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走進偏鄉教室:文化、教學與適應》是由國立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雅鈴主任及實習輔導組林顯明組長共同編輯,旨在記錄教師在偏鄉教育現場的真實經歷、挑戰與因應策略。全書透過多個教育實例,探討教師在偏鄉教學中所面臨的文化適應、親師溝通、生活適應、班級經營及同事互動等多重議題,深入刻畫偏鄉教師在教學、工作、生活與文化調適及教育現實和理念間的掙扎與調適過程。對此,書中案例內容主要涵蓋六大面向:1. 文化適應:探討教師在面對文化差異時,如何調整自身教學策略與態度,從適應在地文化到處理文化隔閡的挑戰,探討教師如何在教學專業與在地生活經驗間找到平衡與自身的位置。2. 親師溝通:探討教師如何在不同於都市之學習與生活經驗及文化差異的偏鄉環境中進行親師互動與溝通,在面對家長對教育觀念之分歧時,又是如何透過不同溝通策略的運用來建立教師與家長間的信任關係,並在教學理念與家長期待間取得平衡。3. 生活適應:探討教師在偏鄉生活中的自我調適,包含工作壓力、文化差異及人際交友等生活挑戰,教師在偏鄉的案例故事反映出偏鄉教學工作所可能會面臨到的挑戰及多重壓力來源。4. 班級經營:探討教師在偏鄉教學環境中之班級經營所面臨的挑戰,如學生情緒支持、特殊學生的照顧及建立正向的班級氛圍等,透過案例故事的紀錄與探討,藉以讓讀者瞭解到偏鄉教師在班級經營上的付出與努力,以及偏鄉教師在此一議題面向上所需的相關資源與支持系統。5. 同事互動:探討在偏鄉學校中,不同族群背景同事間的可能存在的文化與生活差異和矛盾,以及這些差異和矛盾又會如何的影響到教師在偏鄉工作環境中之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網絡的建構與發展,以及教師在個人與團體位置的尋找與調和。6. 工作內容:探討教師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日常與創新課程之實踐經驗,藉以呈現出偏鄉教育現場教師教學的多樣性、能動性以及偏鄉教育環境中所存在的實務困境與挑戰。總體而言,本書旨在透過教師在偏鄉服務與生活之真實的故事,希冀喚起教育夥伴及社會大眾對於偏鄉教育的關懷,並激發師資生及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面對現實的挑戰下,尋找自身的定位進而實踐教學與教育的宗旨與理念。另外,本書在每個案例故事末皆附有「討論點」,期望讀者在閱讀各個案例故事後,能進一步反思當前偏鄉教育的議題,以及在面對不同教學脈絡與情境下,教師所能運用的教學策略和更具彈性之教育實踐方法運用的可能性。
國立屏東大學2024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充分揭露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願景及校務整體發展方向,並涵蓋地方關懷、鄉村發展、鄉村教育與地方創生的執行成果與具體實踐作為。 國立屏東大學於2019年成立「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以統整全校USR為策略方向,整合校內各項主要與社會實踐、產業發展相關的計畫與課程,並將教學課程與研究計畫成果帶入地方,結合各方資源擴展本校實踐社會責任的面向與深度,期能協助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之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2024年「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以「淨零、永續、低碳」為主題,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關議題,匯集各界專家、學者、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共同探討文創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期待通過交流與分享,促進跨領域的合作與創新,為文創產業的永續發開展創新的契機與可能性。在全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文創產業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實現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低碳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下,探討文創產業在減排、資源節約等方面的實踐與經驗分享。
