結果,使得臺灣在1895年被清國割讓給日本。對於當時的臺灣人而言,可謂數百年未有之變局,對於清國來說,也是從未想過的結果。臺灣史上除了1661年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役外,基本上未曾有大規模戰爭,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可說是臺灣歷史上罕見且大規模的戰事,臺灣島上每個人都受到這前所未有的變局影響。 2015年是臺灣乙未之役120周年,這個展覽將透過不同的角度,帶你重新走過這個鉅變的時代,也透過不同的記錄方式,帶你見證不同時空背景及立場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
本書以荷蘭時期(1624-1662)臺灣史研究相關史料、論著及研究專文為收錄範圍,同時涵蓋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事蹟及西班牙統治臺灣北部時期(1626-1642)的相關研究資料,收錄自17世紀始迄2001年發表之史料、論文、圖書。包括研究回顧、史料介紹、相關研究書目出版概況及其他工具書,原始資料刊行、蒐藏,研究論著,附錄4大類。並依序依類、語文、出版或寫作年代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