本書的主題圍繞於作者全家曾居住過的日式眷舍—康定街四號,在眷村第三代的視角下,呈現舊時眷村之生活型態與文化特色。作者的外公外婆分別是來自中國的外省老兵以及台灣本土客家人,全家人曾居住在屏東市勝利新村(今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本書透過簡單的文字、插圖與老照片描繪舊時眷村中的人事物,以回憶錄的形式,展示眷村生活的多元樣貌,帶領讀者重返歷史、感受生活,深入思考文化融合的過程與意義。
學前兒童認知發展動態評量手冊,適用於3到6歲、6到12歲,第一部分 認知發展動態評量診斷介紹:1.認知發展評量的理論模式,2.評量材料的一般性與計分方式,3.診斷(評量)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4.診斷的實施步驟與要件,5.診斷程序的一般特性與計分方式,6.完整作答的評量流程(評量程序與完整作答的範例),7.認知發展動態評量表格。第二部分 認知發展動態評量的診斷:I.形狀與顏色知覺,II.顏色知識,III.大小知覺,IV.組合空間配件與配件組合成俄羅斯套疊娃娃,V.視知覺統合,VI.空間關係知覺,VII.非語文與語文分類,VIII.幾何圖形顏色與形狀分類,IX.數量運院,X.邏輯思考。
由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113級全體學生創作的畢業製作作品。本系學生分爲兩組,分別爲造形組及數位組。每届大四生必參與畢業製作,運用4年内學習的各式藝術創作技法及動畫影音技術,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向大衆展現自己的歷練。收錄每位學生單獨或合力創作的作品,並編纂為畢業製作之畫冊。
一、為2022國立屏東大學外語教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二、此論文集共收錄英文論文5篇、日文論文3篇。三、主題類型分別為教學類、語言學類、文學類。四、此論文集為國立屏東大學應用日語學系主辦,人文社會學院、應用英語學系、英語學系協辦之研討會論文。
透過此說明書了解「危蹟四伏」這款桌遊如何遊玩。透過「危蹟四伏」能夠認識文化資產保存過程中,現實生活中不同角色所面臨的不同選擇。此外,也能透過建築圖卡認識臺灣現有的文化資產或是已經拆除或燒毀的老房子。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於2023年04月22日所舉辦之第十二屆「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主題為「韌性、創新、永續」,設有六場次子題研討:「文化視野與跨界創新」、「數位內容與推廣應用」、「族群文化與傳承創新」、「城鄉創生與文資保存」、「創新思維與韌性發展」、「文化創意與創新實踐」。該研討會共發表29篇論文,授權同意本論文及收錄者共6篇。
國立屏東大學2022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充分揭露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願景及校務整體發展方向,並涵蓋「在地關懷」、「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執行成果與具體實踐作為,期能協助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之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國立屏東大學2022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充分揭露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願景及校務整體發展方向,並涵蓋「在地關懷」、「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執行成果與具體實踐作為,期能協助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之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論文集收錄論文發表8篇(依實際收集篇數),均為與會學者殫精竭慮之作。論文集之付梓,期使讀者掌握研討會內涵和音樂藝術與教學之發展趨勢,透過專家學者的詮釋與剖析,提升研究品質、擴展學術視野,進而推動音樂文化與藝術的蓬勃發展。
第1章:本文將透過考古學者與部落族人的合作書寫,首先說明此古陶壺整理計畫的緣起、發展脈絡及初步成果,其次介紹部落如何運用古陶壺於當代的文化復振活動中,最後思索古陶壺可以如何開啟考古學與部落間的對話,成為串起當代、過去與未來的可能。第二章:本文認為建築即政治,而這個時代的建築設計者、建築史學者,乃至設計評論者皆避談當代原住民族,卻不斷複製「原住民傳統建築」的造型語彙,不論是建築創作或建築評論,更包括課程,已為系統上之臆想,並為政治上之忽視。第三章:透過研究發現:1.kiljivak(關懷)是「masan cawcau(成為人)」之核心基礎,並串聯起個人、家庭、家族、部落、族群等關係網絡。2.王族「masan cawcau(成為人)」之素養條件較平民高出許多。3.排灣口傳敘事文學中有不少面向與田野、文獻資料相合,兩者之相異處,正好也能補足彼此缺漏之素養條件,是以最終能初步理出真正的人的面貌與輪廓。第4章:本文期盼能藉由數位工具的整合應用,對排灣族語教學師資培訓提供數位人文新思維,增進教師數位創新技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第5章:本文旨在探討史前館近年應用館藏進行排灣族物質文化研究的工作概況。史前館蒐藏文物較晚開始,且多是經由文物商購得,文物來源無清晰的脈絡,導致後續的應用有極大的限制,館員們藉由2017-2020年間的「文化部科技計畫」、「臺灣行卷」、「國家文化記憶庫」等計畫經費和機會,進行與文物源出社群的合作,重新讓文物找回文化脈絡,並藉由重製的過程讓文物背後的知識復刻,也讓文物重現。第6章:本文作者為佳平部落青年,作為此次共作展的行政規劃執行者,透過參與實作與觀察,希望以佳平部落共作展示的策展經驗,回應博物館與部落的另類互動可能。並指出文物回展對於部落集體記憶的積極影響,透過這樣的互動關係,部落也對博物館的知識體系進行修正。第7章:本文分析結果顯示,源出部落面對祖靈柱被公有博物館申請登錄為國寶時的反應,不同敘事間的方向並不同;對於訴求祖靈柱返還,以及對於婚姻結盟、結拜結盟的理解,亦存在差異。而主流媒體強調結盟儀式獲得排灣族人普遍認同,亦非事實。本文期許在推動當代原住民族主體性發聲的過程中,能帶來更多啟發。第8章:本文探討2020年、2021年屏東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兩次決議登錄排灣族文手為民俗、文手者為保存者、以及社區協會為保存團體的過程,對照2009年花蓮縣政府公告文面傳統、2016年苗栗縣政府公告苗栗泰雅紋面傳統為縣定民俗的結果,分析原住民族文身文化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所呈現的問題。其中針對登錄受文者為保存者的適切性、實際執行文身的必要性、以及文身傳統能否改變等問題,提出討論。最後提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增列施文者為保存者、實際推動文身執行,傳統圖紋經族人協商取得共識後可調整等。第9章:有鑑局面紛亂,2017年加魯加倫領袖決定重新出發,利用「部落核定」管道澄清並自保。本文將分析加魯加倫部落以「部落核定」機制,重掌話語權的過程;並進一步探討,加魯加倫部落如何在「排灣族」框架下,重新界定我群與他者之邊界,並以「揉雜」的文化特殊性找到自己的定位。第10章:本文嘗試以情柴作為核心,從情柴性質、送情柴的方式與背後的文化意涵進行初步的探究。第11章:本文以南和村為例,紀錄圍繞在族人生命初始的各種生命儀禮,並且嘗試歸納出屬於白鷺與高見兩部落間的通則與差異,以及呈現出時代變遷的儀式轉化。第12章:本文將透過部落靈媒及耆老的訪談,有系統地探討Tjinalja’avusan來義系統的靈媒職司、所負責的族群及其變遷;同時,在現今部落耆老凋零和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情形下,記錄並傳承Tjinalja’avusan來義系統的靈媒文化。
Fun English on STEAM以國小中年級自然教材的6個主題: 植物,動物,水,磁鐵,氣候與時間為課程設計主軸,運用Frayer model語言圖形組織的概念,每個主題分五個STEAM的領域支線: 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 共30 個子題,每個領域支線皆涵蓋(1)Essential Words:語言學習目標,(2)Facts/Characteristics: STEAM學科知識,(3)Examples/Applications:目標詞彙與學科知識交互運用,以及(4)Exercise:動手做延伸活動。每個領域支線搭配各個子題,融入雙語跨域學習,統整不同主題的概念編寫,結合英語母語人士的錄音錄製,建立適合學童STEAM的詞彙語料,期盼這本中年級雙語跨域STEAM橋接課程主題式詞彙語料教材,能夠加強學童STEAM雙語字彙量與運用能力,提升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興趣。
近年來客語急速的流失,雖然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各種客語保存作法,客語流失的趨勢仍然存在。家庭是客語保存的核心場域,唯有強化客語在家庭場域的實踐才能有效地保存客語。本書收錄了19個客語親子共學團的活動設計範例,活動多元有趣,提供有心推動客語親子共學的人士參考。期望有更多人士投入本土語保存的行列,發起更多的本土語親子共學團體,提升家庭的本土語保存意識及實際行動,一起為本土語保存努力。
《跨界美學:曾貴海詩畫集》共收錄曾貴海醫師28首現代詩作品,以及37件詩畫作品,包含水墨、油畫、版畫等不同風格。本詩畫集嘗試透過詩畫作品之多元風格去跨界閱讀曾貴海醫師不同時期的不同詩歌,藉以豐富之藝術手法呈現詩人作品中的美學意象。
國立屏東大學 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充分揭露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願景及校務整體發展方向,並涵蓋「在地關懷」、「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執行成果與具體實踐作為。
《2021年屏東縣公共議題彙編》是一本有關屏東縣公共議題的工具書,共收錄 30 個屏東縣公共議題、歸納成六篇:環境與生態、經濟、交通、政治、社會、文教。每個議題分成「議題緣起」:敘述該議題的由來、「發展史」:彙整該議題發展過程中的相關事件、「議題討論」:提出該議題主要的問體與討論、「參考資料」和「進階讀物」:可參考的文獻資料與延伸閱讀,共五個部分。
本書的編輯緣起於109 年10 月17 日星期六,當時中文系所舉辦了「薪傳」座談會,邀請所有中文系退休老師蒞臨。出席的有王永誠、鍾吉雄、鄭傑麟、陳寶條、徐守濤、陸又新、簡貴雀等退休老師,以及多位現任老師。作者群為屏東大學中文系的退休教授,內容是將當年在教育場域的諸多經驗留存下來,一 方面記錄往事,留下學術儀範;另方面承先啟後,當作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寶庫。
本論文集共收錄5篇於2021年國立屏東大學外語教育與文化研討會發表之學術論文,內容包含英國文學、英語教學、日本文學研究。一篇英文論文探討約翰‧傅敖斯小說中的創作哲理,一篇日文著述探究川端康成小說中的細膩寫作技巧。另有三篇與英語教學相關,分別探討如何使用全真教材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品格教育英語冬令營觀察偏鄉學童對於英語學習的看法、如何運用閱讀策略提升屏東國三學生在CAP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大學期間,同學們揪團做作業、專題是習以為常的事,在一整天的爆肝摧殘中,休息一下找點美食來慰藉自己,是再幸福不過的的一件事。然而思考要吃什麼晚餐,卻好像比作業更令人頭疼,總要經歷一番選擇障礙的折騰,這是一個還蠻有趣的現象。也因為同學們一起做作業、一起吃晚餐而聯繫起深厚的情誼。晚餐,不只幸福,也很有溫度。所以你晚餐想到要吃什麼了嗎?你還想不到要吃什麼嗎?那就一起來品嘗,111級為大家準備的饗宴吧!
國立屏東大學合校八年以來,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以成為區域指標大學為目標,無論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與社會參與等,各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尤其在大學社會責任(USR)以及地方創生的投入,均在全國名列前茅,辦學績效亮眼。藉由採訪相關的師生同仁、校友等,敘說屏東大學邁向大學4.0,深耕在地、立足臺灣、接軌國際的各種努力歷程,突顯辦學主軸與特色亮點。
2021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論文發表(依實際收集篇數),均為與會學者殫精竭慮之作。論文集之付梓,期使讀者掌握研討會內涵和音樂藝術與教學之發展趨勢,透過專家學者的詮釋與剖析,提升研究品質、擴展學術視野,進而推動音樂文化與藝術的蓬勃發展。
結合日常生活的各種體驗,並盡量使用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除了可以降低學習者的抽離感,更希望帶給學習者『生活無處不科學』的感受,進而喜歡上科學。
本研討會以「創新教學」與「跨領域對話」為主題,分別從「人文藝術領域」、「自然與健康領域」與「教育與社會實踐領域」三個面向來切入「創新」與「整合」的議題。